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列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題。
      學會奢侈,比學會節(jié)儉還要考驗人的財商。
      奢侈與理財無關。這是常識。
      因為理財追求的是金錢的使用效率,如果一分錢能掰成三瓣花,那就不要掰兩瓣。計劃開支、節(jié)制欲望,是理財生活的基本元素,只有這樣我們才福壽綿長。而奢侈要的是金錢效果的疊加,明明一塊錢能做成的事兒,那也要花兩塊錢,為的是賞心悅目、美侖美奐。因此,奢侈常常與鋪張和浪費相伴,而與理財基本無緣。
      但是,有一種奢侈卻比節(jié)儉在放大金錢的效率方面更加地有效。如果加入時間的因素,也就是放在歷史的長河中,這種奢侈就變成了不折不扣的科學理財。而這種奢侈,就是在耐用消費品上適度地“揮霍”。
      近日一位朋友去歐洲出差,花7000歐元為夫人買回名表一塊。不想夫人不喜反嗔,紅顏勃怒。朋友為此深受亂花錢的責難,盡管他的本意是為了省錢,因為這款名表比在國內(nèi)購買便宜了近三萬元人民幣。
      朋友們知道后,非常地抱不平。有一次在飯桌上向這位精于持家的夫人起哄:沒關系,將來你們真缺錢了,還可以將這塊手表賣個好價錢。要是一只幾百塊錢的表,到時候分文不值。這位尊夫人從此不再為此事言語,好像突然開了竅。
      其實,順著這條思路悟下去,就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在耐用消費品上一昧地節(jié)儉,其實是將耐用消費品非?!吧莩薜亍辈鸪闪艘淮涡韵M。如你手中喝水的杯子,如果你用一毛錢一個的紙杯,那么在任意一個時間點上肯定比一百塊錢一個的紫砂壺便宜了九十九塊九毛錢。但是,如果你用上了一千零一次,那么紙杯就比紫砂壺還要貴。這還只是考慮到使用的費用,還沒有計算耐用消費品的殘值。在用過了一千零一次之后,你手中的紫砂壺可能還值五十元,更可能因為珍貴而更加地值錢。
      計算殘值,是決定你是否值得奢侈的關鍵?,F(xiàn)在,不少的耐用消費品在快速地貶值,如家用電器。但是,也有許多耐用消費品卻是彌用彌貴,如高檔的硬木家具。
      如果你為了眼下的省錢,將耐用消費品換成了廉價品,那你就完全徹底地在消費——用過后一錢不值,而且還要不斷地增添。但是,如果你很奢侈,卻可能很理財,甚至是在投資——你的錢在奢侈品中流失得很慢,甚至由于時間的緣故而變得更加地值錢。
      當然,這種奢侈只能用在耐用消費品身上。如果是八萬元一桌的豪門宴,吃過了也就吃過了,什么都不會留下,除了曾經(jīng)闊過的記憶。任何在一次性消費上的奢侈,都是實實在在的奢侈,都不會與理財相關。
      而在耐用消費品上的奢侈,還要奢侈到足夠的程度,才能足以抵御時間的侵蝕。如現(xiàn)在花100萬元買一輛汽車,在奢侈和理財之間就顯得有些曖昧。它達到了汽車奢侈消費的及格線,但是否理財卻值得懷疑。這輛車20年以后還值多少錢?也許500萬元才是汽車消費既奢侈又理財?shù)臉藴示€。但是,100萬元用在一套的家具上,就能滿足既奢侈又理財?shù)男枨蟆?br />      總之,不同的物品不同的度,學會奢侈,比學會節(jié)儉還要考驗人的財商——如果奢侈不是簡單而愚蠢地多花錢。
(1)下列各種消費行為,符合本文作者理財觀點的一項是
C
C

A.節(jié)日臨近,請朋友去五星飯店吃一頓八萬元的豪華宴。
B.商場促銷,購買一臺27000元的索尼70寸液晶電視。
C.結婚紀念,購買一只96000元的瑞士江詩丹頓精品腕表。
D.裝修新房,紅木家具太貴,購買質(zhì)量較差但價格低廉的人造板家具。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D
D

A.殘值是購買耐用消費品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B.事實證明,奢侈比節(jié)儉在放大金錢的效率方面更加地有效。
C.并非所有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行為都是理財行為。
D.學會奢侈,同學會節(jié)儉一樣,都要考驗人的財商。
(3)結合文意,為這篇文章選一個最適合的題目  
A
A

A.有一種奢侈叫理財
B.有一種理財叫奢侈
C.耐用消費和一次性消費
D.奢侈和節(jié)儉

【答案】C;D;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7/10 8:0:8組卷:4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題。
    唐人古體      古體詩,亦名古詩、古風或往體詩,指的是產(chǎn)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xiàn)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體。它的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不過唐人的古體詩以五言、七言為主,雜言也多以七言為主體。
          五七言古詩自漢魏以來已經(jīng)有了悠久的傳統(tǒng),至唐代又發(fā)生了新變。唐代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復雜化,要求詩歌作品在表現(xiàn)范圍上有較大的開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嚴整的近體詩走向定型化,更促使這種少受時空限制的古詩朝著發(fā)揮自己特長的道路邁進。一般說來,較之魏晉六朝詩歌大多局限于比較單純的扦情寫景,唐人的古詩則趨向筆力馳騁,氣象崢嶸邊幅開闊、語言明暢,不僅抒寫波瀾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動,還直接敘述事件,刻畫人物,鋪捧場景生發(fā)議論,使詩歌表情達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發(fā)揮。唐代詩人中也有接近于漢魏古詩含蓄淳厚作風的,如王、孟、韋、柳,但較為少見。不構成唐人古詩的主流。另外,在音節(jié)上,唐代古詩受今體詩的影響,或則吸取聲律的和諧與對仗的工整,或則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徑,皆不同于晉、宋以前詩歌韻調(diào)的純?nèi)巫匀弧K悦鞔裾{(diào)論者以唐人古詩為漢魏以來古詩的“變體”,并不算錯。只是他們從伸正黜變、榮古虐今的傳統(tǒng)觀念出發(fā),貶抑唐人古詩的成就,甚至宣言“唐無五言古詩”(李攀龍《唐選詩序》),那就太過分了。清王士槙《古詩選》在五言古詩部分選了一百多位漢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陳子昂、張九齡、李白、韋應物、柳宗元五家,還說是“四唐古詩之變,可以略睹焉”(《古詩選.五言詩凡例》),顯示出同一偏見。倒是明末許學夷在《詩源辯體》中強調(diào)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體”,它以敷陳充暢為特色,不能拿漢魏古詩委婉含蓄的作風來硬加繩尺,可謂通達之見。
          至于同屬唐人古體,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別,這個問題比較微妙,須細心體察。我們看五七言的區(qū)分,雖只在每句相差兩個字上,但造成的節(jié)奏感和韻調(diào)感卻很不一樣。五言字少,念起來有一種安詳舒緩的氣度,近乎平時說話的語調(diào);七言音促,上口時會給人以 發(fā)揚蹈厲的感覺,類似于朗誦或歌唱表演的聲腔。試讀“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杜甫《石壕吏》)這樣的句子,無論敘事還是抒情,口氣何等自然平實,不帶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干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杜甫《哀江頭》),以至于“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馬》)則不管是悲慨還是喜頌,是仄腳還是平收,念起來都有一 種異乎尋常說話的調(diào)門。抑揚頓挫,鏗鏘成韻。我國古代傳統(tǒng)上有讀詩 和歌詩的區(qū)分,西洋歌劇音樂亦有宣敘調(diào)與詠嘆調(diào)的歧異,五言和七言在調(diào)式上的分別大抵如此。這就是為什么五七言古詩盡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詩在東漢中葉以后即日漸脫離音樂,取得獨立的發(fā)展,七言詩卻長時期停留在樂府歌行體的范圍內(nèi),直到唐代還常以七言短章合樂歌唱的緣故。
    (1)關于古體詩,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古體詩產(chǎn)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現(xiàn)篇幅短小、格律嚴整、生命力更強的近體詩后,逐漸走向衰微。
    B.古體詩的格律限制并不嚴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長可短,押韻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與聲律的特點。
    C.古體詩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唐人古休以五言,七言為主,更似絕句律詩。
    D.五七言古體至唐面新變,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唐人古體雖為“古體”,其實已與以往古風不同。
    (2)下列關于“漢魏古詩”和“唐人古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魏古詩大多局限于比較單純的抒情寫景,在作品表現(xiàn)范圍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詩那樣開闊。
    B.就含蓄淳厚的作風而言,漢魏古詩略勝一籌;就表情達意的功能而論,唐人古詩則更具優(yōu)勢。
    C.唐人古詩有的在今體詩的影響下表現(xiàn)為聲律和諧與對仗工整,有的繼承漢魏古詩有意“反化”。
    D.兩者各具特色,由漢魏古詩到唐人古詩,是變化,是拓展;一味地貶抑唐人古詩,失之偏頗。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清王士禛對唐人五言古詩只認可五家,足見其偏見;明許學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觀點可謂通達。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明確了 唐人古體中的五言和七言在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語句分詩論和詩句兩類,其作用是幫助讀者準確把握不同時代古體詩形式和容的異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成韻。

    發(fā)布:2024/7/19 8:0:9組卷:11引用:1難度:0.5
  • 2.閱讀邱裕華的《平和的力量》一文,完成各題。
          ①心靈的平和是智慧的珍寶,往往蘊含著博大的力量。
          ②平和的人,往往更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更能擁有內(nèi)心的滿足。心態(tài)平和,就不會因為生活、工作中的小事而煩躁易怒、狹隘刻薄、更不會為了身外之物去鋌而走險。對別人的成績和進步,不會耿耿于懷、心生嫉妒;對別人的攻擊和侵犯,不會暴跳如雷,大打出手。處于逆境,不會一蹶不振;一時成功,不會洋洋自得。在出爐的劍面前,他們是冷卻的水;在撲面的風霜之中,他們是石塊下的種子。即使面臨險山惡水,他們也能處亂不驚、從容不迫,以足夠的自信和智慧化險為夷。他們什么時候都能樂觀至上、寵辱不驚,如快樂的天使;他們什么時候都能腳踏實地、持之以恒,做穿石的水。平和的人,使心態(tài)浮躁的人相形見絀,使追逐名利的生活黯然失色。
          ③即使是與人相處,平和的人也能得到人們的崇敬。就如我國大百科全書的總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譯者梅益老先生,有次會見來訪的俄羅斯專家,專家自傲地說他兩次縱覽中國,梅老先生卻淡淡地說,我十次到過貴國。一旁初出校門的翻譯自得地操著流暢的俄語,梅老先生卻從“您好”到“再見”一直說著中文。這就是平和,謙遜過人,胸懷寬廣,卻又讓人肅然起敬。正如“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海不言自深”。
          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平和,他博大的力量無形又有形。
    (選自《思維與智慧》,有刪改)(1)本文表達的主要觀點是:
     
    。
    (2)文章第③段講述梅益老先生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閱讀全文,請你概括出論述平和的力量的偉大之處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發(fā)布:2024/7/15 8:0:9組卷:1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為漢語的處境憂心不平
    盧新宇
          ①最近,一則關于漢語的消息讓人百感交集。
          ②上海舉行的一項翻譯大賽爆出冷門:由于缺乏最好的譯文,大賽不僅一等獎空缺,還將二等獎頒給了一位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暢、優(yōu)美的中文表達”。相形之下,國內(nèi)選手提交的相當多的作品言不達意,其中用詞不精當、標點符號誤用等小錯誤“更比比皆是”。
          ③這則消息讓人隱約看到漢語的處境。
          ④身為一個中國人,讓我們能時時牢記自己身份的,除了身體發(fā)膚之外,就該是我們的母語了。在無數(shù)中國人心里,古老優(yōu)雅的漢語是我們五千年文明最美麗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文化標記。橫平豎直的方塊字將我們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為不盡的紙上煙云。音分四聲,律有平仄,構成了漢語詩文一唱三嘆、回環(huán)往復的音韻之美。千百年來,雋永有致的漢語承載著我們民族獨特的思維,我們依靠它傾訴,運用它思想,通過它記載,憑借它穿越五千年歷史文化隧道。
          ⑤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漢語正面臨著危機。一方面,在“全民學英語”的熱潮中,以在校學生為主的龐大“外語族”的中文書面表達能力嚴重退化,日常語言日漸單調(diào)。應當承認,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語教學十分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棄母語、消解母語;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漢語視為不學自能的天賦。詩人余光中說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們了解世界的一種工具而已,漢語才是我們真正的根。事實證明,忽視母語修養(yǎng)所導致的結果是十分嚴重的。它不僅造成了書寫語言的失范,生活用詞的平庸乏味,也讓母語中獨特的文化意韻在我們生活中日漸消退。
          ⑥我們的后輩可能不知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不再會用“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只會說“蘆葦開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變成霜”、“我要和你結婚”。試想,一個將列祖列宗寫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一個不懂得“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遠?在我們這個時代,該如何守護那曾經(jīng)被莊子、屈原、李白、杜甫驕傲地向世界展示過的、綿延著幾千年文化命脈、最切近我們心靈的母語?
          ⑦發(fā)人深省的是,當漢語在故鄉(xiāng)受到冷落時,全球“漢語熱”卻在持續(xù)升溫。目前,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的2300余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達3000萬,漢語成為學習人數(shù)增長最快的外語。
          ⑧“語詞破碎處,萬物不復存”??v然“漢語熱”熱遍全球,縱然我們的后代都能說一口標準的英語,但在漢語的故鄉(xiāng),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身邊,倘若“漢語危機”的呼聲一直不斷,我們又怎能盡展歡顏?
          ⑨僅僅存于典籍之間的希臘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漢語卻一直活著,在一代代中國人的生活中血脈相延。它引領我們這個五千年古國一路風霜走到如今,它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走向何處去?
          ⑩漢語,我為你憂心,為你不平!
    (《人民日報海外版》)(1)縱觀全文,作者認為在我們的生活中漢語正面臨著什么危機?
    (2)比較第⑥自然段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與“蘆葦開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變成霜”“我要和你結婚”這兩種語言表達有什么不同?
    (3)本文語言意蘊豐富,結合語境寫出第九自然段加點的“死”和“活”各有什么含義。

    發(fā)布:2024/7/19 8:0:9組卷:6引用:1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