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宰便中學七年級(上)期中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10/10 19:0:5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 1.某作品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xiàn)?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歷史學家借助“元謀人牙齒化石”可以了解到( ?。?/h2>

    組卷:65引用:7難度:0.6
  • 2.韓非子在描述遠古社會自然環(huán)境時,寫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多),人民不勝(承受不住)禽獸蟲蛇(的迫害)”,這種情況決定了遠古居民最恰當?shù)倪x擇是( ?。?/h2>

    組卷:194引用:46難度:0.9
  • 3.截至目前,我國已有48處世界遺產(chǎn),居世界第二位。北京人遺址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下列能展現(xiàn)北京人生產(chǎn)、生活面貌的史實是( ?。?/h2>

    組卷:187引用:26難度:0.9
  • 4.西安半坡博物館青少年互動體驗活動--“史前工場”開始,孩子們回到了6000年前的氏族社會,在史前工場里體驗了一次原始生活。下列生產(chǎn)活動符合史實的是( ?。?/h2>

    組卷:3引用:3難度:0.6
  • 5.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經(jīng)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劃分這兩個時代的主要依據(jù)是(  )

    組卷:362引用:76難度:0.6
  • 6.《白虎通》記載:“神農(nóng)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nóng)作。”可見,我國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農(nóng)耕。最早進入這一階段的原始居民有( ?。?br />①北京人   ②山頂洞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

    組卷:82引用:15難度:0.7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6題10分,第17題10分,第18題10分,第19題10分,共40分)

  • 18.閱讀下列材料,結(jié)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材料二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材料三
    菁優(yōu)網(wǎng)?
    (1)解讀詩歌,提取所攜帶的歷史信息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和技能。請閱讀詩歌并結(jié)合材料三圖片完成推論:
    材料一:文化遺址名稱:
     
    ;
    解讀:
     

    材料二:文化遺址名稱:
     
    ;
    解讀:
     
    。
    (2)結(jié)合所學知識,請說出材料三中圖一、圖二兩座房屋建筑的樣式名稱。兩種房屋結(jié)構(gòu)的不同是由什么決定的?
    (3)居住在這兩種房屋的居民在生產(chǎn)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處?
    ?

    組卷:4引用:1難度:0.5
  • 19.某班對“華夏之祖”進行了探究,請你參與史料的分析與問題的探究。
    【人文初祖】
    材料一“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蔬五種,撫萬民,度四方……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勰苏鲙熤T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br />——《史記?五帝本紀》(1)根據(jù)所學知識,列舉“軒轅”的其他貢獻。這些貢獻對后世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民主政治】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禮記?禮運》材料三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br />——《史記?五帝本紀》(2)兩則材料反映了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禪讓制,這種制度對當今社會有什么借鑒意義?
    ?【杰出首領】
    ?菁優(yōu)網(wǎng)
    ?(3)三幅圖片反映了三位部落聯(lián)盟首領,分別用一句話對這三位首領進行評價。

    組卷:41引用:2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6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