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貴州省銅仁一中高二(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1/7 16:30:6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
1.論述類文本閱讀
增加古詩文背誦不是負擔是捷徑
①新修訂的高中課程標準增加了古詩文的背誦篇目,由過去的14篇增加到了72篇。有聲音說,這為學生增加了很大負擔。其實如果概覽之前的語文教育經(jīng)驗,背誦并不能以負擔論之,反而有審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種學習的“捷徑”。
②從現(xiàn)代語文教育本身看,背誦篇目增加的幅度很大,但若與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及民國時期的私塾教育相比,則要求背誦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傳統(tǒng)語文教育中,學子需要也能夠背誦數(shù)十萬字。唐宋以來,為參加科舉考試,考生必須將《論語》《孟子》《書經(jīng)》《儀禮》《左傳》等40多萬字的典籍全部精讀熟背。有些人甚至背誦的更多,如顧炎武、戴震都能夠?qū)⑹?jīng)全文背誦,甚至連“注”都能背誦下來。民國時期的一些學者,接受的是傳統(tǒng)教育,他們也都有出色的背誦功夫。國學大師姜亮夫曾談到,他在清華國學院時,同樂會上梁啟超、王國維即興表演節(jié)目是背誦古代文學作品,梁啟超背誦一大段《桃花扇》,而王國維則當即背誦了《西京賦》。
③傳統(tǒng)教育在背誦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這至少包括如下幾點:
④多感官參加背誦活動過程。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朗讀本身即是多感官參加的活動,需要同時動用眼、口、耳、腦,甚至還加上頭、身體的動作。這有助于提高背誦的效率。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早就指出:“參與接受某種印象或是一組印象的感覺器官越多,那么,這些印象就會越牢固地在我們的機械的和神經(jīng)的記憶中扎根,同時也就會越真實地保存在記憶之中,以后回憶起來也會更加容易。”因此,如果一個教師想使學生牢牢記住什么東西,那么他就應(yīng)該注意盡可能讓兒童更多的感覺器官,如眼、耳、口、肌肉運動的感覺來參加識記。
⑤最大限度發(fā)揮兒童時期聽覺記憶的作用。背誦詩文,需要“從娃娃抓起”。少年的一個特點是對聲音非常敏感,這使他們能夠通過“聽”而輕松地記住那些語言優(yōu)美的古詩文。美學家朱光潛回憶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時說:“五經(jīng)之中,我幼時全讀的是《書經(jīng)》《左傳》?!对娊?jīng)》我沒正式地讀,家塾里有人常在讀,我聽了多遍,就能成誦大半。于今我記得最熟的經(jīng)書,除《論語》外,就是聽會的一套《詩經(jīng)》。”語言學家趙元任回憶兒時的學習情景時也說:“晚上念詩我們都覺得比白天念書輕松一點兒,我覺著也好玩一點兒。我念的是《唐詩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們另外還念《千家詩》跟別的詩集。他們念的詩,我就是沒念也漸漸地背得出來了?!彼麄兌际峭ㄟ^“聽”而記住了這些作品。
⑥重視最初的記憶。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背誦的量是逐漸加大的。最初的記憶量很小,而且要求學生必須做到滾瓜爛熟,能夠不假思索地背誦出來。這些已經(jīng)滾瓜爛熟的記憶內(nèi)容,在學生的記憶中深深扎根,成為后來背誦相關(guān)內(nèi)容的鞏固基礎(chǔ)。心理學家對此也早有研究,如烏申斯基就說:“兒童在學習中所學到的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們的記憶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夠越容易和越鞏固地為他們所記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間有聯(lián)系的話?!敝袊鴤鹘y(tǒng)語文教育有一大特點:老師對學生最初的背誦要求非常嚴格,必須是記得非常牢靠。每一次都是要求學生扎扎實實地背誦下來一些句子,這些句子作為“最早的形象”,“在他們的記憶中扎根”,將成為后來背誦的基礎(chǔ)。
⑦從這個視角看新修訂的高中課程標準,就更能明白,增加古詩文背誦恰是為了長遠的“輕松”打基礎(chǔ)(作者:唐曉敏)(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修訂的高中課程標準增加了不少古詩文的背誦篇目,作者認為加大古詩文背誦的力度不是負擔而是捷徑。
B.此次新修訂的高中課程標準雖然大幅度增加了古詩文背誦篇目,但與我國自有教育以來就要求考生必須把40多萬字的典籍全部精讀熟背相比,還是很少的。
C.教師要有意識去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朗讀活動,這樣做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背誦效率。
D.“背誦詩文,需要‘從娃娃抓起’、“要重視最初的記憶”,這些都是傳統(tǒng)教育在背誦方面探索總結(jié)出來的寶貴經(jīng)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文章舉顧炎武、戴震、梁啟超、王國維的事例意在說明我國傳統(tǒng)教育對背誦很重視,學生背誦水平高。
B.文章第四自然段引用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的話強調(diào)教師調(diào)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背誦活動,這樣做有助于提高背誦效率。
C.朱光潛、趙元任的學習經(jīng)歷都有力說明兒童時期的“聽覺”記憶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兒童只有通過“聽”,才能背誦優(yōu)美古詩文。
D.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如果最初的記憶與后來的形象有關(guān)聯(lián),最初的東西記得越牢固,以后的形象就會越容易記住。
(3)下列對原文的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中課程標準增加的古詩文背誦篇目越多,學生長遠的學習就越輕松。
B.參與背誦活動的感覺器官越多,背誦的效率就越高。
C.兒童時期聽覺記憶的作用發(fā)揮得越大,兒童的背誦潛能就發(fā)掘得越深。
D.最初的記憶越牢靠,往后記憶的基礎(chǔ)就越牢固。組卷:20引用:8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且說寶釵,迎春,探春,惜春,李紈,鳳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與眾丫鬟們在園內(nèi)玩耍,獨不見林黛玉。迎春因說道:“林妹妹怎么不見?好個懶丫頭!這會子還睡覺不成?”寶釵道:“你們等著,我去鬧了他來?!闭f著便丟下了眾人,一直往瀟湘館來。正走著,只見文官等十二個女孩子也來了,上來問了好,說了一回閑話。寶釵回身指道:“他們都在那里呢,你們找他們?nèi)チT。我叫林姑娘去就來?!闭f著便逶迤往瀟湘館來。忽然抬頭見寶玉進去了,寶釵便站住低頭想了想:寶玉和林黛玉是從小兒一處長大,他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嘲笑喜怒無常,況且林黛玉素習猜忌,好弄小性兒的。此刻自己也跟了進去,一則寶玉不便,二則黛玉嫌疑。罷了,倒是回來的妙。想畢抽身回來。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倒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寶釵也無心撲了,剛欲回來,只聽滴翠亭里邊嘁嘁喳喳有人說話。原來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橋,蓋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鏤槅子糊著紙。
寶釵在亭外聽見說話,便煞住腳往里細聽,只聽說道:“你瞧瞧這手帕子,果然是你丟的那塊,你就拿著,要不是,就還蕓二爺去。”又有一人說話:“可不是我那塊!拿來給我罷?!庇致牭溃骸澳隳檬裁粗x我呢?難道白尋了來不成?!庇执鸬溃骸拔壹仍S了謝你,自然不哄你。”又聽說道:“我尋了來給你,自然謝我,但只是揀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謝他?”又回道:“你別胡說。他是個爺們家,揀了我的東西,自然該還的。我拿什么謝他呢?”又聽說道:“你不謝他,我怎么回他呢?況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說了,若沒謝的,不許我給你呢?!卑肷危致牬鸬溃骸耙擦T,拿我這個給他,算謝他的罷。──你要告訴別人呢?須說個誓來?!庇致犝f道:“我要告訴一個人,就長一個疔,日后不得好死!”又聽說道:“噯呀!咱們只顧說話,看有人來悄悄在外頭聽見。不如把這槅子都推開了,便是有人見咱們在這里,他們只當我們說頑話呢。若走到跟前,咱們也看的見,就別說了。”
寶釵在外面聽見這話,心中吃驚,想道:“怪道從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盜的人,心機都不錯。這一開了,見我在這里,他們豈不臊了。況才說話的語音,大似寶玉房里的紅兒的言語。他素昔眼空心大,是個頭等刁鉆古怪東西。今兒我聽了他的短兒,一時人急造反,狗急跳墻,不但生事,而且我還沒趣。如今便趕著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金蟬脫殼’的法子?!豹q未想完,只聽“咯吱”一聲,寶釵便故意放重了腳步,笑著叫道:“顰兒,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說,一面故意往前趕。
那亭內(nèi)的紅玉墜兒剛一推窗,只聽寶釵如此說著往前趕,兩個人都唬怔了。寶釵反向他二人笑道:“你們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墜兒道:“何曾見林姑娘了。”寶釵道:“我才在河那邊看著林姑娘在這里蹲著弄水兒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還沒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見我了,朝東一繞就不見了。別是藏在這里頭了?!币幻嬲f一面故意進去尋了一尋,抽身就走,口內(nèi)說道:“一定是又鉆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見蛇,咬一口也罷了。”一面說一面走,心中又好笑:這件事算遮過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樣。
(選自《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1)下列對小說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形象地呈現(xiàn)了人物活動的場面,渲染了園內(nèi)熱鬧的氣氛,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不可多得的仕女畫。
B.文中對蝴蝶飛舞時的形態(tài)描寫十分逼真,不僅為文章增添了繪畫美,而且很自然地引出了寶釵撲蝶的場景。
C.“寶釵便煞佳腳往里細聽”,一個“便”字表明寶釵想要偷聽丫鬟們的對話,真實而生動,富有神韻。
D.本選段以寶釵的行蹤為線索,情節(jié)相對簡單,但跌宕起伏,很有波瀾性,讀來有一種曲折回環(huán)之美。
(2)文中運用哪些方法刻畫了寶釵的什么形象特點?請簡要分析。
(3)請?zhí)骄课闹性O(shè)置“寶釵撲蝶”情節(jié)的作用。組卷:12引用:7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據(jù)多家媒體報道,多項研究顯示近年來全世界的蜜蜂數(shù)量減少,甚至存在滅絕風險,蜜蜂數(shù)量銳減已是一個全球性的大問題。
在坊間傳聞中,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蜜蜂消失后,人類只能活四年?!边@個假托愛因斯坦的說法雖然已被證實確實為“假托”,但卻從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蜜蜂的特殊性。
在人類發(fā)現(xiàn)蔗糖和甜菜糖之前,是蜜蜂生產(chǎn)的蜂蜜開拓了人類舌頭味蕾上最初的甜。假如蜜蜂滅絕了,首先人類可能再享受不到蜂蜜的美味了。其次,除了玉米,小麥、大米等風媒作物以外,全球約30%的農(nóng)作物都依賴蟲媒授粉,如果傳粉昆蟲消失,蟲媒作物的產(chǎn)量就會顯著下降,有些甚至會出現(xiàn)減產(chǎn)甚至絕收的危機,人口數(shù)量持續(xù)暴增的人類將面臨嚴重的饑荒。
有研究表明,相比人工授粉,昆蟲授粉可以使大多數(shù)作物的產(chǎn)量質(zhì)量都得到提高。而相比蒼蠅、黃蜂、甲蟲這些授粉昆蟲,能夠大規(guī)模家養(yǎng)的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專業(yè)。
(摘編自《假如蜜蜂滅絕人類只能活四年?》2018 年4月3日《中國婦女報》)
材料二
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珍貴的能量來源,是許多動物都無法拒絕的誘惑,通過法國及西班牙巖畫上的證據(jù)推測,人類大約從舊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開始在野外獲得蜂蜜了。
為了獲得秘密的蜂蜜來源,古埃及人最早對蜜蜂進行馴養(yǎng)。作為最早被人類馴養(yǎng)的昆蟲之一,西方蜜蜂隨著人類活動被帶到世界各地。目前除南極洲外,每個大陸均有西方蜜蜂分布。但畢竟西方蜜蜂對于許多地區(qū)來說是一種人為引入的外來物種。由于它們強大的適應(yīng)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些本土的野生蜜蜂種群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
以中國為例。西方蜜蜂于1896年被引入,由于它們體型較大,競爭能力強,造成我國野外分布的原生種類中華蜜蜂的分布區(qū)域迅速縮小,而一些本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依賴中華蜜蜂傳粉的植物,西方蜜蜂很少拜訪,進而也影響到植物授粉量。
(摘編自《“蜜蜂消失后,人類只能活四年”》,2018 年5月1日網(wǎng)易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
材料三
為了防患于未然,科學家們也開始著手研究“機器蜂”或其他替代品,來實現(xiàn)蜜蜂的授粉功能,以應(yīng)對未來蜜蜂可能消亡的糟糕情況。但從目前來看,短期內(nèi)都無法代替蜜蜂。
想要生產(chǎn)1千克的蜂蜜,辛勤的蜜蜂必須要完成200萬朵花以上的巨大“工作量”,90萬英畝(約3642.1平方千米)的杏仁樹,需要蜜蜂為3萬億朵花來投粉。像無人機授粉這種方式需要遠程操控,指揮整個蜂群那樣的一大群無人機似乎不切實際。 只能寄希望于未來某日,通過使用全球定位系統(tǒng)和人工智能,無人機有一天“學會”自己飛行。
機器蜂無法像真正蜜蜂一樣“釀造”香甜的蜜,因為蜂產(chǎn)品內(nèi)部有蜜蜂自身攜帶的生物活性物質(zhì),這點是機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的。
另外,在傳粉昆蟲和開花植物的協(xié)同進化過程中,蜜蜂等昆蟲逐漸形成了高效傳播花粉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物學特性,這也是機器蜂難以具備的。
(摘編自《假如蜜蜂滅絕,人類只能活四年?并非聳人聽聞》2017年4月24日新浪科技)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蜜蜂消失后,人類只能活四年”雖然不是愛因斯坦所言,但蜜蜂消亡會造成人類毀滅的觀點卻非常荒誕。
B.人類馴養(yǎng)蜜蜂的歷史非常悠久,相關(guān)證據(jù)顯示,大約在舊石器時代古埃及人就開始對蜜蜂進行馴養(yǎng)以獲取蜂蜜。
C.科學家想用機器蜂替代蜜蜂的所有功能,短期內(nèi)還難以成為現(xiàn)實,因為蜜蜂自身攜帶的生物活性物質(zhì),機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
D.蜂蜜不僅給人提供珍貴的能量,而且在人類發(fā)現(xiàn)蔗糖和甜菜糖之前,還是唯一的甜味劑,帶給人味覺上的享受。
(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假如蜜蜂真的滅絕,會對人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造成較大的打擊,甚至會出現(xiàn)減產(chǎn)甚至絕收的危機,人類將面臨嚴重的饑荒,引發(fā)全人類的生存危機。
B.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專業(yè),是因為蒼蠅、黃蜂、甲蟲等其他傳粉昆蟲不具備高效傳播花粉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物學特性。
C.近年來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不管是家養(yǎng)蜜蜂還是野生蜜蜂,其數(shù)量都在急劇減少,采取有效措施保護蜜蜂已經(jīng)刻不容緩。
D.西方蜜蜂的引入擴大了蜜蜂總量,但也擠占了本土蜜蜂的生存空間,本地蜜蜂以及依賴本土蜜蜂授粉的植物前景堪憂。
(3)在蜜蜂數(shù)量銳減的現(xiàn)實面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解決蟲媒作物的授粉問題?請根據(jù)上述材料簡要概括。組卷:0引用:2難度:0.7
二、古代詩文閱讀
-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張衡字平子,南 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yīng)。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zhuǎn)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 柱傍行八道施關(guān)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時政事漸損,權(quán)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節(jié)選自《后漢書?張衡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guān)發(fā)機/
B.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 行八道/施關(guān)發(fā)機/
C.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guān)發(fā)機/
D.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 行/八道施關(guān)發(fā)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藝,儒家的 六種經(jīng)書——《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禮記》《樂經(jīng)》《春秋》。
B.孝廉,漢朝由地 方官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舉薦者稱為“孝廉”。
C.下車,古代可 以代指官吏就職,后來又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D.乞骸骨,請求 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xiāng)去,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請辭的委婉說法。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衡聰穎明慧,善于廣泛學習。他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游學到“三輔”之地,并進入洛陽到太學參觀、學習,于是通曉五經(jīng),貫通六藝。
B.張衡品格高尚,不慕世俗虛榮。他被 推舉為孝廉,卻不應(yīng)薦;屢次被三公的公署征召,都沒有就任;皇帝命公車特地征召他為郎中,他也沒去。
C.張衡“善機巧”,造候風地動儀。候風地動儀的質(zhì)地、尺寸、形狀、文飾以至整個結(jié)構(gòu)的“巧制”、測定時的效驗都體現(xiàn)了他高超的制作水平。
D.張衡不畏權(quán)貴,為政機智果斷。河間 王和很多豪族大戶,胡作非為;張衡擔任河間相后嚴厲治理,先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然后一下子同時逮捕。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yīng)。
②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組卷:7引用:6難度:0.3
四、寫作
-
11.座右銘是人們激勵、警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請你從《論語》中找一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并闡述理由,不少于150字。
組卷:7引用:2難度:0.5 -
1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易中天教授在《閑話中國人》說,人生有三“得”,即:學習時沉得住氣,成功后彎得下腰,失敗時抬得起頭。這三“得”也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準則和必備的素質(zhì)。對上述“三得”,你有何思考?請選擇其中的“一得”,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自選角度,自擬標題。不得抄襲,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組卷:1引用:7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