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五環(huán)旗下的馬蹄聲
趙致真 馬術是奧運會上唯一由人和動物共同參與的競賽項目。當全世界的名馬神駒薈萃一堂,五環(huán)旗下震響著清脆激越的馬蹄聲時,奧運會便因此平添了磅礴氣勢和“龍馬精神”。那些垂直障礙、伸展障礙、水坑障礙、組合障礙挑戰(zhàn)著人與馬的技巧、力量和勇氣;典雅而華貴的盛裝舞步被譽為“馬的芭蕾”,展示了人馬之間的神悟默契和靈犀相通。
人著盛裝,馬行舞步,觀眾常常瞪大眼睛也看不清騎手如何用細微隱秘的動作和馬兒交流溝通,更不明白這種服從性、精確性與和諧性是怎樣“調教”出來的。馬術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其實離不開馬的生理基礎。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馬的驚人記憶力,“老馬識途”自不必言,有報道說馬能記住人拴它的動作并解開繩結。正是憑著“過目不忘”的良好天賦,馬才能夠牢記每個指令的準確含義。馬十分善于學習和積累,因此一旦形成不良習性就需要及時用正確程序進行“覆蓋”和“刷新”。
馬具有“可操縱性”的另一原因,在于它細膩靈敏的感覺,能夠清晰分辨出主人動作的微妙差異。和那些“肉糙皮厚”、麻木遲鈍的動物不同,馬的身體各部位如同布滿不同的“按鈕”并很少“失靈”?!笆趾屯仁欠较虮P,腳是油門,韁是剎車”.對于訓練有素的良馬,騎手的一整套“肢體語言”幾乎是世界通用的。所以運動員能夠很好地駕馭訓練有素的陌生馬匹。
此外,馬能站著睡覺,以保持隨時“撒腿就跑”的狀態(tài);馬嗅覺特別敏銳,能遠遠聞到熟悉和陌生的氣味;馬的耳朵能感知人類聽覺接受范圍以外的聲波,并且用“豎起”與“耷拉”表達愉悅和沮喪;馬的巨大脾臟能在運動時釋放足額的紅血球,提高供氧能力;馬的壽命約30歲,參加奧運會和世錦賽的馬匹至少要年滿7歲,而馬的牙齒則和年齡對應,于是有了“馬齒徒增”的成語。至于“馬尾巴的功能”,則既可“護后”,又可在奔跑時起到“尾舵”的平衡作用。馬的知識是一本大書,而深入了解“馬情”應該是每個優(yōu)秀騎師的基本功課。
當然,歷次奧運會上“人仰馬翻”的事例也不勝枚舉。其中一個總體性的根本原因在于,馬的視力天然地限制了它對欄桿與地面空間的準確判斷。馬的視力只有0.6左右,并且對顏色十分遲鈍。馬的視覺也能夠在“單眼模式”和“雙眼模式”之間進行轉換,但馬的雙眼能夠重疊的視野僅有30%,難以準確辨析立體關系。此外,馬的眼睛從“明處”突然轉到“暗處”后因不能迅速調節(jié)瞳孔大小而驚恐不安。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便會懂得為什么“永遠都不是馬的錯”了,而騎手敏銳的距離感、速度感和時間感能夠通過準確指令彌補馬的視力不足。
英國利物浦安翠賽馬場旁邊的花叢中,長眠著一匹屢建奇勛的冠軍馬“紅朗姆”。它從1973年到1977年,曾連續(xù)在全世界難度最大的英國國家大賽中奪得三次冠軍和兩次亞軍。有記者在采訪“紅朗姆”的馴馬師金基爾?麥肯時問道,聽說“紅朗姆”去世后您像失去妻子一樣難過?這位70歲的老人含著熱淚回答.英國有2500萬婦女,而“紅朗姆”卻只有一個。此言雖然值得非議.但卻道出了騎師對賽馬刻骨銘心的感情。1979年英國國家大賽前,身患癌癥的鮑勃?錢皮恩和受傷后被“判了死刑”的賽馬阿爾丹提尼“相濡以沫”,人馬同心,終于贏得了1981年英國國家大賽的冠軍。歷史上留下了多少美麗、凄婉、悲壯的故事,記述了人和馬的生死之交。作為最有靈性的動物,馬可以在極限狀態(tài)時仍然絕對忠于主人的命令,奮不顧身,死而后已。而好的騎手對馬的感情也如同親子、密友和戀人。
英國安妮公主、西班牙皮拉公主、約旦哈亞公主等先后擔任國際馬術聯(lián)合會的主席,伊麗莎白女王、查爾斯王子、摩納哥安德魯王子和夏洛蒂公主等都是馬術高手,而25歲的拉扎?菲利普斯公主已經成為世界冠軍。賽馬運動至今仍在昭示著它的“宮廷起源”和“王室出身”,而諸多現任的西方政要顯達都是馬術的狂熱者,則更彰顯了賽馬的“豪門氣息”和“貴族色彩”??梢灶A言.100年后的人類社會仍將“馬照跑”。但人和馬的關系大約不會再像幾千年來那樣“當牛做馬”,也不會完全成為少數人的奢侈寵物而“天馬行空”,馬術終將進一步走向平民,才會有更多人傾聽五環(huán)旗下的馬蹄聲。
(選自《十月》,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B
A.文章在介紹馬的生理特點時,既注重文章的知識性和科學性,又注重其趣味性和人文性。
B.騎手和賽馬之間的默契和溝通使馬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這和馬的生理基礎分不開。
C.文章第六段寫到的關于冠軍騎手和其冠軍賽馬之間的感人故事,體現了文章的人文性。
D.文章大量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和一些跟馬有關的成語,使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幽默含蓄。
(2)馬術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緣于馬的哪些生理特征?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
(3)題目“五環(huán)旗下的馬蹄聲”是如何統(tǒng)攝全文的?請從文章謀篇布局的角度進行分析。
【考點】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答案】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7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中文是中國文化的長城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他兩度離鄉(xiāng),因此釀成了一縷無法排解的鄉(xiāng)愁;他學貫中西,卻堅守中文--這一中國文化的長城?!暗纛^一去是風吹黑發(fā),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他,就是臺灣詩人、作家余光中。
“鄉(xiāng)愁詩人”難消鄉(xiāng)愁 記:您的一首《鄉(xiāng)愁》在大陸堪稱是膾炙人口,當年您寫這首詩的動機是什么?
余:當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那個時候我離開大陸已經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重回故鄉(xiāng)的跡象。這是一種看得到對岸,卻看不到邁向對岸的可能的鄉(xiāng)愁。這種感覺在我的心中醞釀了20年,所以寫這首詩只用了20分鐘,情緒就像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
記:您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的四個領域里都有所建樹,但是流行最廣的始終是這首《鄉(xiāng)愁》,不知道這對您是否是一種壓力?
余:我一生光是詩就寫了1000多首,其中和鄉(xiāng)愁、親情、懷古有關的有一兩百首,可是你們看到的永遠是這首《鄉(xiāng)愁》?!多l(xiāng)愁》能背的人極多,轉載與引述的頻率極高,因此有的媒體甚至評論家干脆就叫我“鄉(xiāng)愁詩人”。這綽號給了我鮮明的面貌,也成了將我簡化的限制。
記:如今您經常在兩岸走動,這種濃郁的鄉(xiāng)愁消解了嗎?
余:鄉(xiāng)愁的確是有家歸不得才有的一種壓力,才有一種苦悶需要傾訴。就地理而言,我不應再患鄉(xiāng)愁;但就文化而言,大陸之日新月異并不能完全解我童年的悵惘。比如說一個人如果去美國留學若干年再回到家鄉(xiāng),回來會對故鄉(xiāng)的某些制度、風氣不適應了。所以“鄉(xiāng)愁”有一部分是時間造成的,還不完全是空間的轉移。每個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鄉(xiāng),都有鄉(xiāng)愁。
記:現在通訊方式十分便利,不但有電話、手機還有MSN、QQ、電郵等。您覺得這種傳統(tǒng)文化下的思念之情還有容身之地嗎?
余:傳播學家曾經說過,傳播方式會倒過來影響傳播內容。信息的靈便有著其正面意義,但另一方面也讓你分心。盡管如今人與人之間可以保持高頻率的密切聯(lián)系,但仍舊需要有一段獨立思考的時間。藝術家必須默默地體會世界、體會人生。
“游子文化是一種向心力” 記:傳統(tǒng)的古訓說“父母在不遠游”,但您認為年輕人不能畏懼外出應闖天下,這是否矛盾?
余:游子文化的核心在于孝道。在古代,父母在不遠游,父親去世要守墓三年。這是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不是靠土地來生活,孝道應該有新的變通方法,不等于簡單地守住雙親,而做父母的也希望子女能夠有所作為。我常比喻,人好比一棵樹,除了根系要吸收水分,葉子也要向上伸展、承受陽光。枝葉離根越遠,這棵樹才會越大。如果所有樹枝樹葉都守住根,那他永遠是一棵小樹。
記:您說過“游子文化是一種向心力”。游子是向外的,如何能夠產生向心的力量?
余:現代年輕人常常離開故鄉(xiāng)去外面闖蕩,于是就會產生“懷鄉(xiāng)”、“思念”的情感,前者是一種地理上的懷念,后者是一種人倫親情上的靠近,這兩者構成了游子文化的“縱橫坐標”。
現代社會經過幾千年來的變遷,游子文化也擴大了。“懷鄉(xiāng)”是對整個國家民族的懷念,“思念”是對整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懷念。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這樣的向心力,它的文化就難以持久。
記:在你看來,游子文化在思鄉(xiāng)的痛苦之外,也是一種催人上進的力量?
余:有的人一直待在故鄉(xiāng),一生沒有經歷動亂、戰(zhàn)爭,這當然是一種幸運的人生。但有所作為的人一定會向往地平線那頭的世界。如果認真地創(chuàng)作、認真地生活,他鄉(xiāng)會成為“第二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含義擴大了。在歷史上,也的確有許多人在他鄉(xiāng)成名,開辟出一片新天地。無論是外國的拜倫、王爾德、梵高還是中國的屈原、韓愈、蘇東坡都是去國離鄉(xiāng)后成就的事業(yè)。故鄉(xiāng)也會因為產生了偉大的游子而名揚天下。
“凡我在處,就是中國” 記:您自稱是游子作家,多年在海外,為什么卻一直用中文寫作?
余: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在二戰(zhàn)期間流亡美國時,有記者訪問他,“你流亡到美國,不覺得絕望嗎?您遠離故鄉(xiāng)這么久。”托馬斯?曼說:“凡我在處就是德國”。因此,“凡我在處,就是中國”,讀書人應該有這樣的自信。對于成為游子的作家,手中真正能夠把握的利器就是母語。每多寫一個字,從倉頡以來所有敏感的心靈都與我們同在,中文是我安身立命的精神原鄉(xiāng)。
記:您說過中文是中國文化的載體?,F在的中文中不斷有外來詞匯,還能夠傳承傳統(tǒng)文化嗎?
余:我在演講中曾戲問聽眾何以我們只說“張三李四”而不說“張四李三”。其實這無關學問,“張三”是平平,“李四”是仄仄,所以對仗而鏗鏘,如此而已。不要以為今人已經棄文言而不用了,其實平仄、對仗、簡潔、凝練等等仍然是我們母語的美學生態(tài)。
中文是真正的中國文化之長城。中文一旦淪于粗糙、混亂,中國文化必然式微。中華文化就是一個很大的圈,圓心無處不在,圓周無跡可尋,中文就是它的半徑,中文走得越遠,圓就越大。作家的責任就在于要保持、擴大文化的半徑。
記:您一直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但近年來有的學生花在英語上的時間甚至超過了自己的母語,有的習慣電腦打字,提筆就忘字。您覺得中文在下一代手里還會如此美麗嗎?
余:不僅僅是中文,世界各國的語文都面臨著這個困境,學英文的浪潮令我們忽視自己的母語。英文或者西方語言主要是拼音,漢字象形的成分比較多,譬如你寫個雨字,中間四點就好像有那個感覺;你看到笑字,好像有一個人的笑臉;哭好像有一個哭的臉。魯迅曾出過一個謎語:雙雁歸來細雨中,打一字。什么字呢?就是“兩”,因為雨里面的四點變成雙雁,兩個“人”字,這種趣味是西方文字不能領略的。
警惕西化幼稚病 記:不少年輕人受外來文化侵襲,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逐漸產生了隔膜,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余:“五四運動”到現在已經多年,年輕人對西方文化接受到什么程度將影響到對自身文化的認同,這是文化界值得關注的問題。正如我詩里所寫的:“當你的女友已改名瑪麗,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薩蠻》?”中文的生態(tài)一旦被破壞,中國的文化就會變質。
我與英文密不可分,但我不允許我的孩子叫媽媽為“媽咪”?,F在不少主持人老是在節(jié)目中“嗯哼”、“啊哈”;留學生不學西方人文主義精神,反倒一口洋腔洋調,年輕一代更熱衷于西方的節(jié)日,商業(yè)的操作推波助瀾。這些都是西化幼稚病的初期表現。文化生活跟著外國走,中國的傳統(tǒng)精神就會越來越淡出。
記:如何讓傳統(tǒng)節(jié)日在現代社會復活呢?
余:其實,一個節(jié)日是否屬于自己的文化遺產,在于我們是否還認真地在過節(jié),是否還在肯定甚至發(fā)揚其立節(jié)的精神,是否能刷新或美化其慶祝儀式。活的傳統(tǒng)才真正屬于我們。如果我們能就端午這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寫出動人的詩、小說或戲劇,或拍出一部轟動世界的電影,世界自然就知道這是中國人的節(jié)日。
(摘自《解放日報》)(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余光中一生著述頗多,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的四個領域里都有所建樹,《鄉(xiāng)愁》是他最具代表性,轉載與引述的頻率極高的作品。
B.鄉(xiāng)愁是指游子面對故鄉(xiāng)日新月異造成的一種壓力,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某些制度、風氣不適應而生發(fā)出的迷惘,是漫長時間造成的,在這種意義之下,每個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鄉(xiāng),都有鄉(xiāng)愁。
C.信息靈便的雙面意義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可以保持高頻率的密切聯(lián)系的同時,仍需要有一段獨立思考的時間。
D.余光中認為,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孝道不等于簡單地守住雙親,年輕人離開故鄉(xiāng)去外面的世界闖天下與孝道并不矛盾。
(2)下列對材料的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懷鄉(xiāng)之情,是游子心中一種地理上的對故鄉(xiāng)的懷念,甚至是對整個國家民族的懷念;思念的情感則是指一種人倫親情上的靠近,乃至對整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懷念。這兩者構成了游子文化的“縱橫坐標”。
B.認真地創(chuàng)作、生活的游子,去國離鄉(xiāng)取得成就會讓故鄉(xiāng)的含義擴大,并使故鄉(xiāng)名揚天下、更有地位。
C.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雖然今人已經棄文言而不用了,但傳統(tǒng)文化中的平仄、對仗、簡潔、凝練等仍然是我們母語的美學生態(tài)。
D.孩子叫媽媽為“媽咪”、主持人口中不斷冒出“嗯哼”“啊哈”留學生一口洋腔洋調,年輕一代熱衷過西方的節(jié)日……這些都是西化幼稚病的表現。
E.如果我們能就端午這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寫出動人的詩、小說或戲劇,或拍出一部轟動世界的電影,就能讓傳統(tǒng)節(jié)日在現代社會復活。
(3)根據上述材料,概括說明中文是中國文化的長城的原因。發(fā)布:2024/12/28 8:0:1組卷:1引用:1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在懷疑的時代依然需要信仰(節(jié)選)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謝謝你們叫我回家。讓我有幸再次聆聽老師的教誨,分享我親愛的學弟學妹們的特殊喜悅。
就像剛才那首歌唱的,“記憶中最美的春天,難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將理想“變現”的歷程,我們只是一疊面額有限的現鈔,而你們是即將上市的股票。從一張白紙起步的書寫,前程無遠弗屆,一切皆有可能。面對你們,我甚至缺少一分抒發(fā)“過來人”心得的勇氣。
是的,跟你們一樣,我們曾在中文系就讀,甚至讀過同一門課程,青澀的背影都曾被燕園的陽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纏滿的綠墻上。但那是上個世紀的事了,我們之間橫亙著20多年的時光。那個時候我們稱為理想的,今天或許你們笑稱其為空想;那時的我們流行書生論政,今天的你們要面對誡勉談話;那時的我們熟悉的熱詞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們記住的是“拼爹”“躲貓貓”“打醬油”;那個時候的我們喜歡在三角地游蕩,而今天的你們習慣隱形于偉大的互聯(lián)網。
我們那時的中國依然貧窮卻豪情萬丈,而今天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數和你們一樣的青年還在苦苦尋找迷失的幸福,喜歡用“囧”形容自己的處境。
20多年時光,中國到底走了多遠?存放我們青春記憶的“三角地”早已蕩然無存,見證你們少年心緒的“一塔湖圖”正在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你們這一代人,有著遠比我們當年更優(yōu)越的條件,更廣博的見識,更成熟的內心,站在更高的起點。
我們想說的是,站在這樣高的起點,由北大中文系出發(fā),你們不缺前輩大師的庇蔭,更不少歷史文化的熏陶。《詩經》《楚辭》的世界,老莊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詞章,構成了你們生命中最為激蕩的青春時光。我不需要提醒你們,未來將如何以具體瑣碎消磨這份浪漫與絢爛;也不需要提醒你們,人生將以怎樣的平庸世故,消解你們的萬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們,走入社會,要如何變得務實與現實,因為你們終將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guī)則能戰(zhàn)勝潛規(guī)則,不相信學場有別于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于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于媚骨。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為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說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
也許有同學會笑話,大師姐寫社論寫多了吧,這么高的調子??扇绻腋嬖V各位,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學,那些不管今天處于怎樣的職位,遭遇過怎樣的人生的同學共同的想法,你們是否會稍微有些重視?是否會多想一下為什么二十多年過去,他們依然如此?
我知道,與我們這一代相比,你們這一代人的社會化遠在你們踏上社會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國家的盛世集中在你們的大學時代,但社會的問題也凸顯在你們的青春歲月。你們有我們不曾擁有的機遇,但也有我們不曾經歷的挑戰(zhàn)。
文學理論無法識別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獻擋不住地溝油的泛濫。當利益成為唯一的價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當成交易的籌碼,我很擔心,“懷疑”會不會成為我們時代否定一切、解構一切的“粉碎機”?我們會不會因為心灰意冷而隨波逐流,變成錢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利己主義者”,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會不會像那個日本年輕人所說的,“有的是人才,卻并不培養(yǎng)精英”?
我有一位清華畢業(yè)的同事,從大學開始,就自稱是“北大的跟屁蟲”,對北大人甚是敬重。談到“大清王朝北大荒”的江湖傳言,他特認真地對我說:“這個社會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適應,而是北大人的堅守?!?br /> 這讓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時,陳平原先生的一席話。他提到西南聯(lián)大時的老照片給自己的感動:一群衣衫襤褸的知識分子,器宇軒昂地屹立于天地間。這應當就是國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將來的你們身處何處,不管將來的你們從事什么職業(yè),是否都能常常自問,作為北大人,我們是否還存有那種浩然之氣?那種精神的魅力,充實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絕學”,是否還能在我們心中激起共鳴?
馬克思曾慨嘆,法蘭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氣的人。今天的中國,同樣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給我們的教育,才格外珍貴。從母校的教誨出發(fā),20多年社會生活給的我最大啟示是:當許多同齡人都陷于時代的車輪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僅因為堅強,更因為信仰。不用害怕圓滑的人說你不夠成熟,不用在意聰明的人說你不夠明智,不要照原樣接受別人推薦給你的生活。選擇堅守、選擇理想,選擇傾聽內心的呼喚,才能擁有最飽滿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寫過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我很喜歡這個書名,它以樸素的設問提出了人生的大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事在人為,未來中國的分量和質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將一位學者的話送給親愛的學弟學妹們——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摘編自“北大中文系2012年畢業(yè)典禮致辭”)(1)下列對演講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下中文系的青年們是即將上市的股票,一切皆有可能,前程遠大,而作者卻缺少這樣的理想和勇氣,去面對未來。
B.20年前,作者和同學們喜歡在北大的三角地帶游蕩,談論民主、自由,也許在今天的同學們看來這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C.如今中國已經發(fā)展成為第二大經濟實體,但大多數青年們卻認為自己身處囧境,在苦苦追求所謂的幸福。
D.作者對當下青年人的擔心是源于他們的不再“相信”,在到處充滿懷疑的時代洪流中,青年人不再相信“信仰”。
(2)根據演講稿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二十年前的青年相比,當下的青年們有著更優(yōu)越的條件、更廣博的見識和更成熟的內心,但少了些許激情與理想。
B.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青年可能會被消磨掉他們的浪漫與絢爛,在踏入社會之時,大多數人不得不選擇變得務實和現實。
C.文學理論與古典文獻在利益面前敗下陣來,當下的青年人心灰意冷,隨波逐流,早已失去了北大人應有的堅守。
D.在時代的車輪下,我們堅守了理想與信仰,才能笑對他人的質疑和批判,在心中保存古人所說的“浩然之氣”。
(3)下列選項中,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當下的青年人在選擇專業(yè)的時候,往往選擇了一些容易掙錢和立足的專業(yè),卻不從個人的喜好出發(fā),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yè)。
B.80后夫婦因為承受不了職場的壓力,選擇遠離城市,隱居山林,開荒拓地,喂馬劈柴,怡然自樂。
C.全國道德模范黃文秀用年僅30歲的青春芳華踐行初心與使命,用心中的信念之光傳遞溫暖與夢想。
D.即使在時代的洪流中很多人迷惘,很多人懷疑,很多人失去信仰,但是作為北大的青年,作為中國的青年,仍然牢記著梁啟超先生所說的“少年強則國強”。
(4)這篇演講稿使用了哪些論證手法?請簡要說明。
(5)有人認為,在對待中國青年信仰的態(tài)度上,作者的觀點過于杞人憂天。你是否同意?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發(fā)布:2024/12/31 15:30:3組卷:5引用:2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美哉,青花瓷 ①所謂青花瓷,是指一種用鈷料直接在瓷胎上繪制花紋圖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白色相間效果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調明快典雅,釉面光潔瑩潤,彌久猶新。在青花瓷的繪制過程中,將中國畫的筆墨效果與藝術魅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是中國青花瓷藝術的一大特色。
②明代是青花瓷發(fā)展的高峰時期,無論是景德鎮(zhèn)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創(chuàng)作了許多精美的傳世佳作。這一時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視為是中國青花瓷的一種典范,為后世所追仿。特別是永樂、宣德和成化、嘉靖及萬歷年間官窯燒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稱于世。在造型方面,永樂時期雖然依然沿襲元代生產較大的罐、盤、碗等器皿,但也出現了很多小巧精致的器物與新品種,如:天球瓶、抱月瓶、八角燭臺、長頸方口折瓶等。紋飾以植物紋、動物紋為主。
③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瓷制作多采用進口青花料“蘇麻離青”,顏色深沉、層次豐富,釉面白中泛青。成化年間,青花瓷使用了一種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這種青料產于江西瑞州。“平等青”發(fā)色穩(wěn)定,色澤淡雅、柔和,給人一種若隱若現、虛無縹緲的感覺。成化青花瓷,色澤淡雅,釉面肥潤、撫之有玉質感;胎質細膩純潔,白釉瑩潤如脂;造型輕靈秀美,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時空至今仍保持無窮藝術魅力的原因之所在。圖案花紋常見的有云龍、飛鳳、團龍、團花、嬰戲等。小巧玲瓏是這一時期青花瓷器型的特點,多以盤、碗為主。在裝飾上,青花加彩是成化年間的突出成就,有“斗彩”和“填彩”兩種。
④明嘉靖、隆慶、萬歷時期官窯新品迭出,民窯精品也爭奇斗妍。此時的青花瓷花色純正穩(wěn)定,藍中泛紫,色調濃重鮮艷,真可謂爐火純青。從嘉靖到萬歷,用于燒制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種叫做“回青”的色料。所謂“回青”,也稱“回回青”,與“蘇青”一樣來自阿拉伯地區(qū)。有專家考證,“蘇青”與“回青”其實是同一種鈷料的不同稱呼,所不同的是“蘇青”來自海上貿易,而“回青”來自與西域和中亞的陸路貿易。此時青花瓷造型,更加趨向多樣化,除了各類餐具、陳設器及花盆、魚缸外,還有各種宗教供器。在裝飾上,過去極為少見的吉祥文字,如壽、福等被裝飾在器物表面,道教題材也開始盛行。而萬歷年間的青花料則產自浙江,也由此名為“浙料”。雖沒有嘉靖青花那樣濃艷,但藍中微微泛灰的發(fā)色,頗有自然沉靜之感。器型以大器為主,如:龍缸、屏風等;裝飾上除延續(xù)龍鳳紋以外,各種動、植物及人物圖案也較為盛行。
(1)本文對明代“青花瓷”的有關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代的青花瓷,一直被視為是中國青花瓷的一種典范,為后世所追仿,在永樂、宣德、成化、嘉靖和萬歷年間官窯燒制的青花瓷特別著名。
B.成化年間,青花瓷使用的“平等青”青料產于江西瑞州,發(fā)色穩(wěn)定,色澤淡雅、柔和,給人一種若隱若現、虛無縹緲的感覺。
C.明代所有青花瓷器都具有小巧玲瓏的特點,多以盤、碗為主。在裝飾上,突出的成就是青花加彩,有“斗彩”和“填彩”兩種。
D.明代的青花瓷的圖案豐富多彩。有云龍、飛鳳、團龍、團花、嬰戲等,也有吉祥文字,還有各種動、植物及人物圖案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項是
A.制作青花瓷,需要用鈷料直接在瓷胎上繪制花紋圖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白色相間的效果。
B.明嘉靖、隆慶、萬歷時期青花瓷造型,更加趨向多樣化,除了各類餐具、陳設器及花盆、魚缸外,還有各種宗教供器。
C.明嘉靖、隆慶、萬歷時期出產的青花瓷花色純正穩(wěn)定,藍中泛紫,色調濃重鮮艷,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D.色澤淡雅,釉面肥潤,撫之有玉質感;胎質細膩純潔,白釉瑩潤如脂;造型輕靈秀美,正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時空至今仍保持無窮藝術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由于青花瓷具有極強的藝術性,所以從它產生之初,人們就主要把它當做藝術品來欣賞。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人在收藏它。
B.明代是青花瓷發(fā)展的高峰時期,無論是官窯的作品,還是民窯的作品,都達到了很高的造詣,精品迭出。
C.明代制作青花瓷在很多情況下使用進口色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進口色料燒制的青花瓷有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D.青花瓷制作工藝精良,造型、圖案豐富多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發(fā)布:2024/12/31 23:30:1組卷:2引用:2難度:0.5
相關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