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取一塊新鮮饅頭放到嘴里細細咀嚼,慢慢會感覺到甜味。關于饅頭變甜某中學生物興趣小組設計了如下探究實驗。請分析解答下列問題。
試管編號
饅頭碎屑或塊 0.2克碎饅頭 0.2克碎饅頭 0.2克饅頭塊
唾液有無 2毫升唾液 A 2毫升唾液
是否攪拌 充分攪拌 充分攪拌 不攪拌
保溫 37℃水浴保溫10分鐘
加入碘液 每支試管中各加入2滴
(1)你對該實驗作出的假設是:
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唾液的分泌有關
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唾液的分泌有關
。
(2)為了證明你的假設,選取甲試管和乙試管形成一組
對照
對照
實驗,在表中乙試管的A處應加入
2毫升清水
2毫升清水
。這組實驗的變量是
唾液
唾液
。
(3)為了證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對饅頭有消化作用,應選擇
甲和丙
甲和丙
兩支試管進行對照實驗。乙試管和丙試管可以作對照嗎?
不可以
不可以
,理由是:乙和丙對比出現(xiàn)了
個變量。
(4)滴加碘液后甲試管
不變藍
不變藍
,(填變藍或不變藍)原因是淀粉被消化,可見唾液中的
淀粉酶
淀粉酶
對饅頭中的淀粉有消化作用。
(5)若“加入碘液”步驟放在保溫前,請你預測實驗結(jié)果可能是:三支試管都
變藍,“保溫”后1號試管藍色褪去,2號試管藍色不變,3號試管藍色變淺
變藍,“保溫”后1號試管藍色褪去,2號試管藍色不變,3號試管藍色變淺
。

【答案】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唾液的分泌有關;對照;2毫升清水;唾液;甲和丙;不可以;兩;不變藍;淀粉酶;變藍,“保溫”后1號試管藍色褪去,2號試管藍色不變,3號試管藍色變淺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7/18 8:0:9組卷:6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在探究活動中,有時為了避免偶然因素影響實驗結(jié)果,需要進行重復實驗,然后取平均值.下列探究活動中屬于這種情況的是( ?。?/h2>

    發(fā)布:2024/10/25 17:0:1組卷:18引用:4難度:0.9
  • 2.運動員的心理狀況對運動成績有一定的影響。為更好地備戰(zhàn)2022年冬奧會,研究者以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作為檢測指標,探究心理壓力對運動員的影響。
    (1)人體消化道內(nèi),淀粉的分解起始于
     
    ,最終在小腸被消化為
     
    。
    (2)分別在施加心理壓力前、后取受試者的唾液,進行如下實驗。
    試管編號
    實驗處理
    1號試管 2號試管
    加入淀粉液 2毫升 2毫升
    滴加碘液 2滴 2滴
    加入唾液 ? 施加心理壓力后
    受試者的唾液2毫升
    溫度條件 37℃ ?
    ①1號試管“?”處應加入
     
    。設置1號試管在本實驗中起到
     
    作用。
    ②2號試管“?”處的溫度條件應該是
     
    ℃。
    ③觀察,記錄并比較1號和2號試管藍色褪去時間,若結(jié)果為
     
    ,則說明施加心理壓力使受試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增加。

    發(fā)布:2024/10/19 6:0:3組卷:10引用:5難度:0.3
  • 3.當我們細細咀嚼饅頭時,會感覺到有甜味。某同學猜測,在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下,口腔中的唾液使饅頭變甜了。于是,他做了如下實驗:
    Ⅰ:取適量新鮮饅頭,切成碎屑、做成漿糊并振蕩,分成2等份:將口漱凈,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燒杯中。
    Ⅱ:取2支潔凈試管,分別編號為1號、2號,實驗過程如圖:
    菁優(yōu)網(wǎng)
    (1)該同學將饅頭切成碎屑、做成漿糊并振蕩,這是為了模擬
     
    。
    (2)實驗過程D中,滴加碘液后2號試管內(nèi)液體的顏色將
     
    ,原因是
     
    。
    (3)該實驗中,設置1號試管的作用是
     
    。
    (4)為了排除偶然因素的影響,需要設置重復組。目的是
     
    。

    發(fā)布:2024/10/19 6:0:3組卷:29引用:3難度:0.4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