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年湖北省襄陽四中高考歷史考前沖刺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滿分48分)

  • 菁優(yōu)網(wǎng)1.相對秦系書法的正統(tǒng)繼承,楚系書法則有著與之相反的反叛性。其反叛性的萌芽開始于西周時期的《楚大林鐘》和《楚公逆鎛》,之后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發(fā)酵醞釀,一種全新的書法風(如圖)就在南方大地流行起來。這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 ?。?/h2>

    組卷:7引用:2難度:0.7
  • 2.秦漢之際的歷史經(jīng)歷了由統(tǒng)一、分裂、重新統(tǒng)一的過程,國家結構形式選擇也經(jīng)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歷史過程??たh制為秦代統(tǒng)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潰,而重蹈覆轍如楚霸王項羽,同樣為歷史所否定。在邁向單一郡縣制過程中,有一種過渡性的中間形態(tài)的結構形式。材料旨在論證( ?。?/h2>

    組卷:12引用:23難度:0.6
  • 3.唐至宋,花木蘭的形象變化如表。這一變化說明了( ?。?br />
    時期
    形象特點 木蘭的形象是忠孝兩全的完美典型,是道德偶像的代表 木蘭的形象中“忠”的方面被弱化,“孝”方面則得到強化

    組卷:27引用:8難度:0.7
  • 菁優(yōu)網(wǎng)4.“商山武關道”是關中到南陽、襄陽及長江流域其它地區(qū)的交通動脈,也是漢唐以前物質運輸、政治控御、文化溝通的主要通道。五代北宋以后,其地位被從汴京到南襄的“南襄隘道”(南即南陽,襄即襄陽)取代。這一歷史現(xiàn)象反映( ?。?/h2>

    組卷:12引用:5難度:0.5
  • 5.明太祖朱元璋在《大誥?民陳有司賢否》中說:“自布政司至于府州縣官吏,若非朝廷號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財,許境內耆宿人等,遍處鄉(xiāng)村市井聯(lián)名赴京狀奏,備陳有司不才,明指實跡,以憑議罪,更賢育民?!边@反映出明初( ?。?/h2>

    組卷:19引用:8難度:0.6
  • 6.近代報刊《中外日報》刊文指出:“前數(shù)年,論時務謀政策者,不曰轉弱為強,即曰易危為安;今則無暇為此門面語,直當曰:救死而已矣,救亡而已矣?!痹撐陌l(fā)表于( ?。?/h2>

    組卷:23引用:7難度:0.6

二、解答題(共4小題,滿分52分)

  • 19.從“標準軌”到“可變軌”
    材料一:由于煤礦馬拉煤車的輪距長久以來都是4英尺8英寸(1435mm),斯蒂芬森設計第一條主要用于運貨載客的鐵路時,采用了這一既有軌距。1846年,英國政府頒布法令,將其規(guī)定為英國鐵路的標準軌距。歐洲大陸早期的鐵路大多數(shù)都是靠英國的資金、用英國的技術修建的,因此也采用了英國的標準,只有俄國等個別國家例外。部分出于軍事防御原因,俄國的軌距比歐洲其他國家的寬。美國19世紀末按此標準鋪設的鐵路長度已占到全國鐵路總長度的87%,鐵路網(wǎng)一體化開始形成。1937年,1435mm軌距被國際鐵路協(xié)會規(guī)定為國際通用的標準軌距,現(xiàn)主要分布在東亞、西亞、北非國家,以及歐洲大多數(shù)國家和部分美洲國家。
    材料二:盡管中國在國內統(tǒng)一采用標準軌距,但陸上鄰國大都采用其他軌距。中國的跨境鐵路運輸與建設都面臨軌距差異造成的障礙,與陸上鄰國的軌距差異限制了中國向外發(fā)展的地理空間。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未來的交通”分論壇上,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化龍表示,中車將在2020年左右推出一款時速400公里且可變軌距的高鐵。屆時,北到俄羅斯、南至東南亞,高鐵軌距都能實現(xiàn)快速切換。
    (1)閱讀材料一,概述“標準軌距”的發(fā)展歷程;并評價其帶來的影響。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說明“可變軌高鐵”提出的背景。

    組卷:26引用:9難度:0.4
  • 20.民國時期,各政治派別對辛亥革命存在著不同的概念和解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派別 時間 言行
    1912年9月 我國去年之革命,是種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
    1919年10月 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專橫,政客搗亂,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國,竟成亡國士大夫之天下也。革命軍起矣,民國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業(yè)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達到也。
    1912年10月 關于民國建立的過程,政府發(fā)布的祭文只有“時會既開,國風丕變,帝制告終,民豪聿見”數(shù)語。孫中山發(fā)起在北京舉辦革命紀念會,會期將屆,接內務部通知,更名為共和紀念會。后政府下令將武昌的起義門、聚義門恢復為原名中和門、通湘門。
    1912年10月 當去年九月以前,君主之存在,尚儼然為一種事實,而政治之敗壞已達到極點,于是憂國之士,對于政界前途發(fā)展之方法,分為二派:其一派則希望政治現(xiàn)象日趨腐敗,俾君主府民怨而自速滅亡者,即諺所謂“苦肉計”也,故于其失敗,不屑復為救正,惟從事于秘密運動而已;其一派則不忍生民之涂炭,思隨事補救,以立憲一名詞,套在滿政府頭上,使不得不設種種之法定民選機關,為民權之武器,得憑借以與一戰(zhàn)。此二派所用手段雖有不同,然何嘗不相輔相成!去年起義至今,無事不資兩派人士之協(xié)力,此其明證也。
    1927年10月 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先生,看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在于國民黨沒有民眾的基礎,而只有軍隊,所以在十三年決心改組國民黨。國民黨……既然自絕于工農民眾,民眾……只有自己武裝起來奪取政權,完成辛亥所開始的革命。
    --摘編自何廣《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等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甲、乙、丙、丁所屬的政治派別,并說明理由。(要求:寫清序號,持論有據(jù),邏輯清晰,史實準確。)

    組卷:8引用:5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