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一中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傳統(tǒng)文論以“經(jīng)”為境界導引。何為“經(jīng)”?“經(jīng)”是作為常道而言的,指常行的義理、準則、法制。古代稱合乎常道的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書為經(jīng)書,有“六經(jīng)”“五經(jīng)”之說。首先,傳統(tǒng)文論以“經(jīng)”為學術經(jīng)驗與學術資源,促發(fā)、促進了自身的生成。傳統(tǒng)文論的第一批話語來源于“經(jīng)”,如在《尚書?堯典》中,“詩言志”本是“典樂”“教胄子”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符合“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的總體目標。在傳統(tǒng)文論中,經(jīng)學的“詩言志”實現(xiàn)了轉換,成為詩的性質的明確表達,故朱自清認為這是中國歷代詩論“開山的綱領”。正是有著這樣的切換或轉化,立足于經(jīng)學的美刺、觀風與觀志、主文而譎諫、發(fā)乎情止乎禮義、三不朽、修辭立其誠等等,傳統(tǒng)文論才能以此為核心形成自己的范疇體系、話語體系,體現(xiàn)了對“道”的追求的積極意義。
??其次,傳統(tǒng)文論以“經(jīng)”為文體起源,“文”的載體——文體——具有充分的合法性?!渡袝分凶鳛檎Z言行為動作的“謨、訓、誥、誓、命”成為文體的早期命名。故傳統(tǒng)文論有文體“源于五經(jīng)”之說。
以“經(jīng)”的話語論“文”,轉化是關鍵,有時是直接切換,有時運用“斷章取義”的方法,把它們從經(jīng)學系統(tǒng)中抽繹、抽象出來,于是成為學術的公共話語。傳統(tǒng)文論從經(jīng)學中截取命題,并不拘泥于原義,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使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具有開放性,實現(xiàn)了某一時代的“當代化”。經(jīng)學的學術經(jīng)驗給予傳統(tǒng)文論的榜樣作用,或在精神方面,或在制度方面,或在形式方面,畢竟經(jīng)學是傳統(tǒng)學問的領導學科,經(jīng)學批評的方法被傳統(tǒng)文論襲用,是可以想見的。
??經(jīng)學典籍是因孔子的刪述而生成的,孔子以刪述整理前代典籍而建立了經(jīng)學,這種刪述整理其實是一種“批評”,是經(jīng)學成熟的標志。諸經(jīng)又在批評進程中突出了“道”的具體意義,批評顯示了經(jīng)學的特點,批評的作用在于令經(jīng)學深入人心并能夠被準確接受。傳統(tǒng)文論的批評意識就是比照經(jīng)學批評的影響而形成的。
孔子早有作品批評的實踐,對經(jīng)學典籍的批評,本身就成為傳統(tǒng)文論的第一批成果,既是經(jīng)學批評,也是文學批評。比照經(jīng)學批評的實踐,由先秦時期多為觀念的提出,發(fā)展到對作家、作品、文體等的具體評述,如王充論文人、論辭賦、論夸張等的作品《論衡》,已完全是文學批評了。
??漢代文論是所謂“言以經(jīng)立”,“經(jīng)”最能體現(xiàn)“道”,傳統(tǒng)文論以“道”為導引,要求自身所做的一切都是對“道”的追求,以此奠定了實現(xiàn)更高視野、更高境界的基礎。雖然“文以明道”或有“重道輕文”之嫌,但強調文章對“道”的追求,提倡文學應該有宏大視野,進行宏大敘事,關注時代精神,“文章者經(jīng)國之大業(yè)”意也在此。而且,傳統(tǒng)文論在實施具體的文學評論及論述具體的文學問題時,也常常喜歡追尋文學的終極存在原因與終極價值,期望以此作為對文學終極之“道”的解釋。傳統(tǒng)文論追根究底的魅力在于以一種窮盡性的研究態(tài)勢,讓人感到其問題的答案是普遍的、永恒的、最終的、全面的,于是增強了說服力。傳統(tǒng)文論對文學作品之家國情懷的褒揚、民生疾苦的關切、陽剛正義的鼓動等,都體現(xiàn)了對“道”的追求的積極意義。
——(摘編自胡大雷《傳統(tǒng)文論的境界》)??材料二:
??20世紀初,王國維撰《人間詞話》標榜“境界”(“意境”)。他稱,“詞以境界為最上”“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文學之工與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
??王國維將其所倡“境界”和嚴羽的“興趣”、王士禎的“神韻”放在一個層面上,探論詩詞本體,包含了兩個誤解。其一,嚴羽固然主張作詩要從興趣出發(fā),推崇“盛唐諸人惟在興趣”,但嚴羽論詩并不以“興趣”為本,而是以“氣象”為本。他稱,“唐人與本朝人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同”“建安之作,全在氣象,不可尋枝摘葉”。王國維忽視嚴羽的氣象論且否定其興趣說,是誤解而做的針對。其二,王國維以“境界”指稱詩詞作品整體。所謂“有寫境,有造境”“有有我之境,有無的針對。其二,王國維以“境界”指稱詩詞作品整體。所謂“有寫境,有造境”“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即從詩詞作品整體做判斷。與“境界”不同,“神韻”不是對詩詞整體做判斷,而是指詩詞內在的,亦即形而上的美學特質和感染力。王國維以“境界”否定或取代“神韻”,也是誤解而做的針對。
??在20世紀初,王國維基于誤解而對“興趣”和“神韻”排斥,并且標榜“境界”(“意境”)為詩詞之本,開啟了后世學者對“境界”(“意境”)的過度推崇。百年來的中國詩學研究,在將“境界”(“意境”)作為詩學本體加以核心化,并以之為囊括中國詩學理論的最高范疇作體系化建構的同時,極大限度地忽視并排斥了風骨、氣象和神韻三個更為根本且更具傳統(tǒng)意蘊的詩學范疇的研究。在經(jīng)歷曲折之后,我們應當依據(jù)尊重歷史的原則,重新探討中國詩學本體。中國詩學本體,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完成之物,而是一個歷史運動之物。從風骨奠基,經(jīng)氣象深化,到神韻定型,這是中國詩學本體建構的文脈深厚的歷史進程。
——(摘編自肖鷹《從風骨到神韻:再探中國詩學之本》)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傳統(tǒng)文論是由合乎常道的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經(jīng)”導引而生成的,傳統(tǒng)文論的第一批話語也來源于此。
B.傳統(tǒng)文論有文體“源于五經(jīng)”之說,其從經(jīng)學中截取命題,并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使這些命題實現(xiàn)了某一時代的“當代化”。
C.傳統(tǒng)文論在進行文學評論時,喜歡追尋文學的終極存在原因與終極價值,因而其答案也是永恒的、最終的。
D.王國維認為“文學之工與不工”要看意境的有無及其深淺,這個排斥了風骨、氣象和神韻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自清認為經(jīng)學的“詩言志”是中國歷代詩論“開山的綱領”,因為“詩言志”明確表達了詩的性質。
B.以“經(jīng)”的話語論“文”,轉化是關鍵;而經(jīng)學的學術經(jīng)驗給予傳統(tǒng)文論多方面的榜樣作用。
C.孔子對經(jīng)學典籍的批評還主要是經(jīng)學批評,而王充有具體評述的《論衡》已完全是文學批評。
D.王國維倡導“境界”并標榜其為詩詞之本,而否定“興趣”“神韻”,這是因誤解而做的針對。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br />B.元好問《論詩三十首》論陶淵明:“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C.曹雪芹自評《紅樓夢》:“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br />D.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br />(4)材料二為什么認為中國詩學本體要重新探討?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5)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書憤》中感慨“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可見陸游對諸葛亮的《出師表》評價很高。請結合相關詩文和材料一,簡要分析陸游推崇《出師表》的原因。組卷:0引用:2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舊公路上的陽光
趙原
??對于一段被廢棄的舊公路,我不知道應該怎樣描述它,我甚至不知道,它曾經(jīng)穿越了怎樣的風景以及它無法言說的淪落。雖然,在某些時候看來,知道這些是很有必要的,假如你執(zhí)意要在這段舊公路上停留、說話,或者做點什么。
??事實上很少有人會對一條舊公路啰唆什么,除非他是一個瘋子。凡?高畫過一條著名的舊公路,在修道院或者療養(yǎng)院的墻外,但是凡?高也畫過向日葵和其他的東西,這說明不了什么。至于盧梭散步和沉思過的那條路,它只會使我對植物學產(chǎn)生警惕。如果思想毫無樂趣可言,我寧愿先守護好我的愚昧和對虛假時尚的愛好。
當然,也很少有人像我這樣,無所事事,除了閑談和豪邁,只剩下胡思亂想。我在這段舊公路上走走停停有好幾年了。每天都是這樣。我騎著自行車,或者說,某種心情像一輛舊自行車,馱著我,來到這里。也許僅僅是為了打發(fā)時間,為了“無所事事”。我覺得事情的真相也許就在這里:我喜歡“無所事事”。我喜歡站在一條舊公路上,做一個無所事事的人,做一個胡思亂想的人。
??太陽很暖和。太陽照在路上,太陽的手,撫慰著大地萬物。和那些“有所事”的人相比,我并沒有少曬一點太陽,我認為這就是事情的真相。
??我在這條舊公路上走。我推著我的舊自行車。我用我的兩只腳,它用它的兩個輪子。我們無所事事地走,看到了很多東西。石頭、枯草、廢電池、破鞋、圓珠筆芯、塑料袋、煙盒、舊輪胎等。這些東西好像天生就該在那里,就是那樣。“魚作為魚而游泳/桃作為桃而結果”(奧登《在戰(zhàn)爭時期》)。我停下來。我不會把這些東西想象成一個熱鬧的慶典。我不會移動它們。我站在路上,站在風中。
??但是我沒有走開。我只是后退了一兩步,然后看到了遠一點的山坡,山坡上開滿了耀眼的黃花。再近一點,我看到有一座垮塌了的建筑物,一面殘墻斜倒在一大堆石頭上。原來是屋舍的地方,長滿了茂盛的野草。很顯然,曾經(jīng)有人在那里住過。一個人,或者一家人,出于某種不可探知的原因,離開了,再也沒有回來。事情大概就是這樣的。
??就是這樣,沒有什么值得驚訝和探究。這條路從一片荒廢了的地方穿過,和它有關的事物不會比我描述過的更多。我用筆畫下了這一切。這樣做是很有意思的。所有的東西都不是喧鬧的,所有的東西都放棄了意義和功用,只有形態(tài),放松的,消極的。這條路也僅僅只是一條路,一種從公共交通中解放出來了的路的形態(tài)。它從前是什么樣子的,它出現(xiàn)在這里,曾經(jīng)把怎樣的人和事,收稅人、騙子、旅行者、歌星、行為藝術家、商販等,連接在一起。它的起點在哪里?一條河,一座舊橋,一群群灰頭灰腦的、可疑的人物?或者一個被大片光禿禿的丘陵環(huán)圍的城鎮(zhèn)?也即是那種瑣碎而讓人倍感無奈的“生活的地方”?可是轉過身,我又感到這一切都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你看到了什么,它就是什么。我轉過身,走開,一次次地走開。那些連綿不絕的山丘,蕭索的草木,覆照大地的明亮的天空,似乎在不斷地向遠處蕩開,蕩開……
??有一天下午,我背著畫板離開了路。我走了四十多分鐘,在一道坡坎下,一條小溪流出現(xiàn)在我面前。渾濁的小溪,水流得很急。我在溪邊坐下,打開畫板,但是我的心里充滿了疑慮。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不在這里了。也就是說,我打開畫板,突然意識不到自己了。天邊有一些云彩,云朵上灑滿了顆粒粗大的陽光。云朵在慢慢移動。我感到身體中有一股暖流在游移。有一些細小的粉塵落在手掌上。溪對面的草叢中,長著一棵孤單的麥子,細長的麥芒微微彎曲。一定有什么原因,使它生長在這里。一定有一種力量,使它區(qū)別于更多的植物,并且成就了它的孤單。我感到身體中的那股暖流,流到了某個不明的地方,身體好像輕了許多。空洞的光線從事物們的體表上一點點暗下去了,但我還是坐在那兒,直到太陽落山。
??“轉過身,我感到這一切都無關緊要”。是這樣的。一切都是無關緊要的,都是短暫的。我騎著我的自行車,就像騎著某種心情。無聊的快樂就像風一樣,吹拂著身體。我感到我就要飛起來了。在轉彎的地方,在下坡的地方,在那幾棵楊樹落光了葉子的地方,加速度和空氣動力學使我離開了地面,很短暫。然后我就駛進村子里了。
??孤獨的小村子,詩歌中居住著蟋蟀的小村子。有一些孩子坐在屋檐下,有幾塊干牛糞被碾碎在村路上,有幾根電線松松垮垮地晃蕩在屋頂之間,有一間無人光顧的理發(fā)店,貼著明星頭像的窗戶迎著村路敞開著,有兩個很老的男人,穿著不大合體的舊制服,在村路上閑逛。他們走得很慢,他們已經(jīng)老得對什么東西都不在乎了。他們已經(jīng)老得讓自己都感到不耐煩了。而同樣老的女人卻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她們成群結隊地到處亂跑,看戲、喝酒、打麻將、聊天、吵鬧,老女人的活力常常是非常驚人的。
??這個小村子和這段廢棄的舊公路把許多東西都毫不含糊地分開了。對于幾公里外的那條新建成的交通要道來說,它們是世界的另一極,一種真正的放下、解散、松懈和自在。時間久了,我相信我和它們之間也產(chǎn)生了某種聯(lián)系。
??是的,站在或走在一段廢棄的舊公路上的感覺,真的美妙無比。
——(有刪改)
(1)下列對散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于舊公路,“我”既無意去了解它的過去,也不對它的未來抱有幻想,而是注重珍惜和享受當下的光景。
B.文中提及凡?高的舊公路以及盧梭散步的路,意在表明這些“路”曾對“我”的思想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C.舊公路上散落了很多東西,“我”認為它們天生就該在那里,不應被移動,因為它們承載著一段舊時光。
D.文中寫了一個孤獨的小村,“我”用欣賞的眼光描寫了村中的老男人和老女人,表現(xiàn)了村民的閑散自在。
(2)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將舊自行車比作某種心情,也將心情比作舊自行車,這種互喻,將人與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從容放下、自由輕松的心情。
B.文章引用奧登的詩句“魚作為魚而游泳/桃作為桃而結果”,意在強調自然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舊公路上出現(xiàn)的一切都有其合理性,人無須改變它們。
C.畫橫線句中“無聊的快樂”語意奇特,看似矛盾,實則包含著生活哲理,“無聊”本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當我們能坦然面對時,我們就能咀嚼到其中的快樂。
D.文章對“孤單的麥子”展開了描寫和思考,不僅將麥子人格化,而且將自己的心情投射到麥子上,突出了自己內心世界的孤單和壓抑。
(3)文章多次說“我”“無所事事”,請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理解。
(4)文中寫到“陽光”的地方其實不多,但標題擬為“舊公路上的陽光”,請分析其中的意蘊與作用。組卷:0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2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從遠古部族之間的互相仇殺、西方中世紀的戰(zhàn)爭、東方文明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爭貫穿了整個人類的文明史。
可以說, ①。它奪去生命,帶來死亡;即便是戰(zhàn)事的幸存者,也難免創(chuàng)傷、饑餓和痛苦;而戰(zhàn)爭的失敗者,則只能接受被剝削甚至被奴役的命運。
所以,我們“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盁釔酆推?,反對戰(zhàn)爭”,也許是世界人民為數(shù)不多的共識了。但是,即便大多數(shù)人都有著和平的愿望,人類社會至今依然無法擺脫戰(zhàn)爭的陰霾。
②?從海牙公約、威爾遜“十四點原則”、國際聯(lián)盟到當下的聯(lián)合國,為何人類社會防止戰(zhàn)爭促進和平的種種嘗試往往收效甚微?從這一問題出發(fā),便衍生了國際政治學的學科。
起初,人們往往將這一問題歸咎于“邪惡”——不是人類本質上的邪惡,便是 ③。但有人認為,人類的本質——“人性”,不是國家內在的結構或者所謂的“人性”,它蘊含著戰(zhàn)爭的起源。因為人類在杰性上擁有著自我保全和侵略性,所以才會發(fā)動戰(zhàn)爭。這便是摩根索的“人性現(xiàn)實主義”。
(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下列選項中破折號與文中“人類的本質——‘人性’”的破折號使用相同的一項是
A.到山上打柴的記憶至今都是幸福而快樂的——盡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種勞作。
B.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C.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D.邁進金黃色的大門,穿過寬闊的風門廳和衣帽廳,就到了大會堂建筑的樞紐部分——中央大廳。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缮倭吭鰟h詞語,不得改變原意。組卷:7引用:4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在道路鋪就的地方
我迷失了道路
在茫無垠際的海面
在一片蔚藍的天空
沒有道路的蹤跡
路被遮掩了
被飛鳥的羽翼、燦爛的星光、四季更替的花卉遮掩了
我詢問自己的心兒:血液能否領悟那條看不見的道路?
——(泰戈爾)??人生路上,有“道路鋪就的地方”,有“看不見的道路”,泰戈爾的詩給追夢路上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fā)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0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