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學年四川省綿陽市南山中學高三(下)入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7 4:3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共1小題,滿分0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們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論和事跡等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用典作為一種文學修辭,如劉勰所說的“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辭更為含蓄和典雅。
中國古代用典修辭早就有之。在20世紀西方文論中,出現(xiàn)了“互文性”的說法,它大體的意思是:一個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創(chuàng)造,一定是從別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寫,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其實這個說法與中國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用典變成了“互文性”,傳統(tǒng)的文學修辭法變?yōu)楝F(xiàn)代的文學修辭法。
那么,用典與社會文化有何聯(lián)系呢?
首先,用典這種文學修辭方法與社會精神文化的生成過程密切相關(guān),換句話說,正是社會精神文化的不斷生成導致了用典這種文學修辭。社會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從民間到上層的,下層的百姓在勞動的實踐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謠。歷史已經(jīng)證明,下層勞動者創(chuàng)作的歌謠,必然會被上層的士人看中,于是拿過去加工,成為詩歌或其他作品。這種情況一代又一代這樣持續(xù)下來。而士人從下層勞動者那里“拿過來”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們可能增加或減少一些字句,改變一些字句,或者師其意而不師其辭……這過程從廣義上說,就是用典。中國士人加工、改造、整理過的最早的詩歌(如《詩三百》),不斷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創(chuàng)作成新的詩歌作品,這就更是“用典”了。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也可以說,社會精神文化的生成過程使“用典”成為一種文學修辭,“用典”是社會精神文化生成的產(chǎn)物。
其次,再從社會精神文化的發(fā)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創(chuàng)造,另一方面是后一代的文化總是從前一代、前幾代的文化里面繼承一些成分。這繼承中,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體的資料,以說明新的文化意義,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若用劉勰的話來說,文學的發(fā)展離不開“通變”兩個字,“變”是根據(jù)現(xiàn)實狀況提出新主張、寫出新篇章,這是對古之變;“通”就是要學習古典,熟悉古典,吸收古典,使“變”建立在“通”的基礎上。那么在這“通變”中,“用典”也就自然成為創(chuàng)造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各個時代的社會文化情況不同,士人崇尚的風氣不同,這又區(qū)別出“用典”的多少、好壞等。為什么到了宋代,會出現(xiàn)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把“用典”推到極端,提出“奪胎換骨”和“字字有來處”的主張呢?這就與宋代士人推崇的風氣有關(guān)。他們更看重書本,而看輕了生活,或者說從現(xiàn)實逃向書本領域。黃庭堅生活的時代,現(xiàn)實社會問題堆積如山,如與北方民族矛盾已經(jīng)十分嚴重,內(nèi)部紛爭不斷,而他們覺得他們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解決不了,他們逃向書本是他們與現(xiàn)實矛盾無法協(xié)調(diào)的產(chǎn)物。這樣,黃庭堅看重的是杜甫和韓愈的詩“字字有來處”。
以上所述,說明了文學修辭中的用典的種種情況,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會文化中。我們不能離開社會文化的狀況孤立地來理解文學修辭中的種種問題。
(摘編自童慶炳《社會文化對文學修辭的影響》)
下列關(guān)于“用典”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h2>組卷:9引用:0難度:0.90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們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論和事跡等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用典作為一種文學修辭,如劉勰所說的“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辭更為含蓄和典雅。
中國古代用典修辭早就有之。在20世紀西方文論中,出現(xiàn)了“互文性”的說法,它大體的意思是:一個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創(chuàng)造,一定是從別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寫,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其實這個說法與中國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用典變成了“互文性”,傳統(tǒng)的文學修辭法變?yōu)楝F(xiàn)代的文學修辭法。
那么,用典與社會文化有何聯(lián)系呢?
首先,用典這種文學修辭方法與社會精神文化的生成過程密切相關(guān),換句話說,正是社會精神文化的不斷生成導致了用典這種文學修辭。社會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從民間到上層的,下層的百姓在勞動的實踐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謠。歷史已經(jīng)證明,下層勞動者創(chuàng)作的歌謠,必然會被上層的士人看中,于是拿過去加工,成為詩歌或其他作品。這種情況一代又一代這樣持續(xù)下來。而士人從下層勞動者那里“拿過來”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們可能增加或減少一些字句,改變一些字句,或者師其意而不師其辭……這過程從廣義上說,就是用典。中國士人加工、改造、整理過的最早的詩歌(如《詩三百》),不斷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創(chuàng)作成新的詩歌作品,這就更是“用典”了。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也可以說,社會精神文化的生成過程使“用典”成為一種文學修辭,“用典”是社會精神文化生成的產(chǎn)物。
其次,再從社會精神文化的發(fā)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創(chuàng)造,另一方面是后一代的文化總是從前一代、前幾代的文化里面繼承一些成分。這繼承中,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體的資料,以說明新的文化意義,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若用劉勰的話來說,文學的發(fā)展離不開“通變”兩個字,“變”是根據(jù)現(xiàn)實狀況提出新主張、寫出新篇章,這是對古之變;“通”就是要學習古典,熟悉古典,吸收古典,使“變”建立在“通”的基礎上。那么在這“通變”中,“用典”也就自然成為創(chuàng)造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各個時代的社會文化情況不同,士人崇尚的風氣不同,這又區(qū)別出“用典”的多少、好壞等。為什么到了宋代,會出現(xiàn)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把“用典”推到極端,提出“奪胎換骨”和“字字有來處”的主張呢?這就與宋代士人推崇的風氣有關(guān)。他們更看重書本,而看輕了生活,或者說從現(xiàn)實逃向書本領域。黃庭堅生活的時代,現(xiàn)實社會問題堆積如山,如與北方民族矛盾已經(jīng)十分嚴重,內(nèi)部紛爭不斷,而他們覺得他們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解決不了,他們逃向書本是他們與現(xiàn)實矛盾無法協(xié)調(diào)的產(chǎn)物。這樣,黃庭堅看重的是杜甫和韓愈的詩“字字有來處”。
以上所述,說明了文學修辭中的用典的種種情況,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會文化中。我們不能離開社會文化的狀況孤立地來理解文學修辭中的種種問題。
(摘編自童慶炳《社會文化對文學修辭的影響》)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h2>組卷:8引用:0難度:0.90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們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論和事跡等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用典作為一種文學修辭,如劉勰所說的“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辭更為含蓄和典雅。
中國古代用典修辭早就有之。在20世紀西方文論中,出現(xiàn)了“互文性”的說法,它大體的意思是:一個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創(chuàng)造,一定是從別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寫,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其實這個說法與中國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用典變成了“互文性”,傳統(tǒng)的文學修辭法變?yōu)楝F(xiàn)代的文學修辭法。
那么,用典與社會文化有何聯(lián)系呢?
首先,用典這種文學修辭方法與社會精神文化的生成過程密切相關(guān),換句話說,正是社會精神文化的不斷生成導致了用典這種文學修辭。社會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從民間到上層的,下層的百姓在勞動的實踐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謠。歷史已經(jīng)證明,下層勞動者創(chuàng)作的歌謠,必然會被上層的士人看中,于是拿過去加工,成為詩歌或其他作品。這種情況一代又一代這樣持續(xù)下來。而士人從下層勞動者那里“拿過來”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們可能增加或減少一些字句,改變一些字句,或者師其意而不師其辭……這過程從廣義上說,就是用典。中國士人加工、改造、整理過的最早的詩歌(如《詩三百》),不斷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創(chuàng)作成新的詩歌作品,這就更是“用典”了。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也可以說,社會精神文化的生成過程使“用典”成為一種文學修辭,“用典”是社會精神文化生成的產(chǎn)物。
其次,再從社會精神文化的發(fā)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創(chuàng)造,另一方面是后一代的文化總是從前一代、前幾代的文化里面繼承一些成分。這繼承中,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體的資料,以說明新的文化意義,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若用劉勰的話來說,文學的發(fā)展離不開“通變”兩個字,“變”是根據(jù)現(xiàn)實狀況提出新主張、寫出新篇章,這是對古之變;“通”就是要學習古典,熟悉古典,吸收古典,使“變”建立在“通”的基礎上。那么在這“通變”中,“用典”也就自然成為創(chuàng)造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各個時代的社會文化情況不同,士人崇尚的風氣不同,這又區(qū)別出“用典”的多少、好壞等。為什么到了宋代,會出現(xiàn)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把“用典”推到極端,提出“奪胎換骨”和“字字有來處”的主張呢?這就與宋代士人推崇的風氣有關(guān)。他們更看重書本,而看輕了生活,或者說從現(xiàn)實逃向書本領域。黃庭堅生活的時代,現(xiàn)實社會問題堆積如山,如與北方民族矛盾已經(jīng)十分嚴重,內(nèi)部紛爭不斷,而他們覺得他們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解決不了,他們逃向書本是他們與現(xiàn)實矛盾無法協(xié)調(diào)的產(chǎn)物。這樣,黃庭堅看重的是杜甫和韓愈的詩“字字有來處”。
以上所述,說明了文學修辭中的用典的種種情況,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會文化中。我們不能離開社會文化的狀況孤立地來理解文學修辭中的種種問題。
(摘編自童慶炳《社會文化對文學修辭的影響》)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h2>組卷:5引用:0難度:0.90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
4.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下列各題。
顏衎,字祖德,兗州曲阜人。少苦學,治《左氏春秋》.梁龍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聞。后唐天成中,為鄒平令。符習初鎮(zhèn)天平,以書告屬邑毋聚斂為獻賀。衎未領書,以故規(guī)行之,尋為吏所訟。習遽召衎笞之,幕客軍吏咸以為辱及正人,習甚悔焉,即表為觀察推官,且塞前事。長興初,召拜太常博士,習力奏留之。習致仕,衎東歸養(yǎng)親。
未幾,房知溫鎮(zhèn)青州,復辟置幕下。知溫險愎,厚斂多不法,衎每極言之,不避其患。晉祖入洛,知溫恃兵力偃蹇,衎勸其入貢。知溫以善終,衎之力也。知溫諸子不慧,衎勸令以家財十萬余上進。晉祖嘉之,歸功于衎。俄遷都官員外郎,充東都留守判官,改河陽三城節(jié)度副使,知州事。居半歲,得家問,父在青州有風痺疾,衎不奏棄官去侍疾,不復有仕宦意。歲余,父疾不能起,衎親自掬矢,未嘗少倦。晉祖聞之,召為工部郎中,連使促召至闕,辭曰臣無他才術(shù)未知何人誤有聞達望放臣還遂其私養(yǎng)晉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薦也俄廢樞密院,以本官奉朝請。逾年,上表請還侍養(yǎng),授青州行營司馬。丁父憂,哀毀甚。俄召為駕部郎中、鹽鐵判官。以母老懇辭,有詔止守本官。開運末,授左諫議大夫,權(quán)判河南府,召拜御史中丞。喪亂之后,朝綱不振,衎執(zhí)憲頗有風采。嘗上言:“才除御史者,旋授外藩賓佐,復有以私故細事求假外拜,州郡無參謁之儀,出入失風憲之體,漸恐四方得以輕易,百辟無所準繩。請自今藩鎮(zhèn)幕僚,勿得任臺官;雖親王、宰相出鎮(zhèn),亦不得奏充賓佐。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雜務?!痹t惟辟召入幕如故,余從其請。復抗表求侍養(yǎng),改戶部侍郎。衎又堅乞罷免,詔書褒許,即與其母東歸。
漢乾祐末,丁憂。服除,詔鄆州高行周津遣赴闕,衎辭以足疾,不至。周廣順初,起為尚書右丞,俄充端明殿學士。太祖征兗州,駐城下,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廟。城平,以衎權(quán)知州事。歸朝,權(quán)知開封。時王峻持權(quán),衎與陳觀俱為峻所引用。會峻敗,觀左遷,衎罷職,守兵部侍郎。顯德初,上表求解官,授工部尚書,致仕還鄉(xiāng)里,臺閣縉紳祖餞都門外,冠蓋相望,時人榮之。建隆三年春,卒于家,年七十四。
(《宋史?列傳二十九》)(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辭曰/臣無他才/術(shù)未知何人/誤有聞達望放臣還/遂其私養(yǎng)晉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薦也/俄廢樞密院
B.辭曰/臣無他才術(shù)/未知何人誤有聞達/望放臣還/遂其私養(yǎng)/晉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薦也/俄廢樞密院
C.辭曰/臣無他才術(shù)/未知何人誤有聞/達望放臣還遂其私養(yǎng)/晉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薦也/俄廢樞密院
D.辭曰/臣無他才/術(shù)未知何人/誤有聞達/望放臣還遂其私/養(yǎng)晉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薦也/俄廢樞密院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N紳,縉,也寫作“搢”,插。紳,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帶子。原意是插笏(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zhí)的手板,有事就寫在上面,以備遺忘)于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zhuǎn)用為官宦的代稱。
B.奉朝請,給予閑散大官的優(yōu)惠待遇。古代諸侯春季朝見天子叫朝,秋季朝見為請。因稱定期參加朝會為奉朝請。冠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
C.致仕,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相同意思。因年老、身體等原因主動請求退休,稱為“乞骸骨”“填溝壑”。柤餞,古代餞行的一種隆重儀式,祭祀祖先后,在路上設宴為人送行。
D.丁憂,亦稱丁艱,即遭遇父母喪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必須離職?!皺?quán)知開封”中的“權(quán)知”是“暫且管理”的意思。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顏衎曾因向符習進獻賀禮而受到笞刑,但事后符習很后悔,又上表推薦他做觀察推官,暫且搪塞前面所做的事。
B.顏衎曾因王峻的引薦而被重用,后又受到王峻的牽連而被罷官。最后退休回家,臨行時朝內(nèi)官員爭相為他送行。
C.父親去世后,顏衎因母親年老需要侍候,上表辭官,不許;后又兩次上疏請求,最終得到皇帝褒獎,與母親回家了。
D.顏衎擔任都官員外郎時,收到家信,得知父親生病,沒有奏報就棄官回家侍候老人,最后不再有當官的想法。
(4)把原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衎未領書,以故規(guī)行之,尋為吏所訟。
②服除,詔鄆州高行周津遣赴闕,衎辭以足疾,不至。組卷:3引用:1難度:0.7
五、語言文字應用(20分)
-
13.圖中的兩條曲線均略呈現(xiàn)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微笑曲線”。仔細觀察這幅圖,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描述“微笑曲線”反映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不超過70個字。
組卷:8引用:14難度:0.5
六、寫作(60分)
-
1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3歲的中國小伙倪某赴美留學,就讀于愛荷華大學。2016年2月1日,倪某在社交媒體上寫了這么一段話,“這學期我這么認真學習,如果學校還是讓我掛了,就讓教授們體會下當年盧剛(一名中國留美博士生,槍殺了包括自己導師在內(nèi)的5人,震驚世人,也給愛荷華大學留下了非常慘痛的教訓與陰影)的恐懼”。農(nóng)歷新年前遭學校開除、取消學生簽證,被迫歸國。倪某及其父親都覺得十分委屈,認為并無惡意,卻被誤解。此事,引發(fā)了網(wǎng)友們的熱議。有網(wǎng)友認為倪某僅僅是戲言而已,覺得學校太過于神經(jīng)緊繃,小題大做。
對于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請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作文,體現(xiàn)你的思考。
要求:①選好角度,確定立意;②明確文體,自擬標題;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襲。④用規(guī)范漢字書寫。組卷:7引用:1難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