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江蘇省常州市教育學會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0/5 5: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現(xiàn)代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寺山修司說過:“正因為是人,才能夠改變過去?;蛘咴摪堰@視為人類獨享的自由?!?br /> 作為傳記片,《奧本海默》也享有這種自由,或者說,這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在接受《人物》采訪時,諾蘭說:“我在尋找一種方法,使讀者,使我自己,使整個項目都能清楚地看到,我們將從他的角度看到一切?!彼罱K的選擇是使用第一人稱創(chuàng)作劇本,把自己完全代入奧本海默,“我走進來,我坐在桌子旁,我做了這樣的事情?!?br /> 或許也因為此,文本最終展現(xiàn)出的是高度的主觀性。借由非線性敘事、聲效、蒙太奇等諾蘭的保留節(jié)目,觀眾被摁頭進入奧本海默(美國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首席科學家)的世界,不僅看到他的經(jīng)歷、選擇,更要體會他的情緒、感受。沉浸在這個文本所提供的高密度臺詞和目不暇接的敘事迷宮之中,觀眾遵循現(xiàn)在流行的“質(zhì)疑—理解—成為”的框架,最終如諾蘭所愿把腳踏進這個天才的鞋子之中。
諾蘭敘事的商業(yè)化特征也在于此。和其它好萊塢電影一樣,他的故事從不會留下太多空隙讓你產(chǎn)生布萊希特所鼓吹的間離感。后者認為,戲劇或電影營造的自然主義或現(xiàn)實主義幻象,阻礙了戲劇和電影觀眾反思現(xiàn)實生活同敘事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只有在一些陌生化的瞬間,觀眾才能從傳統(tǒng)戲劇提供的強大幻覺中清醒出來、更直接地和戲劇所描述的內(nèi)容建立連接,從而成為改革潛在的實踐者。
諾蘭從不這么做,本質(zhì)上他缺乏讓影像影響現(xiàn)實的野心。與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布萊希特不同,諾蘭沉湎于自己的敘事游戲?!秺W本海默》因此是一部非?!爸Z蘭”的作品:敘事的中心沒有留白,人物的復雜性不意味著留給觀眾自行理解的空間。雖然關(guān)于影片的一些刻板印象就是“信息密度大、很燒腦”,但《奧本海默》是一個被嚴格規(guī)劃好的迷宮,強編碼的信息流中沒有岔路口。它要求觀眾勤勤懇懇地在唯一敘事的引導下,走到唯一的終點。
那么,《奧本海默》對歷史的再現(xiàn)是否公允?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看看另一部傳記片。
《阮玲玉》這部關(guān)錦鵬拍攝的關(guān)于20世紀30年代電影明星的傳記電影,以它的后現(xiàn)代性而出名。和諾蘭的敘事策略截然不同,《阮玲玉》反對展示一個被編織得看不見接縫的幻境。雖然同樣使用非線性敘事,但《阮玲玉》的三條敘事線并非互相鞏固,更像是互相拆臺:一條時間線上,彩色的影像再現(xiàn)阮玲玉(張曼玉飾)的演藝生涯;另一條線上,阮玲玉本人出演的黑白默片作為檔案圖像出現(xiàn);更精彩的第三條線上,《阮玲玉》這部電影的拍攝和準備過程被記錄下來。于是觀眾們看到,張曼玉一會兒扮演著阮玲玉,一會兒又作為張曼玉本人,坐在鏡頭前闡釋她對阮玲玉的看法。
死于“流言可畏”的阮玲玉最怕旁人篤定的揣測、敘事、評說,所以關(guān)錦鵬一再地在現(xiàn)實和虛擬之間仰臥起坐,是為了在這隕落的巨星被蓋上的棺槨留出一道縫,一道可供喘息的縫,使所有敘述停留在知與不可知、信與不確信之間。如研究者所言,通過強調(diào)紀錄影像的“元電影”特征,自傳片自我反思的維度被拓展。這種多層次的生命寫作中,自我反思性、懷疑和不確定性扮演了重要角色,觀眾被鼓勵探求他們所可能獲取的最佳敘事,而不是被權(quán)威灌輸唯一解。
和《阮玲玉》對比,《奧本海默》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就相當傳統(tǒng)。它并未超過庫斯滕在1992年對當時美國傳記片的洞察:“傳記片幾乎總是從中間開始,在人物已經(jīng)超過他或她的價值可能受到家庭影響的年齡……取代作為因果模式的家庭,好萊塢嵌入了自我發(fā)明,那是最具代表性的美國個性的建構(gòu),也是19世紀的主流性格的建構(gòu)方法?!碑斀Y(jié)尾鏡頭回到起點,諾蘭的敘事就像一張嚴絲合縫的網(wǎng),重新發(fā)明了奧本海默。
最終,沒有后現(xiàn)代性,沒有模糊和不可知,奧本海默和斯特勞斯在正反派斗爭中對號入座,而前者——盡管被強調(diào)復雜性——還是成為符合好萊塢邏輯的悲情英雄。
很具深意的事實是,盡管花了三個小時事無巨細地雕塑奧本海默,但本片只給予遙遠東方數(shù)十萬人的苦難以疏離的一瞥。最終,核輻射的影像只是被轉(zhuǎn)述性地展示,出現(xiàn)在奧本海默的幻覺之中:他在禮堂里祝賀核彈試驗成功的演講,伴隨著災難的畫外音,臺下同僚的身影被核輻射蠶食——那是全片唯一一處實際出現(xiàn)受難的客體。
電影《奇幻核子戰(zhàn)》的結(jié)尾,為了讓美國的觀眾切膚體會原子彈的真正含義,導演呂美特不惜把一顆虛構(gòu)的原子彈砸在紐約街頭。面對同樣的主題,可能忌憚觀眾的反應、可能擔心破壞故事的工整,總之那些真實的傷口、遙遠的哭聲,被隔絕在諾蘭的銀幕之外。
鏡頭背過身去,對準奧本海默的荊棘皇冠。
(摘編自雁城《新京報書評周刊》)(1)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諾蘭使用第一人稱來創(chuàng)作《奧本海默》劇本,這一選擇賦予了他改變過去的自由。
B.“這個天才的鞋子”指的是諾蘭慣用的引導觀眾產(chǎn)生沉浸式體驗的電影制作技巧。
C.諾蘭在《奧本海默》中嚴格規(guī)劃的敘事迷宮導致影片信息密度不大,其實并不燒腦。
D.作者認為影片中奧本海默的復雜性仍顯不足,還是具有臉譜化特征的好萊塢英雄。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諾蘭電影的商業(yè)化特征決定了他的影片是敘事游戲,而不具備觀照現(xiàn)實的嚴肅性。
B.由布萊希特對間離感的鼓吹可見,他懷有“戲劇或電影應當影響現(xiàn)實”的藝術(shù)追求。
C.傳記片如果意圖公允地再現(xiàn)歷史,就應追求后現(xiàn)代性,不能采取傳統(tǒng)的敘事策略。
D.在創(chuàng)作涉及人類苦難的電影時,不能聚焦人物的精細塑造,而應直面災難的危害。
(3)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引用寺山修司的話,是為了解釋諾蘭創(chuàng)作《奧本海默》這部電影的原因。
B.文章通過將布萊希特與諾蘭對比,來突出諾蘭獨特的電影敘事風格及其藝術(shù)追求。
C.文中使用“摁頭進入”“仰臥起坐”等通俗形象的詞語,幫助讀者理解文本含義。
D.文章末段指出諾蘭敘事的選擇性,暗含對影片不足之處的評論之意,含蓄而有余味。
(4)文中加點詞“互相拆臺”有何含義?
(5)作者在文中將《奧本海默》分別與《阮玲玉》《奇幻核子戰(zhàn)》兩部電影進行比較,請簡要分析這兩次比較。組卷:1引用:1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遲子建 ①二零一七年歲尾,《收獲》雜志六十周年慶典,在太熱鬧的時刻,很想獨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我吃過早飯,叫了一輛的士,奔向四川北路。
②我先去拜謁原虹口公園的魯迅先生墓。天氣晴好,又逢周末,園里晨練的人極多。入園處有個水果攤,蘋果橘子草莓等鉤織的芳香流蘇,連綴著世界文豪廣場。紅男綠女穿梭其間,踏著熱烈的節(jié)拍,跳整齊劃一的舞。我努力避讓舞者,走進廣場。可憐的托爾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掛著一個健身者的挎包,一副蒼涼出走的模樣,可惜我不吸煙,不然在他左手托著的煙斗上,獻一縷煙絲,安撫一下他。與他一樣不幸的,是手握鵝毛筆的莎士比亞和狄更斯,鵝毛筆成了天然掛鉤,掛著色彩艷麗的超輕羽絨衣。最幸運當屬巴爾扎克,他袖著手,深藏不露,難以附著。
③出了世界文豪廣場,再向前是個賣早點的食肆,等候的人,從屋里一直排到門外。想著多年前蕭紅在這一帶,有天買早點,發(fā)現(xiàn)包油條的紙,居然是魯迅先生一篇譯作的原稿。蕭紅愕然告知魯迅,先生卻淡然,復信調(diào)侃道:“我是滿足的,居然還可以包油條,可見還有一些用處。”也不知這里的早點鋪,如今用什么包油條?還能包裹出這烏云見日般的綺麗文事么?
④在公園的西北角,就是魯迅先生的墓地了。
⑤墓前廣場比較開闊,最先看到的是長方形草坪上矗立著的魯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書,右手搭著扶手,默然望著往來的人。不過基座過高了,感覺魯迅是坐在一個逼仄的樓臺看戲,讓人擔憂著他的安危。
⑥墓地兩側(cè)的石板路旁,種植著樟樹、廣玉蘭和松柏,樹高枝稠,長青的葉片在陽光下如翻飛的翠鳥,綠意蕩漾。魯迅墓由上好的花崗石對接鑲嵌,其形態(tài)很像一冊灰白的舊書,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樣子。因為是園中獨墓,看上去顯赫,卻也孤獨。其實無論是魯迅的原配夫人、為他寂寞空守了四十年的朱安,還是無比崇敬魯迅的蕭紅,都曾在遺言中表達了想葬在魯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魯迅曾在文章中交代過后事:“趕快收斂,埋掉,拉倒?!?/bdo>這像他的脾氣,這像一個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無邊的黑暗后,留給自己的大解脫——最后的光明??婶斞傅囊簧?,是雷電的一生,身后必將帶來風雨,不會是寂寞。
⑦我脫帽向著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靜默良久,之后轉(zhuǎn)身,眺望魯迅長眠之所面對的風景,有樹,有花,有草,有路,也算旖旎,也算開闊,只是那尊端坐于藤椅上的雕像,如一團巨大的陰影,阻礙著視線。也就是說,不管魯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對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⑧墓前甬道盡頭相連的路,人流不息,向右望去,可見虹口足球場的一角穹頂,像一團鉛灰的云壓在那里。健身和娛樂的各路音樂,此起彼落,讓我有置身農(nóng)貿(mào)市場的感覺。
⑨當我悵然離開墓地的時候,忽然間狂風大作,攪起地面的落葉和塵土,在半空飛舞。公園所有的樹,這時都成了鼓手,和著風聲,發(fā)出海潮般的轟鳴。我回身一望,我獻給魯迅先生的那片玉蘭葉,已不見蹤影,我似乎聽到了他略含嘲諷的笑聲:敬仰和懷念,不過是一場風,讓它去吧!
⑩離開魯迅墓地,迎著風中被撕扯下來的艷麗的槭樹葉,我去參觀魯迅紀念館。館藏豐富,我留意的是那些曾與魯迅相依相伴的實物,他戴過的硬硬的禮帽,這禮帽是再也不能為他擋風了;他穿過的棉袍以及藍紫色的帶花紋的毛背心,這樣的衣物也再也不能為他避寒了;他用過的白瓷茶碗依然好看,但它再也不能為他送去茶香了;他用過的吸痰器,不能再為他排解胸中郁積之物了(真正的郁積,靠它也是排解不了的吧);而那一支支筆,也再也不能隨他在紙上叱咤風云了。
?離開紀念館,風小了一些,我出了公園,一路打聽,步行去魯迅在大陸新村的最后寓所——山陰路132弄9號。
?講解員介紹著一樓會客室的陳設,餐臺餐椅,墻上的畫等等,而我的目光聚焦在了瞿秋白寄存此處的那張著名的書桌上了。只三兩分鐘吧,就被保安吆喝著去二樓。二樓是魯迅的書房兼臥室,不很寬敞。最讓人觸目驚心的是近門處東墻邊的那張黑色鐵床,上面還擺放著棉被和枕頭,魯迅先生就是在這張床上,吐出最后一口氣的。而那最后一口氣是真的散了,還是附著在了室內(nèi)的臺燈上,做夜的眼?或是附著在了南窗的窗欞上,做曙光的播撒器?
?保安已在一樓大聲呼喚講解員,讓她趕快帶游人出來,說是時間到了,其實我們進來不過一刻鐘。我郁郁出了魯迅故居。其實我很想看看灶房的陳設,蕭紅不是在這兒為魯迅烙過東北特色的韭菜盒和油餅嗎?
?我回到山陰路上,風又起來了,這條路成了風匣,回蕩著風聲。從魯迅謝世之所到他長眠之地,并不遙遠。但這條路在我眼里卻很長很長,它仿佛記錄著一個人半個多世紀的跋涉。
?走在異鄉(xiāng)的街頭,只覺得這里的冬天與我故鄉(xiāng)相比,更像春天,因為閃爍的花朵,像黑夜的笑聲,從蒼綠中掙扎而出。這樣的花朵也就格外明亮和濕潤,就像感動的淚。
?我迎著風,在山陰路上徘徊。風很大——很大很大的風。
(選自《文匯報》2018年2月7日《筆會》副刊,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與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③段和第⑥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直接引用魯迅的原句,兩處都體現(xiàn)了魯迅對人生的洞徹和達觀。
B.作者對魯迅墓前塑像頗有不滿,這既針對魯迅墓地的設計,也指向后世人們紀念魯迅、傳承魯迅精神的方式。
C.甬道盡頭人流不息的路、虹口足球場的穹頂、健身娛樂的各路音樂,都襯托出了魯迅墓地的莊嚴肅穆感。
D.作者委婉地批判了參觀大陸新村時保安的吆喝和大聲呼喚,其主要原因是保安導致我無法盡興地游覽。
(2)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②段對文豪塑像和第⑤段對魯迅塑像的描寫,頗具動感,幽默的語言下透露出作者心中的輕快。
B.參觀魯迅紀念館的敘寫中,作者運用大量整句,以聯(lián)想融合眼前實物與歷史情境,表達了深切的悼念。
C.倒數(shù)第二段與標題遙相呼應,以“黑夜的笑聲”“感動的淚”作喻,暗含魯迅精神在其中,富有詩意。
D.文章在敘寫游覽始末的同時,自然地引入相關(guān)材料,既增加了文章意趣和可讀性,也豐富了文章內(nèi)涵。
(3)游覽的后半段,作者多次寫到“風”,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4)文章第⑩小節(jié)中“真正的郁積”有什么深刻寓意?請結(jié)合《祝?!坊颉栋正傳》中的人物形象進行簡要闡述。組卷:22引用:6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
-
7.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我對異鄉(xiāng)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_______,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高郵威蛋的特點是質(zhì)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fā)干、發(fā)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
(1)有人認為“肅然起敬”用在此處不恰當,你同意嗎?為什么?
(2)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詩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人面不知何處去
B.為伊消得人憔悴
C.天生我材必有用
D.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
(3)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寫成“筷子頭一插下去,紅油就冒出來了”,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組卷:2引用:3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人與人的溝通需要借助表達。有時候,表達可以化解誤會,增進情感;有時候,表達可能會招致誤解,引發(fā)爭議……表達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shù)。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5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