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浙江省嘉興市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28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語言的變化涉及語音、語法、語匯三方面。語匯聯(lián)系人們的生活較為緊密,因而變化也最快,最顯著。有些字眼兒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例如《詩經(jīng)?魯頌》的《嗣》這一首詩里提到馬的名稱就有16種,全部《詩經(jīng)》里的馬的名稱還有好些,這些字絕大多數(shù)后來都不用了。
有些字眼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古代席地而坐,沒有專門供人坐的家具,后來生活方式改變了,坐具產(chǎn)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產(chǎn)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倚”字,后來才寫做“椅”。凳子最初借用“橙”字,后來才寫作“凳”。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的改變,許多字眼的意義也起了變化。比如有了桌子之后,“幾”就只用于“茶幾”,連炕上擺的跟古代的“幾”十分相似的東西也叫做“炕桌兒”,不叫做“幾”了。
也有一些字眼的意義變化或者事物的名稱改變,跟人們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關(guān)系。比如“江”原來專指長江,“河”原來專指黃河,后來都由專名變成通名了。這是詞義擴大的例子。“肉”原來指禽獸的肉,現(xiàn)在在大多數(shù)地區(qū)如果不加限制詞就專指豬肉,這是詞義縮小的例子。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事物怎樣改變了名稱,那么首先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很多古代的單音詞現(xiàn)代都多音化了。如:“耳”成了“耳朵”,“眉”成了“眉毛”,“鼻”成了“鼻子”,“發(fā)”成了“頭發(fā)”。有的是一個單音詞換了另外一個單音詞,例如“首”變成“頭”(原來同義),“口”變成“嘴”(原來指鳥類的嘴)。
字眼的變換有時候是由于忌諱:或者因為恐懼、厭惡,或者因為覺得說出來難聽。管老虎叫“大蟲”,管蛇叫“長蟲”,管老鼠叫“老蟲”或“耗子”,是前者的例子。后者的例子如“大便”“小便”“解手”“出恭”。
——摘編自呂叔湘《語言的演變》材料二
孔子教弟子讀書,不用家鄉(xiāng)的山東土話,而用當時的共同語“雅言”。后來歷代都有共同語,稱為“通語”“官話”。古代的共同語不要求有嚴格的標準音,使用者只有少數(shù)人,主要是官吏和行商?,F(xiàn)代的共同語源于古代,但是不同于古代,它有嚴格的語音標準。
……
文明古國都有書面語(文言)和口語(白話)的矛盾??谡Z不斷前進,而書面語停滯不前,離鮮活的口語越來越遠,阻礙了語言的發(fā)展和教育的普及。唐宋時代,佛教用接近口語的“變文”和“語錄”傳播教義,因為口語能夠深入群眾。清末維新運動者提出“我手寫我口”“崇白話而廢文言”“白話為維新之本”的主張。1919年掀起以白話文運動為先鋒的“五四”運動,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白話由此取代文言成為文學的正宗和教科書的正式文體。小說和論說文章都寫成“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文。白話文運動不僅是文體的解放,而且是思想的解放。
在今天的“信息化”時代,“言文一致”的文體改革增加了新的時代任務(wù)?!岸嗝襟w”把傳遞書信的電信技術(shù)(電傳)、傳遞語言的傳聲技術(shù)(電話)、傳遞形象的視聽技術(shù)(電視)合而為一,給語言和文字提出了新的要求。語言要求規(guī)范化,講出來大家聽得清(文體語);文字要求口語化,讀出來大家聽得懂(語體文)。語言和文字要能夠即時自動相互轉(zhuǎn)換。詞匯要求共同化。各個地區(qū)之間的詞匯差別,譯名和術(shù)語的分歧混亂,不再是“有趣的”現(xiàn)象,而是“有害的”現(xiàn)象了。為了使“言文一致”的白話文成為信息化時代的適用文體,還要做大量的語文規(guī)范化工作。
——摘編自周有光的《中國語言的發(fā)展與流變》(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語匯的變化比語音、語法快而顯著的原因是它與人們生活聯(lián)系較緊密。
B.“江”“肉”等語匯意義的演變,跟人們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的聯(lián)系。
C.孔子意識到共同語推行的重要性,因此用當時的“雅言”來開展教學。
D.用白話文寫作小說和論說文章,是“五四”時白話文運動的表現(xiàn)之一。
(2)下列語匯變化屬于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一項是
A.“坐”在古代類似“跪”,兩膝著席,后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坐”。
B.隨著“幾”“案”的高度變化,“卓”字出現(xiàn),后寫作“桌”。
C.“涕”在古代指的是“眼淚”,后來演變成為現(xiàn)在的“鼻涕”。
D.古文中常常用“東司”代指“廁所”,用“百歲”代指“死”。
(3)結(jié)合兩則材料,談?wù)劚仨毻七M“言文一致”文體改革的原因。組卷:3引用:1難度:0.6 -
2.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
故都的秋
郁達夫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嘶叫的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穿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guān)于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guān)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了??墒沁@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934年8月,在北平(有刪節(jié))(1)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可是啊,北國的秋”一句通過感嘆,點明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diào)。
B.作者認為江南的秋“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以此對比凸顯了北國之秋味如名花美酒的特點。
C.作者以落蕊鋪滿地的視覺形象和腳踏上去的觸覺感受來寫秋槐落蕊,透露出欣喜、閑適而又落寞的心境。
D.把秋蟬視作老百姓“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既形象生動,又與上文的“特產(chǎn)”“處處”等構(gòu)成了巧妙呼應(yīng)。
(2)關(guān)于選文最后一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否定了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特別多的說法,因為外國的詩文里也有許多關(guān)于秋的歌頌與悲啼。
B.作者認為有感覺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這是他的個性化理解。
C.作者從“秋士”《秋聲》等方面來談中國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但他對北國之秋的感情與悲秋傳統(tǒng)有所不同。
D.作者在細膩描繪故都的清秋景色之后,轉(zhuǎn)入議論,看似閑筆,實則在于強調(diào)“中國的秋的深味”在北方。
(3)賞析第三段畫線句的語言特點。
(4)“故都”即為“北平”,郁達夫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為題?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組卷:26引用:4難度:0.5
二、整本書閱讀(7分)
-
3.(1)結(jié)合吳興錢氏家譜圖,運用《鄉(xiāng)土中國》的知識,說說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中“家族”的特點。
(2)結(jié)合《鄉(xiāng)土中國》所學,選擇適合的核心概念填入下面文字中。
《鄉(xiāng)土中國》從一個具體的社區(qū)——村落歸納出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的全貌,在社區(qū)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比較社會學的宏觀研究,得出了人類學本土化的研究結(jié)論。與當今由陌生人組成的現(xiàn)代城市社會不同,中國鄉(xiāng)土社會是①組卷:14引用:1難度:0.3
四、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孫犁贊賞《香雪》“從頭到尾都是詩”。詩與小說本是兩種不同的文體,①__________,小說則被視為敘事的文學。為什么說小說如詩便是好小說呢?好就好在敘事之中的抒情,達到了如詩一樣的美感效應(yīng)。
事實上,也可以說,所有小說,都無不是抒情之作。文學,無論通過哪一種文體表達,全是思想與感情融會的結(jié)晶。如十九世紀俄國著名文論家別林斯基所說:“感情是詩人天性的主要動力之一,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人,也就沒有了詩?!薄懊恳黄囆g(shù)的作品,都應(yīng)該是熱情的果實,都應(yīng)該貫穿著熱情。②__________,作家就不能拿起筆來……”正是這樣,引起創(chuàng)作沖動的,往往是作家曾經(jīng)一度體驗過的感情。他要運用語言形式所組成的形象體系傳達出來,以使讀者能夠獲得同樣的體驗,產(chǎn)生相近的感情,這便是文學的活動。若在這個意義上說,③__________。
然而,具體到每一次的創(chuàng)作過程,尤其是寫小說,促使作家拿起筆來的主要契機,卻又各有不同。
(1)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畫橫線處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guān)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
B.幾位“大師”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地掛過去。
C.“滿招損,謙受益”這句格言,流傳至今已經(jīng)有兩千年了。
D.倘若以“起跑線”定輸贏,《山海情》中的年輕人就不會有后來的成功。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組卷:8引用:1難度:0.5
五、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人的一生中少不了比較。有人主動與別人比較,有人被比較。孩提時代比玩具,比身高;學生時代比成績,比努力;成年以后還會比工作,比奉獻……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請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題目自擬,不得套作抄襲,不少于800字。組卷:8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