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吉林省長春五中(田家炳實驗中學)高一(上)第一學程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9/13 11:0:12
一、選擇題:共35題,每題2分,共70分。在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
1.如表歷史史實與歷史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br />
史實 結論 ① 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門齒化石 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特征 ② 良渚遺址發(fā)現大規(guī)模的祭壇和神廟 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 ③ 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頭啟土狀 青銅農具在夏朝普及 ④ 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完全解決封建地主階級財產分配的矛盾 組卷:6難度:0.5 -
2.做人不數典忘祖,三皇五帝中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的是( )
組卷:15難度:0.9 -
3.漢字源遠流長,富含著大量的歷史信息。如“耕”字就是由“耒”(農具)和“井”兩部分組成。與“耕”有關聯的古代制度是( )
組卷:15引用:2難度:0.5 -
4.在先秦文獻中,“華”與“夏”初以單字出現,皆指中原人,與周邊蠻夷戎狄相對應而稱“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后來,周邊異族與華夏族彼此吸收文化成分,逐漸“達其志,通其欲”。這一變化表明( )
組卷:8難度:0.6 -
5.西周時“一人踏耒而耕,不過十畝”,戰(zhàn)國時“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戰(zhàn)國時期農業(yè)迅猛發(fā)展主要得益于( ?。?/h2>
組卷:20引用:33難度:0.6 -
6.如表為戰(zhàn)國時期各國相繼開展的變法運動。各國進行變法意在( )
魏國 李悝變法 楚國 吳起變法 秦國 商鞅變法 韓國 申不害變法 齊國 鄒忌改革 組卷:7引用:6難度:0.6 -
7.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道爭鋒,儒墨爭雄,儒法爭用,可謂縱橫捭闔,機鋒迭起,智慧紛呈。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各家本質上。“爭”的是( ?。?/h2>
組卷:10引用:25難度:0.6 -
8.如圖反映出秦朝中央政權組織的主要特點是( )
組卷:24難度:0.6 -
9.“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不師古,始罷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總百揆(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貳于相。”“設郡守、郡尉、縣令等以統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h2>
組卷:23引用:83難度:0.8 -
10.傳統觀點認為,秦二世而亡緣于暴政。后來有研究者認為秦朝社會變革力度遠超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導致帝王、群卿乃至庶人都處于恐懼之中而又沒有合理的消解渠道是壓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有學者提出,秦朝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發(fā)展,沒有得到中原以及關東人士的認同,遭反抗以至亡國。據此可知,關于秦二世而亡的認識( )
組卷:8引用:18難度:0.6 -
11.漢初劉邦“約法三章”,蕭何“據摭秦法,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呂后“除三族罪、妖言令”,而文景兩帝更是把約法省禁(法令簡約,刑網寬疏)作為國策推行。漢初的這些做法( )
組卷:4難度:0.5 -
12.談到西漢的政權建設,史家常以“漢承秦制”作論。下列項中能體現該論斷的是( ?。?/h2>
組卷:462引用:107難度:0.9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30分。
-
3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晉時期是門閥勢力高度發(fā)展和極度膨脹的時期,也是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門世族控制和壟斷的時期。當九品中正制最終蛻變?yōu)槭兰掖笞宓恼喂ぞ咧?,它不可避免地拋棄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傳統,沾染上選舉注重家世、閥閱的門閥色彩。隨著中正權力日益膨脹,中央集權統治勢必遭到嚴重削弱。
——摘編自張旭華《試論西晉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材料二:唐代科舉考生可以“懷牒自列于州縣”,允許自由報考,當時的取士原則兼顧著士子的平日才學和科場表現,若僅就規(guī)則而言,尚不周嚴。為杜絕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級考試的試卷一律“封彌”“謄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實行初考、復考、詳定三級評定制度。在宋代,科舉入仕者逐漸增多,成為文職官僚隊伍中的核心力量。趙宋統治者鼓勵敞開言路,士大夫們在處理各類國家事務之際亦敢于負責而直抒己見。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選拔標準,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九品中正制。
(2)根據材料二,歸納唐宋時期科舉制的發(fā)展趨勢,并分析科舉制的進步性。組卷:5引用:5難度:0.5 -
3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代租庸調制,務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國家完糧;抽出余暇,為國家義務服役;農業(yè)社會里的家庭工業(yè),最要的是織絲織麻,國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贏余,也不為病。租庸調項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調。此制的最高用意,在為民制產,在使有身者同時必有田有家,于是對政府征收此輕微的稅額,將會覺得易于負擔,不感痛苦。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資產為宗”的兩稅法。在此之前,歷代的賦稅征收,或據田畝,或按人口,或據戶頭。清查戶口、人丁,盡可能抑制豪強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農破產,均是歷代一以貫之的政策。兩稅法實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資產收稅……成為賦稅變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資產、征收賦稅的首要依據,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關注的主要問題,對土地實際占有狀況的清查與登記成為政府經濟管理的重要活動。
--據李劍農《中國經濟史稿》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別說明“租”“調”的內容,并評價“以庸代役”。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兩稅法實施前后中國古代賦稅征收標準的變化并分析兩稅法的推行產生了哪些影響。組卷:16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