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陜西省安康市高二(上)期中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 1.周武王滅商后,對原商統(tǒng)治的地區(qū)“復盤庚之政”,對魯、衛(wèi)兩國要求“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即順從當?shù)氐拿袼祝钌讨罚灾艽顏砑s束。這些措施( ?。?/div>
    組卷:29引用:12難度:0.5
  • 2.進入戰(zhàn)國,儒、墨漸成顯學,陰陽、道、法、名、農蜂起,學者“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不可勝道”。僅《史記》所記,就有孟子作書七篇,慎到著十二論,莊周著書十余萬言,荀子列數(shù)萬言而卒等等。材料主要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  )
    組卷:12引用:8難度:0.6
  • 3.如表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各家對“義”的解釋
    出處 解釋
    《孟子?盡心上》 敬長,義也
    《莊子?人間世》 臣之事君,義也
    《墨子?天志下》 義者,正也……然而正者,無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
    《商君書?畫策》 所謂義者,為人臣忠,為人子孝,少長有禮,男女有別
    據(jù)此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 ?。?/div>
    組卷:5引用:16難度:0.6
  • 4.先秦時代,《詩經》有兩個名稱:一個簡稱為《詩》,另一個稱為《詩三百》。漢武帝時,認為孔子整理過的書,可以為人們常法,尊它為經,確定了《詩經》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這一變化可以看出(  )
    組卷:4引用:2難度:0.7
  • 5.董仲舒以儒家“公羊春秋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框架,融合法家、黃老、墨家、陰陽五行等諸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以“天人感應”為軸心的思想體系。該體系后來取代黃老之學成為新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促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 ?。?/div>
    組卷:22引用:10難度:0.5
  • 6.“它(小篆)字體整齊劃一,布局緊湊,筆劃勻稱,明顯改變了六國文字那種構造繁雜,難寫難認的弱點。在秦代……由于隸書筆劃平正,結構趨于合理,便于書寫辨認,因此在社會上廣為傳播,并成為全國常用的通行字體。”隸書取代篆書主要是因為( ?。?/div>
    組卷:9引用:6難度:0.7
  • 7.西晉著名地圖學家裴秀確定了繪制地圖的重要原則--“制圖六體”。但中國古代地圖卻沒有固定方位:若地圖中陸地在上,海洋在下,是從船上望向大陸,服務于沿海航行;若海洋在上,陸地在下,則是在陸地上觀察大海,以備海防。由此可知中國古代的地圖繪制( ?。?/div>
    組卷:13引用:12難度:0.6
  • 菁優(yōu)網(wǎng)8.如圖是東晉顧愷之《列女圖》的摹本(局部)。該圖是顧愷之根據(jù)漢代劉向所著《古列女傳》人物故事而創(chuàng)作,內容是頌揚與標榜婦女的美德。該畫作( ?。?/div>
    組卷:6引用:7難度:0.6
  • 9.據(jù)記載,唐宋時期不少人揚帆出海,“每是一貫之數(shù)可以易番貨百貫之物,百貫之數(shù)可以易番貨千貫之物”,還有“四明人鄭邦杰以泛海貿遷為業(yè)”。另有一些人,采取與人合股,或租船募人的方式,參與海外聚財殖貨的活動。這表明唐宋時期(  )
    組卷:7引用:5難度:0.6

二、非選擇題:共50分。

  •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把“西用”放在“中體”的軌道上,使它有個進身之階,有個“用武”之地,就是一個進步。而新事物在舊體內總是較有活力的因素,人們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許可的范圍之內,是很難完全如愿的。以后的向西方學習的歷程,是在“中體西用”宗旨的引導下邁開步伐的,又徐徐地沖擊著“中體西用”的宗旨。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  為了在王權承認的“合法性”范圍內偷運西學之果,康有為在變法的整個過程中不得不始終小心翼翼地從“奉天承運”“圣人之作”的傳統(tǒng)象征系統(tǒng)內拾取古已有之的變化之道?!M管康有為之變法理論似乎處處引經據(jù)典,旁征博引,無敢逾越古典圣賢所訂準繩,但言行舉止中卻不時透露出叛逆色彩。
    ——摘編自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xiàn)代化史》材料三  關于社會主義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的傳播,十月革命前主要表現(xiàn)為“以儒家思想整合相關概念”,十月革命后則是在“誤讀與選擇中建構新的意識形態(tài)”。有學者指出:“嚴格地說,早期譯介階段還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傳播,早期譯介階段僅僅具有資料性的意義?!睙o論是關于剩余價值學說、階級斗爭理論還是唯物史,“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與早期譯介階段相比,不僅是一個量的區(qū)別,也是一個質的區(qū)別”。
    ——摘編自齊衛(wèi)平《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兩個階段比較》(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體西用”思想產生的背景。
    (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康有為變法思想的基本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康有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張上的表現(xiàn)。
    (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變化。
    組卷:7引用:5難度:0.5
  •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紀部分歷史事件簡表
    時間 事件
    1945年2月 蘇美英三國召開雅爾塔會議
    1947年3月 杜魯門發(fā)表抨擊“極權政體”的咨文
    1952年7月 “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生效
    1955年5月 蘇聯(lián)與東歐八國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1955年11月 越南戰(zhàn)爭爆發(fā)
    20世紀60年代末 有104個國家獲得獨立
    1972年7月 田中角榮倡導實行“多邊自主外交”
    1987年12月 美蘇達成《中導條約》
    1998年4月、11月 中國與歐盟、中國與日本達成“伙伴關系”
    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整體或部分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持論有據(jù),表述清晰。)
    組卷:4引用:4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6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