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南菁中學高二(上)暑假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50分)(一)現代文閱讀Ⅰ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社會情緒是個體在長期社會交往中所體驗到和表達著的情緒。它的一個最大特征便是其“由點到面”不斷擴大范圍的放大效應。一個人的憤怒只是屬于某一個人,但它一旦在社會之中得到放大,那就是屬于更多人或更大群體的社會問題了。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社會報道負面事件的傳播速度在不斷加快。社會情緒在此時如果沒有一種適當的疏導,釀成更大社會騷亂的可能性便是隨時存在的。社會負面情緒的放大可能帶來社會悲劇性的后果,因此,對于社會負面情緒的治理和引導至關重要。
          對一個結構嚴謹的社會而言,社會情緒當然是有其積極的一面,人民會因此情緒的鼓舞而安居樂業(yè),各得其所,各行其是,這自然是一種社會的常態(tài)以及占社會大多數的人的生活態(tài)度。但應該清楚,社會負面情緒的危害更為突出,比如,一種集體性的不滿、抗議乃至于上訪、集會游行之類的社會行為,這背后都必然是有著一種負向的情緒在發(fā)揮著作用。
          歸納而言,社會情緒可以有兩個維度的表達,其一是正向的、積極而樂觀的;其二則是與之相對而言的情緒表達,它是負向的、消極而悲觀的。而且,需要強調的是,這兩種情緒之間必然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所謂“樂極生悲”或者“喜極而泣”之類的民間表達,都屬于是人群之中正常的情緒類型之間的表達與轉化。在這方面,研究喪禮過程的人類學家都會有這樣的一種觀察,在本來是令人哀傷的喪禮之上,人們往往會表現出一種異常歡快的情緒姿態(tài),甚至會載歌載舞,尤其是面對高壽之人的壽終正寢,情形更是如此,即情緒的表達直接就出現了反方向的情緒扭轉。這無疑是借用了一種情緒正負向相互轉化或互補的原理。在一種社會情緒的管理和引導之中,切莫忽視了極端情緒的這種可以相互轉化的能力和機制。
          社會情緒能夠相互轉化的能力和機制恰恰體現了一種情緒的可改變性、可轉化性、可引導性以及可排解性的特點。但是無論是怎樣的一種轉化機制,其核心原則都是不能夠使得一種強烈的情緒淤積于胸中,或者淤積于群體之中,而是要想盡各種辦法使其逐漸地釋放出來,就像治水一樣,其根本在于疏導而不在于圍追堵截。
          社會負面情緒往往是由一種沖突的發(fā)生而產生的。西方專門有“沖突社會理論”,其理論的核心也一樣是用疏導的辦法來解決。社會學家達倫多夫的社會沖突論的核心便是根基于此,通過設置社會有機體在情緒管理上的一種“排解閥”而使淤積的情緒能夠宣泄排解出去。實際上,從社會的原理而言,沖突性的情緒并不是特別難以去化解,因為其緊迫性、直接性和暴露性的特性,通過一種及時巧妙的疏導和調節(jié)機制,便可以使一種看起來極為危險和緊迫的社會負面情緒得到一種化解,比如,人們因為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因此便對食品安全問題特別在意,就會由此而產生一種恐慌以至憤怒的情緒,而如果有權威機構能夠及時公布真相,實際上負向的情緒也就可能隨之煙消云散,迎刃而解了。在此意義之上,這種表露出來的負面社會情緒實際上可能并不是一種最難以化解的社會情緒。在這方面,“大禹治水”的范例便蘊含著一種使人受益的思想智慧。
    (摘編自趙旭東《社會情緒治理“宜疏不宜堵”》)
    材料二:
          社會情緒及其治理是當前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社會學家羅斯在《社會控制》中強調了社會控制的規(guī)范屬性,即社會控制是對越軌行為的制裁。在社會控制的傳統(tǒng)定義下,人們通常將法律、宗教戒律、習俗、禮儀視為社會控制,并且習慣性地將社會控制與強制權力聯系在一起。事實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社會控制遠不只是人們所熟悉的權力機構實施的控制,諸如社會輿論、群體情感等也都是社會控制的有力方式。前者屬于正式的社會控制或者“硬控制”,后者屬于非正式的社會控制或者“軟控制”。
          社會情緒不是個體情緒的疊加或混合,而是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下,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情緒互動的結果和情緒反應,是社會多數人所共享的情緒體驗。在社會互動中,人們善于利用情緒對他人施加影響,通過情緒控制他人,以使特定行為發(fā)生或得以避免。將情緒視為一種社會控制方式,有助于我們對諸多社會現象的產生機制以及社會行動的內在邏輯獲得新的理解。例如,為什么作為一種情緒的氣在沖突中極為常見,為什么輿情民意能夠影響司法審判。
          將社會情緒視作一種社會控制方式,不僅為我們理解社會情緒提供了新視角,而且為相關部門的社會治理提供了新思維。在社會公共空間中,社會情緒未必就是攻擊性的、破壞性的;作為一種獲得關注和控制力的方式,它可以是建設性的。對社會情緒的硬管控很可能會激化社會情緒,升級對控制力的競爭,對公共領域的理性對話、多元治理產生負面作用。相反,若是將社會情緒視為社會治理的一種可能資源,有助于豐富社會治理的工具箱,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摘編自邢朝國《社會情緒:一種社會治理資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一種集體性的社會負面行為,背后都會有一種負向的情緒在發(fā)揮著作用,必須重視社會負面情緒的治理和引導。
    B.人們會因為各種社會情緒的鼓舞而安居樂業(yè),各得其所,各行其是,這也是一種社會的常態(tài)以及多數人的生活態(tài)度。
    C.可改變性、可轉化性、可引導性以及可排解性的情緒特點決定了任何消極的社會情緒都可以由權力機構強力控制。
    D.社會學家羅斯認為,社會控制就是對越軌行為的制裁,將情緒視作一種社會控制方式,社會情緒可以是建設性的。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社會情緒在新媒體時代傳播速度是很快的,如果沒有一種適當的疏導,造成社會騷亂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B.社會情緒有積極樂觀的正向表達和消極而悲觀的負向表達,社會管控只需針對負向的、消極而悲觀的情緒。
    C.社會負面情緒的治理“宜疏不宜堵”,其主要理論依據是西方的“沖突社會理論”和中國的“大禹治水”。
    D.對社會情緒的硬管控極有可能帶來較大弊端,實踐表明,在進行社會治理時,“軟控制”要優(yōu)于“硬控制”。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大禹治水”治理智慧的一項是
     

    A.廣東虎門大橋發(fā)生異常抖動,專家正面回應大眾安全關切。
    B.武漢“網紅窗簾”被作為抗擊新冠肺炎特展物件永久收藏。
    C.貴州某司機駕駛公交車墜湖,官方快速介入調查并公布案情。
    D.網絡直播亂象引發(fā)大眾關注,監(jiān)管部門強力關閉直播平臺。

    組卷:0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寫一本小說不容易,讀一本小說也不容易。平常人讀小說,往往以為既是“小”說,必無關宏旨,所以就隨便一看,看完了順手一扔,有無心得,全不過問。這個態(tài)度,據我看來,是不大對的。小說之所以能夠存在,并不是完全因為它“小”而易讀,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夠存在,正因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別的文體所能替代的。小說是講人生經驗的。我們讀了小說,才會明白人間,才會知道處身涉世的道理。哲學能教咱們“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說說得那么有趣,那么親切,那么動人。因為哲學板著面孔說話,而小說則生龍活虎地去描寫,使人產生興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覺地發(fā)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歷史也寫人間,似乎與小說相同??墒?,一般來說,歷史往往缺乏文藝性,使人念了頭疼;即使含有文藝性,也不能像小說那樣圓滿生動,活靈活現。歷史可以近乎小說,但代替不了小說。世間恐怕只有小說能原原本本地描畫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義。就是戲劇也沒有這么大的本事,因為戲劇須擺到舞臺上去,而舞臺的限制往往讓劇本不能像小說那樣自由描畫。于此,我們知道了,小說是在書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僅供我們念著“玩”的。
          讀小說,第一能讓我們得到益處的,便是小說的文字。世界上雖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偉大小說,但是一般來說,好的小說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們讀小說時,不應只注意它的內容,也須學習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復雜的物態(tài)心態(tài)來;看它怎樣用最恰當的文字,把人情物狀一下子形容出來,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們眼前。況且一部小說,有景有人有對話,千狀萬態(tài),包羅萬象,更使我們心寬眼亮,多見多聞,假若我們細心去讀的話,它簡直就是一部最豐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們該注意的是小說的內容。要斷定一本小說內容的好壞,頗不容易,因為世間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為小說的材料,實在不容易分辨好壞。不過,我們可以這樣來決定:關心社會的便好,不關心社會的便壞。這似乎是說,要看作者的態(tài)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當作一個社會問題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當作一件好玩的事來說。前者的態(tài)度嚴肅,關切人生;后者的態(tài)度隨便,不關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給我們一些知識,一點教訓,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們消遣,白費了我們的光陰,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說,必是真有的說,真值得說;它決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來支撐門面,作者要怎樣說,自然有個打算,但是這個打算絕不是把故事拉得長長的,好多賺幾個錢。所以,我們讀一本小說,絕不該以內容與穿插的驚奇與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處理內容的態(tài)度和怎樣謀篇布局去定好壞。假若我們能這樣去讀小說,則小說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東西,而是對我們的為人處世和文學修養(yǎng)都大有裨益。
    (摘編自老舍《怎樣讀小說》,有刪改)材料二:
    《中華讀書報》記者舒晉瑜在北京專訪《小說課》作者畢飛宇。
          舒晉瑜:您以經典的標準選擇篇目,《小說課》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幾乎沒有當代作品,僅僅是篇幅和時間的限制,還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當代作品和經典之間的距離?
          畢飛宇:當代作品講得少是因為我缺少自信。講過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對來講更安全,如果我講余華,他也許會告訴我,他可沒那個意思,那我的臉還要不要?——這是玩笑了。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當代文學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沒有可能成為經典,我們都不知道。
          經典的產生過程極其詭異,它需要內部因素,外部的條件也得具備,有些時候一部經典作品的產生可能是歷史給這個作家、這個作品帶來了特別的機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認為當代文學已經產生了不少的杰作,許多作品的品相比現代文學的經典甚至更好,但是,當代文學的體量太大了,經典是一間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東西呢?沒有人知道。
          舒晉瑜:在不斷重讀的過程中,您對經典作品有重新的認識和理解嗎?
          畢飛宇:我不記得是誰說的了,經典就是可以反復閱讀的東西,千真萬確。魯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讀了多少遍了,現在再讀,還是有新的發(fā)現,還是能帶來審美上的震撼。我對王彬彬教授說,魯迅的小說確實是太好了。過去我們過分在意魯迅的思想,而實際上,這個作家的文本意識特別強。我現在是這樣看待經典重讀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個年紀的問題。我們讀經典的時候往往很年輕,二十來歲,可是,寫經典的作家閱歷已經很豐富了,這個年齡落差就會帶來一個問題,閱讀的理解力達不到寫作的理解力,我們沒有對話的能力。等我們也到了一定的年紀,我們的理解力長進了,這時候再讀,就有了對話的資格。這個時候你對許多字句甚至是標點符號就會有新的感受。
          舒晉瑜:平時的閱讀中,所有喜歡的經典作品您都這么翻來覆去地對比著看嗎?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畢飛宇:我閱讀經典小說,基本不能用“閱讀”這個詞,對我來說這個詞太正式,其實我把玩的心更多,有點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經典當作了古玩,很省錢的。我的重點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寶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讀經典是這樣的心態(tài),非??鞓沸腋#揖褪窍矚g,我覺得這是最好的閱讀方式。
          舒晉瑜:我無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畢飛宇:我看小說,有時候一頁紙可能花半個小時,等我把這一頁翻過去,才明白過來,我的眼睛里并沒有小說,我早就沿著小說的場景岔出去了,沿著作家的描寫對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飛”出去了。
          舒晉瑜:您覺得自己是什么樣的人?
          畢飛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說了,我是土地上生長的藝術家,本質上我是藝術家,很不靠譜,斜著生,歪著長,如果風調雨順,我也可以結幾個果子,好不好吃不關我的事。
          舒晉瑜:《小說課》中的內容,跨度有多大?
          畢飛宇:比較大,我的好友龐余亮替我算過了,從《水滸》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編自《畢飛宇談怎樣讀小說》,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舍認為我們只有讀小說,才會明白人間,才會知道處身涉世的道理,讀哲學、歷史、戲劇等作品做不到這一點。
    B.老舍認為分析一部小說內容的好壞,應主要從作者在作品中對社會人生和事件的態(tài)度的角度入手。
    C.畢飛宇認為經典作品需要反復閱讀,隨著閱歷的豐富、理解力的長進,讀者會具備與作者對話的能力,不斷有新發(fā)現、新感受。
    D.“很省錢的”“很不靠譜,斜著生,歪著長”“我的好友龐余亮替我算過了”等表現了畢飛宇語言樸實幽默,使得訪談氣氛更加融洽。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老舍認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復雜的物態(tài)心態(tài),以最恰當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狀的小說,才是讓我們受益匪淺的最好的小說。
    B.老舍認為讀小說時,只要我們關注作者處理內容的態(tài)度和謀篇布局的方法,就一定能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提高文學修養(yǎng)。
    C.畢飛宇認為當代文學的諸多優(yōu)秀作品不確定能否成為經典,這是他缺少自信而在《小說課》中講得少的重要原因。
    D.舒晉瑜運用“追問”,從“不斷重讀”到“翻來覆去地對比著看”再到“如何把玩一部作品”,及時抓住新亮點,拓深、拓廣訪談內容。
    (3)根據材料二的內容,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本次訪談核心話題的一項是
     

    A.您怎么看待當代作品和經典之間的距離?
    B.在不斷重讀的過程中,您對經典作品有重新的認識和理解嗎?
    C.平時的閱讀中,所有喜歡的經典作品您都這么翻來覆去地對比著看嗎?
    D.我無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組卷:1引用:1難度:0.5

  • 7.對下列句子特點、作用和表現手法的分析正確合理的一項是(  )

    組卷:31難度:0.8
  • 8.全民抗疫期間,中小學本著“停課不停學”的原則,通過網絡進行教學。由于在網絡上師生問答沒有在教室里方便,很多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將答案發(fā)布在網課的“聊天區(qū)”。不少同學卻將“聊天區(qū)”當作“彈幕區(qū)”,回答不夠嚴謹,語言風格也過于隨意。一次課上,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請談談你對《老人與?!分欣先伺c其他角色關系的理解”,有四個同學在聊天區(qū)留言:
    同學A:老人與大馬林魚戰(zhàn)斗到最后時,老人發(fā)現大馬林魚不是他的敵人,更是陪伴他的朋友。
    同學B:大海可以看作是一個特殊的角色。老人與大海是一種相愛相殺的關系,一方面大海是老人生存的依賴,另一方面大海為老人帶來種種艱難的挑戰(zhàn)。
    同學C:鯊魚跟老人才是真正的沖突關系,當鯊魚吃掉大馬林魚最后一塊肉時,老人對它恨之入骨。
    同學D:“小男孩”是所有村民中唯一能夠真正理解老人的人,而其他村民視而不見老人所付出的努力。
    以上四位同學留言中語言表達既準確又得體的一句是(  )

    組卷:5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