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新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六國論》2021年同步練習卷(4)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閱讀

  • 1.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br />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舉以 予:送
    B.此言 得:得當
    C.始禍焉 速:加速
    D.牧以讒誅 洎:等到
    (2)下列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有尺寸之地 至丹荊卿為計
    B.趙嘗五戰(zhàn) 齊人勿附
    C.子孫視不甚惜 燕趙君,始有遠略
    D.較秦之 諸侯之
    (3)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一項
     

    A.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B.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C.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D.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4)下列對選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針對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弊端進行論證。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突出強調了“秦之所大欲”與“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的論斷。
    B.作者引用“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比喻論證,貼切恰當,深入淺出,明白曉暢,增強了說服力。
    C.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層論證的方法,針對齊、燕、趙三國不賂秦而破滅的情況進行論證,從而論證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
    D.選文第一段以駢文的排比句和對偶句為主,又間雜一些散句,語言顯得既有氣勢又有變化。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②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組卷:13引用:4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燕將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將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齊田單攻聊城歲余,士卒多死聊城不下。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書曰:
          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卻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齊,非勇也;功敗名滅,后世無稱焉,非智也。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愿公詳計而無與俗同。
          且楚攻齊之南陽,魏攻平陸。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衡秦之勢成,楚國之形危。且夫齊之必決于聊城,公勿再計。今楚魏交退于齊,而燕救不至。以全齊之兵,無天下之規(guī),與聊城共據(jù)期年之敝,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公計者,不如全車甲以報于燕。上輔孤主制群臣,下養(yǎng)百姓以資說士,矯國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棄世,東游于齊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衛(wèi),世世稱孤,與齊久存,又一計也。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愿公詳計而審處一焉。
          且吾聞之,規(guī)小節(jié)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信于諸侯,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鄰國。桓公朝天下,會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壇坫之上,顏色不變,辭氣不悖,三戰(zhàn)所亡一朝而復之,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加吳、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jié)也,以為殺身亡軀,絕世滅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棄忿悁之節(jié),定累世之功。是以業(yè)與三王爭流,而名與天壤相弊也。愿公擇一而行之。
          燕將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恐誅;欲降齊,所殺虜于齊甚眾,恐已降而后見辱。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自刃?!蹦俗詺ⅰ?br />(選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有刪改)(注)①衡秦:與秦國連橫。衡,通“橫”。②悁(yuān):憤恨。
    (1)對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保守聊城,不敢歸 保守:保衛(wèi)、守住
    B.不恥身在縲紲之中 縲紲:累贅、牽累
    C.名高天下而光鄰國 燭:照、照耀
    D.欲歸燕,已有 隙:隔閡,裂痕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士卒多死聊城不下 潦水盡寒潭清
    B.公計者,不如全車甲以報于燕 有鳥焉,其名
    C.上輔孤主制群臣 倚南窗寄傲
    D.三戰(zhàn)所亡一朝而復之 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3)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魯連說服燕將放棄聊城的一組是
     

    ①聊城人或讒之燕
    ②不如全車甲以報于燕
    ③與齊久存,又一計也
    ④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⑤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見辱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卻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②規(guī)小節(jié)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③欲降齊,所殺虜于齊甚眾,恐已降而后見辱。

    組卷:0引用:1難度:0.6

一、文言文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六國論
    蘇 轍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安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1)下列句子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夫韓、魏不能獨 當:抵擋
    B.藉之以其西 蔽:以……為屏障
    C.以二國 委:委托
    D.四國休息于內,以助其急 陰:暗暗地,暗中地
    (2)下列各組劃線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五倍之地 攻山西千里之秦
    B.蓋未嘗不咎其當時 且不知天下勢也
    C.不免于滅亡 見利之淺
    D.常之深思遠慮 彼秦者將何
    (3)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鑒賞,錯誤的一項是
     

    A.本文作者從韓、魏兩國所處的戰(zhàn)略地位出發(fā),論證了六國之所以先后覆滅,是由于將相謀士目光短淺,缺乏政治遠見,胸無韜略,不能聯(lián)合抗秦。
    B.北宋在軍事上長期積弱,不能自振,遼和西夏屢屢襲擾,蘇轍的議論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C.蘇轍此文著重論述韓、魏地位及“禮天下之奇才”的重要性,只是針對北宋的形勢而言的,用語比較含蓄。
    D.本文在論述過程中,從正、反兩方面反復對照,邏輯嚴密,氣勢奔放,體現(xiàn)了蘇轍散文筆力雄健的特點。
    (4)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蘇洵的《六國論》中表明全文中心論點的是哪一句話?
    (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
    ②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組卷:1引用:1難度:0.6

一、文言文閱讀

  • 4.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 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 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 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1)下列句中劃線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非不利 軍隊
    B.有遠略 起初
    C.牧以讒誅 等到
    D.則勝負之數(shù) 運數(shù)
    (2)下列各項中,劃線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趙嘗五戰(zhàn) 其勢弱
    B.斯用兵效也 子孫視不甚惜
    C.洎牧讒誅 有尺寸之地
    D.是故燕雖小國后亡 惜其用武不終也
    (3)下列對文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表面上批評的是六國,實際上諷刺的是北宋,是為反對朝廷以賂求和的妥協(xié)政策而寫。
    B.文章開頭提出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先否定后肯定,從正反兩個方面作判斷,加強語言力量。
    C.作者在文中把不賂者分為兩類:一種是與秦國交好的,不助五國的,如齊國;一種是雖然開始反抗秦國侵略,后來卻聽信讒言錯殺將領,用武而不終的,如燕趙兩國。
    D.文章最后由論古過渡到諷今,點出寫作此文的現(xiàn)實意義,“悲夫”一句,嘆六國不知道珍惜形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以趨于亡”。議論抒情相結合,寄托感慨,很有震撼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②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③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組卷:2引用:1難度:0.5
  • 5.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文后各題。
    六國論(節(jié)選)
    蘇 轍
          嘗讀六國世家,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其當時之士,慮患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六國論(節(jié)選)
    李 楨
          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東諸侯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兵連禍結,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注)①擅:據(jù)有。②形便:地理形勢有利。
    (1)下列句子中,對加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怪天下之諸侯 竊:私下
    B.蓋未嘗不其當時之士 咎:過失
    C.故莫如厚韓親魏以 擯:排斥,抵御
    D.而天下諸侯已自 困:困窘
    (2)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虛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①秦兵未出,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②茍以天下之大,下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B.①而四國休息 ②齊人勿附
    C.①未可專罪秦也 ②不賂者賂者喪
    D.①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 ②子孫視不甚惜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B.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C.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D.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4)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蘇轍認為“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的條件是“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
    B.李楨認為六國在“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等方面與秦國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
    C.蘇轍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韓、魏以擯秦,“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
    D.李楨認為六國滅亡是由于未占據(jù)有利地勢,又未得天助,否則,其中的任何一個國家也可以像秦國一樣一統(tǒng)天下。
    (5)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②惟其終不克為秦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組卷:0引用:1難度:0.6
  •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題。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1)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至丹以荊卿為計,始禍焉 速:招致
    B.不賂秦 義:堅持正義
    C.暴秦之欲無 厭:滿足
    D.思厥先祖父 先祖父:死去了的爺爺
    (2)下列各組中加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不賂者賂者喪 ②然秦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B.①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②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C.①賂秦力虧 秦兵又至矣
    D.①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 ②一人心,萬人之心也
    (3)下列句子中,對原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B.開篇先用否定肯定相對照的判斷句式,開門見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苯又鰞蓚€分論點來闡述中心論點。
    C.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實和淺近的道理,論證第一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蔽恼碌谌我札R、燕、趙三國破滅的史實,論證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br />D.文章第四段,用假設推論的方法,提出了六國免于被秦國滅亡,求得生存的正確策略,同時,作者不帶任何感情,客觀冷靜地總結了六國滅亡的慘痛教訓,由論史過渡到告誡當世的“為國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②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組卷:15引用:3難度:0.6

二、情景默寫

  • 7.默寫。
    (1)《六國論》的中心論點是“
     
    ,
     
    ,
     
    ,
     
    。”
    (2)《六國論》中作者含蓄表明寫作目的句子:
     
    ,
     
     
    。
    (3)《六國論》中的“
     
    ,
     
    ,
     
    ,
     
    。”引用了古人的一個譬喻,準確形象地說明了賂秦的嚴重危害。
    (4)蘇洵在《六國論》中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被強敵的積威嚇到的句子是:
     

    (5)《六國論》中論述齊國滅亡根源的句子是:
     
    。
    (6)《六國論》中論述齊國滅亡原因的句子是:
     
    。
    (7)《六國論》中作者批評趙國殺害良將,不能堅持無力抗秦到底的句子:
     
    ,
     
     
    。
    (8)《六國論》中表現(xiàn)列國先人艱苦開辟疆土的句子:
     
    ,
     

    (9)蘇洵《六國論》:“悲夫!有如此之勢,
     
    ,
     
    !”用六國破滅的教訓諷刺北宋賂遼。
    (10)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
    (11)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12)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
    (13)嗚呼!
     
    ,
     
    ,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組卷:26引用:1難度:0.9

三、選擇題

  • 8.下面對《六國論》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11引用:2難度:0.7
  • 9.下列對原文的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4引用:1難度:0.5
  • 10.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8引用:3難度:0.9
  • 11.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組卷:6引用:2難度:0.9

五、其他

  • 34.在誦讀全文的基礎上,在空缺處概括文本內容。
    菁優(yōu)網

    組卷:0引用:1難度:0.5
  • 35.本文中,作者認為燕國的滅亡是“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你是怎么看待這種說法的?

    組卷:0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