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部分校九年級(下)月考語文試卷(3月份)
發(fā)布:2024/7/6 8:0:9
一、積累(20分)
-
1.新年到來,萬象更新。學校廣播站計劃推出“兔年大吉?新年之聲”系列廣播節(jié)目,請你參與相關活動。
【慶新年?開元之聲】
兔年春節(jié),中國大地,疫情消散,景區(qū)內人山人海,電影院人氣爆棚。外出務工的人們紛紛返鄉(xiāng),見到了(diàn)_____記許久的家人。各地春晚、村晚也是異彩紛(chéng)_____。想必元宵節(jié)煙花秀會引來這么多人觀看,是因為人人心中都懷揣著“新年新氣象”這一期盼的緣故。而當下這美好的陽春三月,對于校園里的每一位同學,更是一個孕育著希望與憧憬的新起點。愿每一位同學都能不負韶華,努力實現夢想。
(1)根據拼音,填寫漢字。
①
②異彩紛
(2)給文中的加點字注音。
①憧
②不負韶
(3)這段廣播稿中的劃線句有語病,請你提出修改意見。
【說禮言?雅正之聲】
(4)小李同學為廣播站的“雅正之聲”節(jié)目收集了一些素材,下列句子語言表述得體的一項是
A.小趙春節(jié)去看望五年未見的班主任,一見面他就緊緊握住老師的雙手激動地說:“老師久仰了,特別想念您!”
B.學生小黃在大年初三收到曾經的語文老師送給他的一幅字畫,感激地說:“我定會珍藏老師的墨寶,銘記老師的恩情。”
C.某校將在元宵節(jié)后舉行一百周年校慶,陳校長對贊助者說:“感謝您對敝校所盡的綿薄之力?!?br />D.本人于上周三在學校的閱覽室不慎丟失《隨想錄》一書,期盼拾到者高抬貴手馬上歸還。
【明風俗?文化之聲】
(5)廣播站將要推出一系列關于介紹兔年習俗的節(jié)目。下面這段廣播稿文字的橫線處,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我國兔文化歷史源遠流長,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積淀了諸多以兔為內容的風俗。_________。
①千百年來,兔從自然中來到我們身邊,根植于我們的精神世界,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
②直到如今的正月十五鬧花燈,兔子燈依舊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造型。
③此外,贈小孩兔畫祈求福祉、清明梁懸兔寒燕為消食祛病也是典型的兔年習俗。
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古代漢族有“掛兔頭”的歲時風俗。
⑤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它還將被賦予更多的意義。
A.①④③②⑤
B.③④②⑤①
C.②③④⑤①
D.④②③①⑤
【誦經典?古韻之聲】
(6)廣播站成員以“兔”字諧音的詞語為關鍵詞,整理了課文中的部分古詩文名句。請你根據積累,將這些古詩文名句進行進一步整合。主題詞 古詩文名句 出處 “兔”飛猛進 ①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前“兔”似錦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② 宋濂③《 談“兔”不凡 ④ ⑤ 懷“兔”之情 ⑥ 崔顥《黃鶴樓》 析肝“兔”膽 報君黃金臺上意,⑦ ⑧ 組卷:10引用:1難度:0.8
二、閱讀(54分)
-
2.名著閱讀。
(1)學校依據閑齋老人對《儒林外史》一書的評價,設計了猜燈謎活動。請你依據你對《儒林外史》的閱讀與思考,在每一條謎語下根據所給選項寫出一位人物(填選項)。
①
②
③
④
備選項:
A.嚴貢生
B.牛浦郎
C.王冕
D.楊執(zhí)中
(2)人總是需要不斷進步的,正如魯迅先生曾說:“諷刺作者雖然大抵為被諷刺者所憎恨,但他卻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諷刺,在希望他們改善,并非要捺這一群到水底里。”魯迅先生的話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從下列小說人物中任選一位,結合相關情節(jié)與魯迅先生的評論,探究吳敬梓對《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進行諷刺的原因。
A.杜少卿
B.遲衡山
C.馬二先生組卷:59引用:2難度:0.5
三、寫作(46分)
-
6.根據語境,完成任務。
“朋友圈”,是騰訊微信上的一個社交功能,通常由熟人、半熟人組成,是現實社交在網絡世界的延伸。用戶可以發(fā)表文字、圖片,分享文章、音樂。相信許多人都經歷過類似的過程:從氣氛輕松的曬照、吐槽到令人生厭的廣告、營銷,從生活百態(tài)到養(yǎng)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從最初的好奇,到其后的信賴,再到現在的欲罷不能,這就是“朋友圈”現象。
我們該如何理性看待“朋友圈”現象?請你談談對它的認識,不超過150字。組卷:12引用:3難度:0.4 -
7.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塊石頭躺在地里,他針對時雨發(fā)出了非議:“嘿!它算出足了風頭,它有什么了不起!你瞧,人們像恭候貴賓似的,對它歡迎備至。它到底作出了什么功績?只不過飄灑了兩三小時!人們何不打問打問我的身世:我長期住在這里,文靜、謙虛,隨遇而安,彬彬有禮。但我從未聽到過感謝之詞。怨不得人們咒罵這個世界,的確一點也不公平合理?!?br />“住嘴吧!”發(fā)話的是只蟲子,“雨下得雖短,但滋潤了干旱的土地,它將農夫的期望變?yōu)楝F實。你在地里完全無用,而且多余?!?br /> 上面的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感觸與思考?結合你的經歷和體驗,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選好角度,題目自擬;(2)除詩歌外,文體自選;(3)要有真情實感,不得抄襲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等信息。組卷:15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