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陜西師大附中高一(下)期末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5/23 8:0:8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 1.春秋中葉,楚國滅掉北鄰若干小國,將其改置為縣、并設縣尹、縣公進行統(tǒng)治。縣尹、縣公雖由貴族擔任,但卻非世襲之職,國君可隨時對其任免調遣。這反映出當時( ?。?/h2>

    組卷:19引用:6難度:0.5
  • 2.《呂氏春秋?當務》云: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大夫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紂故為后。上述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商朝( ?。?/h2>

    組卷:23引用:13難度:0.7
  •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后,隊伍很快發(fā)展至數(shù)萬人。不少六國貴族乘機而起,企圖“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yè)”,加入陳勝、吳廣隊伍的張耳、陳余反對陳勝稱王,要他擁立六國的后裔。陳勝失敗后,楚國貴族景駒和楚懷王之孫熊心先后被立為王。以上現(xiàn)象說明( ?。?/h2>

    組卷:5引用:3難度:0.7
  • 4.秦始皇設御史大夫,由左右親信出任,負責起草誥命文書,皇帝制書、詔書下達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轉。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會直接交給御史大夫辦理。由此可見,秦始皇設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h2>

    組卷:75引用:54難度:0.5
  • 5.如圖分別是秦和唐時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圖,比較兩圖最能說明的是(  )
    菁優(yōu)網

    組卷:9引用:67難度:0.6
  • 6.湖南龍山里耶鎮(zhèn)出土了數(shù)萬枚行政文書竹簡。其中一支記錄了當?shù)厣钌嚼锇l(fā)現(xiàn)的一種并非豐產的植物“枝枸”,但秦吏仍認真描述了它的性狀、位置、產果情況,錄入了官方檔案。這體現(xiàn)了秦朝時期( ?。?/h2>

    組卷:9引用:3難度:0.7
  • 7.有人認為,在中國古代,道德、宗教、習俗以及法律往往難以分清,行政與司法也是同樣。這主要反映中國古代( ?。?/h2>

    組卷:14引用:10難度:0.6
  • 8.“東北”一詞,最早出自《周禮》“東北曰幽州,其鎮(zhèn)山曰醫(yī)巫閭”。下列朝代與東北地區(qū)設置的管轄機構或官職對應正確的是(  )

    組卷:4引用:7難度:0.6
  • 9.明代的內閣大臣有代替皇帝發(fā)言的職能,即進行草擬圣旨、票擬批答、擬定遺詔等,這些詔書有時是皇帝親授,有時是通過宦官傳達。這一職能(  )

    組卷:29引用:15難度:0.8

二、材料分析題(共3道小題。26題19分,27題19分,27題12分)

  •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戰(zhàn)國時代,中國即已走向統(tǒng)一。孟子“定于一”的思想是當時的共同理解。羅馬統(tǒng)一地中海,也是延續(xù)泛希臘化文化的彌漫各處。秦滅六國后未聞秦軍戍守六國故地。漢興之后,也沒有漢軍戍守內地的歷史記載。羅馬兵團大多隨統(tǒng)帥將領留戍征服地區(qū)。秦朝統(tǒng)一天下以前,七國已紛紛建立郡縣二級的地方行政體系。秦漢地方長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出任,中央又有刺史監(jiān)察地方官員,不必依賴軍隊即足以統(tǒng)治廣土眾民。羅馬帝國本部是泛希臘化的天下,但周邊地區(qū)族群成分處處不同,不能建立類似中國的郡縣制度,只能依賴戍軍控制屬地。從文化角度看,秦以法家治國,不過是儒家的變種,漢代以外儒內法為根本,儒家士大夫積極推行儒家教化。所以中國能保持相當一致的文化同質性,文化認同足以維系共同體的延續(xù)不散。羅馬以軍事力量控制龐大帝國,并不存心以教化的力量建立主流思想。從經濟層面看,大路、支線以及河流航道,編織成一個相當固定的交流網絡,將中國本部緊密聯(lián)系為互相依存的整體。羅馬地區(qū)性的經濟網絡是構成龐大交換網的成分,龐大的經濟體系一旦破裂,其中個別的成分便沒有再求重整的迫切需要。
    ——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二者國家治理的異同。
    (2)簡析秦漢國家治理對中國歷史的意義。

    組卷:2引用:4難度:0.6
  •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中國古代制度有兩個視角,其一,作為“過程”的制度史。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不是靜止的政府型態(tài)與組織法,制度的形成及運行本身是一種動態(tài)的歷史過程,有“運作”、有“過程”才有“制度”,不處于運作過程之中也就無所謂“制度”。這里的“過程”其實包括兩重含義——歷史性和現(xiàn)實性。前者立足“長時段”,強調不同朝代間制度的關聯(lián),注重從制度沿革脈絡探討制度的形成,將制度形成視為歷史性演變的結果;后者基于現(xiàn)實政治,關注諸如王朝的政策選擇及傾向、不同政治集團的構成及性質、體制的傳承及內外壓力,乃至“話語”體系等對制度的影響,亦即重視實際運作中的制度面貌。其二,作為“關系”的制度史。所謂“關系”,既包括一制度與他制度相互之間的外在關系,也包括決定制度本身性質的內在關系。制訂制度的人、形成制度的過程、制度的規(guī)定與實施,無不反映著形形色色的利益關系;正是各類關系與制度之間形成的“張力”,決定著制度運行的實際曲線。
    ——摘編自何孫正軍《何為制度——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種理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內容,圍繞“中國古代官僚政治”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

    組卷:6引用:5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