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廣東省汕頭市金山中學高三(上)摸底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文學與歷史是人類源遠流長的兩種文化形態(tài),兩者有著緊密聯(lián)系。從文學與歷史的關聯(lián)處來考察文學與歷史的關系,二者之間顯而易見的相通之處是敘事性。中國古代就非常重視歷史的敘事功能。唐代的劉知幾說:“夫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至若書功過,記善惡,文而不麗,質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懷其德音?!泵绹鴮W者海登?懷特更認為歷史敘事具有意義建構作用,歷史學家按照某種敘事秩序對過去的事件進行了編排,使之呈現(xiàn)為當下的樣子,“歷史敘事不僅是有關歷史事件和進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隱喻陳述,因而昭示了歷史進程與故事類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我們習慣上就是用這些故事類型來賦予我們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義的”
歷史與文學相通處之二是想象性與情感性。培根較早意識到想象對于歷史是必不可少的,“編年史的作者編撰校長歷史階段的著作時,必然面臨許多空白之處,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測來填充這些空白”。這里所說的“猜測”就是想象。我國古人也認為歷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傳》中“晉靈公不君”中鈕麑自盡前的自白,清人紀昀通過申蒼嶺之口說:“度槐下之詞,渾良夫夢中之噪,誰聞之歟?”說起歷史的情感性,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司馬遷《史記》中對屈原和李廣父子的描寫去感受作者寫作時傾注的無限同情。以至于懷特認為歷史也是詩性的行為,一種想象性的文學活動,“本質上尤其是語言學的”,因為歷史學家總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貶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變更視角,轉換敘事策略等。
但是懷特無疑夸大了歷史的文學性。歷史終究以記述事件為主,敘事技巧與想象在歷史編纂學中還是處于比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歷史寫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較大的爭議。如,有人認為司馬遷本人遭受過宮刑,所以他對歷史上同樣受過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廣父子等投射了過多的同情,對他們進行了拔高和美化。這里不去辨析上述爭議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說明敘事性、想象性與情感性對于文學來說是整體的、必備的,而對于歷史來說則相對是次要的、附屬的,也就是說,歷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學性。問題的關鍵還在于歷史的對象是實在的,文學的對象是虛擬的。歷史畢竟還“有一個獨立于歷史學家的歷史實在,它作為客觀給定物,過去和現(xiàn)在的所有歷史學家,盡管觀點不同,都可以討論它”。這個實在是可公度的,所有歷史闡釋可以進行有意義的比較、批評和判斷。文學則是虛擬的世界,沒有這個實在可以比較、批評和判斷??梢哉f,歷史是以實在為依據(jù)的建構,文學則是以虛擬為基礎的創(chuàng)造。用金圣嘆的話說,前者是“以文運事”,后者是“因文生事”。
(節(jié)選自汪正龍《重審文學的歷史維度——兼論文學與歷史的關系》)材料二:
后現(xiàn)代歷史學中最重要的觀念之一,就是“把歷史看成語言的虛構、一種敘事散文體的論述”。懷特說“史皆文也”,連“歷史”也瓦解了,歷史成了文學,也不是真實的了。說實在話,我并不認同后現(xiàn)代歷史學對真實存在的“過去”和書寫出來的“歷史”的漠視和瓦解。對于后現(xiàn)代史學,我們需要問幾個問題。
首先,歷史學是否承認那個“過去”始終在制約著歷史敘述的邊界,是否承認那個真實存在過的歷史始終在限制著歷史的書寫?我們不能把這個隱約的制約力一概抹殺,總不能面對著巨大的殷墟遺跡,說它只不過是一個敘述吧。特別是當我們做歷史敘述時,過去存在的遺跡、文獻、傳說、故事等等,始終制約著我們不要胡說八道。所以,我們要質疑后現(xiàn)代歷史學,是否承認一個曾經(jīng)存在的過去,畢竟是在制約著和規(guī)定著歷史敘述的邊界,如果是這樣,那么歷史就不可能是文學式的“散文”。
其次,是否承認不同的“敘述”只是各個不同視野的歷史觀察。盡管后現(xiàn)代非常深刻地揭露出敘述和書寫的意義,但它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種敘述和書寫,只是代表了個人,只是某一個片斷、某一個角度,它本來并不應當把這種敘述和書寫放大,當做普遍性的東西。你看,后現(xiàn)代歷史學在進行自己的敘述時,它也希望別人承認它是“歷史”。這就有矛盾了,因為,你在強調歷史只是一種敘述和書寫的時候,應該承認它只是個人視野中的歷史,不能宣稱自己已經(jīng)敘述了歷史,甚至敘述了真正正確的歷史,也不能強迫別人服從這種敘述。
再次,接下來要追問后現(xiàn)代歷史學的就是,它是否承認自己的歷史書寫也是一種權力,也是隱含了權力的話語,隱含了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書寫。而且需要追問,是否承認在某個階段,權力話語下的敘事,是有意義和必要的。比如安德森,他說國家只不過是“想象的共同體”,但這個想象共同體一旦存在,它在某一個歷史階段是否就具有了正當性與必要性?
(節(jié)選自葛兆光《歷史是虛構作品嗎?》)(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歷史與文學的關系并非是完全隔離的,而是有著諸多的關聯(lián)之處,但不能過度夸大歷史的文學性。
B.懷特認為,歷史學家通過重建歷史敘事,昭示歷史進程與故事類型的關系,賦予生活事件以意義。
C.一些學者不大認同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廣父子的評價,認為司馬遷在敘事時主觀色彩太濃烈。
D.殷墟遺跡的存在,為相關歷史敘述提供了客觀依據(jù),所以目前學界對殷墟的研究與認識相對一致。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性的強弱程度是區(qū)分被敘述的事件在文化形態(tài)上究竟是屬于文學還是歷史的決定性因素。
B.對于同一歷史事件,不同的歷史學家或許存在闡釋的差異,這瓦解了歷史的真實性與客觀性。
C.后現(xiàn)代歷史學在敘述歷史時,也會受到意識形態(tài)影響,所敘述的歷史也是自己視野中的歷史。
D.葛兆光不認同安德森對“國家”的理解,認為“國家”并非想象的共同體,而是事實存在的。
(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表述與材料二作者態(tài)度立場最接近的一項是
A.清代學者章學誠在《章氏遺書外編?丙辰札記》中評價《三國演義》: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致觀者往往為之惑亂。
B.列寧指出,每一個別情況都有其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
C.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在其作品總序中寫道:法國社會將寫它的歷史,我只能當它的書記……這樣我也許能寫出許多歷史家沒有想起寫的那種歷史,即風俗史。
D.歷史學家安克斯密特認為,過去是混沌的一片,歷史編纂學的目標不再是指向背后的“實在”,而是把“實在”吸納到表現(xiàn)自身之中。
(4)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
(5)《春秋》記載鄭莊公與共叔段相爭僅“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一句,而《左傳》將其擴為一篇長文,文中母子“隧而相見”的情節(jié)尤為動人。請結合材料分析這種敘述差異。組卷:11引用:6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非攻(節(jié)選)
魯迅“耕柱子!給我和起玉米粉來!”
耕柱子恰恰從堂屋里走到,是一個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國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說道:“我們的老鄉(xiāng)公輸般,他總是倚恃著自己的一點小聰明,興風作浪的。造了鉤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還不夠,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慫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國,怎禁得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罷?!?br /> 他看得耕柱子已經(jīng)把窩窩頭上了蒸籠,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廚里摸出一把鹽漬藜菜干,一柄破銅刀,另外找了一張破包袱,等耕柱子端進蒸熟的窩窩頭來,就一起打成一個包裹。衣服卻不打點,也不帶洗臉的手巾,只把皮帶緊了一緊,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頭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進宋國的國界的時候,草鞋帶已經(jīng)斷了三四回,覺得腳底上很發(fā)熱,停下來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腳上有些地方起繭,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見一所大屋,看不見一棵大樹,看不見一個活潑的人,看不見一片肥沃的田地。
“這模樣了,還要來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經(jīng)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還有窩窩頭,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塊布裳來,包了腳。不過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著他的腳底,走起來就更艱難。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樹下,打開包裹來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腳。遠遠的望見一個大漢,推著很重的小車,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車子,叫了一聲“先生”,撩起衣角來揩臉上的汗,喘著氣。
“這是沙么?”墨子認識他是自己的學生管黔敖,便問。
“是的,防云梯的。”
“別的準備怎么樣?”
“也已經(jīng)募集了一些麻,灰,鐵。不過難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沒有。還是講空話的多……先生是到楚國去找公輸般的罷?”
“不錯,”墨子說,“不過他聽不聽我,還是料不定的。你們?nèi)匀粶蕚渲?,不要指望著口舌的成功?!?br /> 管黔敖點點頭,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會,便推著小車,吱吱嘎嘎的進城去了。
楚國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國:街道寬闊,房屋也整齊,大店鋪里陳列著許多好東西。走路的人,雖然身體比北方短小些,卻都活潑精悍,衣服也很干凈,墨子在這里一比,舊衣破裳,布包著兩只腳,真好像一個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輾轉借問,徑奔公輸般寓所。他拍著紅銅的獸環(huán),當當?shù)那昧藥紫?,門丁進去稟他的主人。
公輸般吃了一驚,大叫起來,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階下去。墨子和公輸般,便在院子里見了面。
“果然是你?!惫敯愀吲d的說,一面讓他進到堂屋去。
“先生這么遠來,有什么見教呢?”
墨子拜了兩拜,沉靜的說道:“我在北方,聽說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過呢?楚國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殺缺少的來爭有余的,不能說是智;宋沒有罪,卻要攻他,不能說是仁……”
“先生說得很對的。”公輸般悵悵的說,“但我已經(jīng)對王說過了?!?br />“那么,帶我見王去就是?!?br /> 公輸般知道拗不過,便答應立刻引他去見王。
墨子說停了攻宋之后,時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覺得肚子餓,主人自然堅留他吃午飯——或者已經(jīng)是夜飯。
“你還不是講些行義么?”公輸般道。“勞形苦心,扶危濟急,是賤人的東西,大人們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鄉(xiāng)!”
“那倒也不。線麻米谷,都是賤人做出來的東西,大人們就都要。何況行義呢。
當主客談笑之間,午餐也擺好了,有魚,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魚,只吃了一點肉。
公輸般喝過幾杯酒,更加高興了起來。他問道:“我舟戰(zhàn)有鉤拒,你的義也有鉤拒么?”
“我這義的鉤拒,比你那舟戰(zhàn)的鉤拒好。”墨子堅決的回答說,“我用愛來鉤,用恭來拒。不用愛鉤,是不相親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愛,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現(xiàn)在你用鉤去鉤人,人也用鉤來鉤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來拒你,互相鉤,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br />“但是,老鄉(xiāng),你一行義,可真幾乎把我的飯碗敲碎了!”公輸般碰了一個釘子之后,改口說。
“但也比敲碎宋國的所有飯碗好?!?br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鄉(xiāng),你等一等,我請你看一點玩意兒”。
不一會,他出來了,手里拿著一只木頭和竹片做出的喜鵲,交給墨子,說道:“只要一開,可以飛三天。這倒還可以說是極巧的。”
“可是還不及木匠做的車輪,”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說,“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壞的”。
“哦,我忘記了,”公輸般又碰了一個釘子,這才醒過來,“早該知道這正是你的話?!?br />“所以你還是一味的行義,”墨子看著他的眼睛,誠懇的說,“不但巧,連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擾了你大半天。我們明年再見罷。”
墨子說著,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辭;公輸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門之后,回進屋里來,想了一想,便將云梯的模型和木鵲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選自《故事新編》,有刪改)【注】①鉤拒:一種武器,可以鉤住敵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擋住敵人前進的船只。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詳細地描繪了墨子腳上草鞋的變化,由鞋帶斷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變成碎片,是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墨子一面兼程去見公輸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著口舌的成功”,可見他缺乏自信。
C.公輸般始終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針對墨子的“行義”,公輸般指出那“是賤人的東西,大人們不取的”。
D.這篇小說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歷史生活原型表達了對墨子兼愛非攻思想的認同,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時代的思考。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迅善于寫人物對話,無論是墨子與管黔敖的對話,還是墨子與公輸般的對話,都傳神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個性特征。
B.“老牌的乞丐”“飯碗敲碎”等語句,包含豐富的生活內(nèi)容,體現(xiàn)了這篇小說語言輕松詼諧的特點。
C.文中楚國的富裕與宋國的貧苦形成反差;楚國人活潑精悍、衣服干凈,則是為了襯托墨子的風塵困頓、舊衣破裳。
D.小說結尾處寫公輸般將云梯的模型和木鵲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表現(xiàn)他接受了墨子的仁愛思想。
(3)“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請談談本文是如何具體塑造墨子這一古代平民英雄的形象。
(4)本文原名“扶危”,臨交稿時更名為“非攻”,請結合文本,談談這樣更改的好處。組卷:20引用:6難度:0.4
(二)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1小題,11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睡眠是人體恢復大腦皮質功能和更新人體免疫系統(tǒng)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在睡眠過程中,人體各種能量物質得到充分儲備,同時生長激素也進入脈沖性分泌高峰階段,①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請以“睡眠”為主語,將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改寫成三個分句。(不可改變原意,可增刪詞語)組卷:3引用:11難度:0.6
作文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一概)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
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辨別,區(qū)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司馬光《資治通鑒?周紀一》 鑒往知來,“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是傳承至今的人才培養(yǎng)辯證法。讀了上面的材料,你對德與才的關系有怎樣的思辨和權衡?請據(jù)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組卷:4引用:4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