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閱讀。
芝石記
[清]戴名世??有樵童自山間來,貽余芝一莖,而言曰:“吾析薪,率山麓而行,至水之通焉,見芝生沙中,雜于細(xì)草間,懼牛羊之踐之也,因綴取而歸,敢以為獻(xiàn)?!庇嗍苤檬鑳?nèi),供之幾上。芝以石為根,沙土凝結(jié)而成者也,長不盈尺,而岡、巒、巖、穴畢具。芝生于其旁之左峰,群峰錯立,其部署若有神工之相其成,觀者莫不嘆賞而去。
??夫芝之為瑞久矣。世傳芝之生也,必有吉祥善事之至,芝同為吉祥善事而生也。倘或然耶!然吾觀自古之驕主使臣,他務(wù)未遑①,而獨(dú)于芝也,旁搜遠(yuǎn)采,獻(xiàn)者踵至,以文②天下之平。然是時天下果有道,四方皆清明□?未見其然□。則芝亦安在其為吉祥善事而生□?然芝秉山川清淑之氣以生,終不可謂非天下之瑞。特當(dāng)此之時,薦之朝廷,固不若其蒙翳③于榛莽荒草之中也。
??今此芝也,幸無征詔之求,而為樵夫野人所得,又以歸余。余,拙人也,撫時感事,自甘廢棄,蕭然蓬戶,猶之乎窮巖斷壑也。余方幸芝之類余,而辱與余處,以不自失其天也,作《芝石記》。
【注釋】①遑:閑暇,②文:裝點(diǎn)、粉飾。③蒙翳:遮蔽、覆蓋。
(1)下列加點(diǎn)字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CC
A.吾析薪,率山麓而行 | 伐薪燒炭南山中 |
B.至水之湄焉 |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
C.又以歸余 | 男有分,女有歸 |
D.余方幸芝之類余 | 佛印絕類彌勒 |
然是時天下果有道,四方皆清明①
C
C
?未見其然②A
A
。則芝亦安在其為吉祥善事而生③B
B
?A.也
B.耶
C.乎
(3)翻譯句子。
芝以石為根,沙土凝結(jié)而成者也,長不盈尺,而岡、巒、巖、穴畢具。
(4)韓愈《馬說》以“千里馬”自喻,本文作者以“靈芝”自比,他們借此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結(jié)合兩文內(nèi)容簡析。
【答案】C;C;A;B
【解答】
【點(diǎn)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19 8:0:9組卷:6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5/1/2 23:0:3組卷:31引用:1難度:0.7 -
2.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diǎn)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一簞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君子成人之美 A.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B.蹴爾而與之 聚室而謀曰 C.萬鐘于我何加焉 苛政猛于虎也 D.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diǎn)——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guān)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diǎn),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yīng)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guān)頭,也能經(jīng)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發(fā)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3難度:0.5 -
3.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4/12/27 0:30:2組卷:51引用:4難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