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本事大”往往是“英雄”的第一概念,最直接的表現是“武功或者法術高強”。但是英雄并不是一個技能概念,而是一個行為概念——學會七十二變之后的孫悟空并不能立即成為英雄,直到他用七十二變的能力降妖除魔后才成為了英雄。1982年,24歲的大學生張華,為了救一位69歲墜入糞池的工人獻出生命后引發(fā)全國大討論。那個年代,大學生有多金貴眾人皆知,于是“金子換石頭,值不值”的論題就顯得扎眼?!爸挡恢档谩钡恼撜{是一個邏輯偷換:把行為偷換為技能。因為在這場交換中,他們把“人”視作了可以估價交換的商品,在這場交換中,“人”的價值只表現為自身的技能,而完全罔視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爸挡恢档谩闭撜{者往往認為只有東方的集體主義文化才強調“英雄”,而西方強調個人利益至上,“保護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這樣的功利主義認知是“真正先進的文明”,因此對每一次個人的犧牲都持懷疑態(tài)度。一段時間以來,輿論對歷史上很多舍己為人英雄行為的“質疑”,都有這個套路的影子。
      且不說功利主義思想出現后,西方學術界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其在社會學意義上的批評,我們來看兩個更貼近生活的例子:一是原汁原味的美國網絡游戲《魔獸世界》中,有一個援助平民村落的任務。完成任務后,玩家會得到這樣的評價:“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對戰(zhàn)斗技能的熟稔,而是盡力去滿足他人的意愿。今天,你證明了自己的英雄之心?!边@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英雄精神何其相似!第二個例子更為實際:震驚世界的美國佛羅里達槍擊案中,出了一個少年英雄——15歲的美籍華人王孟杰。他在可以逃走的情況下為了給同學爭取逃離時間留下來抵住了大門,多處中彈而犧牲。未成年人面對險境沒有選擇“保護好自己”,這似乎與部分人口中的“西方價值觀”有背離,但美國人卻給予了在他的棺木上覆蓋星條旗的最高英雄待遇。
      這說明,在“英雄”的定義和價值上,東西方文明并沒有評價上的矛盾,舍己為人是全人類社會所推崇的美德,幾千年來從未變過?!坝⑿邸辈皇谴齼r而沽的商品,而是超越物質存在的精神黏合劑。所有的英雄,都具有強烈的利他主義色彩,都代表著主流價值觀,用個人主義、功利主義來衡量英雄的成色是可笑而鄙猥的。
      現代商業(yè)社會越來越發(fā)達,由此帶來的個人主義思緒越來越濃重,人與人之間越來越成為“陌生人”,這是客觀的社會現象。但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現象下,對社會的責任、對他人的關懷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這是把日益被物質生活割裂的人格重新黏合起來的最好辦法,而英雄行為和英雄精神,正是對社會的責任、對他人的關懷的高級表現形式。無論歷史和現代,對英雄的共同紀念和推崇都是民族和國家認同的基礎之一,每個有意維持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國家,都將這種行為和精神視為珍寶。
      當然,我們也需要強調,對英雄精神的學習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對英雄行為的機械學習。在能力達不到英雄級別的情況下,要量力而行。這也是我們近幾年屢屢強調要“見義勇為”,更要“見義智為”的原因。但見義智為不是見義勇為的反面,不是見義不為,不能混淆或者有意偷換。
      并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是英雄,但是每個人都應該以英雄精神來培養(yǎng)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這不光是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更是因為普遍的利他主義取向最終會讓社會中的自己受益。
(摘編自李軍《以英雄精神培養(yǎng)對社會的責任感》)(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衡量英雄的標準可能并不唯一,但“武功或者法術高強”肯定不是一個重要標準。
B.張華救人所引發(fā)的討論,實質是部分人把人的自身價值簡單地理解為自身的技能。
C.輿論對歷史上很多英雄行為的“質疑”導致現實中一些人對英雄出現了認知偏差。
D.未成年人面對險境沒有選擇“保護好自己”的做法其實與西方的價值觀念并不違背。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通過正反對比,文章論述了在“英雄”的定義和價值上,東西方文明的評價相同。
B.文章在論述學習英雄精神時通過概念辨析提出了正確的英雄學習觀,富有辯證性。
C.文章先從英雄的概念入手展開論述,接著闡述現實生活中英雄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D.文章在論證上注重例證的使用,使文章彰顯出了材料豐富、內容充實的鮮明特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值不值得”論調者的錯誤主要體現在邏輯認知層面,而非體現在價值觀念層面。
B.只有維持穩(wěn)定和不斷發(fā)展的民族與國家才會真正把英雄行為和英雄精神視為珍寶。
C.“見義勇為”還只是對英雄行為的機械學習,由此,我們更要強調“見義智為”。
D.正確認識“英雄”的定義和價值,崇敬英雄,弘揚英雄精神,對個人也大有裨益。

【答案】C;A;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8引用:5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以人文教育涵養(yǎng)工匠精神
    黃 金
          ①培養(yǎng)大國工匠,源頭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養(yǎng),不止一次聽到“局中人”直呼“兩難”:一頭是工科學生的“難”,難在專業(yè)“窄化”、生活“宅化”。學生抱怨課程多、實驗多,疲于應付眼前連綿不絕的茍且,無暇詩和遠方,更難涵養(yǎng)精益求精、沉潛專注的匠心。另一頭是工程單位的“難”,慨嘆工程領軍后備人才短缺,特別是素養(yǎng)好、領悟力強、科學與基礎理論修養(yǎng)扎實、系統(tǒng)視野開闊、能駕馭宏大復雜工程的“將才”,更是難求。
          ②為何會出現這供需的“兩難”?竊以為是因為工科人才培養(yǎng)的人文土壤、人文養(yǎng)分還不夠,重視了學生掌握技術和工具的“硬知識”,少了些關注學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長的“軟學養(yǎng)”。
          ③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單向度、工具化的“匠”為出發(fā)點,涵育的是人對價值道德的終極關懷,對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靈的沉潛寧靜,這和工匠精神是無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養(yǎng),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這一環(huán),還需以人文教育鑄匠魂、育匠心、造匠韻。
          ④一流的大國工匠,需要把科技創(chuàng)造同人類社會重大問題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甚至應當立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具備關切環(huán)境、關懷生命的責任心。人文教育中,歷史文化、哲學倫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學科知識的交匯融通,造就其博約相濟、以文化人的特點,讓學生涵育健全人格,諳悉工程倫理,明了歷史環(huán)境,樹立高遠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早年間,錢三強先生立志立德,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他中學時代即就讀于蔡元培先生創(chuàng)辦的孔德學校,接受德智體美的全人教育,名字也由“錢秉穹”改為“錢三強”,意為德智體都強。后來在孫中山先生的影響下,在未來中國藍圖的吸引下,錢三強決心學工科,以實際行動報國,自此一生未改初心。
          ⑤一流的大國工匠,不僅要培育專注技藝、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養(yǎng)賦予產品生命和內涵、在技術中融入巧思和靈魂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想象力、審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視的創(chuàng)造力,不少蜚聲世界的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都曾得益于文學和藝術的滋養(yǎng),對生命有了更高層次的體認,也讓工程技術有了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久遠價值。目前,不少國貨正從粗憨、實用階段轉向追求精細、美感的階段,對工程人才的工藝審美素質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專業(yè)壁壘,將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術,賦予中國制造更大的價值。
          ⑥當前,我國正處在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質造”乃至“中國智造”的轉折點。將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寬,內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為國家的轉型發(fā)展輸送更多一流的“大國工匠”。
    (選自《人民日報》2016年12月7日)(1)下列關于“人文教育”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文教育是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為出發(fā)點的,是工科人才培養(yǎng)的切不可少的一環(huán)。
    B.人文教育可以打破專業(yè)壁壘,在工程技術中融入人的思考和生命力,完成“中國制造”轉向“中國質造”乃至“中國智造”的轉折。
    C.人文教育涵育的是人對價值道德的終極關懷,對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靈的沉潛寧靜。
    D.只有將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寬,內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為國家的轉型發(fā)展輸送更多一流的“大國工匠”。
    (2)下列不屬于“一流的大國工匠”應具備的條件的一項是
     

    A.一流的大國工匠,要培育專注技藝、追求卓越之心。
    B.一流的大國工匠,要把科技創(chuàng)造同人類重大問題緊密聯(lián)系,具備關切環(huán)境、關懷生命的責任心。
    C.一流的大國工匠,要把歷史文化、哲學倫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學科知識交匯融通,博約相濟,以文化人。
    D.一流的大國工匠,更應涵養(yǎng)賦予產品生命和內涵、在技術中融入巧思和靈魂的能力。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工科人才的培養(yǎng),出現“兩難”:一頭是工科學生的“難”,另一頭是工程單位的“難”。
    B.如今,工科人才培養(yǎng)的人文土壤、人文養(yǎng)分還不夠,重視了學生掌握技術和工具的“硬知識”,少了些關注學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長的“軟學養(yǎng)”。
    C.想象力、審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視的創(chuàng)造力,蜚聲世界的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都曾得益于文學和藝術的滋養(yǎng)。
    D.因為工程人才審美素質的提高,不少國貨正從粗憨、實用階段轉向追求精細、美感的階段。
    (4)請簡要概述本文的論述思路。
    (5)作者為什么說“工科人才的培養(yǎng),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這一環(huán)”?文中舉錢三強的例子有何作用?

    發(fā)布:2024/12/10 15:0:1組卷:41引用:4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國人的“國粹病”
    廖保平
          兩年前,因為“破解川劇變臉秘密”,曾金貴成為川劇界的聲討對象。今年7月,法國女孩美蘭妮專程來中國拜曾金貴為師學習變臉的消息一出,聲討再起:“變臉是國粹,怎能隨便傳給外人?”
          拜師學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問題之所以變得如此復雜,充滿火藥味,皆因變臉被視為“國粹”。變臉真是國粹么?曾金貴說,作為戲曲外化人物的一種手段,變臉只是戲劇的表演技巧,談不上所謂的“國粹”。
          過去,獨門絕技--“絕活”的傳授大有規(guī)矩: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人)。自從國門被大炮洞開,國人發(fā)現國外有先進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無我有的“絕活”均被冠以“國粹”之名。一種技藝“粹”到“國”級,就跟國家榮譽、國家機密、國家利益等聯(lián)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維護甚至保衛(wèi)的意義. 以前,洋人還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國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現在洋人對你的“絕活”感興趣了,還想學一學,國粹派就嘩然起來:“絕活”是傳內不傳外(國)的。
           照這樣說,作為國粹的京劇也有絕活,也應該傳內不傳外(國)??墒?,京劇大師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鮮事,并沒有背上“賣國賊”的罵名,相反,京劇卻因此變得更有人氣,更有影響力。
          或許,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對國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讀過魯迅的《拿來主義》,且發(fā)生了誤解。魯迅《拿來主義》一開頭有云:“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lián)去……”字里行間,魯迅對梅蘭芳博士頗有微詞。曾金貴即是當代的梅蘭芳,假如魯迅還在,曾金貴先生也一定會在魯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論,愚以為謬矣!其一,我要說,魯迅的《拿來主義》提及梅蘭芳先生,旨在抨擊統(tǒng)治者的媚外賣國,而絕不是在諷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問題上,魯迅本人也絕不是一個閉關主義者。這一點只要翻看一下中國的現代文學史,就很容易找到實例。
          我認為,那些誓死捍衛(wèi)國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經成為“國粹病”患者。當一種國粹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外來文化碰撞、交融以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時,他們卻抱殘守缺,對碰觸者給以叛徒敗類般的聲討,真是病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是必然趨勢,我們如何用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的文化和別人的文化,如何讓我們輕裝上陣,而不是像守財奴一樣對待國粹,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文章第一段寫曾金貴兩次遭到聲討,其目的是樹立全文批駁的靶子,引起下文對國粹病的批駁、評析。
    B.曾金貴認為,變臉只是作為戲曲外化人物的一種手段,只是戲劇的表演技巧,根本與“國粹”毫無關系,這體現出他開放的“國粹觀”。
    C.在《拿來主義》中,魯迅對梅蘭芳博士頗有微詞。作者認為,曾金貴即是當代的梅蘭芳,假如魯迅還在,曾金貴先生也一定會在魯迅面前止步。
    D.國粹病是指當一種“國粹”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外來文化碰撞、交融以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時,那些誓死捍衛(wèi)國粹到非理性的人卻抱殘守缺,對碰觸者即以叛徒敗類般的聲討。
    E.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是必然趨勢,對待曾金貴的做法,我們不要妄加指責,否則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2)“以前,洋人還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國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現在洋人對你的‘絕活’感興趣了,還想學一學,國粹派就嘩然起來”,請結合全文分析,國粹派是怎樣一種人?“敝帚自珍”與“嘩然”分別有何含義?
    (3)概括一下作者對中外文化交流所持的態(tài)度。
    (4)作者說,魯迅的《拿來主義》提及梅蘭芳博士,絕不是在諷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說明理由。

    發(fā)布:2024/10/17 13:0:5組卷:5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國人的“國粹病”
    廖保平
          因為“破解川劇變臉秘密”,曾金貴成為川劇愛好者的聲討對象。而法國女孩美蘭妮專程來中國拜曾金貴為師學習變臉的消息一出,聲討再起:“變臉是國粹,怎能隨便傳給外人?”
          拜師學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問題之所以變得如此復雜,充滿火藥味,皆因變臉被視為“國粹”。變臉真是國粹么?曾金貴說,作為戲曲外化人物的一種手段,變臉只是戲劇的表演技巧,談不上所謂的“國粹”。
          過去,獨門絕技——“絕活”的傳授大有規(guī)矩: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人)。自從國門被大炮轟開,國人發(fā)現國外有先進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無我有的“絕活”均被冠以“國粹”之名。一種技藝“粹”到“國”級,就跟國家榮譽、國家機密、國家利益等聯(lián)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維護甚至保衛(wèi)的意義。以前,洋人還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國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現在洋人對你的“絕活”感興趣了,還想學一學,國粹派就嘩然起來:“絕活”是傳內不傳外(國)的。
          照這樣說,作為國粹的京劇也是絕活,也應該傳內不傳外(國)。可是,京劇大師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鮮事,并沒有背上“賣國賊”的罵名,相反,京劇卻因此變得更有人氣,更有影響力。
          或許,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對國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讀過魯迅的《拿來主義》,且發(fā)生了誤解。魯迅的《拿來主義》一開頭有云:“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lián)去……”字里行間,魯迅對梅蘭芳博士頗有微詞。曾金貴即當代的梅蘭芳,假如魯迅還在,曾金貴先生也一定會在魯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論,愚以為謬矣!其一,我要說,魯迅的《拿來主義》提及梅蘭芳先生,旨在抨擊統(tǒng)治者的媚外賣國,而絕不是在諷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問題上,魯迅本人也絕不是一個“閉關主義”者。這一點只要翻看一下中國的現代文學史,就很容易找到實例。
          我認為,那些誓死捍衛(wèi)國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經成為“國粹病”患者。當一種“國粹”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外來文化碰撞交融以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時,他們卻抱殘守缺,對碰觸者給以叛徒敗類般的聲討,真是病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是必然趨勢,我們如何用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的文化和別人的文化,如何讓我們輕裝上陣,而不是像守財奴一樣對待國粹,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寫曾金貴兩次遭到聲討,其目的是樹立全文批駁的靶子,引出下文對“國粹病”的批駁、評析。
    B.曾金貴認為,變臉只是作為戲曲外化人物的一種手段,只是戲劇的表演技巧,根本與“國粹”毫無關系,這體現出他開放的“國粹觀”。
    C.“國粹病”是指當一種“國粹”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外來文化碰撞交融以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時,那些誓死捍衛(wèi)國粹到非理性的人卻抱殘守缺,對碰觸者給以叛徒敗類般的聲討。
    D.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是必然趨勢,對曾金貴的做法,我們不要妄加指責,否則可能會有理解上的偏差。
    (2)“以前,洋人還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國粹派只好敝帚自珍?,F在洋人對你的‘絕活’感興趣了,還想學一學,國粹派就嘩然起來?!闭埥Y合全文分析,國粹派是怎樣一種人?“敝帚自珍”與“嘩然”分別有何含義?
    (3)文中說“京劇大師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鮮事,并沒有背上‘賣國賊’的罵名,相反,京劇卻因此變得更有人氣,更有影響力”,請指出作者在這里批駁“國粹派”觀點所使用的論證方法,并分別予以說明。

    發(fā)布:2024/12/16 1:0:1組卷:10引用:8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