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阿房宮賦》2021年同步練習(xí)卷(4)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初,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在楚軍,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shù)日,軍果敗。兵未戰(zhàn)而先見敗征,此可謂知兵矣?!蓖跽偎瘟x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jìn)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yīng)其內(nèi),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捶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①。今秦攻趙戰(zhàn)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夫被堅執(zhí)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nèi)而專屬于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表椨鸪砍蠈④娝瘟x,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dāng)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②。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于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dāng)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dāng)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zhàn)少利,陳馀復(fù)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土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zhàn),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dāng)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zhàn)士無不—以當(dāng)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jì)》,有刪改)【注】①蟣虱:虱及其卵,比喻卑賤或徼小。②枝梧:同“支吾”,抗拒。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秦攻趙/戰(zhàn)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
B.今秦攻趙戰(zhàn)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
C.今秦攻趙/戰(zhàn)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
D.今秦攻趙/戰(zhàn)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將軍,中國古代武將的官名,位次于上卿,職掌為典京師兵衛(wèi)或屯兵邊境。
B.菽,豆類的總稱。中國古代有“五谷”的說法,其中一種便是稻、黍、稷、麥、菽。
C.釜甑古代炊煮器名?!案笔枪糯拇妒掠镁?,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鍋;“甑”是古代蒸飯的一種炊具,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
D.轅門,古代官員外出止宿時,以車為屏藩,使車轅仰起為門,稱“轅門”。后指軍營之門或官方衙署。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義只顧自己,不體恤士卒,在軍糧短缺的情況下,還置備宴席,最終落得被項羽斬殺的下場。
B.項羽殺死了宋義后,將領(lǐng)們都因畏懼而服從項羽,沒有誰敢抗拒,大家一起擁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
C.項羽能從全局出發(fā),善于分析戰(zhàn)爭的形勢,沉船破釜甑,勇武而有膽識,在和秦軍對抗的過程中大獲全勝,楚懷王欣賞他的才干,拜他為上將軍。
D.項羽在打敗秦軍以后,召見各諸侯將領(lǐng),將領(lǐng)們在入轅門時,都跪著向前走。自此,項羽真正成為諸侯軍的上將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夫被堅執(zhí)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
②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組卷:4引用:2難度:0.7 -
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深慮論[明]方孝羸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dāng)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fù)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向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zhèn)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quán),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者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yī)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shù)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jié)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著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yuǎn)者也。夫茍木能自結(jié)于天,而欲以區(qū)區(qū)之智籠絡(luò)當(dāng)世之務(wù),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zé)o者也,而豈天道哉?
(選自《古文觀止》,有改動)(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B.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C.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D.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是古代的一種說明文體。是一種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xí)俗等表明看法、觀點,澄清對錯的文體。
B.“兵革”指兵器及甲胄等軍械裝備。亦引申指軍旅、軍事、戰(zhàn)爭或兵將等。
C.“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古時君主都祭祀社稷,后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D.“太宗”,皇帝廟號。開國第二位君主多以此稱呼。如唐太宗、宋太宗。
(3)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的中心問題是“然而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指出思慮天下大事的人往往考慮不周到。
B.文章第二、三兩段主要采用事例論證,由古及今,闡述了“蓋智者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的道理。
C.作者認(rèn)為,很多事情不是智謀思慮所能夠料定的,統(tǒng)治者唯有順應(yīng)天命,積善行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國家保持發(fā)展。
D.文章把朝代興亡的一切問題歸之于天道,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但本文畢竟觸及了封建統(tǒng)治能否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對后世君主有警戒作用。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當(dāng)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
②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
③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組卷:3引用:1難度:0.6 -
3.閱讀課文3、4段,完成下面題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①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⑦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2)請對第三自然段劃分層次,并分析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來表現(xiàn)秦的驕奢。
(3)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4)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這句話在文中的重要作用?組卷:1引用:1難度:0.5 -
4.閱讀課文1、2段,完成下面題目。
六王畢(①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2)對第2段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2段先用幾句交代了宮女的來源,寄托了作者的興亡之感。
B.作者用排比、夸張、擬人等手法,間接寫美女之多,宮女命運之慘,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驕奢淫逸。
C.作者一連用了“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等多組排比句式,寫宮人梳妝打扮,“縵立遠(yuǎn)視,而望幸焉”的凄慘生活。
D.宮女們聽到宮車由遠(yuǎn)及近,而又漸漸離去,作者用極為簡練的文字描繪出她們對皇上的盼望由興奮的頂峰跌至失望的谷底的心理過程。
(3)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組卷:1引用:1難度:0.6 -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陳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進(jìn)士。選庶吉士,授檢討。久之,充裕王講官,遷修撰,進(jìn)洗馬。時東宮位號未定,群小多構(gòu)釁。世宗于父子素薄,王歲時不得燕見。常祿外,例有給賜,王亦不敢請。積三歲,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賄嚴(yán)世蕃,世蕃喜,以屬戶部,得并給三歲資。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語以勤及高拱曰聞殿下近有惑志謂家大人何拱故為謔語以勤正色曰君安從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為講官九年,有羽翼功,而深自晦匿,王嘗書“忠貞”二字賜之。父喪除,還為侍讀學(xué)士,掌翰林院。穆宗即位,以勤自以潛邸舊臣,條上謹(jǐn)始十事。其言攬權(quán)、聽言尤切。詔嘉其忠懇。穆宗朝講希御,政無所裁決,近幸多緣內(nèi)降得厚恩。以勤請勵精修政,帝心動,欲有所舉措,卒為內(nèi)侍所阻,疏亦留中。四年,條上時務(wù)因循之弊,請慎摧用。帝嘉之,下所司議。高拱掌吏部,惡所言侵己職,寢其奏,惟都察院議行贓吏一事而已。初,以勤之入閣也,徐階為首輔,而拱方向用,朝士各有所附,交相攻。以勤中立無所比,亦無私人,竟階與拱去,無訾及之者。及拱再入,與趙貞吉相軋,張居正復(fù)中構(gòu)之。以勤與拱舊僚,貞吉其鄉(xiāng)人,而居正則所舉士也,度不能為解,恐終不為諸人所容,力引疾求罷。遂進(jìn)兼太子太師、史部尚書,賜敕馳傳歸,詔其子編修于陛侍行。后二年,拱被逐,倉皇出國門,嘆曰:“南充,哲人也?!币郧跉w十年,年七十。復(fù)頒上方銀幣,命于陛馳歸賜之,且敕有司存問。又六年卒。贈太保,謚文端。
(節(jié)選自《明史?陳以勤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語以勤及高拱曰/聞殿下近有惑志/謂家大人何/拱故為謔語以勤/正色曰/君安從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B.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語以勤/及高拱曰/聞殿下近有惑/志謂家大人/何拱故為謔語/以勤正色曰/君安從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C. 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語以勤及高拱曰/聞殿下近有惑志/謂家大人何/拱故為謔語/以勤正色曰/君安從受此言/世蓄默然去/裕邸乃安
D.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語/以勤及高拱曰/聞殿下近有惑/志謂家大人何/拱故為謔語/以勤正色曰/君安從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jìn)士。明清殿試后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依次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B.洗馬,古代官職名,即太子洗馬。漢時亦作“先馬”,太子的侍從官,出行時為前導(dǎo)。唐代沿稱,掌管東宮經(jīng)史子集四庫圖書的刊緝貯藏。
C.戶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戶籍財經(jīng)的機關(guān),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地官,亦稱民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而改稱戶部。
D.謚,古人死后,為評價其生前事跡、品德政績等而給予的封號,有美謚、惡謚之分。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以勤為人莊重,不畏權(quán)勢。嚴(yán)世蕃向高拱、陳以勤詢問裕王如何評說皇帝時,高拱用戲謔的語言應(yīng)付嚴(yán)世蕃,而陳以勤以嚴(yán)肅的態(tài)度反問嚴(yán)世蕃。
B.陳以勤忠勇堅貞,不矜不伐。雖然陳以勤在裕王府擔(dān)任了九年講官,有保護(hù)裕王的功勞,但他卻深藏晦匿,不曾夸耀,裕王也曾書寫“忠貞”二字相贈。
C.陳以勤洞察局勢,不戀官位。他與高拱是舊僚,與趙貞吉是同鄉(xiāng),參與從中構(gòu)陷的張居正是自己舉薦。陳以勤揣度調(diào)停不好三人關(guān)系,不會被三人所容,就辭官歸家。
D.陳以勤深得信任,頻獲嘉許。皇帝朝講很少駕臨,政事無法裁決,陳以勤請求皇上振奮精神、修明政教,后來又上書請求慎重提升任用官員,都得到皇帝嘉許實行。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時東宮位號未定,群小多構(gòu)釁。世宗于父子素薄,王歲時不得燕見。
②以勤中立無所比,亦無私人,竟階與拱去,無訾及之者。組卷:3引用:5難度:0.6 -
6.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題。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fù)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①奈何取之盡錙銖
②管弦嘔啞
③戍卒叫,函谷舉
④秦人不暇自哀
⑤族秦者秦也
⑥使六國各愛其人
(2)翻譯文中畫線句。
①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②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3)第一段文字重點寫什么?結(jié)構(gòu)上有何作用?
(4)第二段文字的中心觀點句是哪一句?作者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5)第二段文字主要在寫什么?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6)最后一句中的四個“后人”所指是否一致?請作具體說明。組卷:4引用:3難度:0.5
二、情景默寫
-
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宮賦》的結(jié)尾處感嘆道,如果六國愛護(hù)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緊接著說:“
(2)杜牧《阿房宮賦》中以“
(3)杜牧《阿房宮賦》中,作者用“組卷:20引用:2難度:0.9
三、選擇題
-
8.下列有關(guān)文化知識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h2>
組卷:44引用:1難度:0.3 -
9.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體現(xiàn)阿房宮宏偉的一組是( ?。?br />①蜀山兀,阿房出
②二川溶溶,流入宮墻
③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④蜂房水渦
⑤長橋臥波
⑥歌臺暖響,春光融融組卷:6引用:1難度:0.9 -
10.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3引用:5難度:0.7
五、其他
-
30.解釋詞句意思。
(磷磷)
(庾)
(九土)
(獨夫)組卷:1引用:1難度:0.9 -
31.古今異義。
直走咸陽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
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組卷:2引用: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