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河南省鄭州市十校聯(lián)考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0/9 4:0: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17分)
-
1.閱讀回答問題。
材料一:
藝術創(chuàng)作與欣賞中的審悲快感,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來說明。
藝術創(chuàng)作和欣賞中的審悲快感是作為藝術活動而存在的。藝術活動中對苦難的描寫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苦難不能等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失去親朋,或陷入困境,或者目睹了別人的不幸,而你又是一個正常的人的話,那么,除哀痛之外,是不會有絲毫愉悅的。因為當人遭遇不幸時,全部注意力都被苦難本身所吸引,伴隨著痛感的是該如何手忙腳亂地處理后事,反反復復地考慮得失,憂心重重地瞻望未來,想超脫這一切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藝術活動中,對苦難的描寫與欣賞,則是拉開距離的超越功利的觀照。這樣的“審悲”,也就是把苦難通過藝術這支弓箭,射到某種距離以外去看,這時候,哀傷痛苦的呻吟變成了五彩斑斕的意象,使人在瞬間離開現(xiàn)實的重壓而升騰于幻境。這樣,悲哀本身就變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我們的回味給它添上一種甜美。列夫?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強調藝術家對感情要“再度體驗”。一個男孩子在遇到狼的那一刻,他只能處在驚恐之中,無暇顧及其他。但是當事過之后,這個男孩回憶他遇到狼時的情景,將遇狼的經過繪聲繪色地敘述出來,那么這種再度體驗過的感情,就是審美觀照,就是藝術。
在審悲體驗中,形式化則是造成“距離化”并促成痛感轉化為快感的又一原因。苦難是悲哀的,但藝術創(chuàng)作中所運用的藝術形式用愉悅之情與之對抗,并進而征服它。這樣,在審悲觀照中痛感就轉化為快感。一出悲劇,譬如《紅樓夢》,要是除去了它的富于表現(xiàn)力的文字,無懈可擊的結構等一切表現(xiàn)形式的魅力,把這悲劇化為單純的事實,用報道性的語言講出來,那么《紅樓夢》悲劇的全部的美也就失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勾心斗角、爭風吃醋的人類的愚蠢行為而已,它至多只能引起我們某種好奇心,但要我們去欣賞它卻是萬萬做不到了。喬治?桑塔納說:“在藝術中,題材的真實使我們悲哀,但傳達的媒介卻使我們喜悅,一喜一悲的混合,構成哀情之別有風味?!?br /> 同時,藝術創(chuàng)作與欣賞又是作為一種特殊的審悲藝術活動而存在的。人生苦難的描寫所引起的感情反應是獨特的。作為一種特殊的審悲活動,人生苦難的描寫往往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這正是審悲區(qū)別于審美、審丑等的特殊性。而憐憫和恐懼都不是單一感情,而是混合感情。在描寫柔弱的對象遇到不幸時,首先,我們會覺得對象的嬌嫩弱小又處在苦難中,這樣處于優(yōu)越地位的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惋惜感。這種惋惜感基本上是一種痛感。其次,我們在惋惜的感情反應中,又覺得對象有幾分秀美,這就很自然地喚起我們的同情與愛。我們對一個柔弱而又處于苦難中的對象由惋惜而轉化為同情與愛的過程,也正是由痛感到快感的過程。
在描寫崇高、偉大的對象遇到毀滅之時,很自然地會引起我們的恐怖,情感上仿佛經歷了一場大地震,巨大的危險不能不讓人驚慌,然而那令人畏懼的力量又讓人休會到普通生活難以體會到的振奮,體會到鼓舞人心的活力。盜火者普羅米修斯,作為“最高尚的圣人和殉道者”,他讓我們懂得作為一個最充分的意義上的人是怎么一回事。于是由恐懼轉成贊嘆,由贊嘆轉成震撼,而審悲痛感也就傳化為審美快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審悲活動中,由痛感向快感的轉變不但在情感的層面上實現(xiàn),而且也在理智的層面上實現(xiàn),因為我們的天性對真理是深感興趣的。因此,描寫苦難的作品總是以最強的刺激啟迪我們,它具有像磁鐵一樣的吸引力,使我們的注意力、思考力不能不轉向它。例如《紅樓夢》所展示的悲劇,不但給我們以情感上的滿足,而且那“一把辛酸淚”中的無窮的意蘊,那“樹倒猢猻散”后面所隱藏的真理,總吸引我們去探尋,去鉆研,并從這探尋、鉆研中獲得理性的慰藉。
(摘編自童慶炳的《審美中的苦難與甘美——談審悲快感》)材料二:
悲劇和人生之間自有一種不可跨越的距離。你走進舞臺,你便須暫時丟開世界。否則倘若墜樓的是你自己的綠珠,不幸受禍的是你自己的伊菲革涅亞,你會心寒膽裂。但是她們站在舞臺時,你卻袖手旁觀,眉飛色舞??v然你也偶一灑同情之淚,骨子里你卻覺得開心。有些哲學家說這是人類惡根性的暴露,把“幸災樂禍”的大罪名加在你的頭上,這自然是冤枉。
看戲和做人究竟有些不同。殺曹操泄義憤,或是替羅米歐傳情書,就做人說,自是一種功德;就看戲說,似未免近于傻瓜。我們的世界中有的是兇災險惡,悲劇所描寫的固然也不外乎兇災險惡,但是悲劇的兇災險惡是在藝術的鍋爐中蒸餾過的。俄狄浦斯弒父娶母,奧瑟羅信讒殺妻,悲劇也,而讀者在興酣采烈之際亦忘其為悲。
悲劇都有些古色古香。雖然莎士比亞并不醉心古典,在這一點他卻近于守舊。他的悲劇事跡也大半是代遠年淹的。拉辛曾說:“如果劇情在哪一國發(fā)生,劇本就在哪一國表演,我不勸作家拿這樣近代的事跡做悲劇?!鄙勘葋喴埠苊靼走@個道理,《奧瑟羅》的事跡比較晚,他于是把它的場合擺在意大利。
悲劇的“主角”和平凡是不相容的。普羅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無惡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奧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項背的,你我凡人沒有他們的偉大魄力,卻也沒有他們那副傻勁兒。許多悲劇情境移到我們日常世界中來,都會被妥協(xié)釀成一個平凡收場,不致引起軒然大波。悲劇的產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睜著大眼睛向我們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災禍里闖。
悲劇的世界和我們是隔著一層的。這種另一世界的感覺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濃厚。悲劇壓根兒就是一個不可解的謎語,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釋它的來因去果,便失其為悲劇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人類的普遍希望,而事實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說一切都是命運。
悲劇把生活的苦惱和死的幻滅通過放大鏡,射到某種距離以外去看??鄲灥暮籼栕兂汕f嚴燦爛的意象,霎時間使人脫開現(xiàn)實的重壓而游魂于幻境,這就是尼采所說的“從形相得解脫”。
(摘編自朱光潛《我與文學及其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藝術活動中對苦難的描寫與欣賞,是與現(xiàn)實拉開了距離的超功利的審美關照?!熬嚯x化”在審悲活動中很重要。
B.悲劇作品往往能引起人們的憐憫或者恐懼之情,但這兩種感情都不是單一的,都呈現(xiàn)出混合情感的特點。
C.悲劇都有些古色古香。莎士比亞認可這個道理,他把《奧瑟羅》的故事背景設在意大利,意在以空間的遠補救時間的近。
D.悲劇的“主角”,大都有一股傻勁兒,他們如果肯像平常人一樣妥協(xié),就不致引起軒然大波,不會釀成悲劇。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把現(xiàn)實世界和藝術世界等同起來,就無法區(qū)分審美和非審美的不同性質,也很難正確解釋“審悲快感”這一現(xiàn)象。
B.悲劇為什么會讓人產生快感,朱光潛不贊同用“人類惡根性”來解釋,材料一中作者也不贊同相似解釋。
C.善惡有報是人類的普遍希望,但在讀悲劇時這種希望常常落空,正因如此,才促使人探尋作品內蘊,以獲得理性慰藉。
D.“悲劇的兇災險惡是在藝術的鍋爐中蒸餾過的”,這句話表明藝術作品中的“悲”既基于現(xiàn)實又超越了現(xiàn)實。
(3)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撐材料一中論述觀點的一項是
A.波瓦洛:絕對沒有一條蛇或一個猙獰怪物,經藝術模擬出來而不能供人悅目。
B.李斯托韋爾:觀賞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人們會把自己提高到這些特殊人物的水平。
C.莎士比亞: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人生,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
D.亞里士多德:悲劇所描寫的是嚴肅的事件,它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
(4)《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愤@首詞,今人讀之感覺到的不僅是“悲”,還有“美”,請結合材料一分析這種復雜感覺產生的原因。
(5)“審悲”在不同層面有不同的含義,請結合材料分析。組卷:7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婁德嘉兄弟(節(jié)選)
羅 烽
第二天早晨:
肥大如同白蝴蝶的雪片飛繞著呂梁山。田野,凍結的溝渠,被幔上一層潔白的外套。纖弱的馬尾松好像經不住雪的重壓似的,都在微微地弓垂著腰。
那迂回狹窄的山道被掩埋了。除去一些稀疏的、清淺難辨的山兔的蹄印外,再也尋覓不出一個人的足跡。
為了尋覓寒食,成群結隊的老鴉冒著雪從山上的叢林里飛了下來,它們——那些黝黑的污點,毫無顧惜地將那柔白的垂幃沾染了,一種寒愴的鳴叫,給這靜穆而樸素的空間破壞了。
在山的斜坡,在一個窯洞外,獵人婁德嘉用一塊破布擦拭著父親唯一的遺產——那支圍槍的槍銃。他已經有三天沒用那支槍了。今天,他想借著這雪天,獵一些山兔之類的山獸。但經他考慮一番以后,又決定不去了,婁德嘉以為:這里距自己的村莊雖然有三十里地,但那槍聲也足以驚擾多疑敵人的。
于是他抱著圍槍踱進了窯洞。珍子還躺在干草上酣睡著。婁德嘉怕驚醒疲困的侄女,他靜悄悄地坐在一個白楊木墩上,兩手拄著槍口,手背墊抵著下顎,在發(fā)著呆想。
他懸慮著他的田園,這一夜間不知道遭了多少災難。那些壯丁,那些婦女,認識的或不認識的,誰又遭到敵人的殘殺與蹂躪了呢?那些豬羊,那些牛,那些雞鴨,自己的或別人的,誰的能不被強盜般的敵人搶奪去呢?還有那些小米和燕麥,那些煤和木材……全完了!想到最后,婁德嘉完全絕望了!而且這個從來不懂得怎樣叫作悲哀的獵人,今天他卻不知不覺地流了眼淚,這兩顆珍貴如大蚌珠的淚水,通過了起繭的面頰,他毫無感覺地讓它滑落到地上。
山——寂寞著。
雪——潔白的褥單,把大地上存在著的一切不潔白,丑惡的,雜亂的事物全掩蓋住了。這里變?yōu)楹推?,靜穆,縞素而美麗的宇宙,然而,這不實的外貌,卻引不起獵人婁德嘉的同感。他的心中正堆積著與那些相反的渣滓,而且沒有方法將它們掃除。
他叫醒了侄女。他和珍子開始嚼著帶來的面饃。婁德嘉并不餓,隨便嚼著它來消磨那焦躁的時辰。
珍子嚼著又涼又硬的面饃,想起比較溫暖的家來:
“叔叔,咱們哪一天才能回家呢?”
“誰算得出哩!反正,哼,不把日本鬼子趕跑,咱們就不能回去!”
“誰能趕跑他們呢?叔叔,你說,是那些游擊隊嗎?”
婁德嘉肯定地點點頭,隨后又連連唔了兩聲。
“可是,叔叔,游擊隊就不會讓日本鬼子趕跑嗎?”
“可想得乖!地下的蛤蟆,可吃不著天上的天鵝肉咧!……傻丫頭,你是中國人,你可知道中國的游擊隊全在哪里?”
“我不知道,爸爸說過這山里全是咱們的游擊隊哩!”
“這山里,這山可大啦,日本鬼子他一輩子也難以摸著大門嘞!”
突然,腳步子踏在雪上的聲音,投進窯洞里來。機警的婁德嘉首先聽著那種聲音,立即給珍子一個手勢讓她靠在他身后的洞壁上。他右手提拎起裝好了彈藥的圍槍,左手做成弧形攏在耳根后辨著究竟是人的腳步,還是山獸的腳步。假如是人的,那就兇多吉少了!
婁德嘉沒有聽錯,是人的腳步聲,不過他已證明,那僅僅是一個人。于是他默念著:一個,那簡直比打兔子還容易呀!他抖擻一下,膽子壯了起來。
然而,機警的婁德嘉猜錯了,隨著腳步聲出現(xiàn)在他眼前的不是想象中的敵人,原來是自己的母親。
于是婁德嘉大吃一驚地叫起來:“媽……怎么?你來干什么?”
這個頭上腳下全被雪包圍的老太婆,一句話還沒有說,就栽倒在干草地上了。待半天她才喘上一口氣來。閉著眼睛向地下嘔出一句話:
“你哥哥完啦!”
“爸死啦嗎?爸是讓日本鬼子殺死啦嗎?……奶,你快說——”
“別哭,孩子,”老祖母打著牙巴骨安慰著快要發(fā)瘋的孫女,“你聽我從頭說,別哭啊,天保佑,你爸爸沒有死,你們前腳走,日本兵后腳就來咧!那些鬼是為著你哥哥來的哩!一個通譯指著你哥哥問那個朱村長:他就是打山柴的婁道嘉嗎?朱村長點了一下頭,日本兵可就不問青紅皂白,餓虎撲食地把你哥哥架走啦!……”
“為什么要架哥哥呢?”婁德嘉覺得哥哥既不是壯丁,又不是婦女,所以他十分懷疑,“媽,怎么不問問那個通譯?”
“呀喲!”她受了驚似的,繼續(xù)說:“媽去見朱村長啦,告訴我不要緊,日本兵不能殺害你的兒子,他們是要他做‘向導’的,我問他什么叫‘向導’呢?他說:就是讓他領著去打游擊隊??墒俏也恍牛@一定是朱村長他騙我呀!”
婁德嘉聽了母親的話,兩只腳就有點站不穩(wěn)了。他想立刻離開這窯洞,去證明這件事情的虛實。于是他用非常鎮(zhèn)靜的態(tài)度對母親說:
“媽,我出去一趟,去給哥哥想個辦法……”
“想什么辦法呀,你能夠救出你的哥哥嗎?做夢的孩子!”“媽,也許能……”
婁德嘉扛起圍槍背著彈藥袋悄然地走出了窯洞。
他向著入山的,被大雪掩埋了的要道奔去。而他的意識,卻繞過了那要道以外的道路。他的腳步是飛快的,但他的心卻在那不能速決的岔路上徘徊著,徘徊著……
大約走了一點鐘之后。在一個峰巒疊嶂的高處,婁德嘉停下了。他覓到一塊可以掩蔽對方視線的大石。他把圍槍放在那上面。一切都安靜著,唯有那不斷的飛瀑在單調地吵鬧著,乘著透明的銀灰的浮云的太陽露著模糊難辨的臉譜,以遲緩的速度向西映去……
之后,婁德嘉銳利的眼睛從標尺的缺口看見一張飄蕩著蒼白胡須的臉,那張臉,也是蒼白的,而且?guī)е鴰讞l新添的傷痕……
突然,一種嚴厲的責罵在他的耳邊震動起來:“畜生!不能拿我的槍殺我的兒子!德嘉,你哥哥和你有什么冤仇呢?”“饒恕我吧,爸爸,”婁德嘉乞憐地默語著,“兒子要干一次不孝不悌的勾當了!”
獵人,婁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獸,他猙獰地扳動著貼在槍機上的食指……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婁德嘉原想打一些山兔之類的山獸,最終還是放棄了,可以看出他小心謹慎。
B.婁德嘉嚼著面饃來消磨焦躁的時辰,焦躁主要源于對敵人洗劫后的家鄉(xiāng)狀況的擔憂。
C.母親找到婁德嘉只是希望他把婁德嘉的兄長救出來,對于兄長給敵人帶路一事缺少足夠的認知。
D.婁德嘉向入山的要道奔去時,腳步是飛快的,但他的心卻在徘徊著,突出了婁德嘉此時難以抉擇的矛盾心理。
(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頭寫了呂梁山空曠寂靜的雪地景色,接下來又寫到成群的老鴉“飛了下來”“寒愴的鳴叫”,動靜結合,給人以靈動之感。
B.文中插入婁德嘉的“呆想”,呈現(xiàn)出家園慘遭破壞的情景,通過虛寫,突出了婁德嘉被迫避難時對故鄉(xiāng)慘遭踐踏的憂慮。
C.文中善于運用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人物,如“提拎起裝好了彈藥的圍槍,左手做成弧形攏在耳根后”等描寫,突出了婁德嘉的勇敢與機警。
D.本文同王愿堅的《黨費》都通過特定歷史時期的典型事件,揭示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能取得勝利離不開人民的支持。
(3)對話描寫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請分析婁德嘉與侄女珍子這一對話描寫的作用。
(4)小說最后一段意蘊豐富,請結合全文內容加以探究。組卷:5引用:1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碎片化閱讀是否一無是處呢?當然不是。碎片化閱讀從某種意義上講,代表著一種閱讀的趨勢,或者說是時代特征。
其一,A_______。碎片化閱讀交互性強,①擁有更新信息速度快和隨時隨地皆可閱讀的特性,②因為更方便,③更易于人們查找資料,④提高人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其二,⑤反對者認為碎片化閱讀會影響思維能力的形成,⑥未必如此。⑦古代的《論語》是碎片式語錄,⑧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是碎片式的,⑨現(xiàn)代的報紙、雜志也無一是碎片化閱讀,⑩沒有人說不好,為什么現(xiàn)在有了手機可以更充分利用零碎時間進行閱讀就不行了?其三,有人因其對經典文學作品支離破碎的截取表示不滿,其實不然,恰恰因碎片化閱讀,傳統(tǒng)經典以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接近讀者,影響力得以提升,因此碎片化閱讀成為經典導讀的一種有效途徑(路線)。
碎片化閱讀作為閱讀的一種方式,有利有弊,B_______,閱讀者就必須具備更高的理性思維和判斷力,成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為信息的奴隸,這正是碎片化閱讀者應有的能力。
(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組卷:12引用:4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莊子曾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br /> 林語堂曾說:“在人的一生中,有些細微無用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極其重要。時過境遷之后,回顧其因果關系,會發(fā)現(xiàn)影響之大,殊可驚人。”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