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昌平區(qū)高考語文二模試卷
發(fā)布:2024/12/23 4:30:2
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8分。
-
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網絡及數字化技術日新月異,促使信息激增和閱讀載體發(fā)生變化,閱讀方式更加靈活多樣。選擇的多樣化導致讀者的閱讀行為和習慣也發(fā)生了相應改變。鑒于屏讀的日益普及,并對紙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許多教育研究人員對紙讀與屏讀這兩種閱讀方式進行過比較研究。
所謂紙讀,即紙質閱讀,是指以紙張為載體的閱讀方式,是人們習慣的閱讀方式。紙質閱讀具有不可替代性、便捷性和穩(wěn)定性的特點,目前仍然占據閱讀的主流地位。自造紙術誕生以來,紙質閱讀就成為高品位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體現。
一是因為紙讀不只是單純地獲取知識或信息,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紙讀所帶來的愉悅體驗,是屏讀不可企及的。觸翻、聽聲、聞香、視讀、品味是紙讀的五感。作為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介質,那些散發(fā)著油墨氣息、裝幀精美的紙質書刊給人美的享受。二是閱讀的舒適性能給閱讀者帶來寧靜感,從而抑止浮躁,養(yǎng)成人的書卷氣質。書本的溫潤厚重能讓人趨于理性,從而更深沉、更成熟,因而紙質書刊更能打造一個安撫社會浮躁心靈的文化空間,給人以閱讀過程的文化體驗和高層次的精神享受。三是紙質書刊的公信力和權威度相對較高,要讀那些內容深刻、震撼心靈、提升境界的高品質書刊,真正要獲取文化、思想時,許多讀者依舊首選紙讀。
屏讀就是屏幕閱讀,是一種電子閱讀。屏讀是以電視屏幕、電腦屏幕、手機屏幕、電子閱讀器等為載體的閱讀方式,建立在網絡互聯互通的基礎上,更重視學習時的及時反饋與溝通交流。屏讀是數字化時代的產物,改變了人們從紙讀中獲取知識的習慣。屏讀方便快捷,讀物來源極其豐富、滲透率高,內容獲取、存儲、摘錄與整合方便,并可與他人即時分享與互動。在屏讀時,閱讀的時間、空間、內容、渠道的邊界全都消失了,閱讀由個性化閱讀轉向泛在閱讀、協作閱讀和社會化閱讀,其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全民閱讀。
在這個數字化時代,作為負責任的讀者,我們要充分利用屏讀快捷、互動、資源豐富且時效性強的優(yōu)勢,也要在長篇幅的文章閱讀、深度閱讀、沉淀自我時拿起一卷鐘愛的書籍。在數字環(huán)境中,為了獲取信息、增進理解、擴充知識,我們有必要訓練自己對兩種迥異的閱讀方式的適應度,以便在充分享受數字化時代便利性的同時通過深度閱讀提升對世界的理解力。紙讀與屏讀,不是兩種閱讀方式之間的取舍,而是因時因地的巧妙平衡。
(取材于楊光的相關文章)材料二
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大量信息通過手機、電腦、電子閱讀器的屏幕進入人們的視線。屏讀(數字化閱讀)較之于紙讀呈現出后來居上的趨勢。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fā)布的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成年人數字化閱讀接觸率為76.2%,較2017年的73.0%上升了3.2個百分點;圖書閱讀率為59.0%,與2017年基本持平;超過半數成年讀者傾向于數字化閱讀方式,傾向紙質閱讀的讀者比例下降,而傾向手機閱讀的比例上升明顯。
屏讀與紙讀相比具有很多優(yōu)勢:方便快捷、低碳環(huán)保,只需指尖輕輕一點,海量資料瞬間呈現;屏讀的視覺效果也日益精美,圖文并茂加上動畫視頻,比印刷出來的鉛字更吸引眼球。有些電子閱讀器正在模擬翻書的聲音,未來可能模擬書籍的氣味,甚至根據文中場景釋放出芳香。然而,也有不少人對于屏讀的興起憂心忡忡。閱讀研究專家通過對網絡讀者行為分析后認為,屏讀主要是略讀或者淺層閱讀。讀者傾向于瀏覽、一次性閱讀、選擇性閱讀,長此以往會降低一個人深度閱讀與思考的能力,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
屏讀的來源是新媒體,具有時效性、互動性、便捷性的特點,是互聯網時代科技發(fā)展的產物。紙讀的來源是書籍、報刊等傳統(tǒng)媒體,是作者和編輯推敲打磨的結晶,具有嚴謹性、系統(tǒng)性、文字準確性等優(yōu)勢。如果閱讀一則新聞,新媒體可以在短時間里提供充足的資訊;如果閱讀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發(fā)人深省的哲理、邏輯縝密的知識,還是徜徉于書頁中更為舒暢。
假如傳遞的信息是一模一樣的,這兩種閱讀方式本身有沒有高下之分呢?關于人腦對文字信息的處理,科學家根據PET(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成像)給出了簡單的文字加工模型,即描繪出相關的活躍腦區(qū):文字首先通過視覺編碼傳遞到視皮層進行識別,然后在聯合皮層進行語義聯想,聯想過程會激活大量的神經元,進而引起情緒反應、推理、反思或表達等行為。無論是印在紙上的文字,還是出現在屏幕上的文字,其信息處理的過程基本一致。
數字化閱讀的出現,在擴大我們的閱讀范圍同時也帶來了種種問題,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最好的選擇就是讓大腦繼續(xù)思考:如何去協調這兩者的發(fā)展,在合適的時間、場合、訴求下選擇合適的方式,得到最理想的閱讀體驗。
(取材于王欣的相關文章)(1)根據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紙讀目前仍然占據著閱讀的主流地位。
B.紙讀能給讀者帶來多方面的愉悅體驗。
C.紙讀能給讀者帶來高層次的精神享受。
D.紙讀內容深刻,更能提升讀者的境界。
(2)根據材料一,下列對“屏讀”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屏讀是數字化時代一種新的閱讀方式。
B.屏讀讓人們擁有了獲取知識的新途徑。
C.屏讀能即時與其他讀者進行分享互動。
D.屏讀不受時空限制,促進了全民閱讀。
(3)根據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屏讀的信息量大視覺效果好,吸引讀者。
B.長期屏讀會降低一個人深度閱讀的能力。
C.人腦對紙上和屏幕上的信息處理過程一致。
D.屏讀與紙讀各有其特點,并非非此即彼。
(4)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與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信息激增導致人們的閱讀行為和習慣發(fā)生改變。
B.紙讀中的內容可信度相對較高能吸引許多讀者。
C.喜歡屏讀的讀者一定會超過喜歡紙讀的讀者。
D.電子閱讀器能模擬出翻書的聲音和書籍的氣味。
(5)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在數字化時代人們應該怎樣對待屏讀與紙讀這兩種閱讀方式。組卷:11難度:0.7
二、本大題共1小題,共24分。
-
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腹坝趤y,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桓公也。彼桓公何人也?顧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聲不絕于耳,色不絕于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桓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1】。文公之才,不過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襲文公之余威,猶得為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敗涂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腹谘桑惶煜虏粡陀泄苤僬?,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不足信也。吾觀史鰍【2】,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后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取材于蘇洵《管仲論》)注釋:【1】五伯:春秋時的五位霸主;文:晉文公?!?】史鰍: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管仲相桓公 相:輔佐 B.可以縶桓公之手足耶 縶:束縛 C.仲能悉數而去之耶 數:多次 D.且各疏其短 疏:列出 A.顧其用之者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 B.徒以有仲焉耳 舉曹參以自代 C.可以彈冠而相慶矣 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 D.仲以為將死之言 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 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 功業(yè)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 B.仲之疾也,公問之相 管仲生病的時候,桓公詢問丞相的人選 C.尚有老成人焉 尚且有閱歷多辦事穩(wěn)重的人在 D.故必復有賢者,而后可以死 所以一定要反復向賢者學習,然后才死去
A.齊桓公死于內亂之后,他的五個兒子為了王位而爭斗不休。
B.桓公后來重用了“三子”,因為他們能滿足桓公的各種欲望。
C.晉文公死后諸侯不敢背叛晉國,是由于諸侯國的國君不賢明。
D.作者認為推薦賢者對保證國家長期安定強盛有著重要的作用。
(5)將下面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
(6)文中第二段寫到“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意思是“齊國的禍亂,我不說是由于豎刁、易牙、開方,而說是由于管仲”。請結合第二、三段簡要概括作者這樣說的理由。組卷:25引用:1難度:0.5
(二)根據要求,完成第12題。(共6分)
-
3.閱讀下面《論語》的文字,回答問題。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保ā豆遍L》)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保ā短┎罚?br />(1)請解釋“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
(2)結合以上材料,簡述孔子與曾子思想的相同點,并談談對你的啟示。組卷:10引用:3難度:0.6
三、本大題共2小題,共25分。
-
4.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寄左省杜拾遺【1】
岑參
聯步趨丹陛,分曹【2】限紫微【3】。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發(fā)悲花落,青云羨鳥飛。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奉答岑參補闕見贈
杜甫
窈窕清禁闥【4】,罷朝歸不同。君隨丞相后,我往日華東。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注釋:【1】杜拾遺:杜甫?!笆斑z”和“補闕”都是諫官。岑參與杜甫在公元757年(即安史之亂發(fā)生的第三年)至758年初,同仕于朝,本詩寫于這段時期。【2】分曹:分部門而列?!?】紫微:喻皇帝居處?!?】禁闥:朝堂,宮廷。
(1)下列對兩首詩詩句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岑詩前兩句寫詩人和杜甫同朝為官,上朝時井然有序、莊嚴肅穆。
B.杜詩前兩句回應岑參的詩意,寫罷朝后各自退出朝廷,無緣相見。
C.岑詩用落花和飛鳥表達自己的不滿,抒發(fā)了對人生和時事的感慨。
D.杜詩的最后兩句表明杜甫對岑參所寄詩歌中表達的情感心領神會。
(2)岑詩中的“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兩句運用反語手法表達情感。下列詩句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一項是
A.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
B.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杜甫《旅夜書懷》)
C.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D.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
(3)宋人洪邁言“古人酬和詩,必答其來意”。請結合兩首詩歌內容,簡述杜詩是如何“奉答”的。組卷:20引用:1難度:0.5
五、本大題共6小題,共65分。
-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對于“界”的認識,有人說,心有底線,守住邊界;也有人說,科學無界,大愛無疆;還有人說,人無高下,界有高低,當自我修持。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以“說界”為題,聯系現實生活,自選角度,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實;語言流暢,書寫清晰。組卷:16引用:2難度:0.7 -
13.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一部電影里的臺詞是“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在人生之路上,能陪伴我們的人、事、物大多如此,只能相伴一段,終將離你而去。
請以“陪伴”為題,聯系現實生活,展開聯想,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有細節(jié)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組卷:10引用: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