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年河北省部分學校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三)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尚書》詳細記載了堯傳舜、舜傳禹之事。此后《史記?五帝本紀》更為詳盡地描寫了堯、舜、禹之間的禪讓。至此,持有儒家思想的作品,談及禪讓都將賢能與禪讓相聯(lián)系。但想全面了解一段史實,就不能只聽一家之言而杜百家之口。那么儒家之外的觀點又是如何呢?
          道家對于堯舜的看法集中于《莊子》?!肚f子》中有一句:“吾語女,大亂本之,必生于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币灿小皥虿淮?,舜不孝”。這兩句話與我們接受的傳統(tǒng)儒家對于堯舜的看法不符。還有一句:“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秉c出堯舜后人處境窘迫。至此禪讓制的標準應該值得我們深思。
    《韓非子?說疑》中有言:“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也?!边@使堯舜禪讓之事更為撲朔,甚至有弒君之說。法家的觀點在暗示,禪讓制究竟是自愿進行的,還是在武力逼迫下才有的?對此,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禪讓制的標準不是選賢任能,也非自愿進行,那么它進行的過程到底是什么樣呢?
          應該參考先秦史書的記載,如《竹書紀年》,這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zhàn)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顯然堯被舜囚,其子丹朱也被囚禁,這符合莊子所言:“子孫無立錐之地?!薄妒酚洝防镆蔡岬降ぶ?,卻載其“頑兇,不用”,說堯是為了“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所以沒有傳位于丹朱。舜在堯死后曾讓位于丹朱,但“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所以舜在感慨一句“天也”之后就成為首領(lǐng)了。再說舜的后事,《史記》中說他南巡,死于蒼梧,極有可能是被流放至此的。將以上的線索重新連接起來,大膽地假設(shè):堯舜禹是三個不同部落的首領(lǐng),幾個部落又為一個聯(lián)盟,而堯又是這個部落聯(lián)盟的領(lǐng)袖。隨著堯的部落衰落、舜的崛起,舜憑借強大的武力逼迫各部落同意他為聯(lián)盟領(lǐng)袖,然后,禹的強大又使歷史重演。當然,這些血腥的過程可能都披上了禪讓這個合法的外衣。這個邏輯或許更為我們能接受,因為它更貼合中國歷史發(fā)展、朝代更替的規(guī)律。如此,先秦禪讓之事就可能是一場政權(quán)角逐,其中大有成王敗寇之意。
    (摘編自周新楠《禪讓之下,是光明還是黑暗》)
          材料二:
    《五帝本紀》的真實性長期遭到質(zhì)疑。如歐陽修認為:司馬遷所作本紀,堯、舜、夏、商、周,皆出于黃帝,“文王以十五世祖臣事十五世孫紂,何其繆哉”。梁玉繩指出,按五帝世系,鯀、禹歷仕顓頊至舜四朝,實在過于長壽;“堯舜在位,幾百五十年”,亦令人難以置信。
          以上不同的觀點,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司馬遷為何如此書寫。由司馬遷“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看,他搜集的關(guān)于五帝事跡的文獻中,除有“不雅馴”的內(nèi)容外,可能還有不一致乃至相矛盾的內(nèi)容。比如《五帝本紀》所載堯舜禪讓一事、《竹書紀年》云:“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由此記載,可知關(guān)于堯舜更替還另有說法:舜取代堯靠的不是和平禪讓,而是血腥武力。但司馬遷在寫作中,選擇了有助于表現(xiàn)美善政治的和平禪讓,而對武力取代的說法予以忽視,體現(xiàn)了以雅求美的書寫原則。
          如果從歷史真實的角度去要求《五帝本紀》,是無法理解司馬遷對《竹書紀年》這類材料的忽視的。但如果從文化記憶理論去考量,就能理解《五帝本紀》書寫的合理性。事實上,《五帝本紀》承載的乃是自孔子以來人們對“盡善盡美”德政的美好記憶,是建立在關(guān)于五帝時代回憶的基礎(chǔ)上的文化書寫。正如德國學者揚?阿斯曼《文化記憶》所說:“回憶文化則著重于履行一種社會責任。它的對象是群體,其關(guān)鍵問題是:‘什么是我們不可遺忘的?’”在司馬遷看來,不可遺忘的是五帝時代的君明臣賢、關(guān)注民生、德政文化。因此,他選擇了稱頌五帝德政之美的文獻。正如《太史公自序》中所云:“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臺;厥美帝功,萬世載之?!彼麖娬{(diào)的不是五帝的風教業(yè)績,也不是帝位更迭的細節(jié),而是黃帝開創(chuàng)的法天則地的政治秩序,以及顓頊等四帝遵序形成的可以萬世效法的法度規(guī)范。
    (摘編自龍文玲《<五帝本紀>的書寫與司馬遷的古史觀》)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要想全面了解禪讓的史實真相,不能僅看儒家的一家之言,也應該注重儒家以外百家的觀點,例如道家與法家。
    B.《莊子》一書不僅指出堯舜時代滋生了禍亂,并言及了堯舜后人的處境,也對堯舜做了道德評價,有些觀點和儒家截然相反。
    C.作者引用《韓非子》的目的是要證明禪讓在真實的歷史中可能不像儒家所說的那么美善,禪讓一方可能并非出于主動。
    D.《竹書紀年》有丹朱“頑兇”的記載,這是舜不準丹朱與其父見面的原因,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可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找到印證。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雖然引用了道家、法家等方面的資料,對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禪讓制進行探究,但所得結(jié)論仍然只是可能性的結(jié)論。
    B.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曾查閱過相關(guān)的文獻,可能他看到過《竹書紀年》這一類的記載,但他舍棄了武力取代的說法。
    C.司馬遷在《史記》中,強調(diào)了法天則地的政治秩序和萬事效法的法度規(guī)范,這恰恰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xiàn)。
    D.材料一綜合各種材料力求還原禪讓的真相,材料二則綜合各家對《史記?五帝本紀》的質(zhì)疑,顛覆了《史記》的信史地位。
    (3)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漢獻帝無奈地禪位給魏文帝,文帝說:舜禹受禪,我今方知。
    B.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fā)殷湯。
    C.戰(zhàn)國時期,燕王噲崇信儒家禪讓學說,禪位于國相子之,自己北面稱臣。
    D.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
    (4)材料一為得出結(jié)論,是如何質(zhì)疑禪讓制并加以求證的?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梳理。
    (5)范仲淹死后,歐陽修在寫神道碑銘文時寫道:“于是兩公(指范仲淹及其政敵呂夷簡)歡然相約戮力平賊”。范純?nèi)剩ǚ吨傺椭樱┛春笳f“無是,吾翁未嘗與呂公平(和好)也,請易之”。但歐陽修不顧范家人的反對,執(zhí)意把此句話寫了進去。請結(jié)合材料二,簡要分析歐陽修此舉的合理性。

    組卷:5引用:2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四姑娘山行記
    阿來
          冰和雪,潔白晶瑩,閃耀在四姑娘山金字塔狀鐵青色的巖石尖峰上。
          陽光透耀,峽谷深切,溝谷交錯綿延,水流匯聚成湍急清澈的沃日河。溝谷上方,傾斜的山坡上覆蓋的白樺林一片金黃,那是秋日交響詩的高音部,是銅管樂隊,高亢嘹亮;暗綠的櫟樹林,和云杉與冷杉組成的針葉林,是弦樂隊和木管樂隊,低沉雄渾。
          從成都出發(fā),驅(qū)車將近兩百公里,來到四姑娘山鎮(zhèn)。翻過巴郎山,號稱“蜀山皇后”的四姑娘山的冰雪山峰就出現(xiàn)在眼前。
          下山,入住酒店,躺平休息。我和四姑娘山三十多年的過從,逐次展開?;秀敝校磺迨菈艟尺€是回憶,那是三十多年前第一次來這山中的情形。也是十月,第一次到訪四姑娘雪山。
          騎了一天馬從這個鎮(zhèn)出發(fā)往山上去。
          一天行程結(jié)束,在蓊郁的冷杉林旁扎營,鉆進睡袋時故意把帳篷門敞開,為的是能看見滿天星斗。起風了,林濤澎湃。半夜被凍醒,原來一場大雪不期而至。起身關(guān)帳篷門時,忽見面前立著一個黑影。是那匹馬。它伸長頸項用鼻子來碰我。不曉得它是不是故意站在敞開的帳篷門前替我擋風遮雪。它在這大雪飄飛的深夜,用濕乎乎的鼻子碰我冰涼的手,呼出粗重溫熱的鼻息。
          剛過去的那個白天,我在早晨才與它相會。作為初次相見的禮節(jié),我撫摸了它的額頭。它就用鼻子嗅我,熟悉我的氣息。如此這般以后,我才跨上它的背,穿過大片收割后的青稞地,進入沙棘、紅樺和方枝柏構(gòu)成的密林,向四姑娘山深處進發(fā)。路上休息時,我在手心里攤上一點鹽,任它用舌頭輕輕舔舐。路上好多扁刺薔薇結(jié)了紅果,我摘來,去籽,去刺毛,把果肉給它品嘗。我還找到了一只碩大的紅色漿果,皮厚肉多。我把柔軟的漿果塞進了馬嘴里,它錯動牙槽咀嚼,搖晃著腦袋,同時掀動厚厚的嘴唇,露出粉紅的牙床。我明白,這是它對果子奇異的味道表示驚詫,眼睛里閃出欣喜的神情。
          再上路時,這匹馬就更知道我的心意了。每當穿過秋天的風與霜染成一片艷紅的槭樹與花楸樹叢時,它都會放慢腳步,也許是為了選擇更加平整的道路,也許是為了給我多一點觀賞的時間。馬的主人對我說:這牲口靈性得很。
          我說它不是牲口,是馬。
          夕陽西下時,我們抵達了目的地,靠著森林扎營。
          晚餐時,我分了半張餅給我的馬。人和馬,就這樣迅速建立友誼。我鉆進睡袋時,它還站在帳篷前,沒有離開。雪片落在樹上和地上時簌簌有聲,其間還聽到馬粗重的鼻息。都是令人心安的聲音。
          早上,雪停了,空氣清新冷冽。
          我的馬不在了。其他的馬也不在了。只有幾行被雪掩去大半的足跡顯示它們往峽谷更深處去了。
          我去尋馬,雪深過踝。
          半小時后,我看見了,幾匹馬立在一面湖邊,一動不動。鬃毛上紛披著雪,睫毛上凝結(jié)著雪。它們每呼吸一次,鼻孔中就噴出一團白色的霧氣。我被眼前這美景震住,不由停下腳步,和那幾匹馬一樣,變成了一尊只用口鼻呼出團團白霧的雕塑。我們站在峽谷的底部,山勢從腳下升起,依次是喬木林帶,高山草甸帶,然后是峭拔的懸崖,起伏的山脊線,錯落聳峙的山峰。瀑布凍住了,在崖上懸垂,轟然的聲音變成了晶瑩剔透的光芒。
          這一切,同時倒映在凝玉一般的清冷小湖中,雄偉大野的長空,雪峰,冰瀑,連綿群山,還有湖邊的幾匹馬和我,都倒映在湖中。
          湖中倒映的世界水晶般純凈,湖泊四周的浩莽山野闃寂無聲。我沉入其中,任自然大美把內(nèi)心充滿。
          這個世界動了。
          一只鳥飛起,從野櫻桃樹上搖落了一枝積雪。
          我的那匹馬動了,它晃動腦袋,搖落了鬃毛上的積雪,緩步向我走來。我用手拂去它額頭上凝結(jié)成冰的雪。
          太陽升起來了,四野銀光閃爍,氣溫升高,嘩然一聲,那是高樹上的積雪受熱墜落。積雪墜地有聲,抖落重負的樹枝回彈有聲。滿山的高樹都在抖落枝上的積雪,滿耳都是積雪墜落的聲音。
          雪落樹現(xiàn),落葉松的針葉便在陽光透耀下,在白色的雪野中,顯現(xiàn)出耀眼的金黃!深秋雪在陽光下迅速融化,我就一直站在那里,直到融雪水在四周流動,打濕了我的鞋子,才和幾匹馬一起離開了那個小湖……
          我在床上醒來,室內(nèi)的供氧機發(fā)出的聲音,就像那匹記憶中的馬咝咝的鼻息。
          這么多年里,我來到四姑娘山至少有三十次了吧。
          人們問我,頻繁前來的原因是什么?我說,這里是我的自然課堂,或者說,是我的自然課堂之一。
          不同的時間,來這里的高山之山,從樹,從草,從花,從果,看生命律動。從浩大的地理中的山起水落,感受四季流轉(zhuǎn)。
          這一回來,卻是為一場詩歌講座。
          四姑娘山管理局的朋友們,在線上聽我講過杜甫,于是突發(fā)奇想,要我把寫雪山的詩,放到四姑娘山的雪峰下去講。杜詩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雪嶺界天白”、還有比杜甫晚幾年到成都西川節(jié)度使府的岑參寫過的“千峰帶積雪,百里臨城墻”……
          不知道,當我在冰峰雪野下誦起這些詩歌時,“蜀山皇后”是否會對這份來自歷史深處的頌贊,蕩起會心的微笑……
    (有刪改)文本二:
          阿來的散文是一種多維度交織的散文。他的散文作品不會只有“現(xiàn)在”這一個維度,而是將現(xiàn)在和過去、未來聯(lián)系在一起,此在、曾在、將在三者合一。
          阿來散文中的自然有著更豐富和博大的內(nèi)涵。他經(jīng)常細致地描繪山川、河流、草木、花朵,抱著一種謙卑的姿態(tài);他不僅是為呈現(xiàn)一個本然的世界,也是在向自然世界學習。因為自然是如此開闊敞亮,如此彼此依輔,和諧共在,生生不息,充分展現(xiàn)著生命的本性。
    (選自謝有順《阿來的散文寫作有一種中國式的超越精神》,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冰雪覆蓋,眾水匯聚,金黃和暗綠的樹林遍布山坡;文章開篇即以冷麗的色彩和視聽的通感涂染出四姑娘山的獨特風姿。
    B.作者善用動詞,“驅(qū)車”“翻過”“下山”“入住”,記錄了行程中的站點;“攤”“摘”“去”,表現(xiàn)了“我”對馬的細心關(guān)愛。
    C.“我”三十多年間幾十次到訪四姑娘山,既由于這里是能啟迪“我”思考生命和自然問題的課堂,更由于那匹馬讓“我”牽掛難忘。
    D.作者欣賞山川之美,感受生靈之好,將自然大美與珍視自然的真實情感,潛行在字里行間,賦予作品空靈純凈的詩意氛圍。
    (2)關(guān)于文中“我”在湖邊尋馬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尋到湖邊,發(fā)現(xiàn)“我”的馬和它的伙伴們在湖邊佇立,“我”環(huán)視四周,被自然的大美震撼,也如雕塑般肅立了。
    B.“我”“它們”“我們”,作者轉(zhuǎn)換著人稱,敘述在湖邊的情境,暗含著“我”將自己逐漸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情感流動與變化。
    C.“這個世界動了”一句界開了上下兩部分,前者重在寫靜,后者重在描動,動靜相宜,虛實結(jié)合,視聽感官交織,意境空靈,富有詩意。
    D.“變成了一尊……雕塑”“凝玉一般的清冷小湖”“水晶般純凈”,這些比喻的句子,顯現(xiàn)出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貼近心靈的表達力。
    (3)文本一是如何謀篇布局的?請從文本二“多維度交織”的角度加以分析。
    (4)文本一題目為“四姑娘山行記”,但作者卻用很多筆墨去寫馬,為什么?請結(jié)合兩則文本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加以分析。

    組卷:18引用:3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哲理詩是表現(xiàn)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這種詩內(nèi)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抽象哲理含蘊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中。篇幅短小精悍。一般而言,①          ,以專講道理為恥。即使是以意為主的詩,也不可脫離形象的描繪。如果哲理離開詩情和意象,去做抽象的理            念宣示或訓示式的說教,那至多會成為倫理學或哲學講文,根本算不上哲理詩。好的哲理詩,不是唯恐讀者不懂而去指而明之,②         。詩中對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是和生活中觸動詩人思考的形象交織在一起的,是生活形象的概括和升華。其常見形式是在吟詠自然景物,描繪自然現(xiàn)象時闡發(fā)哲理?!半x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敝皇且源翰萦麟x情,但是形象大于思想。讀者從詩中描寫的古原野草的枯榮轉(zhuǎn)化,聯(lián)想到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規(guī)律之不可抗拒,因而把凡是客觀上或者主觀上無法壓抑或扼止的事物或情感,借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兩句加以形容或表達。也許詩人創(chuàng)作并沒有闡發(fā)哲理的意思,③           卻能理解到其中的哲理。
    (1)文段中加點的詞,運用正確的一項是
     

    A.短小精悍
    B.觸動
    C.轉(zhuǎn)化
    D.因而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組卷:6引用:2難度:0.7

四、寫作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在乒乓球比賽中,要想戰(zhàn)勝對方,有一約定俗成的規(guī)律。首先要做到合力,即將運動員的身體各部位的力量,匯總到一點爆發(fā)出去。其次要做到借力,即根據(jù)對方的來球,借助對方的力量反撥旋轉(zhuǎn),巧妙地回球。如此才能合理發(fā)力,戰(zhàn)勝對方。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4引用:3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