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二(下)期末歷史試卷(零診)

發(fā)布:2025/1/7 18:30:3

一、選擇題

  • 1.兩河流域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上記載了眾多關于“大洪水”的故事,其內(nèi)容與其它地域早期文明的洪水傳說非常相似。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該區(qū)域發(fā)現(xiàn)了厚約3米的“淤積層”,為證實“大洪水”傳說打開了突破口。這表明( ?。?/h2>

    組卷:2引用:6難度:0.5
  • 2.公元前5世紀后期,在古希臘戲劇家阿里斯托芬的筆下,雅典某將軍在試圖勸服一個賣香腸的人去奪取民主派領袖的職位時說:“你已經(jīng)具備一切應有的條件:卑賤的出身,受過在市場中買賣的鍛煉,蠻橫無理。”這折射出古代雅典( ?。?/h2>

    組卷:13引用:10難度:0.5
  • 3.在古希臘,“醫(yī)生”這一職業(yè)誕生于對“醫(yī)神”的崇拜活動。后來,名醫(yī)希波克拉底卻將疾病的起因與宗教巫術區(qū)別開來,對每一病例的診斷都以觀察為依據(jù)。由此可見,希波克拉底( ?。?/h2>

    組卷:6引用:5難度:0.5
  • 4.查士丁尼時期編撰的《法學階梯》規(guī)定,空氣、水流、海洋以及由此而來的海岸為所有人共有,任何人都不被禁止接近海岸,但應遠離別墅、房屋。這可以說明,羅馬法( ?。?/h2>

    組卷:2引用:8難度:0.5
  • 5.在中世紀圣經(jīng)學者哲羅姆寫作的《名人傳》中,前三位人物依次是使徒彼得、主教雅各、使徒馬太。在1338年彼特拉克所作的《名人傳》中,人物列傳順序則按照古羅馬國王的世系撰寫。這一變化體現(xiàn)出( ?。?/h2>

    組卷:4引用:5難度:0.6
  • 6.有學者認為,與中世紀禁欲主義宣揚的“憎恨肉體”“獨身苦行”相比,宗教改革家們提倡的“鼓勵節(jié)儉”“反對揮霍”也是一種禁欲主義,但更加“入世”和“理性”。這一觀點(  )

    組卷:2引用:7難度:0.6
  • 7.圖1、圖2為荷蘭畫家維米爾(1632-1675)的經(jīng)典名作,描繪了當時荷蘭代爾夫特城鎮(zhèn)的日常生活。圖1中女子正抓住一個被安置在印度織錦臺布上的玻利維亞銀制水罐。圖2中的女子在窗邊讀信,在土耳其風格的毯子上,一個青花瓷盤與各類水果清晰可見。這可以反映( ?。?br />菁優(yōu)網(wǎng)

    組卷:4引用:3難度:0.6
  • 8.有學者認為,西班牙之所以在同荷蘭、英國兩國殖民角逐中逐漸落后,可以說是“自食掠奪美洲的惡果”。該學者旨在強調(diào),西班牙殖民霸權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h2>

    組卷:20引用:5難度:0.6
  • 9.17世紀,哲學家們喜歡把自然世界比作上帝制造的有序運轉(zhuǎn)、無比神圣的大鐘,人們很難看清大鐘微妙的內(nèi)部結構。18世紀以后,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自然“大鐘”在儀器面前沒有秘密可言。這一認識的變化( ?。?/h2>

    組卷:0引用:4難度:0.6

二、非選擇題

  •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蘇伊士運河大事記1869年,在法國極力支持下,蘇伊士運河開通。12萬埃及勞工為此喪生,埃及政府也陷入了嚴重的債務危機,被迫出售運河部分股票,主要被英國購得。
    1882年,英國軍事占領埃及并取得運河駐兵權。同年,埃及軍民進行了英勇的反英斗爭,但抵抗失敗。
    1888年,德國聯(lián)合法、意等國締結公約,要求保障運河通航的自由通航,英國雖對該公約不滿,但不敢挑起眾怒,遂于1904年加入公約。
    1922年,面對埃及人民的反英斗爭,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運河特權。
    1955年,因埃及與蘇聯(lián)的軍事合作,英、美截留埃及阿斯旺大壩建設貸款。埃及遂宣布運河收歸國有,從而引發(fā)蘇伊士運河危機。
    1956年,英國對埃及發(fā)動“蘇伊士運河戰(zhàn)爭”。在美、蘇聯(lián)合施壓下,英國被迫?;?,埃及徹底收回運河主權。
    1975年,蘇伊士運河因中東戰(zhàn)爭關閉8年后重新通航。之后,在眾多國家與國際組織的援助下得以擴建。
    2015年,蘇伊士運河實現(xiàn)了南北雙向航道同時通航。
    ——據(jù)【英】阿諾德.T.威爾遜《蘇伊士運河史》等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蘇伊士運河的歷史變遷”提出一個觀點,并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持論有據(jù),闡述清晰。)

    組卷:2引用:2難度:0.5
  • 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實行嚴格的世襲身份制度。為了破除陋習,使所有人都能“各遂其志”和“大展經(jīng)綸”,明治政府決定廢除舊的等級身份制度。1869年,隨著廢藩置縣的推進,廢除了前藩主和舊朝廷貴族的封號,改稱“華族”,原來的武士階層改稱“士族”,農(nóng)工商及賤民一律稱為“平民”。在隨后的幾年里,新政權逐步削弱華族和士族的封建特權,放開各階層遷徙、通婚、職業(yè)選擇等自由。身份制改革后,長期處于被壓抑地位的平民成為新社會建設和發(fā)展的主體,日本也理論上成為一個平等國家。但是面對武士不滿改革挑起叛亂、民權運動涌動等局面,明治政府仍保留華族作為“皇室藩屏”,直到二戰(zhàn)以后,才徹底取消了華族特權。
    ——據(jù)【美】詹姆斯.L.麥克萊恩《日本史(1600-2000)》等(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日本身份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近代日本身份制度改革。

    組卷:0引用:6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