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山東省菏澤市鄄城一中高三(上)月考語文試卷(9月份)

發(fā)布:2024/9/8 7:0:8

一、現代文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如果圣人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來的儒家說,有兩種治道。一種是“王”道,另一種是“霸”道。它們是完全不同的種類。圣王的治道是通過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過暴力的強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這一點上,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缘滦腥收咄??!粤Ψ苏?,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保ā睹献?公孫丑上》)。
          后來的中國政治哲學家一貫堅持王霸的區(qū)別。用現代的政治術語來說,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自由結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為它的統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圣王的王道為人民的福利盡一切努力,這意味著他的國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實的經濟基礎上。由于中國經常占壓倒之勢的是土地問題,所以據孟子看來,王道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在于平均分配土地,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稱的制度。按照這個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個方塊,中央一塊叫做“公田”,周圍八塊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種公田,自種私田。公田的產品交給政府,私田的產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進一步描繪這個制度說,各家在其私田中五畝宅基的周圍,要種上桑樹,這樣,老年人就可以穿上絲綢了。各家還要養(yǎng)雞養(yǎng)豬,這樣,老年人就有肉吃了。這若做到了,則王道治下的每個人都可以“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這不過僅僅是王道之“始”,因為它僅只是人民獲得高度文化的經濟基礎。還要“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倫的道理,只有這樣,王道才算完成。
          行這種王道,并不是與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發(fā)展他自己的“惻隱之心”的直接結果。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保ā睹献?公孫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與“惻隱之心”是一回事。我們已經知道,照儒家所說,仁,只不過是惻隱之心的發(fā)展;惻隱之心又只有通過愛的實際行動來發(fā)展;而愛的實際行動又只不過是“善推其所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王道不是別的,只是圣王實行愛人、實行忠恕的結果。
          孟子對宣王所說的一切,沒有別的,就只是“善推其所為”,這正是行忠恕之道。在這里我們看出,孟子如何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闡明忠怒之道時,還只限于應用到個人自我修養(yǎng)方面,而孟子則將其應用范圍推廣到治國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還只是“內圣”之道,經過孟子的擴展,忠恕又成為“外王”之道。
    (摘編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材料二:
          孟子的政治哲學與孔子的政治哲學有一個根本不同之處??鬃又v政治的中心學說是“政者,正也”,他的目的只要“正名”“正己”“正人”,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楊墨兩家的影響(凡攻擊某派最力的人,便是受那派影響最大的人。孟子攻楊墨最力,其實他受楊墨影響最大。荀子攻擊辯者,其實他得辯者的影響很大。宋儒攻擊佛家,其實若沒有佛家,又哪有宋儒),故不但尊重個人,尊重百姓過于君主(這是老子、楊朱一派的影響。有這種無形的影響,故孟子的性善論遂趨于極端,遂成“萬物皆備于我”的個人主義);還要使百姓享受樂利(這是墨家的影響,孟子自不覺得)。孟子論政治,不用孔子的“正”字,卻用墨子的“利”字。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兩字。他對當時的君主說道:“你好色也不妨,好貨也不妨,好田獵也不妨,好游玩也不妨,好音樂也不妨。但是你好色時,須念國中有怨女曠夫;你好貨時,須念國中窮人的饑寒;你出去打獵,作樂游玩時,須念國中的百姓有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的痛苦。總而言之,你須要能善推其所為,你須要行仁政。”這是孟子政治學說的中心點。這可不是孔子“正”字的政治哲學了。若用西方政治學的名詞,我們可說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媽媽政策”(Materi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經規(guī)矩,要人有道德;媽媽政策要人快活安樂,要人享受幸福。故孟子所說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一類“衣帛食肉”的政治,簡直是媽媽的政治。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處(孔子有時也說富民,孟子有時也說格君心。但這都不是他們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這個區(qū)別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學說的進化,所以爸爸媽媽的分不清楚:一面說仁民愛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誠意。這就是沒有歷史觀念的大害了。
          孟子的政治學說含有樂利主義的意味,這是萬無可諱的。但他同時又極力把義利兩字分得很嚴。他初見梁惠王,一開口便駁倒他的“利”字;他見宋牼,也勸他莫用“利”字來勸秦楚兩國停戰(zhàn)。細看這兩章,可見孟子所攻擊的“利”字只是自私自利的利。大概當時的君主官吏都是營私謀利的居多。他所主張的“仁義”,只是最大多數的最大樂利。所以孟子反對“利”的理由,還只是因為這種“利”究竟不是真利。
    (摘編自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道與霸道是中國古代的兩種治國之道,它們分別采用德行和暴力作為治國的策略。
    B.孟子認為“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是因為實現王道還需要道德指示和教育。
    C.孟子的思想不僅來源于孔子,而且還有受到其他學派思想的影響,比如楊墨、佛家。
    D.孟子對君主的個人喜好沒有進行道德評價,而是希望君主從個人感受出發(fā)施行仁政。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主張實行“井田制”,其根本目的是解決土地問題,讓民眾免受階級壓迫。
    B.孟子認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君王只要用愛的實際行動去推廣,就能實現王道。
    C.胡適認為孟子在不知不覺中借用了墨家樂利的觀點,在使用時,對“利”又有區(qū)分。
    D.胡適認為,不能區(qū)分孔孟之間的不同,就不能準確分清“仁民愛物”和“正心誠意”。
    (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中孟子“樂利”觀點的一項是
     

    A.庖有肥肉,展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B.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苯裰^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C.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D.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組卷:0引用:2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三木小記梁衡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物人相通,世界是一個有機體。所以才會見物思情,由物及理;才有藝術,才有哲學,才有朱子格物、達摩面壁。其實,我們不一定行萬里、讀萬卷,只要稍微留心身邊的一草一木,它就會對你微笑,開示出一點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見一株桃樹      本來,這院里的樹都是為美化環(huán)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只為看花,不為結果。但今天從樓下路過時竟發(fā)現了一株果實累累的桃樹,我懷疑是園林人進貨時混進了一株真身。它像一匹溜出了馬廄的野馬,逃脫了平時果園里整形、壓枝之類的管束,身心舒暢,紅果滿枝頭。龔自珍在《病梅館記》里惋惜那些天真爛漫的梅花,被扭曲綁扎成奇形怪狀的盆,大哭三日,發(fā)誓要將它們全部松綁,放歸大地,正是此意。
          昨夜風雨,桃子落了一地,我隨便撿起一顆便是蜜汁橫流,嘗了一口,一下勾起小時候的山野記憶。怕有半個多世紀沒有邂逅過這種味道了。七分甜,二分酸,還有一分難言。因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商店里買來的,多是反季節(jié)的溫室大桃,就算是應季的桃子,未熱時就摘了下來,留出了運輸的時間,等到了你的嘴里,白馬非馬,已不是原來的味道。這桃子經過化肥農藥的變性,加上路途遙遠的疲勞,還有冷藏后的凍餒,它在強顏歡笑,以一個疲憊之身來滿足你的口腹之欲。只不過因為你沒有嘗過最本真的桃子,便以為就是這個樣子。而眼前的這一樹桃,既不是供人賞花的碧桃,也不是作為商品培養(yǎng)的肥桃。它回歸自然,吸取泥土之香,承受日月之華,釀造出了一顆顆真桃、原桃。正當那些桃液飽滿,薄薄的皮都快要被撐破時,恰好來了一個幸運的我,看到了它們。
          原來世界上的事物,千好萬好,自然最好;千變萬化,美在一剎。最甜的瓜在地頭,最好吃的桃在樹下,驀然回首忽相遇。
    抬頭看見一叢荊條      這是一個干部大院。我每天散步時要經過一個小坡。坡頂上長滿了凌霄、迎春、連翹、櫻花、牡丹、玉蘭,都是些富貴之木。一年一年,秋有紅葉春有花,一團錦繡無盡時。
          有一天,我突然發(fā)現坡頂上還有一叢荊條樹。它黃褐色的枝干鉆出地面,緊緊地吸抓在坡塄上。葉扁而薄,花小而碎,躋身在這些華木榮花之間顯得很不協調。讓我吃驚的是它的枝條。按常規(guī)應該只有筷子或者手指般粗細,它卻有一握之粗,十分強壯。大概是它特別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飽肥足的條件,便發(fā)育得格外碩壯??上e了地方,這個院里幾乎沒有人認識它。
          荊條是一種最普通的野生灌木。八歲以前我生長在農村,放學后的一項任務就是上山割荊條。背回家后連枝帶葉彎成手臂粗、半尺長的“荊條把”,曬干備用。它枝細葉干,木堅而韌,是引火的好材料。放入爐膛里再加上幾鏟子煤,投進一根火柴,拉幾下風箱,就火苗狂舞,呼呼有聲。這時,裊裊炊煙起,飯菜滿院香,是農家最享受的時刻。當然它還有其他用途,即制作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大到屯糧的糧倉、蓋房的籬笆、擔土送肥的籮筐,小至孩子們的背簍、灶臺上插筷子用的插兜。還有一個特殊的用途,就是充當鄉(xiāng)村教師手中的教鞭。它挺直細長,無論是敲著黑板認字還是敲哪個頑皮學生的腦殼,都很應手。這都因了它柔韌、剛勁、能伸能屈的個性。
          后來,在書里讀到了“負荊請罪”這個成語,對荊條又有了新的認識。廉頗持功自傲,與藺相如爭名斗氣。而相如則以國事為重,處處屈身相讓。一日,廉頗突然覺悟,便背著一把荊條去向藺相如請罪,本是準備讓對方用荊條抽身來解氣的,但這荊條并沒有派上用場。相如連忙將廉頗扶起,寬容大度地唱了一出將相和。荊條雖沒有抽在廉頗的背上,卻抽在了千萬人的心上,在史書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痕。從此,“負荊請罪”成了謙誠自責、光明磊落的象征。
          我每天還是照舊走過這個斜坡去散步,但是自從發(fā)現了頭頂上方的這叢荊條,每過其下,總有一種上懸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的味道,會仰頭向它行一個注目禮,有時還要發(fā)一會兒呆。散步的人們仍是圍著那些華貴的牡丹、玉蘭拍照留念,少有人注意到這叢卑微的荊條,也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它勁枝挺立,紫花低垂,靜靜立于華木之中,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卻因曾登臨廟堂而益剛,昂首坡上,威儀四方。
          我獨愛這荊條出瘠貧而益增其堅,入富貴而不改其韌,柔條繞指可親可近,長干如鞭,威嚴自重。它來自山野,以布衣之身而執(zhí)公卿之責;它植根青史,銅干鐵枝盡顯純樸綿長的古風。
    小攤上的實心竹      一日逛街,見竹一節(jié),拇指粗細,三寸之長,拈之沉沉,并不空心。問之為何物,曰“實心竹”,不覺大奇。向來說竹,“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便凌云去也無心”。從未聽過有什么實心之竹。后來查資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來也是實心,在山間與他木競爭,追探陽光,拔身比高,為節(jié)省體量,減少自重,漸成空心。為保結實,便每隔尺許生一竹節(jié),遂成現在這個模樣。這就是達爾文說的,萬物總是向最完善處進化。竹雖進化,但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許原始的實心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識。現在隨著旅游商品的開發(fā),它逐漸顯身于世。竹本有許多可愛之處,現又加一實心之奇,不由人不動心。
          現在攤上賣的實心竹是供人把玩的,類似人們手中轉的核桃、玉件。但我覺得這節(jié)實心竹遠比珠寶古玩更珍貴。你想,它為史前的孑遺之物,體積雖小卻珍如恐龍。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個物種的進化史,包含了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潤滑清涼,撫之如玉,嗅之如蘭,古意悠遠,初心依舊,色澤照人,于是買了幾支。我和攤主說,他現在賣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虛實兩性,于其身刻兩行字:
          虛心待人人人歸,
          實心做事事事成。
          如此,游人買去,無論做紀念品還是贈送大小人物、政商民等,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養(yǎng)精神,定能增價十倍。攤主聽了,喜不自禁。
          我說:“待明年再來,買你的有字之竹?!?br />(《光明日報》2023年8月11日,有刪減)(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在文章開頭作者提到,“我們不一定行萬里、讀萬卷”,意思是只要留心身邊的事物就會有人生的收獲,沒必要四處奔走,苦讀詩書。
    B.在寫院子里的那株桃樹時,作者通過寫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的做法,來表達對現在因園林美化而對植物造成傷害的擔憂與憤慨。
    C.干部大院里的荊條,讓作者想起來兒時上山割荊條的經歷,以及荊條的特殊用途,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體現了荊條的個性。
    D.小攤上的實心竹部分,作者讓攤主在實心竹上刻字,既符合竹子虛實兩性的特點,又契合我的審美意趣,最主要的可以給攤主增收。
    (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部分在寫院子里的桃樹的時候,將院子里一株果實累緊的桃樹比作一匹溜出了馬廄的野馬,脫離管束自然舒暢。
    B.文章引用“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便凌云去也無心”,意在表明竹子空心是對環(huán)境適應的進化,實心竹雖令人稱奇,卻少了凌云之志。
    C.本文語言暢達自然,典雅凝練,在文字背后隨處可見作者智慧的哲思與感悟,充滿了深刻思想,而非簡單的抒情與表白。
    D.本文通過先后寫了院子里的桃樹、干部大院的荊條和小攤上的實心竹,看似隨意散漫,實則突出主題,凸顯文章形散神聚的特點。
    (3)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請結合文本中第二部分“抬頭看見一叢荊條”,賞析其語言的表達技巧。

    組卷:4引用:2難度:0.5

三、古詩文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節(jié)選自《論語?先進》)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門人請為弟子。
          季康子問:“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不知其仁?!?br />      子路為季氏宰,季孫問曰:“子路可謂大臣與?”孔子曰:“可謂具臣矣。”
          子路為蒲大夫,辭孔子。孔子曰:“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恭以敬,可以執(zhí)勇;寬以正,可以比眾;恭正以靜,可以報上?!?br />      初,衛(wèi)靈公有寵姬曰南子。靈公太子蕢聵得過南子,慎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輒在?!庇谑切l(wèi)立輒為君,是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子路為衛(wèi)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聵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出公奔魯,而蕢聵入立,是為莊公。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往。遇子羔衛(wèi)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蕢聵,蕢聵與孔悝登臺。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笔壜樃ヂ?。于是子路欲燔臺,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黡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彼旖Y纓而死。孔子聞衛(wèi)亂,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節(jié)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子路A為衛(wèi)大夫B孔悝之邑宰C蕢聵D乃與孔悝作亂E謀F入孔悝家G遂與其徒H襲攻出公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與“學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春秋后期,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乘,古時四馬一車為一乘。
    C.“因門人請為弟子”中的“因”是“通過”的意思,與“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思相同。
    D.“聞之而馳往”中的“馳”是“奔跑、快跑”的意思,與“文武爭馳,在君無事”中的“馳”含義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路比孔子小九歲,他曾經欺侮過孔子,但后來卻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為了孔子的學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辭行,孔子告誡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應采用恭謹謙敬的仁政。
    C.衛(wèi)靈公去世后,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公子郢卻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雖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兒子輒還在。
    D.衛(wèi)國變亂,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隨回到衛(wèi)城,與作亂者進行了面對面斗爭。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
    ②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彼旖Y纓而死。

    組卷:4難度:0.5

四、詩歌閱讀

  • 4.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從軍行
    陳羽
    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從軍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軍行》這首七言絕句,以起興的手法先說環(huán)境惡劣,再引出艱苦行軍的征人。
    B.“橫笛聞聲不見人”句寫“聞聲”而尋人,尋而“不見”,從而形成文勢的跌宕。
    C.李益巧妙用“一時回首”傳神地傳遞出望月的動態(tài),把征人的形象寫得飛動豐滿。
    D.兩首詩中都寫到“海風”“天山雪”,描繪了塞外典型意象,襯托了戰(zhàn)爭的艱苦。
    (2)這兩首詩歌都用了“橫笛”這個意象,傳達出的情感是否一樣?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組卷:1引用:5難度:0.5

七、選擇類(共18分)

  • 13.下列各句中,對加點詞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br />①沛公霸上
    ②素留侯張良
    ③拔劍撞而
    ④吾得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
    ⑥項伯乃馳之沛公軍
    ⑦范增數項王
    ⑧沛公旦日余騎來見項王
    ⑨頭發(fā)
    ⑩常以身蔽沛公

    組卷:4引用:5難度:0.5

八、材料作文(60分)

  • 14.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敖罟墙诲e“地方就避開,順其自然,從而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明知當時諸侯大都崇尚霸道,還是不遺余力地宣揚王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庖丁和孟子的態(tài)度在現實生活中也同樣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請寫一篇議論文,體現你的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35引用:10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