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9/29 6:0:3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無為,主張順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為,強調制名(禮)教、規(guī)范人性。這兩種類型思想的不同和對立是顯而易見的,而兩者在歷史上相互補充、相互吸收,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中華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樣也是顯而易見的。誠如班固所說,“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們經常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一種消極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實,這很不全面,也不準確。應當指出,在道家內部存在著消極無為和積極無為兩種不同的學說,他們對于無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莊子學派總的說來比較偏向于消極的無為,他們追求一種“墮肢體,黜聰明”的“坐忘”(《莊子?大宗師》)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喪我”(《莊子?齊物論》)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學派所說的無為就不完全是消極的了。老子所謂的無為,主要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他強調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和“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聰明、不自以為是、不自居功勞、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為,而是主張為而不恃,是要以退為進、以曲求全、以柔勝剛。荀子在批評莊、老二家學說時,一則說“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則說“老子有見于訕(曲),無見于信(伸)”(《荀子?天論》),對于兩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處,抓得相當準確,點得十分明白。
韓非在吸收老子無為思想時,強調的只是君道的無為,而臣道是應當有為的。韓非認為,君主的任務主要是把握原則、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親,不僅忙不過來,也做不好,而更嚴重的是,它將極大地妨礙和打擊臣下百官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君道的無為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臣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漢初黃老之學所強調的無為而治,又進一步表彰臣道的無為。漢初的主要政治經濟政策是與民休養(yǎng)生息,強調盡可能少地去擾民,充分調動和發(fā)揮百姓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利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復蘇,漢初黃老之學同時表彰臣道無為,正是出于這樣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書中,保存了不少漢初黃老的學說,其中論及無為思想處,有許多積極的方面。如其說:“無為者,非謂其凝滯而不動也,以其言莫從己出也。(《主術訓》)總而言之,“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也。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保ā对烙枴罚┻@里所講的無為,都具有相當積極的含義,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
由此可見,道家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與有為截然不相容的,而從其積極精神方面講,道家的無為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有為,乃至于無不為。
同樣,儒家的有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無為的。儒家主要經典《論語》,也記載有孔子稱頌天道自然無為的言論,如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又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衛(wèi)靈公》)儒家對于自然界的法則也是極為尊重的,強調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則去行動。如荀子說:“養(yǎng)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薄安菽緲s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保ā盾髯?王制》)這些防止人類有為活動的隨意干預,積極尊重自然法則的無為思想,是儒、道兩家一致認同的。
(摘編自樓宇烈《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有刪改) 材料二:孔子世界觀中的懷疑論因素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知其不可而為之”等等),一方面終于發(fā)展為荀子、《易傳》的樂觀進取的無神論(“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則演化為莊周的泛神論??鬃訉κ献宄蓡T個體人格的尊重(“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方面發(fā)展為孟子的偉大人格理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為莊子的遺世絕俗的獨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表面看來,儒、道是離異而對立的,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樂觀進取,一個消極退避;但實際上它們剛好相互補充而協(xié)調。不但“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經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與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闕”,也成為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常規(guī)心理及其藝術意念。
但是,儒、道又畢竟是離異的。如果說荀子強調的是“性無偽則不能自美”;那么莊子強調的卻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強調藝術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藝術的獨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狹隘實用的功利框架,經常造成對藝術和審美的束縛、損害和破壞;那么,后者則恰恰給予這種框架和束縛以強有力的沖擊、解脫和否定。浪漫不羈的形象想象,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fā),獨特個性的追求表達,它們從內容到形式不斷給中國藝術發(fā)展提供新鮮的動力。所以說,老莊道家是孔學儒家的對立的補充者。
(摘編自李澤厚《美的歷程》,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雖存在不同與對立,但相互補充、相互吸收、相滅相生、相反相成,都是顯而易見的。
B.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一種消極逃避,什么都不去做,這很不全面,也不準確,其中老子學派所說的無為就是積極有為的。
C.韓非講求君道的無為,黃老之學講求臣道的無為,兩者追求不同,但都含有積極意義,都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有為。
D.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論語》《荀子》之中的句子是為了證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護環(huán)境、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的思想。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班固論述儒、道兩家思想時說“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指出了儒、道兩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絕對不可調和或相互統(tǒng)攝的。
B.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歷史時期,道家的無為可以充分調動和發(fā)揮百姓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更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復蘇。
C.對藝術和審美的束縛、損害和破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強調藝術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藝術的獨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來離異而對立,但實際上剛好相互補充而協(xié)調,內在原因在于,它們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觀發(fā)展演化而來。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能支持“儒家的有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無為的”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A.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荀子》)
B.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駕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
C.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
D.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在學完先秦諸子單元后,小明對材料給出的“‘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經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路途”有所疑惑,請從中國古代文人中任舉一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本句的理解。組卷:9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巨翅老人[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大雨連續(xù)下了三天,貝拉約夫婦在房子里打死了許許多多螃蟹。剛出生的嬰兒整夜都在發(fā)燒,大家認為這是由于死蟹帶來的瘟疫,因此貝拉約不得不穿過水汪汪的庭院,把它們扔到海里去。蒼天和大海連成一個灰茫茫的混合體,海灘的細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樣閃閃發(fā)光,而今卻變成一片雜有臭貝殼的爛泥塘。連中午時的光線都顯得那么暗淡,使得貝拉約扔完螃蟹回來時,費了很大力氣才看清有個東西在院子深處蠕動,并發(fā)出陣陣呻吟。貝拉約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邁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臥在爛泥里,盡管死命掙扎,依然不能站起,因為有對張開的巨大翅膀妨礙著他的活動。
貝拉約被這噩夢般的景象嚇壞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麗森達。老人穿戴得像個乞丐,在剃光的腦袋上僅留有一束灰發(fā),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幾顆牙齒,他這副老態(tài)龍鐘渾身濕透的模樣使他毫無氣派可言。那對兀鷹似的巨大翅膀十分骯臟,已經脫掉一半羽毛,一動不動地擱淺在污水里。兩人同他說起話來,他用一種難懂的方言卻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們。兩人請來一位通曉人間生死大事的女鄰居,她只消一眼,便揭開了謎底:“這是一位天使,只不過他太老了,連續(xù)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貝拉約臨睡覺前把老人從爛泥中拖出來,同母雞一起圈在鐵絲雞籠里,并給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漲潮的時候再把他趕走。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貝拉約家抓住了一個活生生的天使。天剛拂曉,夫婦二人就看見鄰居在雞籠前圍觀,毫無虔誠地戲耍著那位天使,從鐵絲網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東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馬戲團的動物。貢薩加神父也被這奇異的消息驚動了,他來到鐵絲網前,想湊近看一看那個可憐的老人,在驚慌的雞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憐的老母雞。他躺在一個角落里,四周滿是圍觀者投進來的果皮和吃剩的早點。當神父走進雞籠用拉丁語向他問候時,老人幾乎連他那渾濁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噥了點什么。神父見他不懂上帝的語言,又不會問候上帝的使者,再看看他那可悲的模樣同天使崇高的尊嚴毫無共同之處,便告誡好奇的人們過于天真是很危險的。
俘獲天使的消息不脛而走,幾小時之后,貝拉約的院子簡直成了一個喧囂的市場。
埃麗森達想出一個好主意,堵住院門,向每個觀看天使的人收取門票五分。有些好奇的人來自很遠的地方。還來了一個流動雜耍班。地球上最不幸的病人來這里求醫(yī):一個婦女從兒時開始累計自己心跳,其數字已達到不夠使用的程度;一個終夜無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個夢游病者總是夜里起來毀掉他自己醒時做好的東西……在這場動亂中,貝拉約和埃麗森達盡管疲倦,卻感到幸福,因為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里,他們屋子里裝滿了銀錢,而等著進門的游客長隊卻一直伸展到天邊。
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雞們在他的翅膀里啄來啄去找蟲子吃,殘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觸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擲石頭想讓他站起來,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記的鐵鏟去燙他,因為他好長時間一動不動,人們都以為他死了,可他卻突然醒過來,用沒人能聽懂的語言咆哮著,眼里喻著淚水,扇動了兩下翅膀,那翅膀帶起的一陣旋風把雞籠里的糞便和塵土卷了起來,這恐怖的狂風簡直世間少見。盡管如此,很多人還是認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憤怒,而是由于痛苦。
再過些天,小鎮(zhèn)上的人很快就被一個由于不聽父母親的話而變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動展覽所吸引。看這個女孩不僅門票錢比看天使少,而且還允許向她提出各色各樣有關她痛苦處境的問題,可以翻來覆去地查看她。這種消遣娛樂勝于慰藉心靈的奇跡,大大降低了天使的聲譽。這樣一來,貢薩加神父也徹底治好了他的失眠癥。
貝拉約夫婦用這些收入蓋了有陽臺和花園的兩層樓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鐵條,免得天使再進來。還在市鎮(zhèn)附近建了養(yǎng)兔場,埃麗森達買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澤鮮艷的絲綢衣服。只有那個雞籠沒有引起注意,有時他們也用水沖刷一下,在里面灑些藥水,這倒并不是為了優(yōu)待那位天使,而是為了防止像幽靈一樣在家里到處游蕩的瘟疫。幾年后雞籠朽爛了,不再受約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動物一樣到處爬動。埃麗森達經常生氣地大叫自己是這個充滿天使的地獄里的一個最倒霉的人。
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蒼老了,幾乎連動都不能動,他那渾濁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經常撞樹干的地步,翅膀光禿禿的,他整宿地發(fā)出呻吟聲。盡管如此,天使不但活過了這可惡的冬天,而且隨著天氣變暖,身體又恢復了過來。他的眼睛重新明亮起來,翅膀上也長出粗大豐滿的羽毛,在滿天繁星的夜晚還會唱起航海人的歌曲。
一天上午,埃麗森達正在切洋蔥塊準備午飯,她驚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試著起飛。他的兩只翅膀顯得不太靈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鐵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壞不少。陽光下,他那對不停地扇動的大翅膀幾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終于飛起來了。埃麗森達眼看著他用那兀鷹的翅膀扇動著,飛過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氣,為了她自己,也是為了他。洋蔥切完了,她還在望著他,直到消失不見,這時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礙物,而是水天相交處的虛點。
(有刪改)【注】小說寫于1968年,當時在拉美人民信仰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天主教已開始衰落。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連降大雨,螃蟹滿地,瘟疫橫行,小說開頭有著非常鮮明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拉美地方特色,這種潮濕、死寂的環(huán)境渲染了一種不祥、令人感到壓抑的氛圍。
B.小說中,一方面是天使的病殘、忍耐和痛苦,一方面是人間的喧囂、肆意和狂歡,兩方面形成巨大的反差,激起讀者的情感波瀾與悲憫情懷。
C.從利用天使大發(fā)橫財的貝約拉夫婦到虔誠而關心大眾的貢薩加神父,從議論紛紛的村民到戲耍侮辱老人的圍觀者,馬爾克斯為讀者展現了一副小鎮(zhèn)的眾生相。
D.作者用巨翅老人象征著拉美的傳統(tǒng)文化,用蜘蛛女象征世俗新奇的事物,蜘蛛女能打敗巨翅老人,說明當地人的心靈不再屬于傳統(tǒng)神學宗教,而被世俗的獵奇娛樂所占據。
(2)下列對小說最后一段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埃麗森達對巨翅老人能再次起飛感到意外和驚訝,畢竟落難天使曾奄奄一息,一動不動,她不敢相信老人能再次扇動翅膀,遠走高飛。
B.巨翅老人飛走后,埃麗森達內心有一絲擺脫障礙物的輕松,她舒了一口氣,再也不必為落難天使的存在而感覺礙眼。
C.從埃麗森達“舒了一口氣”“也是為了他”,以及切完洋蔥還在望著巨翅老人,直到他飛到消失不見,可見她對老人是有關心和不舍的。
D.雖然巨翅老人給埃麗森達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利益,但她對落難天使完全沒有關懷和溫情,巨翅老人飛走,只是變成了“水天相交處的虛點”,埃麗森達一如既往的冷漠。
(3)在一次小說分享會上,張同學指出,小說標題應改為“天使在人間”,你是否支持他的看法,請說明理由。
(4)??虼蠹艺骷黄c本文相關的文學短評,關鍵詞包括“孤獨”“魔幻現實主義”“零度寫作”,請你任選一個關鍵詞,完成文學短評提綱。
【注】零度寫作:敘述過程中作者傾向于客觀陳述,在情感表達上不以作者感情替代讀者判斷。組卷:27引用:6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8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柏格森《笑論》說,一切可笑都起于靈活的事物變成呆板,生動的舉止化作機械式。所以,復出單調的言動,無不惹笑,像口吃,像口頭習慣語,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頭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為老頭子不如少年人靈變活動,只是一串僵化的習慣。幽默不能提倡,也是為此。一經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變化不拘的弄成刻板的。這種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資料,這種笑本身就可笑。一個真有幽默的人別有會心,欣然獨笑,冷然微笑,替沉悶的人生透一口氣。也許要在幾百年后、幾萬里外,才有另一個人和他隔著時間空間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視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開了嘴,放寬了嗓子,約齊了時刻,成群結黨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藝場里的滑稽大會串。國貨提倡尚且增添了冒牌,何況幽默是不能大批出產的東西。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產生幽默家,只添了無數弄筆墨的小花驗。掛了幽默的招牌,小花臉當然身價大增,脫離戲場而混進文場;反過來說,為小花臉冒牌以后,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文藝只能算是“游藝”。
(1)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可以改為“像口吃、口頭習慣語、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等復出單調的言動,無不惹笑?!倍哒Z義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2)文中畫橫線語句是一個論證,請分析其推理結構,在方框內補寫出隱含前提。
①
②組卷:27引用:4難度:0.5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先秦諸子時期,有不少經典名言,如“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薄叭藷o遠慮,必有近憂?!薄爸静粡娬咧遣贿_,言不信者行不果。”這些語句至今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有些語句在新的時代下又可以辯證思考,從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闡釋。
請選取上述材料中的一句經典名言,結合你的經歷或感悟,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8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