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六年級(上)期中科學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判斷題(每題1分,共20分)
-
1.中國“天眼之父”是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
組卷:2引用:4難度:0.7 -
2.放大鏡的鏡片又叫凸透鏡。早在三千多年前,人們就發(fā)明、制作了放大鏡。
組卷:13引用:1難度:0.5 -
3.兩個凸透鏡平行組合之間的距離,會影響圖像的放大倍數(shù)和清晰度。
組卷:2引用:2難度:0.7 -
4.光學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包括目鏡、物鏡、調節(jié)旋鈕、載物臺和反光鏡等,其中“反光鏡”的作用是反射光線到鏡筒中。
組卷:3引用:1難度:0.6 -
5.通過放大鏡和顯微鏡對觀察到的圖像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觀察工具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物體的圖像就越大,視野也越大。
組卷:14引用:2難度:0.5 -
6.臺式光學顯微鏡結構相對復雜,手持式簡易顯微鏡結構相對簡單。
組卷:25引用:1難度:0.5 -
7.大量的研究事實說明,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
組卷:9引用:9難度:0.7 -
8.病毒結構非常簡單,不能獨立存在,所以它不是微生物。
組卷:2引用:3難度:0.7 -
9.所有的微生物都必須用顯微鏡才可以看到。
組卷:3引用:4難度:0.7 -
10.取一些池塘或魚缸里的水,倒入裝有干草的燒杯中,幾天后發(fā)現(xiàn)水面上出現(xiàn)了霉點,這些霉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結集而成的。
組卷:16引用:2難度:0.7 -
11.學習《地球的運動》單元時,由于宇宙空間觀察的條件限制,我們常常通過模擬實驗閱讀文獻資料等方法進行學習。
組卷:3引用:5難度:0.7 -
12.晝夜交替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可以有多種假設,但與事實相符的情況只有一種,那就是:晝夜交替與地球公轉有關。
組卷:14引用:2難度:0.5 -
13.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在巴黎先賢祠懸掛一枚擺錘,證實了地球的自轉。
組卷:2引用:2難度:0.7 -
14.任何理論的形成都要眾多的證據(jù)支撐,要接受實踐的檢驗。
組卷:0引用:1難度:0.7 -
15.“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觀點中都認為地球是球體。
組卷:32引用:15難度:0.7
三、探究與實踐題(40分)
-
45.根據(jù)用圭表模擬測量四季影長的實驗,結合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畫出同一地方正午在不同季節(jié)的影長。
組卷:2引用:1難度:0.4 -
46.“地球距離太陽近時是夏季,地球距離太陽遠時是冬季,這個觀點對嗎?”六年級的幾個同學為此展開了討論。請你結合所給數(shù)據(jù)及圖示,判斷下面說法是否正確。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 地球處于不同公轉位置的時間點 平均距離 1.49億千米 地球與太陽的近距點 1.47億千米 每年一月初 地球與太陽的遠距點 1.52億千米 每年七月初
(1)科科:根據(jù)我的生活經驗,地球離太陽遠,地球冷,是冬天;地球離太陽近,地球熱,是夏天。
(2)學學:我認為科科的觀點是正確的。
(3)智智:我反對。根據(jù)教材提供的數(shù)據(jù),地球與太陽的近距點為每年的一月初,是冬天;地球與太陽的遠距點為每年的七月初,是夏天。我們應尊重科學數(shù)據(jù)。
(4)慧慧:智智的說法是正確的。同一時間地球南北半球恰好是相反的季節(jié),我們生活在北半球,當然應該以北半球的數(shù)據(jù)為準。
(5)科科:看米是我弄錯了,我只是想當然,沒有尊重科學依據(jù)。
(6)學學:是的,有時候所謂的生活經驗和科學事實是不相符的。組卷:5引用: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