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甘肅省平?jīng)鍪懈呖颊Z文調研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仔細研讀魯迅的文字,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不喜歡體系化、概念化的思考,而是擅長以一種特別的、富于洞察力的文學視角來透視層累的歷史和鮮活的現(xiàn)實,從而激發(fā)深層的人文和價值思考。
早在1908年,時為留日學生的青年魯迅就在當時的留學生刊物《河南》上先后發(fā)表《文化偏至論》《破惡聲論》,提出“人立而后凡事舉”“尊個性而張精神”“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覺近矣”等主張。萌發(fā)于此時的“立人”理想,成為后來貫通魯迅思想的核心線索。今天大家所熟知的“改革國民性”“覺醒”“進化”“真的人”等與魯迅文學密切相關的詞語都是以“立人”為底色的。
“立人”首先指追求個體的精神進化,通過文學翻譯和創(chuàng)作來喚醒沉睡的民眾。不同于當時流行的富強話語和國人對西方物質文明的艷羨,青年魯迅創(chuàng)造性地將對于進化的信念聚焦在人的精神層面,強調作為個體的人的進化,這一思路可說是后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聲。
“立人”還意味著反抗壓迫,追求平等。魯迅早年思想雖然和尼采哲學有極大關系,但他卻不似尼采崇尚強者,而主張“弱者自強”。在列強競逐、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流行的年代,魯迅的這種反潮流顯得尤為可貴。
魯迅對于“立人”問題的關懷并不局限于中國,而有著某種世界主義之眼光。甚至可以說,“立人”理念的確立本身很大程度上就同魯迅對當時世界格局的觀察有關,這種觀察當然也主要是通過文學來達成。在東京時期,立志從事文學活動的青年魯迅就對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多有留心,在譯介方面用功尤勤。回國后的魯迅對于蘇俄文學、革命文學的關注,乃至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都有著某種世界主義的色彩,蘊含著反抗壓迫和追求平等的訴求。
平等對于魯迅來講并非簡單的物質均等,其首要乃在精神的維度。在為俄文譯本《阿Q正傳》所作的序言中,他說:“別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總仿佛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墻,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這就是我們古代的聰明人,即所謂圣賢,將人們分為十等,說是高下各不相同。其名目現(xiàn)在雖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卻依然存在,并且,變本加厲,連一個人的身體也有了等差,使手對于足也不免視為下等的異類。造化生人,已經(jīng)非常巧妙,使一個人不會感到別人的肉體上的痛苦了,我們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卻又補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們不再會感到別人的精神上的痛苦。”這種對平等的精神性理解有相當深度,并且為諸多來自弱小民族或后發(fā)國家的有識之士提供了理論靈感。
日本學者竹內好曾指出魯迅思想具有“抵抗”特質,拒絕簡單從外部輸入意識形態(tài)和抽象理論。他進而認為,日本近代以來所形成的“優(yōu)等生文化”,恰恰是單向度學習西方列強的產物,是缺乏真正主體性的文化。竹內好的反思可看作是魯迅精神平等思路的一種重要推論,并且在日本思想界產生了持久深遠的影響。
在我們的另一個東亞鄰邦韓國,魯迅的影響同樣巨大。早在20世紀20年代魯迅即被介紹到朝鮮半島,20世紀30年代出現(xiàn)了具有研究性質的文章。之后,魯迅的文學與思想逐漸大量傳播到韓國,他也成為韓國家喻戶曉的中國文學家和思想家。韓國知識圈對魯迅的接受,植根于自身獨特的歷史處境,他們更多地關注魯迅文學的批判特質、面對壓迫的覺醒與反抗意識。我們不妨說,魯迅“立人”理想中所包蘊的對人的主體性和人之平等的強調,已成為近代以來東亞地區(qū)乃至廣大后發(fā)國家和地區(qū)的普遍性訴求。
(摘編自孫鶴云《今天如何理解魯迅的“立人”思想》)(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迅提出的“人立而后凡事舉”等“立人”思想,成為貫通魯迅思想的核心線索。
B.魯迅通過文學達成對當時世界格局的觀察,確立了著眼于世界主義的“立人”理念。
C.在為俄文譯本《阿Q正傳》所作的序言中,魯迅表達了對精神上的平等的深入思考。
D.在弱肉強食的年代,魯迅主張“弱者自強”,表達出反抗壓迫和追求平等的訴求。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主要從魯迅“立人”思想的提出、內涵、意義及巨大影響等方面進行論述。
B.文章將魯迅早年思想同尼采的對比,意在指出魯迅思想的深刻性已超越尼采。
C.文章運用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等論證方法,豐富了文章內容、增強了說服力。
D.文章中的“首先指”“還意味著”等體現(xiàn)了文章在論證時層次分明、思路清晰。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立人”思想萌發(fā)于魯迅留學日本時,強調追求個體的精神進化,還意味著反抗壓迫、追求平等。
B.“立人”思想不僅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聲,也為諸多弱小民族的有識之士提供了理論靈感。
C.魯迅提倡的平等并非物質均等而是精神上平等的思想,曾在日本思想界產生持久深遠的影響。
D.魯迅在韓國家喻戶曉,他文學的批判特質、面對壓迫的覺醒與反抗意識深為韓國知識圈所關注。組卷:6引用:1難度:0.7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科學家迪斯科版《種太陽》在網(wǎng)絡上非?;?,一群科學家跳起現(xiàn)代舞來簡直毫無違和感,這讓人感到意外。為什么要跳《種太陽》呢?因為他們真的在造一個“太陽”。這客觀上起到了宣傳的作用,引發(fā)了公眾對“人造太陽”的關注。
到底啥叫“人造太陽”呢?簡單說,就是科學家想在地球上建造一個裝置,模擬太陽發(fā)光發(fā)熱釋放能量,一勞永逸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這個聽起來極其瘋狂,甚至有點魔幻色彩的事情,真的能實現(xiàn)嗎?
已經(jīng)有一個太陽了,為什么還要再造一個太陽呢?要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從能源說起。我們人類從生產到生活,各種活動無一不需要能源,但地球上的能源不是取之不盡的,比如我們常用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都有枯竭的時候。除了儲量有限外,化石能源還污染環(huán)境。
風能、水能雖然干凈,但供給量有限,且受自然條件影響大。人類千方百計想要解決能源不足問題,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像頭頂這顆太陽那樣無限供應能源而且不帶來污染。于是在核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的今天,人們建設一個“人造太陽”的愿望很強烈。
那“人造太陽”為什么就能無限供應能源呢?太陽是利用核聚變反應,不斷向地球輸送能源的,“人造太陽”也需要借助核技術。而這種核技術嘗試有兩條路徑:核裂變和核聚變。核裂變是由重的原子核分裂變化為輕的原子核,從而產生巨大的能量。核聚變是將兩個質量輕的原子核“聚合”成為一個重的原子核,我們知道能量是守恒的,“消失”的質量會轉變?yōu)榫薮蟮哪芰?,而且能量比核裂變更高。那產生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呢?有個形象且相對準確的說法就是1升海水通過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相當于300升汽油。而且核聚變反應的表現(xiàn)完美:反應產物僅為惰性氣體氣,無毒無害:即便是在運行過程中也可以即關即停,極少產生放射性廢物或不可控負面效果;原料容易獲得,畢竟核聚變反應所需元素廣泛地存在于海水中。
核聚變離我們生活遙遠嗎?一點都不。核聚變部分關鍵技術已經(jīng)被應用到了生活中,如醫(yī)用高場核磁共振、軍民兩用高功率微波技術、病菌滅活等。
“造個太陽”作為科學研究并不難。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設備不斷涌現(xiàn)。但人類離最終可真正利用“人造太陽”還有一定的距離。國際公認的核聚變研究步驟是聚變實驗堆—示范堆—商用堆,只有最終的商用堆才是“人造太陽”的終極目標?!叭嗽焯枴毖b置反應條件很苛刻:高溫度、高壓力、有限空間的高約束和穩(wěn)定約束時間。以現(xiàn)有的工程技術、材料技術等還有很多條件達不到。而且,人們不僅僅是要“造一個太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并掌握“人造太陽”的運行規(guī)律,這才是最難的地方,還需要時間去繼續(xù)探索與研究。
(摘編自高考學習網(wǎng)) 材料二:
2021年5月28日凌晨3時02分,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EAST控制大廳,當大屏幕上數(shù)字突破100秒的瞬間,所有人起立歡呼。
基于40多年的努力,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chuàng)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xiàn)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向核聚變能源應用邁出重要一步。
實驗總負責人龔先祖興奮地大吼一聲,擊案而起。身旁的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云濤輕拍了他兩下,兩人擁抱在一起。
EAST是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批準立項的“九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擁有類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機制。核聚變能源的原材料在地球上幾乎取之不漏,排放無污染,核聚變能源被視為“終極能源”。
實現(xiàn)核聚變發(fā)電的兩大難點是實現(xiàn)上億度點火和穩(wěn)定長時間約束控制。本次實現(xiàn)1.2億攝氏度101秒等離子體運行,是中國首次在國際上采用全金屬主動水冷第一壁、高性能鎢偏濾器等關鍵技術。
新的世界紀錄,將1億攝氏度20秒的原紀錄延長了5倍。目前,EAST上的核心技術有200多項,專利近2000項,匯聚“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超強磁場”“超大電流”等尖端技術于一爐??偣β蔬_34兆瓦,相當于約6.8萬臺家用微波爐一起加熱。為了讓1億攝氏度與零下269攝氏度共存,要用地表大氣壓約一千億分之一強度的“超高真空”隔熱。為支撐這個復雜極端系統(tǒng),EAST上近百萬個零部件協(xié)同工作。
“實現(xiàn)新紀錄,進一步證明核聚變能源的可行性,也為邁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礎?!彼卧茲f。
據(jù)悉,下一代“人造太陽”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已完成工程設計。根據(jù)中國磁約束核聚變路線圖,未來將建設世界首個聚變示范電站。
(摘編自新華社報道)(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科學家為了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想在地球上建造一個裝置,模擬太陽發(fā)光發(fā)熱釋放能量,所以給這個裝置取名叫“人造太陽”。
B.太陽是利用核聚變反應,不斷向地球輸送能源的。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比核裂變更高,“人造太陽”可以借助核聚變技術。
C.核聚變其實離我們生活并不遙遠,醫(yī)用高場核磁共振、軍民兩用高功率微波技術、病菌滅活等已經(jīng)應用了核聚變的某些技術。
D.中國在“人造太陽”上積累了一些核心技術,下一代“人造太陽”聚變工程實驗堆已完成工程設計,日前正在建設聚變示范電站。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科學家跳《種太陽》的舞蹈在網(wǎng)絡上火爆,雖然讓人感到意外,但客觀上起到了宣傳的作用,引發(fā)了公眾對“人造太陽”的關注。
B.人類的各種活動都需要能源,但目前沒有能像太陽那樣無限供應能源而且不帶來污染的方式,人們建設“人造太陽”的愿望很強烈。
C.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發(fā)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向核聚變能源應用邁出重要一步。
D.核聚變能源被視為“終極能源”,其原材料在地球上幾乎取之不竭。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是我國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3)人類為什么要造太陽呢?為什么目前還沒有真正利用“人造太陽”呢?請根據(jù)材料一簡要概括。組卷:1引用:1難度:0.3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六月的話題
鐵凝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日,省報頭版右下角,刊出一封加編者按的讀者來信。信中揭發(fā)S市文化局四位局長借現(xiàn)代戲調演之機,大搞不正之風,編者口氣十分認真,大有一追到底之勢。
來信者署名:S市文化局莫雨。
當S市文化局傳達室的達師傅把這天報紙分送到各辦公室后,局內一陣騷動。
局里沒人名叫莫雨??蛇@位寫信人莫雨,對當時一切了如指掌。很快省里派來調查組,局長們在“鐵的事實”面前,作了檢查,還掏腰包補上那被稱為“占國家便宜”的部分。
事情了結后,局里表面安靜了下來??赡惴置饔X得每一把椅子都在竊竊私語:誰是莫雨?莫雨自然是化名。解放前達師傅做過地下黨交通員,比一般人更懂化名在非常時期的意義。一九八三年六月二日,達師傅收到一張寄給莫雨的匯款單?!皡R款人簡短附言”里注明是稿費,共二十四元——他每月工資的一半。按慣例,他接到匯款單后,應在小黑板上寫明:“某某取匯款”,然后將匯款單貼著玻璃靠在傳達室窗臺上,讓收匯人來領取。這次,他從郵遞員手中一接過它,思考片刻,迅速塞進一個帶鎖的抽屜,傳達室只他一人。
晚上,達師傅不斷翻身,眼前不斷出現(xiàn)莫雨。他愿不動聲色認出莫雨,把匯款單悄悄塞給他(或她)。
第二天一上班,主管文物的副局長史正斌破例到傳達室。他漫不經(jīng)心掃了一眼窗臺上的信件說:“達師傅,今天的信來得早呵?!?br />“今天的還沒到,得九點鐘?!薄跋挛鐜c到?”史副局長又問?!八狞c半?!?br /> 史副局長走了,達師傅覺得他出門時分明又掃了一眼那帶鎖的抽屜。
達師傅不是莫雨,也從無充當莫雨式人物的打算。家里小兒正待業(yè),準備接達師傅的班呢。如果領導真盯住你的抽屜,就可能把兒子的飯碗葬送。想到這些,他還是拽出了開抽屜的鑰匙。
九點鐘,傳達室門口掛出人們熟悉的那塊小黑板。
59天過去,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換了59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結在那。莫雨的匯款單依舊矗立玻璃窗上,六月的太陽已把它烘烤得又焦又黃。
在這59天里,傳達室突然冷清起來。常找達師傅“殺”兩盤的研究室主任不來了,頭發(fā)剪得短短的,最愛跑傳達室的打字員孔令蘭也躲著他。
整整59天,好些人路過傳達室都盡量目不斜視,那面窗子仿佛成了暗堡。只有那幾位局長,不僅毫無畏懼從那張小紙片跟前經(jīng)過,還常對坐在門內的他投去意味深長的一瞥。這使得他老回憶起當交通員的時光,好像他們是來找他對暗號的。他們站在窗外說:“芝麻大餅?!彼麑Υ穑骸坝蜅l火燒?!?br /> 整整59天,沒人和他對暗號。他想好的接頭暗號,一遍又一遍在心里更換著。
59天中,史正斌來傳達室次數(shù)最多。每次他一進門,達師傅都先擰開半導體,然后不停轉換電臺。吱吱拉拉的噪音弄得他幾次欲言又止,只好訕訕退出傳達室。他暗笑:報上沒點你的名,可那次你也在場。沒點你,是你摻和得不深,念你年輕,可你想從我這打開缺口,和我研究誰是莫雨,妄想。
接頭就要等待。一想起該來接頭的那人,他就禁不住抬眼看日歷。明天,是匯款單抵達文化局兩月整。匯款單寫得明白,兩月不取款,郵局退回寄款人。
一想起明天,達師傅忽然一陣焦躁。他關掉半導體,長久注視起窗臺上那張小紙片。他懊悔兩個月來自己對它的疏遠、畏懼和冷落。
第二天早晨八點鐘,人們陸續(xù)走進文化局大門,幾乎同時發(fā)現(xiàn)傳達室玻璃窗忽然敞亮起來。一方薄紙的消失,大家不約而同松了口氣,就像同時聽到解除戒嚴的命令……現(xiàn)在人們最關心的是,誰認領了匯款單。
“這個老達,我還想找他殺一盤哪!”研究室主任興奮起來。
“老達?回家給老伴買煤餅去了?!边@是魯大夫,眼鏡片朝大伙兒一閃一閃。
“達師傅怎會上班時間買煤餅?”史副局長也摻雜在人群里。
人們正要離去,達師傅蹬著輛平板三輪進了大門。車上是擦地板用的墩布。他把車停在傳達室門口,看看眾人,立刻明白了大伙圍在這的意圖。他跨下車座,掏出一塊灰不溜秋的小毛巾擦著汗。
“達師傅,匯款單有人取走了?”史副局長一字一板問。
“領走了?!?br />“那,莫雨……”
“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彼f完,靠在身后毛茸茸的墩布上。
人群一陣騷動,各種眼光紛紛落在他身上。史正斌也久久盯住達師傅,但誰也沒覺察到他眼光的異常。
人們散盡后,史副局長才又悄悄問他:“這么說,信是你寫的?”
“不是我寫的,我怎敢作主領錢、買墩布?各辦公室的墩布都禿了,也該換了?!?br />“那……信是你寫的?”史副局長強調了“是”字。
“你怎么還不信?不客氣說,當年教我文化的那個排長,現(xiàn)在中央當部長?!?br />“是你寫的,可那信的筆體……”
“你見過?寫給報社的信,莫非也會落你手里?那可真成了大怪事?!?br /> 他抽出一把墩布塞進史副局長手里。史副局長沒再說話,接過新墩布,向辦公室走去。本來,這些天他最忌諱人們說筆體。
一九八三年十月,幾位老局長離職另作安排。史正斌被任命為S市文化局正局長,每逢他路過傳達室,都不自主朝窗戶看一眼,仿佛那張焦黃的小紙片還擺在那。上任以來,他總想再找達師傅深談一次,但總被一件更重要的事耽誤。他找他談話,是想向他說明,寫信人不是達師傅,是……是誰?他又覺得已失去在全局披露那次事件真相的必要,他現(xiàn)在是局長。
1983年11月
(本文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明確標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增強了敘事的真實性;并且整體上采用順敘手法敘事,脈絡交代清晰,文氣自然貫通。
B.“……每一把椅子都在竊竊私語:誰是莫雨?”這句以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比擬,突出人們對寫信者的關注,增強了懸念。
C.文中兩次寫到史正斌質問達師傅“信是你寫的”,這明知故問的話語,表現(xiàn)了史正斌心懷鬼胎、嫁禍于人的陰險狡詐。
D.文章反復提到“59天過去”“整整59天”等時間短語,突出日子的特殊性,渲染待人領取匯款單時焦躁、不安的氣氛。
(2)匯款單在小說中有什么樣的作用?請簡要分析。
(3)小說原文結尾一段:“勇士身上常常存在著懦夫的弱點。史正斌不相信這個不能稱為邏輯的邏輯,可每天路過傳達室的窗口時,他心中還常常泛起這個不倫不類的邏輯。”閱讀文本刪去了這一段文字。這樣修改,有哪些表達效果?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組卷:6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學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立了秋,涼颼颼?!边@句諺語,說出了人們對涼爽秋天的一種期盼。不過,往往已經(jīng)到了立秋,但天氣仍然十分炎熱,這是為啥?立秋其實并不意味著酷熱天氣就此結束。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說,意思就①
在古代農業(yè)社會,二十四節(jié)氣對農事的意義很重要,其中,人們對立秋這個節(jié)氣的重視程度不亞于過節(jié)。種種習俗之外,大家盤算的大多與農事活動有關,比如“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準備盡情享受豐收之樂。
在民俗學專家看來,二十四節(jié)氣作為把握作物生長時間等問題的一種文化技術,涉及日常飲食生活的季節(jié)調節(jié)與身體保健等,對于現(xiàn)代人的生活依然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立秋吃瓜、秋游也是一種傳統(tǒng)的時間生活情趣。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對比立夏時的體重。對每個現(xiàn)代人來說,要順應自然,依循自然時序,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
(1)清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簡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遞進關系的句子,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65個字。組卷:7引用:1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長津湖戰(zhàn)役中,“冰雕連”戰(zhàn)士凍死在陣地上。他們以戰(zhàn)斗隊形散開,臥倒在雪地中,人人都是手執(zhí)武器的姿態(tài),怒目注視前方,沒有一個人向后,堅持到最后一刻。是怎樣的信念支撐著這些年輕的戰(zhàn)士?“冰雕連”已成為一座精神豐碑、一種文化符號。
孟晚舟滯留異國他鄉(xiāng)1028天,歷經(jīng)艱辛才踏上了歸途。她在歸國飛機上發(fā)表感言,“正是那一抹絢麗的中國紅,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時刻,引領我回家的漫長路途”。
人民堅定的國家認同感與精神信念贏得了和平,成就了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國家的強盛保障了人民的利益,也不斷強化人民的國家認同感與精神信念。
以上材料對當代青年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21引用:3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