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河南省濮陽第一高級中學高二(下)期中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5/1/1 7:30:2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道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給出的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要求。)
-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道、墨、法等幾派顯學相互辯難,闡述義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內圣外王”的主題上。“內圣”是指人的內在道德修養(yǎng),即“修身”;“外王”是指參與社會政治管理,即“治國”。這表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文化( ?。?/h2>
組卷:3引用:3難度:0.6 -
2.西漢時期,代表儒家的儒生和代表法家的官吏矛盾尖銳,有過多次爭論。東漢時期在漢光武帝劉秀的推動下,儒生多精通法律,熟悉政務,王粲在《儒論吏》中說:“吏服訓雅,儒通文法”。這種儒家士大夫的官吏化( ?。?/h2>
組卷:3引用:3難度:0.5 -
3.“與此前所有朝代史家相比,宋代史家們不再滿足于過去的記載史跡,而要賦予歷史事實以新的涵義,并把事實作為進行歸納的材料,進而確定支配這些歷史現(xiàn)象發(fā)生的抽象規(guī)則和義理。”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h2>
組卷:19引用:6難度:0.5 -
4.清初的理學家注重實踐,強調“身體力行”觀念,這與儒學素來講求“內圣外王”、向內于己求善、向外施仁政于民的追求相符合。由此可知,清初理學家( ?。?/h2>
組卷:7引用:13難度:0.6 -
5.顧炎武遍游天下,他發(fā)現(xiàn)“天下州之為唐舊治者,其城郭必皆寬廣,街道必皆正直”,“宋以下所置,時彌近者制彌陋”,進而感慨道“治化之進退,誠為可憂”。由此可知,顧炎武( ?。?/h2>
組卷:9引用:16難度:0.6 -
6.蘇格拉底在與智者高爾吉亞討論法庭的辯論藝術時指出:修辭和論辯術本在于征服聽眾的“靈魂”,使其“靈魂”變得更為健康,但由于智者們缺乏對“人是什么”“認識自己”等根本性問題的深度思考,反而使論辯藝術成了毒害靈魂的“藥”。這反映出蘇格拉底( ?。?/h2>
組卷:9引用:2難度:0.5 -
7.16世紀初,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強調人生最大的本色就是享受塵世生活的幸福,人的享受應是最高尚的享樂,“烏托邦的人尤其重視精神的快樂,認為這是主要的、根本的。”作者意在( ?。?/h2>
組卷:3引用:3難度:0.6 -
8.新教主張“將圣經翻譯成各地的語言,可以用多種語言來解釋教義”、“人可以憑借信仰與神溝通,不必通過教會與神職人員,教會只是教徒的團體,神職人員只是承擔教會工作的教徒?!逼鋵?,這是對神職人員道德腐化的一種尖銳回應。這一“回應”( ?。?/h2>
組卷:41引用:7難度:0.5 -
9.加爾文認為:“凡欲求來世在天堂得到光榮的,在今世必須斗爭,而斗爭之勝利必須經歷無數(shù)困難始能獲得?!边@樣經斗爭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者,不僅死后可升天堂,而且在現(xiàn)世又可理所當然地獲得財富,過優(yōu)裕的生活,因為“一個人所享有的財富非出于偶然,而是上帝的分配”。據(jù)此可知,加爾文的宗教觀( )
組卷:12引用:16難度:0.6 -
10.盧梭認為:“主權不是別的,它就是公意的行使,所以它永遠都不能被轉讓。既然主權者不過是一個集體的存在,那么除了它自己,任何人都不能代表它。行政權可以被代表,但是意志卻不能。”盧梭意在強調( ?。?/h2>
組卷:17引用:9難度:0.6 -
11.某學者評價啟蒙運動說:“‘進步’實際上已經成為哲學家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他們堅信自然科學將會讓人類更有力地支配整個世界,而人類理性則引領每個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個繁榮、公正、平等的社會。”引文所想表達的深層含義是( ?。?/h2>
組卷:194引用:68難度:0.5
【歷史一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
32.材料 1871年起,劉銘傳隱居合肥故鄉(xiāng),但當見清廷一道“現(xiàn)值時事需材孔亟”,“即行來京陛見”的諭旨時,毅然復出,督辦臺灣軍務。劉銘傳趕赴臺灣后,調整兵力部署,加強設防,采取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身先士卒,經過八個月的英勇作戰(zhàn),迫使法軍撤出臺灣。劉銘傳認為“臺灣為東南七省門戶,各國無不垂涎”,為此他專心籌辦臺灣防務和各項建設事務,為臺灣設省創(chuàng)造條件。他在臺灣的努力和建設,成效卓著。其主要方面:一是加強和鞏固臺灣防務。二是對臺灣原住民采取多種措施扶助。三是開展生產建設,發(fā)展臺灣經濟,增強經濟實力。四是實行“清賦”,調整租戶負擔,調動農業(yè)生產積極性,增加財政收入,積聚經濟建設資金五是發(fā)展教育文化事業(yè),培養(yǎng)和選用建設人才。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批準了臺灣建省的奏議,劉銘傳改任首任臺灣巡撫。上任后,劉銘傳忠實履行巡撫職責,在治理臺灣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摘編自陳錚《不辱保臺建省維護統(tǒng)一使命》(1)根據(jù)材料,指出劉銘傳的歷史功績。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劉銘傳取得功績的原因。組卷:3引用:2難度:0.5 -
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晚清學者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1861年)中明確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而鄭觀應則在《盛世危言?自序》(1892年)中寫道:“其治亂之源、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而在議院上下同心,教養(yǎng)得法,興學校,廣書院,重技藝,別考課,使人盡其才……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趨步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足恃歟?”
1898年百日維新高潮期間,有贊成維新變法的官員將兩書同時進呈光緒皇帝,光緒帝對馮桂芬《校邠廬抗議》最為贊許,當天下飭令印刷一、二千冊部送各衙門,要求簽注意見。
根據(jù)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觀點并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組卷:10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