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重慶市巴蜀中學高三(下)月考語文試卷(六)

發(fā)布:2024/10/30 19: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在天人關系問題上,中國哲學有“天人合一”的主張,也有“天人交勝”的主張。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觀點主要包含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從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第二層意義是,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和人類道德的最高原則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袊軐W家認為把人與自然界區(qū)別開,是人的初步自覺;認識到人與自然界既有區(qū)別也有統(tǒng)一的關系,才是高度的自覺。
          中國哲學家把人看作是“最為天下貴”者。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得天地之全德、五行之秀氣;人所稟受的天地之性,是性之極致,因而人有道德理想、有智慧能力。眾多講“天人合一”的思想家都把人在宇宙中的卓越地位加以彰顯。但彰顯人在天地間之突出地位的,也有不主張“天人合一”之說的。唐代劉禹錫就講“天與人交相勝”。劉氏強調天與人各有一定的功能,不相互干預,在一定意義上人勝于天,并且區(qū)別了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生活的準則,對“天人感應”“人副天數(shù)”等漢代以來流行的“天人合一”學說之負面影響有所駁正。
          從中國哲學的主導傾向來說,儒釋道三大傳統(tǒng),大體上肯定:一個真正的人的博大氣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通貫宇宙全體,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這就是人類生命的價值與歸宿。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中國哲學家以公正平和的心態(tài),使一切生命、萬物萬有在不同的存在領域中各安其位。人在本質上,在精神本性上與宇宙同其偉大,宇宙創(chuàng)造精神與人之間,無有間隔,人自可日新其德,登躋善境。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本體論、宇宙論、人生論的這些思想,有助于解決當代人的“精神的惶惑”“形上的迷失”和“存在的危機”,有助于救治當代人“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內不在我”的荒謬處境。
    (摘編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有刪節(jié))材料二:
          在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有一種持續(xù)的普遍的觀點或經(jīng)驗的核心決定著建筑的發(fā)展,即“天人合一”建筑發(fā)展觀,其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特征。
          一是“崇尚天地”的營建思想。對“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導致了古人對天地的崇拜。用來表明古人心中宇宙萬物運行時空模式的八卦為“乾”,代表“天”,尚“九、龍”:第二卦為“坤”,代表“地”,認為由于“天地姻蘊”,才有“萬物化生”,這種情結,使中國古代建筑幾千年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崇尚天地”的營造思想。
          比如體現(xiàn)中國古代建筑外部特征之一的高臺,從鄭州發(fā)現(xiàn)的商代夯土高臺開始,一直到明清故宮三大殿、天壇圜丘、祈年殿坐落的三層高臺,這種形制在古代宮殿建筑中,幾乎一成不變。然而向高處豎向發(fā)展的建筑形式并沒有成為主流,究其原因,也是“崇尚天地”的營造思想所致。夯筑高臺是古代人希望天地相通,與天接近的建筑手段,而讓古人離開地面,住到封閉的空中樓閣去,上不著天,下不沾地,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
          中國古代聚落選址,歷來都重視環(huán)境的選擇。古代聚落建設首先就是尊重自然和順應環(huán)境,認為須根據(jù)土地資源狀況來合理安排生活居住用地。其次還表現(xiàn)出對土地、水源的保護思想,如《荀子?天論》中記載:“得地則生,失地則死”,《孟子?盡心上》也曾記載:“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
          二是“中庸適度”的發(fā)展目標。在“天人合一”的理想下,只有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進行節(jié)制和約束,使之“得中”,才能使事物處于平衡狀態(tài)長久不衰。
          比如說,中國古代建筑在發(fā)展中,不追求房屋過高過大。中國古代建筑從造型和體量上看,無論是帝王宮殿還是傳統(tǒng)民居,總體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發(fā)展的,由間構成單體,由單體構成庭院,再由庭院構成建筑群,形成一種連續(xù)綿延于大地的感覺。
          又比如,在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中有注重今生今世的所謂便生的價值取向。《北史》中記載隋煬帝在營建東都洛陽的詔書中提到:“夫宮室之制,本以便生人,上棟下宇,足以避風露,高臺廣廈,豈日適形?!边@就表明中國古代建筑在發(fā)展中更多地關注的是當世人的實際需要,從而減少了發(fā)展中的攀比和自然資源浪費現(xiàn)象。
    三是“經(jīng)驗為本”的承傳模式?!疤烊撕弦弧崩硐胍沧非笊鐣暮椭C,法先重主、敬老尊賢,成為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安定有序的道德法令,這就使中國古代建筑知識技術的傳播采用的是效法前人、尊重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為本”的承傳模式。
          比如說,中國古代建筑人才的培養(yǎng)一般都是師徒相傳,走的是社會匠作的路子。許多建筑知識技術就是匠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借助于操作示范和歌謠口訣等形式一代一代地承傳下來的。此外,建筑的基本技法、造型風格以及工匠人才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家族為脈絡,以地緣為范圍的,師徒之間往往是父子關系或是親戚關系,尤其是那些技藝精湛風格獨特的木刻、漆繪、石雕等等,多是有家學傳統(tǒng)或地方傳統(tǒng)的。
          以“經(jīng)驗為本”的承傳模式有重視直觀的感受體驗、事事相喻物物相證、重類比重參驗重象征的思維特點,所以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往往是在努力效仿、忠實重復古代形制的基礎之上再表現(xiàn)出來的。
    (摘編自周霞、劉管平《“天人合一”的理想與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觀》)(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梳理,正確的一項是
     

    A.
    B.
    C.
    D.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人被看作是天地間最可寶貴者,是中國哲學家出于高度自覺對漢代以來流行的“天人合一”說之負面影響的駁正。
    B.中國哲學認為人在本質精神上與宇宙同樣偉大,一個真正的人,應當把個體生命通貫于宇宙之中,去成就一切生命。
    C.材料二引用《荀子》《孟子》是為了說明中國古代聚落建設有尊重自然,順應環(huán)境的傳統(tǒng),也有保護水土的思想。
    D.如果建筑以“中庸適度”為目標,追求造型和體量的節(jié)制、單間與庭院的配合,就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天人合一”思想既主張人與自然共存共生,和諧統(tǒng)一,也強調天與人各司其職,各有所長,互不干預。內涵豐富。
    B.漢代以來流行的“天人感應”“人副天數(shù)”說遮蔽了“天人合一”學說的正面影響,無益于社會生活準則的確立。
    C.基于以“經(jīng)驗為本”的承傳模式,中國古代建筑一方面有深厚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難以突破原有的秩序,需要辯證看待。
    D.材料一和材料二均采用了總分式論證結構,從不同角度對開篇提出的觀點進行了深入探討,結構嚴密,邏輯清晰。
    (4)根據(jù)材料二,結合下列文字內容,分析岳陽樓、滕王閣以及蘇州園林等建筑體現(xiàn)出的“天人合一”建筑觀。
          ①“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br />(《岳陽樓記》)      ②“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br />(《滕王閣序》)      ③“他們(蘇州園林的設計者)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br />(《蘇州園林》)(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chuàng)新發(fā)展,積極發(fā)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xù)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睂Υ?,請你結合材料一談談各國應如何運用“天人合一”思想達成合作共創(chuàng),以生成一個互依性的整體世界?

    組卷:6引用:1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二(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父親(節(jié)選)
    梁曉聲
          小時候,父親在我心目中,是嚴厲的一家之主,絕對權威,靠出賣體力供我們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懼怕的人。
          父親板起臉,母親和我們弟兄四個,就忐忑不安,如對大風暴有感應的鳥兒。
          父親難得心里高興,表情開朗。
          那時妹妹未降生,爺爺在世,老得無法行動了,整天躺在炕上咳嗽不止,但還很能吃。全家七口人高效率的消化系統(tǒng),僅靠吮咂一個三級抹灰工的汗水。用母親的話說,全家天天都在“吃”父親。
          父親是個剛強的山東漢子,從不抱怨生活,也不嘆氣。父親板著臉任我們“吃”他。父親的生活原則萬事不求人。鄰居說我們家:“房頂開門,屋地打井?!?br />      我常常祈禱,希望父親也抱怨點什么,也唉聲嘆氣。因為我聽一位會算命的鄰居老太太說過這樣一句話:“人人胸中一口氣?!卑凑瘴业奶煺嬗字傻南敕?,父親如果能唉聲嘆氣,則會少發(fā)脾氣了。
          父親就是不肯唉聲嘆氣。
          這大概是父親的“命”所決定的吧?真很不幸!我替父親感到不幸,也替全家感到不幸。但父親發(fā)脾氣的時候,我卻非常能諒解他,甚至同情他。一個人對自己的“命”是沒辦法的,別人對這個人的“命”也是沒辦法的。何況我們天天在“吃”父親,難道還不允許天天被我們“吃”的人對我們發(fā)點脾氣嗎?
          父親第一次對我發(fā)脾氣,就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一個慣于欺負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剛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劃了兩道口子。父親不容我分說,狠狠打了我一記耳光。我沒哭,沒敢哭,卻委屈極了,三天沒說話。在擁擠著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方米的空間內,生活絕不會因為四個孩子中的一個三天沒說話而變得異常的。全家都沒注意我三天沒說話。
          第四天,在學校,在課堂,老師點名,要我站起來讀課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讀熟了的課文。我站起來后,許久未開口。老師急了,同學們也急了。老師和同學,都用焦急的目光看著我,教室的最后一排,坐著七八位外校的聽課老師。
          我不是不想讀,不是存心要使我的班級丟盡榮譽。我是讀不出來,讀不出課文題目的第一個字。我心里比我的老師,比我的同學們還焦急。
    “你怎么了?你為什么不開口讀?”老師生氣了,臉都氣紅了。
          我“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從此我們小學二年級三班,少了一名老師喜愛的“領讀生”,多了一個“結巴磕子”,我也從此失掉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
          我的口吃,直至上中學以后,才自我矯正過來。我變成了一個說話慢言慢語的人。有人因此把我看得很“成熟”,有人因此把我看得“胸有城府”。而在需要“據(jù)理力爭”的時候,我往往成了一個“結巴磕子”,或是一個“理屈詞窮”者。父親從來也沒對我表示過歉意。因為他從來也沒將他打我那一耳光和我以后的口吃聯(lián)系在一起……
          關于“出息”,父親是有他獨到的理解的。
          一天吃飯的時候,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著碗又要去盛,瞥見父親在瞪我。我膽怯了,猶猶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
          父親卻鼓勵我:“盛呀!再吃一碗!”
          父親見我只盛了半碗,又說:“盛滿!”接著,用筷子指著哥哥和兩個弟弟,異常嚴肅地說:“你們都要能吃!能吃,才長力氣!你們眼下靠我的力氣吃飯,將來,你們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氣吃飯的!”
          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父親臉上呈現(xiàn)出一種真實的慈祥、一種由衷的喜悅、一種殷切的期望、一種欣慰、一種光彩、一種愛。
          我將那滿滿一大碗苞谷面粥喝下去了,還強吃掉半個窩窩頭。為了報答父親,報答父親臉上那種稀罕的慈祥和光彩。盡管撐得夠嗆,但心里幸福。因為我體驗到了一次父愛。我被這次寶貴的體驗深深感動。
          我以一個小學生的理解力,將父親那番話理解為對我的一次教導、一次具有征服性的教導、一次不容置疑的現(xiàn)身說法。我心領神會,虔誠之至地接受這種教導。從那一天起我飯量大了,覺得自己的肌肉也仿佛日漸發(fā)達,力氣也似乎有所增長。
    “老梁家的孩子,一個個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窩窩頭,苞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頓頓吃得多歡,吃得多饞人喲!”這是鄰居對我們家的唯一羨慕之處。父親引以為豪。
          我十歲那年,父親隨東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親離家不久,爺爺死了。爺爺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親病了。醫(yī)生說,因為母親生病,妹妹不能吃母親的奶。哥哥已上中學,每天給母親熬藥,指揮我們將家庭樂章繼續(xù)下去。我每天給妹妹打牛奶,在母親的言傳下,用奶瓶喂妹妹。
          我極希望自己有一個姐姐。母親曾為我生育過一個姐姐。然而我未見過姐姐長得什么樣,她不滿三歲就病死了。姐姐死得很冤,因為父親不相信西醫(yī),不允許母親抱她去西醫(yī)院看病。母親偷偷抱著姐姐去西醫(yī)院看了一次病,醫(yī)生說晚了。母親由于姐姐的死大病了一場。父親卻從不覺得應對姐姐的死負什么責任。父親認為,姐姐純粹是因為吃了兩片西藥被藥死的。
    “西藥,是治外國人的病的!外國人,和我們中國人的血脈是不一樣的!難道中國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藥來治的嗎?!西藥能治中國人的病,我們中國人還發(fā)明中醫(yī)干什么?!”
          父親這樣對母親吼。
          母親辯駁:“中醫(yī)先生也叫抱孩子去看看西醫(yī)?!?br />“說這話的,就不是好中醫(yī)!”父親更惱火了。
          母親,只有默默垂淚而已。
          鄰居那個會算命的老太太,說按照麻衣神相,男屬陽,女屬陰,說我們家的血脈陽盛陰衰,不可能有女孩。說父親的秉性太剛,女孩不敢托生到我們家。說我夭折的姐姐,是被我們家的陽剛之氣“克”逃了,又托生到別人家中去了。
          一天晚上,我親眼看見,父親將一包中草藥偷偷塞進爐膛里,滿屋彌漫一種苦澀的中草藥味。父親在爐前呆呆站立了許久,從爐蓋子縫隙閃耀出的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父親臉上。父親的神情那般肅穆,肅穆中呈現(xiàn)出一種哀……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父是一個剛強的山東漢子,是個三級抹灰工。他靠著微薄的工資供養(yǎng)一大家子人,脾氣暴躁,不善言辭,卻也吃苦耐勞。
    B.“房頂開門,屋地打井”一句指父親“萬事不求人”的生活原則,即使生活非常困難,也不向親朋或鄰居尋求幫助,要自力更生。
    C.父親第一次對“我”發(fā)脾氣這一情節(jié),揭示許多父母沒有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喜怒哀樂,最終給孩子造成了終身難以擺脫的心理陰影。
    D.盡管父親母親在如何救治姐姐上有尖銳的矛盾,但姐姐的去世都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傷痛,“我”也敏銳感知到了父親的痛苦。
    (2)下列對小說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以一個兒子的眼光記錄父親,通過幾件典型的事件描繪了父親鮮明的性格,真切自然。如父親對“出息”的理解體現(xiàn)了他樸素的人生觀。
    B.文本善于使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如母親的溫柔隱忍,與父親的暴躁易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比中突出父親在家“絕對權威”的地位。
    C.作者梁曉聲善于苦難敘事,既能夠通過具體的生活展現(xiàn)苦難的物質生存狀態(tài),也能夠由此挖掘人物內心,展現(xiàn)他們苦難的精神狀態(tài)。
    D.作品情感豐盈,矛盾、誤解、沖突、埋怨、委屈、慶幸、感恩等交織在一起,揭示出父與子真實的內心世界及親情中那些不愿被提起的話題。
    (3)文中畫線句子連用了三個整齊的短句并都以“了”字結尾,簡要分析作者這樣處理的用意。
    (4)有人說:“在批評父輩狹隘的時候,我們切不可忘記他們的深沉?!闭埥Y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組卷:10引用:5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二(本題共1小題,13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從城里到山上的途中,黃先生的一切顯現(xiàn)在我的心上。在我有口氣的時候,他是永生的。真的:停在我心中,他是在死里活著。每逢遇上個穿灰布大褂,胖胖的人,我總要細細看一眼。是的,胖胖的而穿灰布大衫,因黃先生而成了對我個人的一種什么象征。甚至于有的時候與同學們聚餐,“黃先生呢?”常在我的舌尖上;我總以為他是還活著。還不是這么說,我應當說:我總以為他不會死,不應該死,即使我知道他確是死了。
          他為什么作學監(jiān)呢?胖胖的,老穿著灰布大衫!他作什么不比當學監(jiān)強呢?可是,他竟自作了我們的學監(jiān);似乎是天命,不作學監(jiān)他怎能在四十多歲便死了呢!
          胖胖的,腦后折著三道肉??;我常想,理發(fā)師一定要費不少的事,才能把那三道彎上的短發(fā)推凈。臉像個大肉葫蘆,就是我這樣敬愛他,也就沒法否認他的臉不是招笑的??墒?,那雙眼!上眼皮受著“胖”的影響,松松的下垂,把原是一對大眼睛變成了倆螳螂卵包似的,留個極小的縫兒射出無限度的黑亮。好像這兩道黑光,假如你單單的看著它們,把“胖”的一切注腳全勾銷了。那是一個胖人射給一個活動、靈敏、快樂的世界的兩道神光。他看著你的時候,這一點點黑珠就釘在你的心靈上,而后把你像條占了鉤的小白魚,釣起在他自己發(fā)射出的慈祥寬厚光朗的空氣中。然后他笑了,極天真的一笑,你落在他的懷中,先去了你自己。那件松松裹著胖黃先生的灰布大衫,在這時節(jié),變成了一件仙衣。
    (1)文中寫我“敬愛”黃先生,卻又寫他“招笑”的臉,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文中畫橫線部分,突出了黃先生“停在我心中,他是在死里活著”的狀態(tài),這一表達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組卷:3引用:2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疫情肆虐,戰(zhàn)爭威脅,環(huán)境惡化,社交受阻,地緣相隔,似乎一切都在打破,一切又在重建,人類面臨著種種挑戰(zhàn)。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前,站在十字路口的我們應該怎樣應對?
          較勁: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可為而為之;
          妥協(xié):順應變局,平衡關系,調整節(jié)奏,不為而為,新常態(tài)新發(fā)展;
          躺平: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無可奈何花落去,得過且過吧。
          同學們,經(jīng)歷了一個多月的宅家線上學習,我們以復雜的心情跨入新的學年,新學期開學之際,班決定開展一次主題班會活動。請你結合上述材料內容,寫一篇發(fā)言稿,談談你的想法。
          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0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