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山東省青島市高三(上)期初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中國古代文論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題,往往具有“實然”“應然”雙重意義,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觀念對“文”之反映、認識功能的信賴,也在于儒道兩家共同標舉的“貴真”理想。
在中國古代“文如其人”說的支持者中,在“實然”認定外,還賦予該命題“應然”意義者,比比皆是。葉燮所說的“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如此,“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心聲心畫,吾輩正賴有此留天地間互相參驗者”亦如此。在這里,筆者更為關心的是,上述“實然“應然”的判斷是如何產生的?回答此問題,我們需要對兩者的思想基礎分別進行追尋。
盡管在具體表達時,“文如其人”命題往往也包含對“文”的審美形態(tài)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闡釋目的,終歸在于肯定“文”承載創(chuàng)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個性氣質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諸多根深蒂固的觀念中,恰有一種與此息息相關,那就是承認并重視“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認識功能。儒家詩學經典文獻中的相關表述,可謂該觀念的典型體現(xiàn)?!对姶笮颉分械摹罢撜?,志之所之包,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至少是在認定,詩能夠反映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眾多后學奉為圭果的認識方法——“以意逆志”,實際上也包含著上述事實判斷。孟子認為,解讀詩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于詞句而誤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一觀點無疑有對正確發(fā)揮解讀者主觀能動性的肯定與期待:此外,還有一點比較隱蔽,那就是對語言文字反映、認識功能的認可。因為在對該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僅僅是認知主體不恰當?shù)睦斫夥绞?,而絕不是作品承載“志”的真實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使解讀者“知人”能力再強,也是無處應用的。當然,除了上述儒家經典文獻,在古人其他常見表達中,文的這類功能也一再被確認。眾所周知,所詞“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復的心愿,這其中潛藏的,是對作品能夠承載作者情態(tài)個性的肯定。而《漢書?司馬遷傳》所載《報任安書》中的“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則不單關注著“文”對德性或聲名的傳播,還表達出對“文”之展示自我情感、個性的信賴。在這類觀念中,具備上述功能的“文”已不僅是一種認知工具,更是異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橋梁、創(chuàng)作者精神水存的保證。顯而易見,將“文”等同于反映認識創(chuàng)作者個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經典著作及文人反復確認的真理性認識。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題能夠得到長久的擁護,絕非偶然。
除“客觀事實認定”一端外,在“人”與“文”的“應然”層面,“文如其人”命題同樣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礎。在這個層面,“文如其人”表達的是“貴真”的一種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應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論一以貫之的價值尺度??傮w來說,中國古代文藝觀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誠地表達真實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備完滿呈現(xiàn)作者真情實感的水平。如果說后者是對作品客觀效果的考慮,其實現(xiàn)程度尚不完圣取決于作者的主觀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對創(chuàng)作者主觀動機的要求,即要求作家無論創(chuàng)作水準怎樣,至少理應保證內容的退實、表達態(tài)度的真誠。這兩點原則上人人皆可實現(xiàn),若不能做到,為人為文就均不足敢。就文論史事實來看,《易傳?文言》中的“修辭立其誠”,《禮記?表記》中的升欲信辭欲巧”。就已包念了對“真”原則的自覺確認。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視形式風格的文人,也是絕不背棄該原則的。不難看出,當“真”成為古代文人立身、為文的普遍追求時,在他們心中,同樣標舉該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應然”意義了。
綜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盡意”說這類對立觀念,“文如其人”命題仍具備堅實的思想基礎。
(摘編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題探微》)材料二:
中國代詩學以“文如其人”說作為風格論的核心命題。這一命題既從先秦時期孟子開創(chuàng)的“知人論世…知言養(yǎng)氣”的批評傳統(tǒng)導出,也在魏晉時期的人物品藻之風中得到支撐,最終發(fā)展為“以氣論文”的風格學說,形成了以詩觀人、以人論詩的批評傳統(tǒng)。
西方的風格即人說出現(xiàn)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辭特點論風格之后,才真正關注藝術家的氣質個性與其作品的藝術風格的內在聯(lián)系的。歌德曾指出:“一個作家的風格是他的內心生活的準確標志。所以一個人如果想寫出明白的風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寫出雄偉的風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偉的人格?!?br /> 耐人尋味的是,“文如其人”與“風格即人”這兩個十分相近的風格論命題產生兩個各自獨立發(fā)展的文化系統(tǒng)和原創(chuàng)性詩學體系,又在比較視域中成為中西詩學風格論匯通性的鮮明表征。兩個命題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運用不同的圍證和表運應式,卻共同揭示著文學風格的內在特性,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學規(guī)律”,當然,這兩個命題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錢鍾書曾經做過辨析,認為文如其人“乃讀者由文以知人”,而風格即人“乃作者取讀已以成文”這種內在差異的存在恰恰顯示出其間互識和互補的可能性,也體現(xiàn)著不同民族詩學并非趨同的獨特性。
(摘編自“中國作家網”《文學風格論與當下文學實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文如其人”的論說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但綜合來看應質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
B.材料一將“文如其人”的要義作品能夠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個性氣質等表述均納入了考察范圍。
C.先秦時期的“知人論世”說在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魏晉時期人物品藻之風的養(yǎng)分,最終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說。
D.西方的“風格即人”說比修辭特點論風格更加客觀,真正關注作家的氣質個性與其作品的藝術風格的內在聯(lián)系。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如其人”是中國古代文論史上的重要命題,通過思考其特質,我們能夠獲得文學研究方法上的啟示。
B.沈德潛說:“讀太白詩,如見其脫展千乘:讀少陵詩,如見其憂國傷時?!边@種看法與葉燮的判斷意旨相合。
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學說,為“文如其人”命題能夠得到學界長久的擁護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撐。
D.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和詩學體系帶來的“文如其人”說和“風格即人”說的互識和互補,造成了兩種學說的差異。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觀點的一項是
A.從《漢書》“詩可以觀風俗知薄厚”可知,通過詩可以認識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心理,進而合理推斷民風與政治狀況。
B.《文心雕龍》中“為情造文“為文造情”兩句,對“文”與“人”的關系進行高度概括,這一見解堪稱深刻。
C.劉勰論漢末建安之詩文風格為“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也”。
D.“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詩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懷滲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氣息。
(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尚書?堯典》說“詩言志”,《禮記?表記》說“情欲信”。請結合材料一,談談你對此的理解。組卷:31引用:10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抉擇
張愛國 客棧的門被輕輕敲了一下。我爺爺大驚,緊捂口鼻,一只眼貼上門縫。外面,除了風雪聲,黑燈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見。
“張老板,在嗎?我從城外來?!甭曇艉艿鸵埠芷届o。聽到“城外”,我爺爺不知道怎么就拉開了門。來人不高,不胖,很精干,握住我爺爺微微顫抖的手,低聲道:“謝謝同志。哦,我可以稱呼您同志嗎?”
我爺爺略顯遲疑:“長官……”
“別,我姓范,叫我老范。我還叫你張老板?!崩戏墩f話很干脆,“張老板,客棧里沒有住客吧?請給我一間房,能容我一人就中。這是房費。”老范將兩塊大洋塞進我爺爺手里。
“不,不……”
“有住客?”老范立馬有了警惕。
“城都被你們圍了一個多月了,外鄉(xiāng)人哪里還住得起店?”我爺爺將兩塊大洋往老范手里回塞,“這個不要,你們也是為了……”
“所以你更得收下。”老范將大洋摁到我爺爺掌心“四十八天了,別說外鄉(xiāng)人,你們也不好過哦。沒辦法啊,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開,我們都是歷史和民族的罪人?!?br />“我懂。青沙城的人都懂?!蔽覡敔攲⒗戏额I上二樓最東頭的房間,兩人的腳步都輕得沒有一點兒聲音。關上門,我爺爺要給老范送瓶開水泡泡腳,被老范制止:“不用,習慣了。”老范拍拍我爺爺后背:“張老板,你能讓我進來,就能為我保密,是吧?”
我爺爺木訥地點了點頭,輕手輕腳地走回樓下,隱隱覺得剛才不該讓這個人進來,他此時能從城外進入城內,說明絕非一般人物。他的到來對自己意味著什么呢?我爺爺不由地害怕。
“鈴”,鈴聲非常低,卻驚得我爺爺一大跳,房里哪來的鈴聲?
“鈴,鈴”,我爺爺立即知道了鈴聲的來源,全身的汗毛立馬豎立。四五年沒用了,那個很難引人注意的鈴鐺已落滿灰塵,那根從樓上穿壁而來的絲線也落滿灰塵,正被輕輕牽動著。“他來了?什么時候來的?”我爺爺緊搭猛烈跳動的胸口,躡手攝腳走上三樓最西頭那間房前,輕輕觸碰門頭隱蔽的小釘子。門悄無聲息地打開了。
房內溫暖如春。魏鳴之倚在大床上,手里捧著煙槍,煙槍換了,周身鑲嵌著紅藍寶石?!白恿中?,外面如何?客棧里如何?有無異樣?”魏鳴之吐一口煙圈。
“沒,沒……”我爺爺知道魏鳴之的厲害,愈發(fā)緊張。
“咔!”魏鳴之一只手繼續(xù)捏著煙槍,另一只手變魔術般舉著一把手槍,子彈也被推上了膛,槍口對準我爺爺?shù)拿夹模骸皬埨习?,別和我耍心眼兒?!?br /> 我爺爺反而平靜了——與魏鳴之打交道這么多年,受到他不小的影響,越是緊急時刻越表現(xiàn)得平靜?!傍Q之兄,哦,長官,我可以請你離開這兒嗎?這是我的客棧,你入住經過我同意了嗎?按你們的法律,我有權這么做?!?br /> 魏鳴之手腕一閃,手槍不見了,坐起,向我爺爺微微一抱拳:“子林兄勿當真,兄弟不過開個玩笑。子林兄,并非兄弟信不過你,實在是兄弟重任在身,不可有絲毫差錯。不瞞子林兄,不出三日,兄弟我,我們,就大功告成,城外那些……”
“明白,鳴之兄一到,我就知道事關重大。我也明白,鳴之兄一出手,局勢就會逆轉?!蔽覡敔?shù)卣f。
“張子林,不是你,我早已死于日本人之手,故而你也是抗日英雄。然,此時同樣國難當頭,你若膽敢有絲毫背叛,我魏鳴之的子彈是不認人的!”魏鳴之說著從保險柜里拿出一根金條,“子林兄,兄弟也只能如此相報了。子林兄放心,青沙城解圍,全國秩序恢復后,兄弟和南京都不會忘記你?!?br /> 回到樓下,爺爺愁死了,事情已經很清楚,老范和魏鳴之,一個城外,一個城內,正在領導一場針鋒相對的重大行動?!拔壶Q之當年孤身潛入被目本人占領的青沙城,與敵人展開殊死較量,身受重傷,是我冒著危險救他??墒?,我不能成為罪人啊!”我爺爺終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樓最東邊的房間,默默念道,“鳴之兄,我并非背叛。我當年救你,是救英雄;現(xiàn)在,我是……”
補記:《青沙志》載,是夜,魏鳴之被捕。次日,解放軍挫敗青沙城守軍一次重大陰謀。旋即,青沙城宣告解放。
(摘自《小小說月刊》,2021年第7期,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老范堅持將兩塊大洋摁到“我爺爺”的手掌心,與后文希望“我爺爺”為他保密用意相同。
B.老范、魏鳴之在風雪之夜先后到來,這使“我爺爺”始終處于緊張害怕之中,慌亂無措。
C.小說在對話中多處使用省略號,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語意,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D.魏鳴之對“我爺爺”的稱呼多變,能看出他對“我爺爺”既有試探、威脅又有安撫、利誘。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的環(huán)境描寫用語簡練,在寫自然環(huán)境的同時,又營造出緊張的氛圍,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
B.小說情節(jié)在沖突中展開,城外與城內的矛盾沖突引發(fā)了“我爺爺”的內心沖突,富有張力,引人入勝。
C.小說將解放青沙城這重大事件聚焦于客棧,這與老舍的《茶館》以茶館為舞臺展現(xiàn)社會滄桑巨變異曲同工。
D.小說正文結尾留有空白,又用補記的形式明確交代了故事的結局,與前文相互印證,突出了主題。
(3)小說的標題“抉擇”有多重意蘊,請簡要分析。
(4)請分析“我爺爺”的人物形象。組卷:26引用:9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宣宗宣德元年,禮部進《籍田儀注》,上觀之,謂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御躬秉耒耜,貴有實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禮有本有文,蒼生之福也?!睉舨孔嗲嘀萁韫偌Z賑饑,乞復勘,然后給。上曰:“民饑無食,當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給。”
三年六月,上諭朝臣:“貪濁奈何?”楊士奇對曰:“貪風始永樂末,今更甚。太宗嘗數(shù)疾不視朝,扈從之臣,請托賄賂,公行無忌?!睏顦s曰:“當是時,惟方賓有貪名。”上即顧榮問:“今日貪者誰甚?”對曰:“莫甚劉觀?!?bdo class="mathjye-underwave">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現(xiàn)去誰代觀者士奇曰:“通政使顧佐廉公有威?!睒s曰:“佐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顧佐乃能如是!”閱數(shù)月,乃命觀巡閱河道,而以佐代之。尋下觀獄。
上與侍臣論歷代戶口盛衰。上曰:“戶口之盛衰,足以見國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養(yǎng)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漢武承文、景之余,煬帝繼隋文之后,開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亂,豈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漢武末年乃悔輪臺,煬帝遂以亡國,玄宗卒至播遷,皆足為世大戒?!?br /> 九月庚戌朔,駐蹕薊州,進州官諭之曰:“此漢漁陽郡也。昔張堪為政,民有樂不可支之謠,爾曹勉之!”又進者老諭曰:“今歲豐稔,無他虞,善訓厲子孫,務禮義廉恥,毋安溫飽自棄。”
四年春,上召大學士楊薄渝曰:“朕每念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顧禍亂生于不虞。邇來群臣好進諛辭,令人厭聞,卿宜勉輔朕?!北☆D首謝:“臣不敢忘報?!鄙显唬骸爸斌痣捱^,報朕多矣。”溥又頓首謝曰:“直言求之非難,受之為難?!鄙显唬骸叭??!?br />(選自《明史紀事本末?仁宜致治》)
文本二:
贊曰:即位以后,吏稱其職,政得其平,倉庾充羨,閭閻樂業(yè)。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選自《明史?本紀九》)(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觀去/誰代觀者/
B.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觀去/誰代觀者/
C.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觀去/誰代觀者/
D.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觀去/誰代觀者/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中被供奉時所稱的名號。
B.籍田,天子率臣子親自耕田的典禮,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種的田,文指后者。
C.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這天。這與《登泰山記》中“戊申晦”的紀日法相同。
D.閭閻,原指古代里巷內外的門,也用來指平民居住的地區(qū),文中代指百姓。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永樂末年,一些官員公開行贈受賄,貪腐之風盛行。楊士奇和楊榮一致認為顧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劉觀,這與明宣宗的想法不謀而合。
B.漢武帝和隋煬帝,或窮兵黷武,或大興土木,致使戶口衰減,國家動蕩,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認為他們都是后世治世的鑒戒。
C.漢代的張堪擔任漁陽郡太守時,百姓安居樂業(yè),當?shù)貍鞒裰{以頌揚他。明宣宗告誡薊州官吏,要努力向張堪學習。
D.明宣宗深知創(chuàng)業(yè)艱難,守成不易,日夜憂思國事。當天下逐漸安定時,群臣多有阿諛之辭,明宣宗對此表示厭惡,希望賢臣全力輔佐他。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民饑無食,當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給。
②今歲豐穩(wěn),無他虞,善訓厲子孫,務禮義廉恥,毋安溫飽自棄。
(5)請結合文本一簡要概括明宣宗時社會出現(xiàn)“治平之象”的原因。組卷:16引用:6難度:0.5
四、整本書閱讀(5分)(本題共1小題,5分)
-
8.“差序格局”是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指在親屬、地緣等社會關系中,以自己為中心產生的親疏遠近的人際格局。這種格局能放能收,且隨自己所處的時空變化而變化。請你從《紅樓夢》人物賈政、王熙鳳、香菱中任選一人,對“差序格局”進行具體分析。不超過100個字。
組卷:11引用:2難度:0.7
五、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李大釗曾說過:吾人在世,不可厭“今”而徒回思“過去”,夢想“將來”,以耗誤“現(xiàn)在”的努力,又不可以去掉“過去”而只以“今”境自足。宣善用“今”。以努力為“將來”之創(chuàng)造。
“現(xiàn)在”的你正處在人生拔節(jié)孕穗的黃金時期,李大釗的這怎樣的啟示?請結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4引用:4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