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高二(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24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各題。
          魯迅主張掀翻吃人的宴席,搗毀安排這宴席的廚房,但是,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衛(wèi)這盛宴免遭擾亂。這就決定了魯迅與權(quán)威話語之間的對立關(guān)系??呆斞傅囊簧苯痈深A(yù)政治的行為不多,發(fā)表政治時評極少,他總是守在文化陣地上,從事他的文學活動,而政治家們卻對他視若洪水猛獸,原因大半在此。但是,魯迅與權(quán)威話語的沖突還不僅在于他對古老傳統(tǒng)的無情批判。而是在于他雖然很少談?wù)?,卻從骨子里與政治權(quán)威格格不入。作為獨立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他不可能重新回到依附權(quán)威的舊路。他獲得了現(xiàn)代獨立性,也為這獨立性付出了人生的代價。那就是要孤獨地承受來自權(quán)威的各種壓迫。而魯迅的性格又使他越是在壓迫之中,越容易堅守陣地。他頑強地堅守著知識分子獨立的話語立場,捍衛(wèi)著知識分子獨立的話語空間,無論有什么樣的壓迫,也決不放棄知識分子對現(xiàn)實社會和文化傳統(tǒng)的獨立批判權(quán)。在對權(quán)威話語的反抗中,魯迅以自己的話語實踐確立了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話語的獨立性。
          大概應(yīng)該承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也有自己的某種獨立性,而且?guī)浊隁v史上一再出現(xiàn)的“道”與“勢”的沖突往往顯示著他們的骨氣。但是,“道”與“勢”的沖突是有限的,暫時的,從理論上講,只有遇到“無道昏君”時這種沖突才會發(fā)生。如果皇帝寶座上坐的是“有道明君”,這“道”與“勢”就是統(tǒng)一的。這種統(tǒng)一之所以是常態(tài)而不是偶然,因為古代帝王不僅多是圣人之徒,與讀書人本是同門弟子,而且即使不是儒家信徒,在統(tǒng)治國家時也決不拒絕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的命運歷來如此:所有舊秩序的破壞者都要反孔,到舊秩序破壞完了,要建設(shè)自己的新秩序時就轉(zhuǎn)眼變成尊孔的表率。這原因在于儒家學說是一種有利于安定團結(jié)的學說,它有助于使人做穩(wěn)了奴隸。正因為這樣,在古代中國,“道”與“勢”沒有根本的沖突。同時,科舉制在彌合著道與勢的裂縫?!疤觳蛔儯酪嗖蛔儭钡挠^念使古代文人沒有承擔知識分子的使命從而去探尋新“道”,這就避免了許多沖突。然而,正因為這樣,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話語,中國文學也一樣沒有知識分子獨立的話語空間。
          知識分子往往都很敏感,但有他那種感覺的大概不多。魯迅總有一種壓迫感,總感覺自己是奴隸。仔細想想,社會并未對魯迅特別過不去,壓迫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根本沒有感覺,魯迅卻為之痛心疾首。然而,正是這種感覺分出了覺醒和麻木,分出了甘于做奴隸和不甘做奴隸。在文壇上,則從幫忙與幫閑的文學中分出了獨立的知識分子話語。這種感覺使他與權(quán)勢者格格不入。
          他反復抨擊奴才,反對奴性,反對奴隸道德,是對奴隸制度和奴隸主義的徹底反叛。這與魯迅對權(quán)威的反抗是一致的,是魯迅反抗權(quán)威話語的一種表現(xiàn)。反對奴性之舉與社會統(tǒng)治者制造奴隸的愿望是背道而馳的。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都希望知識分子幫忙制造好的奴隸。魯迅卻堅決拒絕這種合作,背離了傳統(tǒng)的康莊大道,而走上了孤獨的險途。這是一切有奴隸主思想的人都不歡迎的,然而,沒有這一點,就沒有知識分子話語的獨立性。
    (摘編自李新宇《魯迅: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話語的基石》)
    (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迅與權(quán)威話語之間的關(guān)系對立,他不直接干預(yù)政治,極少發(fā)表政治時評,是政治家視魯迅為洪水猛獸的原因。
    B.無論有什么樣的壓迫,魯迅也決不放棄知識分子對現(xiàn)實社會和文化傳統(tǒng)的獨立批判權(quán),捍衛(wèi)知識分子獨立的話語空間。
    C.因為古代帝王多是圣人之徒,在統(tǒng)治國家時決不會拒絕孔孟之道,所以在中國歷史上“道”與“勢”統(tǒng)一是常態(tài)。
    D.魯迅反復抨擊奴才,反對奴性,反對奴隸道德,是對奴隸制度和奴隸主義的徹底反叛,是反抗權(quán)威話語的一種表現(xiàn)。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運用比喻的論證手法,把魯迅對政治權(quán)威的反抗比作掀翻吃人的宴席、搗毀安排宴席的廚房。
    B.文章以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一再出現(xiàn)的“道”與“勢”的沖突,論證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獨立性的局限性。
    C.文章以魯迅對權(quán)威話語的反抗為前提,論證魯迅以自己的話語實踐確立了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話語的獨立性的觀點。
    D.文章首先指出魯迅與政治權(quán)威格格不入,接著闡述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局限性,最后歸結(jié)論點。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儒家學說是不利于團結(jié)的,科舉制沒有彌合“道”與“勢”的裂縫,古代文人就能承擔知識分子的使命,去探尋新“道”。
    B.因為所有舊秩序的破壞者都要反孔,所有新秩序的建設(shè)者都要尊孔,所以儒家學說成了一種有利于社會安定團結(jié)的學說。
    C.魯迅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身份,但他在精神上已經(jīng)不是奴隸。他的這種反抗態(tài)度和立場使他與權(quán)威形成了一種緊張的對立關(guān)系。
    D.社會統(tǒng)治者希望制造奴隸,而魯迅反對奴性之舉與此相矛盾。中國歷代知識分子都幫忙制造聽話的奴隸,而魯迅卻堅決拒絕這種合作。

    組卷:23引用:13難度:0.7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  衡
          ①像一場戰(zhàn)爭突然結(jié)束,2014年林區(qū)宣布了禁伐令,喧鬧的伐木場頓時門前冷落車馬稀。在打掃“戰(zhàn)場”時,人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時分我有緣造訪了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雖然天正降大雨,我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向林地進發(fā),不一會兒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著,忽然聽見右邊不遠處有嘩嘩的流水聲。踩著朽木、草墩,鉆過橫七豎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條溪流從山上奔騰而下。眼前這條溪流無法與我見過的任何一條流水相比較,因為它沒有留下一絲人類活動的痕跡。仰望山頂只見遠遠近近的山、層層疊疊的樹、朦朦朧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著那些大大小小、圓圓滾滾的石頭,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繞行成一條飄飄的哈達。
          ④我們退回老林,雨時停時下,云忽開忽合,大家就舉著手機、相機抓緊時間照相采景。
          ⑤人類雖然早已進入現(xiàn)代文明,但是總忘不了找尋原始。這是因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點,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進化,包括人類自己;二是人類走出蠻荒的出發(fā)的起點,是生命的源頭,我們有必要回望一下走過的來路。判斷一個地方是不是夠原始,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看有沒有人的痕跡。從純自然的角度來說,人的創(chuàng)造是對自然的種種干擾和玷污。所以探險家總是去尋找那些還沒有人文污染過的地方。沒有人來過,無路;奇景第一次示人,無名;前人沒有留下詩詞,無文。今天我們進入的正是這種“三無”之境,只有你與自然在悄悄地私語。
          ⑥雖是來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說一說這里的石頭。國內(nèi)很有名的一處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氣的石柱。還有貴州天星橋,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這里的石頭一律是巨大堅硬的花崗巖,渾圓沉穩(wěn),高大挺拔,無不迸放著野性。石的分布無一定規(guī)則,或獨立威坐,或雙門對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喚,各具其態(tài)。
          ⑦現(xiàn)在要說一說在亂石間爭榮競秀的苔蘚了。這是整個林區(qū)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濕潤的溫床。它生在地上、樹上、石上,綠染著整個世界,不留一點空白。最讓人感動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著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樹干,雖然內(nèi)里已經(jīng)空朽,你輕輕一碰就是一個洞,但經(jīng)它一打扮,都仍保持著生命尊嚴。綠苔與枯樹正在悄然作著生命的轉(zhuǎn)換。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還是大樹,特別是那些與石共生的大樹。有一棵樹,我叫它“一木穿石”,我們平常說“水滴石穿”,可是有誰真的見過一滴水穿透了一塊石頭?現(xiàn)在,我卻見到了一棵樹,一棵活著的樹,硬是生插在一塊整石之上,霸氣十足。它的須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點點沙塵,然后蟄伏在石面的稍凹之處,聚積水分,醞釀能量。松樹的根能分泌一種酸液,一點一點地潤濕和軟化石塊。成語“相濡以沫”是說兩條魚,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續(xù)。而這棵紅松種子卻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潤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終于感動了頑石,讓出了一個小小的空間。它趕緊扎下一條須根,然后繼續(xù)濡石、挖洞、找縫,周而復始,終于在頑石上樹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說剛才的那棵樹有男性的陽剛之烈,下面這棵便有女性的陰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長的條石上,兩條主根只能緊抓著條石的邊緣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間的樹身,全樹就成了一個丁字形,一個標準的體操“一字馬”。那兩條主根是她修長的雙腿,樹干是她曼妙的身軀,挺胸拔背,平視前方。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樹的根與身子長得一般的粗細,一樣的勻稱,一樣的美麗。好一個“幽谷美人”!
          ⑩我們就這樣在綠色的時間隧道里穿行,見證了大自然怎樣在一片頑石上誕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類鋪床,以灌木蓄水遮風,孵化出高大的喬木林,就成了動物直至我們?nèi)祟惖膿u籃。這時再回看那艘石頭巨艦,是泰坦尼克號?是哥倫布的船?是鄭和下西洋時的遺物?都不是。它沉靜地停在這里,是特別要告訴我們,假如沒有人的干擾地球是什么樣子,大自然是什么樣子,我們曾經(jīng)的家是什么樣子。當年我們屈從了這片原始林,現(xiàn)在它給我們友好的回報,留下了一面大鏡子,照出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朝代之興替;以這片原始林為鏡,可知生命、人類和地球的興替。
    ?我下山時,看見沿途正在修復早年林區(qū)運木材的小火車路,不為伐木,是準備開展旅游,原始森林游。
    (1)下列對這篇散文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標題“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點明了本文描寫對象,而“幸存”一詞表現(xiàn)了作者思想情感。
    B.本文主體部分的順序非常清晰,從發(fā)現(xiàn)原始林,到進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離開,有頭有尾,脈絡(luò)分明。
    C.作者認為人的創(chuàng)造是對大自然的干擾與玷污,所以更喜歡原始林的三無境界,在這里可以與自然親密接觸。
    D.結(jié)尾寫下山時,看見沿途正在修復小火車軌道,不為伐木,而是準備開展原始森林游,作者對此感到欣喜。
    (2)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原始林,為什么第6段花了很多筆墨寫石頭?
    (3)文章在細致寫景的同時,還有一些恰到好處的議論。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組卷:9引用:2難度:0.6

三、古代詩文閱讀(40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2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張國維,字玉笥,東陽人。天啟二年進士,授番禺知縣。崇禎元年,擢刑科給事中,劾罷副都御史楊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賢黨也。已,陳時政言:“陛下求治太銳,綜核太嚴。拙者局蹐【注】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誰能展布四體為國家營職業(yè)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誼實薄此英察宜斂也臣同官還朝十日,旁措一詞,遂譴謫。不可稍加薄罰,示優(yōu)容之度乎?此上下宜洽也?!比坏劢K不能盡聽。京師地震,規(guī)弊政甚切,遷太常少卿。七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yīng)天、安慶等十府。其冬,流賊犯桐城,官軍覆沒。國維方壯年,一夕須發(fā)頓白。明年正月,賊攻潛山,知縣趙士彥重傷卒,攻太湖,知縣金應(yīng)元、訓導扈永寧被殺。
          國維至,解桐圍,遣守備朱士胤趨潛山,把總張其威太湖。十二月,諸城并全。攜山民桀石以投賊,賊多死,乃越英山、霍山而。所屬郡災(zāi)傷,國維輒為請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蘇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內(nèi)外塘、長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鎮(zhèn)江及江陰漕渠,并有成績。十四年夏,潁州盜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臨、通四鎮(zhèn)兵,護漕運。大盜李青山眾數(shù)萬,據(jù)梁山濼,遣其黨分據(jù)韓莊等八閘,運道為梗。時周廷儒赴召北上,青山謁之,言率眾護漕,非亂也。延儒許言于朝,授以職,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臨清。國維合所部兵擊降之,獻俘于朝,磔諸市。會開封陷,河北震動,條防河數(shù)策,帝亦納之。尋敘潁州討賊功,加太子太保,蔭錦衣僉事。吏部尚書徐石麒去位,眾議歸國維。馬士英不用,用張捷,國維乃乞省親歸。十六年四月,清兵入畿輔,國維朝魯王于臺州,請其監(jiān)國,總兵官方國安亦自金華至。馬士英素善國安,匿其軍中,欲入朝。國維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逾月,南都覆,魯王不數(shù)日出降,國安等諸軍乏餉潰,國維遂還守東陽。六月,知勢不可支,作絕命詞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節(jié)選自《明史?張國維傳》)【注】局蹐:小心謹慎。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劾罷副都御史楊所修、御史田景新 劾罷:彈劾罷免
    B.旁措一詞,遂譴謫 蒙:遭到
    C.把總張其威太湖 趨:小步快走
    D.乃越英山、霍山而 遁:逃跑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誰能展布四體/為國家營職業(yè)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誼實薄/此英察宜斂也/
    B.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誰能展布四體為國家/營職業(yè)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誼實薄此/英察宜斂也/
    C.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誰/能展布四體為國家營職業(yè)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誼實薄/此英察宜斂也/
    D.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誰/能展布四體/為國家營職業(yè)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誼實薄此/英察宜斂也/
    (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漕運,是古代封建王朝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經(jīng)水路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一種運輸方式,分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三種形式。
    B.巡撫,又稱撫臺,是中國明清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專職巡視各地軍政、民政,因“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得名。
    C.省親,是一種回家鄉(xiāng)看望父母或其他尊親的禮俗,《紅樓夢》中“榮國府歸省慶元宵”的“歸省”也指這一禮俗。
    D.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謚號,而“熹宗”則是他的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改稱廟號,并非所有君王都有廟號。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國維敢于直諫。他大膽彈劾罷免了魏忠賢的黨羽,之后又指出皇帝在考核官吏方面存在的弊病,但皇帝最終并沒有完全聽取他的意見。
    B.張國維心系百姓。當他管轄的郡遭遇災(zāi)害時,張國維立即替老百姓向朝廷請命,主持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做出了政績。
    C.張國維忠于職守。大盜李青山在水路上胡作非為、大肆焚掠,張國維聯(lián)合軍隊將其部擊潰,并把他交給朝廷處置。
    D.張國維忠貞不屈。清兵入京后,他朝見魯王并監(jiān)理國家大事。當魯王出降、各路軍隊潰敗后,張國維自知勢不可支,寧死不降。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會開封陷,河北震動,條防河數(shù)策,帝亦納之。
    ②馬士英素善國安,匿其軍中,欲入朝。國維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

    組卷:0引用:1難度:0.7

六、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6分)

  • 10.《紅樓夢》中,作者對人物的描寫生動傳神,從下列人物中選出與三段描寫分別對應(yīng)的三位,將序號填在橫線處。
    ①林黛玉   ②賈寶玉   ③王熙鳳   ④賈迎春   ⑤賈探春   ⑥賈惜春
    (1)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
     

    (2)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3)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轉(zhuǎn)盼多情,語言常笑。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神情思,悉堆眼角。
     

    組卷:0引用:1難度:0.7

七、寫作(60分)

  • 1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讀書分兩種,一種是讀有用的書,跟錢、權(quán)、名利有關(guān),讀它可以幫助你升學、謀生,獲得現(xiàn)實利益;一種是讀無用的書,不教授技能,或?qū)ι龑W、應(yīng)聘與掙錢沒有直接幫助,但可養(yǎng)心。梁文道先生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
          你更傾向于讀哪一種書呢?請就你的讀書選擇和經(jīng)歷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
          要求:自行立意;自擬題目;感情真摯,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
          方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用規(guī)范漢字書寫。

    組卷:2引用:5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