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二 非攻》2021年同步練習卷
發(fā)布:2024/11/7 11:0:2
一、文言文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使韓非來聘。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善刑名法術(shù)之學,見韓之削弱,數(shù)以書干韓王,王不能用。于是韓非疾治國不務(wù)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實之上,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所養(yǎng)非所用,所用非所養(yǎng)。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作《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五十六篇,十余萬言。
王聞其賢,欲見之。非為韓使于秦,因上書說王曰:“今秦地方數(shù)千里,師名百萬,號令賞罰,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從之計。大王誠聽臣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霸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國,以戒為王謀不忠者也?!蓖鯋傊?,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法誅之?!蓖跻詾槿唬吕糁畏?。李斯使人遺非藥,令早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揚子《法言》曰:或問:“韓非作《說難》之書而卒死乎‘說難’,敢問何反也?”曰:“‘說難’蓋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禮動以義止合則進否則退確乎不憂其不合也夫說人而憂其不合則亦無所不至矣。”或曰:“非憂說之不合,非邪?”曰:“說不由道,憂也。由道而不合,非憂也?!?br /> 臣光曰:臣聞君子親其親以及人之親,愛其國以及人之國,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為秦畫謀,而首欲覆其宗國,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烏足愍哉!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卷六秦紀一》)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數(shù)以書干韓王 干:觸犯 B.大王斬臣以徇國 徇:示眾 C.以售其言 售:實現(xiàn) D.烏足愍哉 愍:憐憫
A.君子以禮動/以義止/合則進/否則退/確乎不憂其不合也/夫說人而憂其不合/則亦無所不至矣
B.君子以禮動/以義止合/則進否則退/確乎不憂其不合也/夫說人而憂/其不合則亦無所不至矣
C.君子以禮/動以義止/合則進/否則退確乎不憂/其不合也夫/說人而憂其不合/則亦無所不至矣
D.君子以禮動/以義止/合則進/否則退/確乎不憂其不合也夫說人/而憂其不合/則亦無所不至矣
(3)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非本是韓國的貴族公子,他為韓國的削弱和韓王的“納地效璽”而憂心,想為國效力卻得不到重用。
B.作為韓王的使者,韓非游說秦王,竟“上書”稱憑著秦國的條件,只要推行自己的主張就能稱霸天下。
C.揚雄認為,游說人主當“憂”在不遵循道義,如果過分地看重說辭要符合人主的心意,就會不擇手段。
D.戰(zhàn)國時游說之士的“宗國”觀念不強,以韓非為代表,他們游說的主要目的是實現(xiàn)自己的主張和價值。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臣昧死愿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從之計。
②臣聞君子親其親以及人之親,愛其國以及人之國,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組卷:0引用:1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問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絕江海者托于船,致遠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紂用惡來,齊用蘇秦,秦用趙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齊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嘆曰:“昔我先君桓公,長轂八百乘以霸諸侯,今我長轂三千乘,而不敢久處于此者,豈其無管仲歟!”弦章對曰:“臣聞之,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則車下之臣盡管仲也?!?br /> 楊因見趙簡主曰:“臣居鄉(xiāng)三逐,事君五去,聞君好士,故走來見。”簡主聞之,絕食而嘆,跽而行,左右進諫曰:“居鄉(xiāng)三逐,是不容眾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見過八矣。”簡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婦之仇也;盛德之士,亂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彼斐鲆娭?,因授以為相,而國大治。
子路問于孔子曰:“治國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賢而賤不肖?!弊勇吩唬骸爸行惺献鹳t而賤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也,賤不肖而不能去也;賢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賤己而讎之。賢者怨之,不肖者讎之;怨讎并前,中行氏雖欲無亡,得乎?”
(節(jié)選自劉向《說苑?卷八?尊賢》,有改動)(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故絕江海者托于船 絕:橫渡 B.因授以為相,而國大治 治:整治 C.賤不肖而不能去也 賤:輕視 D.怨讎并前,中行氏雖欲無亡 讎:仇恨
A.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
B.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
C.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
D.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
(3)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人君樹立功名、成就霸業(yè)抑或破家亡國、身敗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賢而下士。
B.齊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輛兵車卻不敢在宋國久留,弦章告訴他,要多有幾個管仲一樣的賢臣就好了。
C.楊因是一個有爭議的人,而趙簡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眾議,委以重任,表明趙簡主能夠尊賢用賢。
D.孔子認為尊賢與賤不肖是治國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為“尊賢而不能用”,“賤不肖而不能去”而導致滅亡。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②居鄉(xiāng)三逐,是不容眾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見過八矣。組卷:0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問題。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后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后世哉?_今有人于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1)對下列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至攘人犬豕雞豚者 攘:偷竊 B.其不仁茲甚 甚:超過 C.至殺不辜人也 辜:罪過 D.從而譽之 譽:稱贊
①入人園圃,竊其桃李
②攻國
③入人欄廄,取人馬牛
④殺不辜人
⑤攘人犬豕雞豚
⑥少見黑曰黑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3)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偷盜行為說起,逐層推進,論證了損人越甚越不義、罪越大的道理,從而說明掠奪戰(zhàn)爭是最大的不義行為,必須堅決反對。
B.在先秦諸子里,墨子的論辯特別富于邏輯性,而且懇切動人,這篇文章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C.“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運用形象的比喻來證明“小為非知非,大為非而不知非”的道理。
D.本文論點是反對攻人之國,以為攻國是錯誤而不義的。寫作特色是一開頭就提出觀點。
(4)把文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后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后世哉?
②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組卷:2引用:1難度:0.5 -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問題。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眾也。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shù)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為政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且試毁F人聞之,皆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富貴也,今上舉義不辟貧賤,然則我不可不為義?!?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親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親也,今上舉義不辟疏,然則我不可不為義?!?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近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舉義不辟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遠者聞之,亦退而謀曰:‘我始以遠為無恃,今上舉義不辟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遠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國中之眾、四鄙之萌人聞之,皆競為義。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shù)也。譬之富者有高墻深宮,宮墻既立,謹上為鑿一門。有盜人入,闔其自入而求之,盜其無自出。是其故何也?則上得要也?!?br />“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故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于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當是時,雖在于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德。故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也。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則由得士也?!?br />(1)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橫線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今上舉義不辟貧賤
②前辟四窗,垣墻周庭
③禹舉益于陰方之中
④有能則舉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下列關(guān)于文中畫線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親者,指與君王關(guān)系親密的人;近者,指在前后左右侍奉君王的人;遠者,指關(guān)系疏遠、不在君王身邊的人。
B.國,指諸侯國;郊,指國都外百里以內(nèi)的地區(qū);遠鄙,指邊遠的小邑,“四鄙之萌”指生活在邊境的百姓。
C.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雍州、梁州。古時天下分為九州,后九州泛指天下。
D.爵位,周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各諸侯國內(nèi)亦置卿、大夫、士等位。
(3)下列有關(guān)選文內(nèi)容分析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認為,對國家的賢良之士要“富之貴之”“敬之譽之”,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賢良之士參與國家的管理。
B.墨子所說的“賢良之士”指那些“國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過“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等手段來發(fā)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貴人、親者、近者、遠者等人不得不為義的情形,突出了君王“尚賢事能”的重要影響及意義。
D.墨子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運用了一連串的類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墻筑門作比,生動闡明了治理國家的有效方法。
(4)把文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
②故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也。組卷:0引用:1難度:0.5 -
5.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顧越字允南,吳郡鹽官人也。家傳儒學,并專門教授。越幼明慧,有口辯,勵精學業(yè),不舍晝夜。弱冠游學都下,通儒碩學,必造門質(zhì)疑,討論無倦。至于微言玄旨,《九章》七曜,音律圖緯,咸盡其精微。
初為南平元襄王偉國右常侍,與文發(fā)俱入府,并見禮重。尋轉(zhuǎn)行參軍。大通中,詔飆勇將軍陳慶之送魏北海王璟還北主魏,慶之請越參其軍事。時慶之所向克捷,直至洛陽。既而璟遂肆驕縱,又上下離心,越料其必敗,以疾得歸。裁至彭城,慶之果見摧衄,越竟得先反,時稱其見機。及至,除安西湘東王府參軍。及武帝撰制旨新義,選諸儒在所流通,遣越還吳,敷揚講說。
越遍該經(jīng)藝,深明《毛詩》,徬通異義。特善《莊》《老》,尤長論難,兼工綴文,閑尺牘。武帝嘗于重云殿自講《老子》,仆射徐勉舉越論義,越抗首而請,音響若鐘,容止可觀,帝深贊美之。尤是擢為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
及侯景之亂,越與同志沈文阿等逃難東歸,賊黨數(shù)授以爵位,越誓不受命。承圣二年,詔授宣惠晉安王府諮議參軍,領(lǐng)國子博士。越以世路未平,無心仕進,因歸鄉(xiāng),棲隱于武丘山,與吳心沈炯、同郡張種、會稽孔奐等,每為文會。
及廢帝即位,拜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黃門侍郎如故。領(lǐng)天保博士掌禮儀猶為帝師入講授甚見尊寵時宣帝輔政華皎舉兵不從越因請假東還或譖之宣帝,言越將扇動蕃鎮(zhèn),遂免官。太建元年,卒于家,年七十七。
(節(jié)選自《南史?列傳第六十一》,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領(lǐng)天保博士/掌禮儀/猶為帝師/入講授/甚見尊寵時宣帝/輔政華皎/舉兵不從越/因請假東還/
B.領(lǐng)天保博士/掌禮儀/猶為帝師/入講授/甚見尊寵/時宣帝輔政/華皎舉兵不從/越因請假東還/
C.領(lǐng)天保博士/掌禮儀猶為帝/師入講授/甚見尊寵時宣帝/輔政華皎/舉兵不從/越因請假東還/
D.領(lǐng)天保博士/掌禮儀猶為帝/師入講授/甚見尊寵/時宣帝輔政/華皎舉兵不從越/因請假東還/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弱冠,指二十歲。古人二十歲時舉行冠禮,即帶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B.參軍,古代官職名,謂參謀軍事。東漢末始有“參謀某軍事”的名義,晉以后軍府等設(shè)置為官員,隋唐時兼為郡官。
C.毛詩,指西漢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所輯注的《詩經(jīng)》,《詩經(jīng)》在漢代有齊、魯、韓、毛四家之學,獨存毛詩,流傳至今。
D.博士,古代學官名。始于戰(zhàn)國,秦漢相承,西漢時為太常屬官,漢文帝置一經(jīng)博士,漢武帝置五經(jīng)博士,晉置國子博士,唐設(shè)太子博士等。
(3)下列對于原文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顧越自幼聰慧,勵精學業(yè)。顧越自幼學習儒學,有辯才;到都城游學時,如有精通儒學的飽學之士,他必定登門質(zhì)疑問難,研討談?wù)摚翢o倦意。
B.顧越有預(yù)見性,見機行事。陳慶之護送元璟回北方主政魏國,顧越隨同前往,不久看到元璟驕橫放縱,料定他必將失敗,便以生病為由辭官還鄉(xiāng),回到家鄉(xiāng)后陳慶之果真被摧敗。
C.顧越擅長論難,嫻熟文辭。顧越在重云殿論述《老子》義理時,聲音響如洪鐘,儀容舉止可觀,皇帝大為贊賞,因此顧越被提拔為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
D.顧越忠君愛國,遭人誣陷。侯景之亂時,賊黨幾次授予顧越爵位,他堅決不肯接受;他被人誣陷欲扇動蕃鎮(zhèn)造反,被免除官職。
(4)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及武帝撰制旨新義,選諸儒在所流通,遣越還吳,敷揚講說。
②越以世路未平,無心仕進,因歸鄉(xiāng),棲隱于武丘山。組卷:9引用:3難度:0.5
二、句子默寫
-
6.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厚者為戮,薄者見疑,
(2)今人獨知愛其身,
(3)
(4)組卷:0引用:1難度:0.5
三、選擇題
-
7.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詞類活用現(xiàn)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子豈能毋怪哉
②則毋生楊矣
③行賢而去自賢之心
④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⑤將在于眾賢而已
⑥不義不富
⑦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
⑧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⑨今上舉義不辟貧賤組卷:1引用:1難度:0.5
六、古代詩歌閱讀
-
21.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小題。
南鄉(xiāng)子?邢州道上作
陳維崧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風①卷怒濤。并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櫟林中醉射雕。
殘酒憶荊高,燕趙悲歌事未消。憶昨車聲寒易水,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②。(注)①酸風:吹得人眼睛酸疼的冷風。②豫讓橋:春秋時義士豫讓隱身伏擊趙襄子之地。
(1)首句寫景,作者描繪的是什么景色?與詞的內(nèi)容有何關(guān)系?
(2)有人說“憶昨車聲寒易水”一句是本篇的詞眼,你認為呢?組卷:0引用:1難度:0.5
七、話題作文
-
22.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墨子批評耕柱子,耕柱子不服氣地說:“我沒有比別人好的地方嗎?”墨子說:“我將去太行山,是騎馬還是騎牛呢?”耕柱子說:“應(yīng)該騎馬。”墨子說:“為什么要騎馬呢?”耕柱子說:“好馬走得快,如果走得慢了,也是應(yīng)該鞭打的?!蹦诱f:“我認為你也是值得鞭策的?!?br /> 請以“批評”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寫議論文或記敘文;(2)題目自擬;(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襲、不得套作。組卷:0引用: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