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17-2018學年遼寧省大連市莊河高中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

  • 1.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題。
          以前我們的文化是以大為特征、以大來標榜的。我們創(chuàng)造了大城市、大工廠、大煙囪、大流水線、大廣場、大廈……可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忍受大污染、大擁堵等等。可以說,對于“大”的迷戀在很大程度上是現代問題的癥結所在。與此同時,信息社會的來臨卻讓我們發(fā)現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首先是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把我們帶入了微交往、微傳播和信息微循環(huán)時代,為微文化插上了飛速發(fā)展的翅膀。隨著這種技術向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領域的滲透,我們逐漸體會到,“微”和“小”其實是一種更親切、隨和、靈活、更個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樣態(tài)和文化風格??梢哉f,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微時代”。
          在這樣一個時代,“微”已成為時代文化關鍵詞。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微媒體、微廣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資、微生活……所有這些以動態(tài)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時化、去中心化為特征的新興的傳播方式、文化形態(tài)乃至經濟活動形態(tài)、日常生活形態(tài),已經在潛移默化間深刻影響了我們的時代。
          站在這個從現代性到后現代性的歷史性轉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轉型的信息。“微”不僅是一種傳播技術和傳播方式,也是一種文化理想和審美理想,更標志著我們這個時代的轉型。在微時代,權利更加分散,微技術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參與社會。微時代的經濟更加尊重每一個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務更加體貼入微。“微時代的文化”眾聲喧嘩,張揚個性,它是一種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門檻和便捷性所帶來的信息生產和傳播的自主性。此外,它還打破了傳統廣播、電視等信息單向流動的特點,打破了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實現了信息的克分交流、互動和對話,建構了一個新型的公共空間。微文化也是一種充滿青春朝氣的生動活潑的文化。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產和傳播方式日新月異的時代,微文化已經成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為微文化的主力軍。
          當然,微時代并不是一個新的烏托邦,微文化也絕非完美無缺。微技術在方便信息發(fā)布的同時,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間信息,并使謠言的傳播更加容易。它在擴大信息交流、拒絕信息自上而下灌輸的同時,也造成了人際交往的部落化、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規(guī)模的社會整合、大規(guī)模的社會共識的達成變得更加困難。最后,被消費主義裹挾的微生活可能使我們過度迷戀私人生活中的“小物件”“小玩意”,從而喪失了現代公民所應該具備的責任、理想、視野和胸懷。
          所有由“微”帶來的這一切,都為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門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他們面臨新的挑戰(zhàn)。只有充分認識微時代微文化的特征,充分肯定它們的積極意義,同時充分警惕其消極后果,我們的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才能更加有效,我們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才能與時俱進。
    (摘編自陶東風《微文化需大關注》)(1)下列關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微時代”出現了一些新興的傳播方式、文化形態(tài)、經濟活動形態(tài)和日常生活形態(tài),它們具有動態(tài)化、去中心化等諸多特征。
    B.以前我們的文化以大為特征,該特征導致了許多現代問題的出現,而信息社會向我們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C.“微”是一種傳播技術和方式,也是一種文化理想和審美理想,散文化透露出這個時代從現代性到后現代性的歷史性轉型的信息。
    D.微文化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zhàn)。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門需正確面對,既要肯定其積極意義,又要警惕其消極后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微文化發(fā)展更為迅猛,同時深入影響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讓人們逐漸體會到“微”和“小”的優(yōu)點。
    B.微文化張揚個性,它是一種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真正的“草根”借助微技術更加便捷地參與社會,是微時代權利更加分散的表現。
    C.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產和傳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實現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動和對話,建構了一個新型的公共空間。
    D.微文化可以擴大信息的交流,拒絕信息自上而下灌輸,但同時也有負面效應,它使我們達成大規(guī)模的社會整合和社會共識變得更加困難。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微信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方式,可以讓人們體驗到其所代表的更親切、隨和、靈活、更個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樣態(tài)和文化風格。
    B.青年能成為微文化的主力軍,是因為微時代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產和傳播方式日新月異,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適應。
    C.人際交往小圈子化,大規(guī)模的社會共識難以達成,公民喪失了應具備的責任和胸懷,這些都是微時代產生的“不完美”。
    D.如果想讓我們的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更加有效,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與時俱進,就要充分認識微時代微文化的特征,認清其優(yōu)劣。

    組卷:3引用:1難度:0.9
  • 2.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不)相信
    龍應臺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后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
          曾經相信過愛國,后來知道「國」的定義有問題,通常那諄諄善誘要你愛國的人所定義的「國」,不一定可愛,不一定值得愛,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經相信過歷史,后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前朝史永遠是后朝人在寫,后朝人永遠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來否定他,但是負負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積漸進的扭曲變形移位,使真相永遠掩蓋,無法復原。說「不容青史盡成灰」,表達的正是,不錯,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為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勝利的。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后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純樸的農民工人、深沉的知識分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天行道的王師,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只有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曾經相信過正義,后來知道,原來同時完全可以存在兩種正義,而且彼此抵觸,冰火不容。選擇其中之一,正義同時就意味著不正義。而且,你絕對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機熱烈主張某一個特定的正義,其中隱藏著深不可測的不正義。
          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后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一掌有權力,他或者變成當初自己誓死反對的「邪惡」,或者,他在現實的場域里不堪一擊,一下就被弄權者拉下馬來,完全沒有機會去實現他的理想。理想主義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權力腐化;理想主義者要有能力,才能將理想轉化為實踐??墒抢硐胫髁x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幾希。
          曾經相信過愛情,后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塊──它還是冰塊嗎?
          曾經相信過??菔癄€作為永恒不滅的表征,后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菔癄€的永恒,原來不存在。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
          譬如國也許不可愛,但是土地和人可以愛。譬如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于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譬如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們其實別無依靠。譬如正義也許極為可疑,但是在乎正義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義者也許成就不了大事大業(yè),但是沒有他們社會一定不一樣。譬如愛情總是幻滅的多,但是螢火蟲在夜里發(fā)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譬如??菔癄€的永恒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剎那里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
          那么,有沒有什么,是我二十歲前不相信的,現在卻信了呢?
          有的,不過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談。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后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br />      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仿佛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喜歡這篇文章,相信……不相信……有許多事情,不是一下子的判斷就是絕對的,很多是需要時間的檢驗,抑或時間也無法將其訴說清楚。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從“以前相信現在不相信、以前相信現在仍相信、以前不相信現在卻相信”三個方面闡述 了自己人生的困惑及思索。
    B.文章行文的重點放在了不相信上,不過作者在批判的同時又指出有些東西還是值得相信的,這突顯了作者的思辨色彩。
    C.相信與不相信之間,那令人沉吟的深度,值得我們每個人沉思,好的作品,向來都是直抵人心的。
    D.作者說以前不相信現在卻信了的“不過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談”,暗示了其人生歷盡坎坷百轉千回的無奈和蒼涼。
    (2)引用李叔同遺筆,有何用意?
    (3)本文雖是說理,但用筆細膩,請結合全文加以分析。

    組卷:3引用:1難度:0.9
  • 3.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本報訊(記者韓曉東)】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日前在京發(fā)布結果。調查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7.8%,較2012年上升了2.9個百分點;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76.7%,較2012年上升了0.4個百分點。其中,報紙和期刊的閱讀率分別較2012年下降超過5個百分點,而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則上升了近10個百分點。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介紹,我國國民的圖書閱讀率從2007年至今已經連續(xù)七年穩(wěn)步回升。
          從國民對各類出版物閱讀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閱讀報紙和期刊分別為70.85期(份)和5.51期(份),與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閱讀電子書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與2012年相比,傳統紙質媒介中,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對圖書、報紙和期刊的接觸時長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新興媒介中,上網時長和手機閱讀的接觸時長呈增長趨勢,其中,通過手機上網的比例增幅明顯,與2012年的29.2%相比,增長了13.5個百分點。
          對我國國民傾向的閱讀形式的研究發(fā)現,66.0%的成年國民更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有15.6%的國民傾向于“手機閱讀”,超過更傾向于“網絡在線閱讀”的國民比例(15.0%)。
          從閱讀者的年齡分布看,0-17周歲未成年人是紙質圖書閱讀的絕對主力,這一群體的圖書閱讀率為76.1%,人均圖書閱讀量為6.97本,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歲未成年人課外圖書的閱讀量最大,為8.97本。另外,通過對親子早期閱讀行為的分析發(fā)現,2013年我國0-8周歲有閱讀行為的兒童家庭中,平時有陪孩子讀書習慣的家庭占到86.5%,在這些家庭中,家長平均每天花費23.87分鐘陪孩子讀書。
          另據悉,為了更好地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滿足國民多元化閱讀需求,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等機構共同發(fā)起的第二屆“文明中國”全民閱讀活動將于近期全面啟動,屆時將開展包括全民閱讀送紙書、送數字閱讀客戶端、開展閱讀創(chuàng)作征文活動在內的多種全民閱讀活動。
    (《中華讀書報》2014年4額23日01版)材料二:
        今天是第19個“世界讀書日”,也是偉大文豪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每逢這個日子,有識之士便是一次集體焦慮,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嘆中國人讀書太少,并不乏數據證明,比如 人均讀書才四五本,遠低于韓國的 11 本,法國的 8.4 本,日本的8.5 本,美國的 7 本……更有論者對國人“恨鐵不成鋼”,呼吁國人千萬別成為“屏奴”,要多讀紙質圖書。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報》)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認為,人們不是不閱讀,而是閱讀的方式在變。 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興起,對傳統閱讀方式造成巨大沖擊,習慣了網絡淺閱讀的民眾,難有耐心閱讀“大部頭”,從閱讀紙質書變成閱讀電子書、微博、微信。但帶來的問題是,只能獲取大 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領略經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時間和耐心。
    (摘自央視網《中國人正面臨“閱讀危機”?》,2014年4月25日)(1)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為準確的一項是
     

    A.三者關注的都是當下中國的“閱讀危機”問題,而且都認為是新媒體的興起帶來了閱讀形式的改變,造成了危機。
    B.材料一表明中國人主要傾向于閱讀紙質書,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網絡淺閱讀的現象,并不是很嚴重。
    C.材料一對閱讀現象的考察較為詳盡,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聞評論,其新聞價值有限。
    D.三者都試圖積極引導讀者思考當下中國面臨的閱讀問題,并且暗示讀者,中國人的閱讀情況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好。
    (2)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較為合理的兩項是
     

    A.三段材料來源不一,有專業(yè)報紙,有門戶網站,但都選擇在“世界圖書日”發(fā)布相關新聞,說明三者都有應景的嫌疑。
    B.相對而言,《中華讀書報》的專業(yè)性最強,《北京青年報》和央視網雖然有宏觀視野和專家言論,還是顯得不夠專業(yè)。
    C.對于同一閱讀現象,“手機閱讀”“網絡在線閱讀”“屏奴”“網絡閱讀”等用詞的區(qū)別,表征了媒體的利益傾向。
    D.三家媒體發(fā)布關于閱讀現狀的新聞的背后,是國家對于“文明中國”的訴求。這說明三者都是國家的喉舌,服務全民。
    E.三家媒體的讀者群體不一樣,為了適應讀者,在用詞和修飾風格上有各自的考慮,因而文字上的閱讀感覺大不相同。
    (3)綜合三則材料,概括國民當前的閱讀現狀。

    組卷:2引用:3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 4.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西湖七月半
    張岱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峨冠盛筵,燈火優(yōu)傒,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環(huán)坐露臺,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閑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fā),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凈幾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里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tài),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颒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fā)。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選自張岱《陶庵夢憶》)(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一項是
     

    A.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颒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
    B.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颒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
    C.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颒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
    D.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颒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七月半”,即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亦稱鬼節(jié)、施孤、七月半,為中國傳統節(jié)日,當日一般會有祭祖的活動。
    B.中國古典樂器一般按“八音”分類,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種,文中的“鼓”應該屬于“革”一類。
    C.古人出行服飾亦是有講究的,文的“衫”,指的是長衫:“幘”指的是腰帶。
    D.“巳”“酉”是十二地支中的兩個,對應的時間約為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和下午五時至七時。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寫五類人,觀察細致,描繪生動,各色人等,無不現身紙上,而作者似乎不動聲色,然而他的主觀褒貶之情還是從筆下的形象中表現出來。
    B.第二段寫杭人游湖好虛名,湊熱鬧。“己出酉歸,避月如仇”,即喜歡白天游湖,像仇人一樣躲開月亮,作者覺得他們白白放過西湖最美的時刻。
    C.文中富有詩意的結尾,雅韻流溢,余香沁人??梢娢骱咴掳胱杂衅涿匀酥?,一被俗人點污,則一無可看;一成為雅人的世界,則處處是詩。
    D.文章表面寫人,又時時不離寫月,看似無情又蘊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體現了作者抑淺俗、頌高雅的主旨。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
    ②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

    組卷:1難度:0.7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11.下面文段有三處推斷存在問題,請參照①的方式。說明另外兩處問題。
          高考之后,我們將面臨大學專業(yè)的選擇問題,如果有機會,我們要選擇工科方面的專業(yè),因為只有學了工科才能激發(fā)強烈的好奇心,培養(yǎng)探索未知事物的興趣,而有了濃厚的興趣,必將取得好成績,畢業(yè)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①不是只有學了工科才能激發(fā)好奇心。
     
    。
     

    組卷:170引用:108難度:0.5

四、作文(60分)

  • 1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罌粟的果實可以制成鴉片等毒品,它開花的時候格外嬌艷美麗。罌粟對過路的人說:“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實,一定會給你帶來快樂?!甭啡藢浰谡f:“如果我陶醉于你片刻的快樂,就會給我?guī)黹L久的痛苦!”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擬標題,自選文體(除詩歌外).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組卷:4難度:0.3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