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xué)年四川省成都市雙流中學(xué)高二(上)入學(xué)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各個民族都有深刻的英雄情結(jié),這一情結(jié)貫穿于每個民族衍化發(fā)展的不同歷史過程當中,成為投射各個民族精神向度的輝煌燈塔。
近年來,一股矮化英雄、丑化英雄的思潮開始涌動,借著還原歷史、回歸現(xiàn)場的名義,對已在民族文化價值譜系中形成穩(wěn)定內(nèi)涵、在群眾中間具有深遠影響的英雄形象,進行毫無道德邊界的解構(gòu)。這種解構(gòu)是對歷史的不同形態(tài)、不同方式的誤讀與肢解。目前,這種“誤讀”與“肢解”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其一是“審美斜視”,對真實涌現(xiàn)或經(jīng)藝術(shù)塑造的英雄形象拒絕認同,強行以所謂的“生活邏輯”與“國民性反思”來質(zhì)疑其真實性。如有人認為劉胡蘭年齡那么小,何以能經(jīng)受住死亡的考驗?且不說這樣的質(zhì)疑有無對英雄的基本敬畏,單就是這樣的解讀視角就讓人匪夷所思。革命戰(zhàn)爭年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長的時代,怎能以我們現(xiàn)在的心理特征與行為特征來強行規(guī)約劉胡蘭?何況,劉胡蘭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體現(xiàn)出同齡人所難以達到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成長高度,只有這樣的人物才能從歷史的幅面上凸顯出來,成為凸顯本民族最“新鮮的激情和行動”的“這一個”。
其二是“偏向還原”,即在一種理性強推的邏輯下,以歷史肌理的內(nèi)在豐富性為借口,片面認為歷史結(jié)果的形成是多元路徑交匯的產(chǎn)物,是無數(shù)歷史線索偶然碰撞所致,從而達到顛覆英雄、污化英雄的目的。如這兩年網(wǎng)絡(luò)媒體上對“狼牙山五壯士”的質(zhì)疑就是典型。這樣的質(zhì)疑至少在認識歷史真實性上有三個誤區(qū)。首先,缺乏看待歷史事件的整體視野。盡管構(gòu)成歷史事件的活動是多元的,但這些活動中必然有一種核心力量,正是這種核心力量的存在,才使得歷史事件以這樣而不是以其他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反映在狼牙山五壯士這個歷史事件上,這種核心力量就是抵御外侮的民族血性。其次,缺乏審視英雄形象的辯證態(tài)度。英雄并不是脫離人間煙火的固化標簽,只要他在歷史行進的關(guān)鍵之處,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難以做出的行為,就能成為一個時期民族精神的標桿。如果置歷史事件的根本結(jié)果不論,單在一些細節(jié)上大加苛責,狹隘地認為英雄的一切必須絕對完美,必然會陷入另一種意義上的教條主義。再次,缺乏評價歷史事件的客觀立場。從各種歷史材料來看,狼牙山五壯士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五個戰(zhàn)士的身份、彈盡糧絕的事實,及最后跳崖而亡的壯舉,都經(jīng)得起文獻的佐證和歷史的考量。如果置基本的歷史事實于不顧,單純放大一些根本無法撼動歷史事件基本結(jié)果的偶然性元素,顯然不是一種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而是一種只見斜枝不見主干、只見泡沫不見河流的認識倒置與精神褊狹。
其三是“肆意解構(gòu)”,即以主觀臆斷的方式,在歷史題材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對已有的英雄形象與革命敘事進行肆意解構(gòu),消解英雄身上的莊嚴色彩,橫加填塞世俗化的敘事元素,致使英雄完全淪為渾噩之徒?,F(xiàn)代京劇《沙家浜》中的阿慶嫂本是黨的地下交通員,又是春來茶館的女老板,為保護新四軍傷病員,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與偽軍巧妙周旋,體現(xiàn)出極高的生存膽略和藝術(shù)魅力。而同名小說《沙家浜》則把阿慶嫂設(shè)定為一個與偽軍司令胡傳魁、新四軍指戰(zhàn)員郭建光兩邊都有私情的江湖人。于是,春來茶館變成了藏嬌褸,胡傳魁與郭建光變成了采芳客。這樣毫無道德底線的解構(gòu),憑借的是取消歷史階段性特征、蕩滌英雄主義精神的泛人性主義的邏輯,體現(xiàn)出對歷史和英雄個體的極端無知與輕慢。
上述矮化英雄的“思潮”,其悖謬之處根本上就在于對“文本歷史性”與“歷史文本性”的機械理解?!拔谋練v史性”是指文本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空間中生產(chǎn)、建構(gòu)的,但必須明確指出的是,文本只有鑲嵌在特定的歷史櫥窗中才得以可靠地詮釋。而“歷史文本性”是指歷史還具有敘事的一面,但歷史的這種敘事特征,絕非無根由、無邏輯、無整體意識的純主觀敘事,對歷史事件、歷史動力、歷史結(jié)果的客觀再現(xiàn)是歷史敘事的基本前提。
(摘編自惠雁冰《英雄經(jīng)典--民族精神的文化史詩》)(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每個民族都具有的英雄情結(jié),貫穿于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與民族精神的向度有關(guān)。
B.“審美斜視”對“文本歷史性”機械理解,以所謂的“生活邏輯”來質(zhì)疑英雄的真實性。
C.“偏向還原”在認識歷史真實性上有三個誤區(qū):無辯證、不客觀、無邏輯。
D.“肆意解構(gòu)”對“歷史文本性”機械理解,以主觀臆斷的方式,加入世俗化的元素矮化英雄。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重點分析了矮化英雄、無道德邊界的解構(gòu)歷史英雄的幾種表現(xiàn),進而指出其錯誤的根源。
B.文章引入對“狼牙山五壯士”的片面解讀和質(zhì)疑,就是為了論證“偏向還原”是對歷史的肢解和誤讀。
C.文章在引出三種誤解或肢解英雄形象的表現(xiàn)時,既有對概念的詮釋,又有具體案例,理論結(jié)合實例,論證有力、充分。
D.文章以英雄情結(jié)引入,以揭示矮化英雄思潮悖謬根源作結(jié),旨在表明否定英雄不被任何人接受。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革命戰(zhàn)爭年代是英雄輩出時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長的時代,正因為這樣的時代所以劉胡蘭成為時代的英雄。
B.英雄能成為一個時期民族精神的標桿,是因為他在歷史行進的關(guān)鍵之處,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難以做出的符合民族精神向度行為。
C.在歷史題材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對已有的英雄形象與革命敘事進行肆意解構(gòu),就會陷入泛人性主義的邏輯。
D.對歷史事件、歷史動力、歷史結(jié)果的客觀再現(xiàn)是歷史敘事的基本前提,不能加入主觀態(tài)度。組卷:2引用:4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題。
蘆花戀 王本道 自然界中,花草樹木的種類不可勝數(shù),古往今來的文人雅士徘徊其間,留下了不少錦繡華章,梅花的冰骨玉肌、牡丹的雍容華貴、蘭花的清幽雅致、菊花的淡定高潔在這些叩開人們心扉的花兒中,也有看似并不出彩的蘆花。
在許多人看來,蘆花算不上是花。它沒有濃郁的香氣、奪目的色彩、巧笑倩兮的容顏,然而,2500年前的那首“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讓人們長久地記住了一個暮秋清晨,煙水迷離的那一片蘆葦,記住了蘆葦叢中留下的伊人依稀的面影以及癡情守望者的一懷愁緒。蘆花,從此總能在人們的心湖里蕩起漣漪。
我的蘆花情結(jié),始于30多年前。也是一個暮秋的早晨,我乘車從大遼河南岸趕往北岸的城市盤錦履職。車過當時大遼河上唯一的一座大橋田莊臺大橋時,壯美無垠的遼東灣上空,正飄飛著一片似雪非雪的白絮,如煙波浩渺的云,將周遭濕地點染得妙曼而神秘。同車的伙伴說,眼下正是蘆花盡落的時節(jié)。我打開車窗,立刻有幾枚蘆花款款飄進來,素雅晶瑩,讓我想起唐人雍裕辶的《蘆花》:“夾岸復(fù)連沙,枝枝搖浪花。月明渾似雪,無處認漁家?!碧J葦并非珍奇植物,幼年在故鄉(xiāng)哈爾濱時,上世紀60年代末在遼南山區(qū)插隊時,青年時代在營口工作期間,我都曾零星見到過蘆花,然而遼東灣之畔濕地上那一望無際的蘆葦蕩,及其上空飄飛著的浩浩蕩蕩的似雪蘆花,讓我眼界大開。
后來,我在盤錦安家落戶,得知盤錦這片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連片的蘆葦蕩面積就有120多萬畝。每每年春、夏、秋三季,蘆葦吮天地之精華,盡情舒展著自己的腰姿,亭亭玉立,點染著遼東灣大地。仲夏時節(jié),蘆花開始綻放。初起的蘆花,如絲絨樣的柔滑,呈鮮嫩的絳紅色,風姿綽約。入秋之后,蘆花漸呈灰白色,且白色日漸加深。隨著秋寒一寸寸地深入,蘆花變得潔白無瑕,蘆稈、蘆葉也變成金黃。而后,在颯颯秋風的吹拂之下,花絮開始紛紛揚揚,空靈飄逸,澹白而清雅。作為一種自然資源,蘆葦?shù)挠猛疽埠軓V泛。濕地上大面積的蘆葦,首先有著凈化空氣、調(diào)節(jié)濕度的功能。它還可以用來造紙,可用作建筑材料,蘆根又可食用、藥用。
在盤錦的這些年里,我與蘆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為了能與蘆花朝夕相伴,每年中秋時節(jié),我都會帶著一把剪刀,穿行于由綠變黃的蘆蕩之中,剪下幾株碩大、飄逸的蘆花,插進花瓶,擺放在家中和辦公室的案頭,花朵在一年間都不會飄落。如此這般,年年更新。此刻,案頭的蘆花,還散發(fā)著一股淡淡的清香。有外地的文友見此情景,紛紛效仿前來盤錦采蘆花?!敖蠠o所有,聊贈一枝春”,我也樂于采些應(yīng)季的蘆花,贈送給遠方的朋友。
兩千多年前,《蒹葭》以愛的主題入詩,那片佇立千秋的思想蘆葦,體現(xiàn)了遠古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憧憬。上世紀50年代,曾經(jīng)讀過一首以現(xiàn)代詩的形式直譯的《蒹葭》:“蘆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變成霜心上人兒她在哪,人兒正在水那方/逆著曲水去找她,繞來繞去道兒長……”讀來別有一番韻味。愛似乎成了一種基因,始終在蘆葦身上傳續(xù)著。最近在媒體上讀到一個關(guān)于“蘆花枕”的故事。一對小夫妻分居兩地,有一次小伙子探親回家,背回一個軟軟的枕頭,竟是蘆花做成的。原來,他知道妻睡眠不好,或許是與枕頭有關(guān),工作單位附近恰好有片蘆蕩,于是抽空采來蘆花,積少成多,做成了一個枕頭。年輕的妻從此夜夜不離那個蘆花枕,睡眠竟也好了起來。
“蘆花白,蘆花美,花絮滿天飛,千絲萬縷意綿綿。情和愛,花為媒,千里萬里夢相隨。莫忘故鄉(xiāng)秋光好,早戴紅花報春回……”如今,一曲悠揚婉轉(zhuǎn)的歌曲《蘆花》成為盤錦的市歌傳唱開來。新的時代,蘆花被寄予了更多的溫情與美好,愿它將這些綿綿情思傳播四方。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以一組排比詞語,列舉了眾多令人心儀的花兒,與平凡的蘆花形成對比,突出了蘆花與眾不同的魅力。
B.文章兩處引用《蒹葭》,一處是原詩,一處是譯詩,這樣反復(fù)引用是為了突出作者對這首愛情詩割舍不掉的喜愛之情。
C.本文細節(jié)描寫傳神,如用“帶著”“穿行”“剪下”“插進”“擺放”等一系列動詞,生動細膩地描寫了作者采摘蘆花的過程。
D.全文以“蘆花”為線索,記敘了作者與蘆花的不解情緣,文中還穿插了小伙子給妻子送蘆花枕的故事,使文章?lián)u曳多姿。
(2)文中說“蘆花被寄予了更多的溫情與美好”,請結(jié)合作品簡要分析這句話的含意。
(3)文章引用詩句純熟而貼切,這樣表達有哪些好處?請簡要闡述。組卷:5引用:3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最具俠氣的中國文人--金庸 金庸是公認的“武林盟主”,俠風蓋世。金庸的筆墨,關(guān)聯(lián)了一代人的青春。他曾書寫過的五千年英雄肝膽、九萬里古道熱腸,從此唯余字里行間。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全庸說這十四個字就是他的青春。誰都躲不開生死的審判。但是,金庸早就看淡了死亡。有人問他:“人的一生應(yīng)當如何度過?”他說:“大鬧一場,悄然離去?!边@像極了他筆下的大俠。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寧袁花鎮(zhèn)查家。“一門五進士,叔侄兩翰林”,他繼承了家族好學(xué)的傳統(tǒng)。在讀書這方面,金庸也可算是個“癡兒”。家里藏書多,他便整天泡在藏書堆里,讀得廢寢忘食。也正是因為他少時就博讀詩書,才能在寫小說時將典故史拿捏得游刃有余。雖然出自書香門第,但是金庸可不是個聽話的乖孩子,反而在那個時代里還稍稍有些叛逆。遇見看不慣的事情就直說,這也直接導(dǎo)致了他高中和大學(xué)被開除了兩次。
學(xué)業(yè)上的滑鐵盧終結(jié)了他成為一個外交家的夢想。但是誰都沒想到,這個被外交系開除了的渾小子,日后會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一張名片,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大象征。這或許是另一種更加適合金庸的外交也說不定。
俠,首先得是人。金庸相信,如果小說家只會嘩眾取寵,虛偽敷衍,那么他筆下的人物再正義凜然,也不會有半個人信的。
20世紀50年代后,香港的政治風氣比較復(fù)雜。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說謊聲。全庸忍不住了:“我必須發(fā)聲?!庇谑墙鹩购团笥岩黄鸪鲑Y創(chuàng)辦了《明報》,每天一邊寫社論,一邊寫小說。他不僅將寫小說的稿費全部投了進去,還高強度地消耗了自己的精力和體力。有見證者說時??吹浇鹩乖谶吷蠈?,報紙排字工就站在旁邊等著他。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金庸一邊為正義發(fā)聲,一邊將家國天下寫進了小說中?!渡竦駛b侶》《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但是為正義發(fā)聲的人,往往容易被冷箭暗算。在那個黑色時期,誰都不知道,一個好好的人會不會突然就沒了。金庸卻說,“我雖然成為暗殺目標,生命受到威脅,內(nèi)心不免害怕,但我決不屈服于無理的壓力,以致被我書中的英雄瞧不起?!?br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空有一身本領(lǐng)卻傷天害理,又哪里算得上什么大俠?從此家國情懷就成為金庸小說中最主要的命題。
金庸筆下的英雄人物面對少數(shù)民族南下,毫不猶豫地把個人恩怨、一己得失放到一邊,挺身而出,乃至獻出生命。郭靖夫婦明知襄陽不可守,也不惜戰(zhàn)死沙場。蕭峰用氣壯山河的一死,換取了宋遼多年的太平?!渡竦駛b侶》中的楊過、《飛狐外傳》中的胡斐、《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哪一個不是視家國高于一切!這種精神是超越民族邊界的,也是“俠”的最高境界。且不說郭靖、蕭峰這樣的大俠,就是一般的俠義之士在民族大義而前,也從不會計較個人得失。金庸小說中這些充滿浩然正氣和英雄氣概的俠士形象,在一代代讀者的心中播下了“為國為民”的種子。
金庸說每個人都會有一段憧憬著“俠”的時間,但是到了最后都會明白,我們只是普通人。1972年,金庸宣布封筆:“如果沒有什么意外,《鹿鼎記》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俠小說了?!贝撕?,他便成了一個閑人,江湖、武俠都被他拋在了腦后。所以,《鹿鼎記》中的主人公韋小寶只是個小混混,他的身上有七情六欲,有妄想執(zhí)念,卻恰好是金庸武俠世界的最完美結(jié)束。江湖之中最多的,偏偏就是這樣的普通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想成為蕭峰、郭靖和韋小寶。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會有江湖,人就是江湖相。
相關(guān)鏈接
①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chuàng)了形式獨特、情節(jié)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能稱得上中國現(xiàn)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就在于它表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簡而言之,金庸的武俠小說在題材的選擇、人物的塑造和展現(xiàn)社會時代風貌方面有鮮明特色,在創(chuàng)作技法上獨樹一幟,具有范式意義。
②金庸的作品和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血脈相連。他把民族文化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融入了小說,提高了小說的品味,同時和我們所有的讀者,我們?nèi)A人文化圈里的讀者,在深層次上有了一種心理的共鳴。
(摘編自陳洪《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金庸性格有些叛逆,對看不慣的事會直接表達出來,以致他高中和大學(xué)兩次被開除。
B.金庸在《明報》工作時,即使生命受到威脅也決不屈服于無理的壓力,這是因為他不愿被自己書中的英雄瞧不起。
C.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無論是大俠還是一般的俠義之士,都能不計較個人得失,慷慨赴義,這些人物反映了金庸的家國情懷。
D.金庸以《鹿鼎記》封筆,在韋小寶身上寄托了他對江湖的深刻理解;江湖中有大俠,更有心懷七情六欲,妄想執(zhí)念和俠之夢想的普通人。
(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金庸沒有因為學(xué)業(yè)的滑鐵盧跌入人生低谷,他憑借深厚的文學(xué)功底,將民族文化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融入作品,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派武俠小說先河。
B.金庸雖然不像他小說中的大俠那樣武功高超、本領(lǐng)強大,卻同樣敢為正義發(fā)聲,心系家國。在他看來俠首先得是人,有熱血、有擔當?shù)娜恕?br />C.金庸認為“大俠”之所以“大”,不只是因為他們有一身本領(lǐng),更是因為他們深明大義,甚至能為國為民而獻身。這種家國情懷影響了一代代讀者。
D.金庸創(chuàng)作武俠小說,也從小說中參悟人生。韋小寶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折射了金庸豁達而樸實的生活觀,《鹿鼎記》則啟示金庸在人的江湖中做一個普通人。
(3)“大鬧一場,悄然離去”,這是金庸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金庸的人生是怎樣體現(xiàn)這一態(tài)度的?請結(jié)合文本加以分析。組卷:1引用:1難度:0.7
-
9.閱讀以下關(guān)于美與丑的名言,請你結(jié)合《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談?wù)剬γ琅c丑的看法,不超過200字。
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yōu)美,粗俗藏在高尚的背后,善惡并存,黑暗與光明相共。
--雨果你可以從外表的美來評論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這樣來評論一個人。
--泰戈爾
美有兩種,靈魂的美和肉體的美。聰明、純潔、正直、慷慨、溫文有禮都是靈魂的美,相貌丑的人也可以具備的。如果不以貌取人,往往對相貌丑的也會傾心愛慕。
--塞萬提斯人物
你的看法:組卷:1引用:2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讀書分兩種,一種是讀有用的書,跟錢、權(quán)、名利有關(guān),讀它可以幫助你升學(xué)、謀生,獲得現(xiàn)實利益;一種是讀無用的書,不教授技能,或?qū)ι龑W(xué)、應(yīng)聘與掙錢沒有直接幫助,但可養(yǎng)心。梁文道先生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
你更傾向于讀哪一種書呢?請就你的讀書選擇和經(jīng)歷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
要求:自行立意;自擬題目;感情真摯,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
方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用規(guī)范漢字書寫。組卷:2引用:5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