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2021年單元測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
材料一
從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觀念上都強調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對追求華麗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自身的社會地位的享受,就是貴為天子的君主,也不應該一味地貪圖享樂?!渡袝?五子之歌》:“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卑讶A麗的美與奢侈的生活欲望簡單地等同起來,甚至認為追求華麗的美就是一個國家衰敗和滅亡的根本原因。《國語?楚語上》:“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觀則美,縮于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這是倡導樸實之美的最基本的經濟的和政治的原因,與此同時,傳統(tǒng)美學觀也就把對美的鑒賞和崇尚納入了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摘編自魏家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野下的絢麗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復興的今天,怎樣認識中國文化傳統(tǒng),是我們的重大課題。因為體大,自然思紛;為求其真,仁智之見,我們都應該研究。歷覽前賢著述,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特質。
和而不同,厚德載物。重視人與自然之間,族群、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所謂“天人合一”是經過區(qū)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強調的是順應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觀念上形成了“協(xié)和萬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善于化解對立,主張仁愛、和為貴。
剛健自強,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學習,以“剛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奮斗不止。中國人因此而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獨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文明。
仁義至上,人格獨立。我們以仁義為最高價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揚至大至剛的正氣,強調人人都有內在的價值與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意志,守正不阿,氣節(jié)凜然,甚至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主義肯定人民是主體;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的擁戴;保民、養(yǎng)民是人君的最大職責。
整體把握,辯證思維。中國思維有兩大特征,一是整體觀,二是陰陽觀。前者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或對象的全體及內在諸因素的聯(lián)系性、系統(tǒng)性,反對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后者重視事物內在矛盾中陰陽等關系的對立與平衡。
經世務實,戒奢以儉。我國有經世務實,強調知行合一,經國濟民,兼重文事武備,明理致用,反對空談高調。尊重勞動,倡導勤儉節(jié)約,力戒驕奢淫逸,鄙視不勞而獲。
中國文化精神的這些特質可以成為中國夢的文化底蘊,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實際上,中國古代文化可以作創(chuàng)造性的現(xiàn)代轉化。例如中國古代的社會理想,或者說中國夢,代表話語應是《禮記》:“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br /> 這是儒家所設想的遠古時期“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說是古代中國人的夢想,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會理想。
兩千多年來,平民子弟通過宗族祠堂與家庭教育世代傳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價值仍然是仁愛、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響他人的生活哲學,是帶有儒家文化密碼的忠臣義士的故事和蒙學讀物、族譜家訓、民諺民謠中的廉潔勤儉、與人為善等觀念,如《三字經》《千字文》以及“四書”中的一些內容。這些價值通過唱戲的、說書的,通過家人鄉(xiāng)親口耳相傳,逐漸在民間扎根。
(摘編自郭齊勇《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 材料三
信息化、數(shù)字化既給傳統(tǒng)文化的生存發(fā)展帶來威脅,也為其重煥生機提供契機。為什么從前人們喜歡看戲,現(xiàn)在不喜歡呢?這變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數(shù)字化的技術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發(fā)達,文化娛樂活動匱乏時,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礎上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較好地傳承發(fā)展。隨著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進入信息化、數(shù)字化時代后,地域色彩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面臨巨大沖擊,當人們打開智能手機,就可以觀看電影、電視、視頻時,很多人就不愿意走進劇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劇種了。傳統(tǒng)戲劇如此,其他領域和門類的傳統(tǒng)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數(shù)字化是一種技術力量。它們打破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獲取知音。如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從2014年登陸好萊塢杜比劇院后熱度一直不減。這種蘊藏著強烈獨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碼、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不同的文化語境里被認同、被贊嘆,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編自封壽炎《數(shù)字時代,傳統(tǒng)文化如何保護傳承》)(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從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人們強調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對追求華麗的奢侈。
B.中國文化體大思紛,我們應當充分研究諸多前人觀點,才能較為完整地總結出其精神特質。
C.“天人合一”是區(qū)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強調順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中國思維具有整體觀與陰陽觀,其內涵有相同性,都主張內在的聯(lián)系性、系統(tǒng)性與平衡性。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化強調民為邦本,“民為貴,君為輕”,民與君的關系恰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B.傳統(tǒng)美學觀把對美的鑒賞和崇尚納入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它就將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C.中國夢是以中國文化精神為底蘊的,“天下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會基礎。
D.《三字經》《千字文》是帶有儒家文化密碼的蒙學讀物,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核心載體。
(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三觀點的一項是
A.文化本身也是一種信息,信息越發(fā)達,文化傳播也就越廣泛。
B.傳統(tǒng)文化要在網絡文化時代持續(xù)發(fā)展壯大,就必須有所創(chuàng)新。
C.在數(shù)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會彼此沖擊,形成干擾。
D.一個民族保存著還是拋棄了自己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是它將要強盛或者衰落的標志。
(4)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在數(shù)字化、信息化時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傳承傳統(tǒng)文化?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組卷:198引用:38難度:0.6
(二)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井岡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菜根譚》里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時,畏史官于后世?!睖\顯地說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懼和害怕。有誰敢說來井岡山是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到井岡山一游。此次學習,可謂是“命”,我當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卻在暗示自己。
但“井岡山”三個字一直縈繞在了我的心里,30年揮之不去。
首先讀的是袁鷹的《井岡山的翠竹》,開篇第一句至今仍記得:“井岡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難忘的是毛竹。”接著又有這樣的一段描寫:“從遠處看,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到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
家鄉(xiāng)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岡山的并無二致,對竹子的交情可謂深遠,甚至可以說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樣。
但井岡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鐵骨錚錚的偉大戰(zhàn)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種精神。
亦如袁鷹所寫:“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岡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盡頭。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葉葉交疊,尾尾相銜,連陽光都難潑進來一點,小澗清流,霧氣氤氳,這氣場,突然令我肅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觸碰一棵竹子,腦海里老裝著袁鷹的那段文字:“用它搭過帳篷;用它做過梭鏢;用它當罐盛過水,當碗蒸過飯;用它做過扁擔和吹火筒;在黃洋界和八面山上,還用它擺過三十里竹釘陣,使多少白匪魂飛魄散,鬼哭狼嚎?!?br /> 我不忍更不敢觸碰他們,不忍的是怕這些竹子就是當年紅軍戰(zhàn)士的化身,就該讓他們靜靜地站在那里,不染塵埃;不敢是怕驚擾了他們早已安靜的靈魂。
竹子是“節(jié)”與“潔”的象征。
誰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綠,而且“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及凌云處尚虛心”,這種君子之風,不正是我們景仰的。故而鄭板橋大為贊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br /> 此刻,我還想起了宋人蘇軾的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可見竹子的高潔備受文人青睞。
在參觀完小井紅軍醫(yī)院,我們來到了離醫(yī)院不遠的烈士墓憑吊。就在繞紀念碑行告別禮時,我看到路旁的樹林里有一塊伏臥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歸井岡--老紅軍戰(zhàn)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為這與小井烈士墓相鄰,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樹葬墓是鄉(xiāng)下過世的某位老人。
實際上她也真的把自己當成井岡山普普通通的老戰(zhàn)士,這與鄉(xiāng)下普通的老人何異?可曾志畢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實的中國革命老人。
據(jù)說有“瀟湘美女”之稱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縣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陽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學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4月上井岡山,任紅四軍后方總醫(yī)院黨總支書記,紅四軍組織科干事,紅四軍前委工農運動委員會民運股股長、婦女組組長。她參加過著名的“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建國后,任廣州市委書記、中組部副部長等職。
曾志是從槍林彈雨、炮火硝煙、敵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過來的人,不可不謂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卻堅如磐石。
在培訓班互動課時,我又聽了曾志在井岡山的孫子石金龍講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讓我高山仰止。原來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產下了一名男嬰,但迫于戰(zhàn)爭形勢,她不得不將剛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給了當時留守井岡山王佐部隊一個叫石禮保的副連長代為撫養(yǎng),這名男嬰也就是石金龍的父親石來發(fā)。丟下孩子,曾志就隨著部隊,告別了井岡山。
新中國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岡山尋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廣州市委書記的曾志才終于得以母子相見。別以為兒子找到當市委書記的母親,就再也不用當農民了??墒窃景咽瘉戆l(fā)留在身邊住了一段時間后,就讓他重新回到井岡山當農民,直到老死井岡山。
我在房間里,面對毛主席“重上井岡山”的匾牌,嘗試朗讀袁鷹《井岡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還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顯露著無限生機的,依然是那一望無際的翠竹?!鳖D時,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來井岡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須。
記得哲學家薩特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個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個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
來井岡山,除了敬畏你還敢生什么奢想?
(1)下列對作品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鄉(xiāng)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岡山的并無二致”,這表明作者認同了井岡山的竹子,但這兩地的竹子給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樣。
B.文中引用鄭板橋和蘇軾的詩文名句,突顯了竹子的“節(jié)”與“潔”,彰顯了井岡山紅軍戰(zhàn)士為革命奉獻犧牲的高潔品德。
C.“就讓他(石來發(fā))重新回到井岡山當農民,直到老死井岡山?!边@表現(xiàn)曾志雖位高權重卻大公無私。
D.“此次學習,可謂是‘命’”與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須”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現(xiàn)作者對井岡山既敬且畏的糾結心理。
(2)下列對作品藝術特點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引述《菜根譚》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詞,起到點題的作用,又明確了“敬畏”的含意,為下文做鋪墊。
B.文章寫井岡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現(xiàn)其神,從兩個方面表現(xiàn)井岡山的竹子帶給作者的心靈震撼。
C.“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樹葬墓是鄉(xiāng)下過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擬人的手法,寫革命老人曾志魂歸故里。
D.文章以“我的行蹤”為線索,具體敘述了“我”在井岡山學習的經歷,抒寫了“我”對井岡山獨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3)文章由井岡山的竹子轉向對“曾志”的描述,這樣寫有何用意?請簡述。
(4)“井岡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為題有何意蘊?組卷:40引用:38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處語言表達的問題,請指出有問題的句子的序號并修改。
①國際局勢不斷變化,為了國際油價上漲可能帶來的經濟沖擊,中國已大量緊急進口原油,②并加快締造國家戰(zhàn)略石油儲備體系。③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較高,大量依賴進口。④由于國際原油每桶價格超過100美元以上,所以大陸成品油價曾多次上調。⑤大陸成品油價持續(xù)走高,國際原油價格不斷攀升,⑥一些石化企業(yè)產品價格也會隨之波動,進而影響下游產業(yè)。⑦大陸航空公司部分航線的機票,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漲。組卷:13引用:4難度:0.9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2019 年 3 月 13 日,聯(lián)合國發(fā)布第六期《全球環(huán)境展望》報告指出:目前,42%的陸地無脊椎動物、34%的淡水無脊椎動物和 25%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瀕臨滅絕,人類行為對 生物多樣性和人類健康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材料二:2020 年 2 月 24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全面禁止和懲治非法野生動物交易行 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維護生物安全和生態(tài)安全,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材料三:2020 年 3 月 3 日是第七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主題為“維護地球所有生命”,我國的主題是“維護全球生命共同體”。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完成寫作。
①一篇演講稿,以“增強法制意識,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在班會上演講。
②一篇倡議書,倡導廣大網民參與“向野味說‘不’!”的主題公益活動。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符合文體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組卷:11引用:6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