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吉林省長春市第二實驗中學高二(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人愉快時,面呈笑容,哀痛時放出悲聲,這種內心情感也能在中國書法里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中國的書法何以會有這種特點?
          唐代韓愈在他的《送高閑上人序》里說:“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可喜可愕,一寓于書……”張旭的書法不但抒寫自己的情感,也表達出自然界各種變動的形象。但這些形象是通過他的情感所體會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達自己的情感中同時反映出或暗示著自然界的各種形象。或借著這些形象的概括來暗示著他自己對這些形象的情感。這些形象在他的書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畫,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國畫,更像音樂,像舞蹈,像優(yōu)美的建筑。
          后漢大書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托,運用合度,方可謂書?!痹w子昂寫“子”字時,先習畫鳥飛之形,使“子”字有鳥飛形象的暗示。他寫“為”字時,習畫鼠形數種,窮極它的變化,他從“為”字得到“鼠”形的暗示,因而積極地觀察鼠的生動形象,吸取著深一層的對生命形象的構思,使“為”字更有生氣、更有意味、內容更豐富。這字已不僅是一個表達概念的符號,而是一個表現生命的單位,書家用字的結構來表達物象的結構和生氣勃勃的動作了。
          常識告訴我們:一個有生命的軀體是由骨、肉、筋、血構成的。中國古代的書家要想使“字”也表現生命,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就須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現出一個生命體的骨、筋、肉、血的感覺來。但在這里不是完全像繪畫,直接模示客觀形體,而是通過較抽象的點、線、筆畫,使我們從情感和想象里體會到客體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樂和建筑也能通過訴之于我們情感及身體直感的形象來啟示人類的生活內容和意義。
          另外,中國字的起始是象形的。許慎《說文》序解釋文字的定義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和字是對等的。單體的字,像水木,是“文”,復體的字,像江河杞柳,是“字”,是由“形聲相益,孽乳而浸多”來的。寫字在古代正確的稱呼是“書”。書者如也,書的任務是如,寫出來的字要“如”我們心中對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點畫表出“物象之本”,這也就是說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織在一個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關系里的條理:長短、大小、疏密、朝揖、應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規(guī)律和結構。而這個被把握到的“文”,同時又反映著人對它們的情感反應。這種“因情生文,因文見情”的字就升華到藝術境界,具有藝術價值而成為美學的對象了。
          還有,在古代,中國人書寫的筆是毛筆。殷朝人就有了筆,這個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國人的書法有可能成為一種世界獨特的藝術,也使中國畫有了獨特的風格。它鋪毫抽鋒,極富彈性,所以巨細收縱,變化無窮。用筆有中鋒、側鋒、藏鋒、出鋒,方筆,圓筆、輕重、疾徐等等區(qū)別,皆所以運用單純的點畫而成其變化,來表現豐富的內心情感和世界諸形相。
    ——摘編自宗白華《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材料二:
          學習書法藝術,實則學習形式與韻律的理論,由此可見書法在中國藝術中的重要地位。我們甚至可以說,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中國的藝術。比方說,中國的建筑,不管是牌樓、亭子還是廟宇,沒有任何一種建筑的和諧感與形式美,不是導源于某種中國書法的風格。
          中國書法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實在是十分獨特的。毛筆使用起來比鋼筆更為精妙,更為敏感。由于毛筆的使用,書法便獲得了與繪畫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藝術地位。中國人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把繪畫和書法視為姐妹藝術,合稱為“書畫”,幾乎構成一個單獨的概念,總是被人們相提并論。
          在我看來,書法代表了韻律和構造最為抽象的原則。欣賞中國書法,是全然不顧其字面含義的,人們僅僅欣賞它的線條和構造。在這絕對自由的天地里,各種各樣的韻律都得到了嘗試,各種各樣的結構都得到了探索。正是中國的毛筆使每一種韻律的表達成為可能。而中國字,盡管在理論上是方方正正的,實際上卻是由最為奇特的筆劃構成的,這就使得書法家不得不去設法解決那些千變萬化的結構問題。于是通過書法,中國的學者訓練了自己對各種美質的欣賞力,如線條上的剛勁、流暢、蘊蓄、精微、迅捷、優(yōu)雅、雄壯、粗獷、謹嚴或灑脫,形式上的和諧、勻稱、對比、平衡、長短、緊密,有時甚至是懶懶散散或參差不齊的美。這樣,書法藝術給美學欣賞提供了一整套術語,我們可以把這些術語所代表的觀念看作中華民族美學觀念的基礎。
    ——摘編自林語堂《書法是中國美學的基礎》(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優(yōu)秀書家的書法不僅能抒寫人的喜怒哀樂之情,還能客觀地表達出自然界山水崖谷、鳥獸蟲魚等各種變動的形象。
    B.字本來只是表達概念的符號,當書法家賦予其物象的形象和動作后,就變成了一個個表現生命的單位。
    C.中國古代書家通過點、線、筆畫使“字”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這與通過直接模示客觀形體的繪畫完全不同。
    D.中國書法在世界藝術史上地位獨特,中國人將書法與繪畫視為姐妹藝術,這些都與其書寫工具有很大關系。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的牌樓、亭子及廟宇等建筑的和諧感與形式美,都源于某種中國書法的風格,可見書法是中國美學的基礎。
    B.使用不如毛筆精妙的鋼筆為書寫工具,是歐美地區(qū)沒有形成像中國這樣獨特的書法藝術的原因之一。
    C.書家寫字時需要解決千變萬化的筆劃結構問題,因而通過書法訓練能夠提升學者對各種美質的欣賞力。
    D.起始于象形的字,只有在達到“因情生文,因文見情”的藝術境界,具有藝術價值后,才能成為美學對象。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不能表現出書法具有生動形象之美的一項是
     

    A.興來走筆如旋風,醉后耳熱心更兇。忽如斐旻舞雙劍,七星錯落纏蛟龍。又如吳生畫鬼神,魑魅魍魎驚本身。——蘇煥《贈零陵僧》
    B.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蘇軾的《西江月?平山堂》
    C.日日臨池把墨研,何曾粉筆去爭妍。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鄭板橋《題畫》
    D.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n偓《草書屏風》

    組卷:7難度:0.3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嘉賓:張連起(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
          嘉賓:郭為(神州數碼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主持人:馮華(《人民日報》主任記者)
          主持人:今年以來,我國以數字經濟為支撐的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發(fā)展特別快。請教一下兩位老師,發(fā)展數字經濟具有哪些現實意義?
          張連起:三次工業(yè)革命都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加速生產要素的流動。原來是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等,現在數據已成為了一個重要要素。在數字經濟時代,可能所有的行業(yè)都需要重構、重置。尤其今年的疫情防控,我們可以看到,數字治理、數字要素嵌入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郭為:如何通過數據的優(yōu)化,來重構我們的實體經濟,這就是數字經濟要發(fā)揮的作用。制造強國很重要的一點是技術,就是用大數據、“云”使得整個制造環(huán)節(jié)和流程實現智能化。生產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部件,都實現成本、質量和時間的有效組合,實現一個系統(tǒng)性的有效配置。比如,一輛汽車有兩萬個零部件,一架飛機有兩百萬個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和系統(tǒng)的組裝過程,如何通過數字化的仿真來指導現實的優(yōu)化,這就是數字資產很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數字經濟是以數字技術作為支撐的,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我們有哪些短板需要補齊?
          郭為:對于關鍵核心技術,大家有很多不同的認知。為什么我們要做顛覆性的技術呢?如果我們有一些全新的技術,這樣在全球就存在著錯位競爭,而不是大家都在一條線上去競爭。
          張連起:我們在數據治理方面,有天然的超大規(guī)模市場,有新的消費升級,還有四億多中等收入群體,這些方面都催生了大量的需求,如用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技術創(chuàng)新等植入進去,可能就會形成我們的長板。
          主持人:還有哪些融合創(chuàng)新領域有待我們去突破?
          郭為:我們公司在金融領域探索的比較多,比如,一個種蘋果的農民,擴大再生產的時候需要更多的土地。能不能有一個數字化的手段幫助他找到土地。然后這個土地又能拿到銀行去做抵押貸款,這些都是我們要面向農業(yè)、實體經濟提供的服務。而這些服務又可以和銀行的核心業(yè)務系統(tǒng)結合在一起,既是技術上的突破,能夠很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也是一種融合創(chuàng)新。全中國有那么多中小微企業(yè)貸款很困難,怎么樣通過各方面的經濟數據來為他們畫像,幫助他們建立信用體系,讓銀行愿意給他們發(fā)放貸款。
          張連起:我們國家對“三農”確實投入很大,國家對脫貧攻堅力度空前。但也應該看到存在缺少數據的、科技的賦能短板補上這個短板就是給“三農”發(fā)展安上“科技的翅膀”。
          主持人:最后,請問兩位老師,在推進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數字經濟和現代化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
          郭為: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又非常重視教育,有著最豐富的人力資源。這些資源在數字經濟時代,如果能夠充分發(fā)揮作用。那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張連起:我們有政治優(yōu)勢、制度優(yōu)勢、發(fā)展優(yōu)勢和機遇優(yōu)勢,完全可以鍛長板、補短板,百折不撓推進高質量發(fā)展,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摘編自《數字賦能 共創(chuàng)未來》)(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字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到眾多領域。
    B.我國以數字經濟為支撐的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在疫情期間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但目前數字經濟仍存在短板,有待補齊。
    C.應用數字技術可以實現制造環(huán)節(jié)和流程的智能化,通過數字化仿真能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各領域的融合創(chuàng)新。
    D.我國許多中小微企業(yè)貸款較困難,可利用相關經濟數據幫助企業(yè)建立信用體系,讓金融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fā)展。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訪談主持人聚焦中國數字經濟的發(fā)展,結合現實與未來發(fā)展提問,將訪談引向深入。
    B.對主持人的每個問題,兩位受訪者都結合自己的身份和現實例子做出了明確的回答。
    C.此次訪談,不僅關注到了中國經濟的現實問題,也展現出一定的歷史眼光和國際視野。
    D.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能否抓住數字經濟發(fā)展機遇,是訪談各方都關心的問題。
    (3)面對主持人前三個提問,張、郭兩位受訪者回答的側重點各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組卷:15引用:9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題。
    遭遇一九五零年的無名連
    西元
          戈壁灘上又起風了,除了沙塵,好像什么都不存在。連長把王大心拉到水泥袋垛子下,吐了口沙子,使勁喊道:“明天一早要來五火車皮水泥,你看怎么辦?”王大心明白,已到了最緊迫的時刻,一個半月后,某個殺手锏武器就要在這里試驗。他向遠處望去,想了會兒喊道:“我?guī)巳?!”說這話時,王大心很有點悲壯的覺,要知道,這五車皮水泥停在三百多公里外的荒廢小站上,沒水、沒電、沒人煙,連手機信號都沒有。裝卸搬運水泥是一個沒半點技術含量卻又最苦最累的活兒。
          連長露出很感激的神情,他補充道:“營長說了,就七天,你們在那里堅持七天,這邊就能抽出人去支援。”王大心擺擺手道,別說這個了,咱們看看幾個人能跟我走。倆人蹲下來,連長從兜里扯出皺巴巴的花名冊,順著一個個名字劃下來。他喊道,你把威武帶走吧!三闖給你!抗美你也帶去!五四也給你!王大心向外擺了擺手喊道,就這幾個吧,不要了!
          王大心曾偶然看到過一篇文章,講在朝鮮戰(zhàn)爭的第一年冬天,整整一個連的志愿軍戰(zhàn)士,為伏擊美國軍隊竟全部凍死在了陣地上,無一人逃走生還。王大心讀到這個故事時非常震撼。
          這種震撼甚至讓他有點迷惘,他試圖去琢磨,在那個死亡的冬夜里,那個沒留下番號的連隊,他們都在想些什么?是什么讓他們如此整齊劃一地接受了死亡?
          幾個人到小站時,鐵軌上停了五個車皮,整齊地堆著水泥袋子,五個人站在火車前,顯得很渺小。小站只有一溜紅磚平房,蒙著塵土,一大半玻璃都碎了。鐵軌從遠處伸過來,到此為止。從這里放眼望出去,是無邊無際的戈壁灘。五個人把一個玻璃碎得最少的屋子收拾了出來,用報紙堵上破洞,在墻角把鋪蓋一溜排開。王大心把人叫過來說,從今天起,一人負責一個車皮,堅持七天,現在就開始干吧!戈壁灘上太陽暴曬,燒得渾身火燙。王大心感覺腦袋充血,周遭世界泛著紅色,一大股血,一大股血從腦袋里的血管涌過,轟隆隆直響,每抬一袋都仿佛是茍延殘喘。快到晚上八點,最后一輛載重卡車走了。王大心覺得渾身輕飄飄的,如果來陣大點的風,就能把自己吹跑。
          王大心看過一個關于朝鮮戰(zhàn)爭的紀錄片,有一個叫朱克的老人說,真要是面對面拼刺刀,那美國兵就不行了,怕死得很!當王大心回憶著這個細節(jié)的時候總在想:到底是什么,給了老人還有他同時代的人們,那樣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七天的時候,大家很有點歡天喜地的意思,只等著大部隊開過來支援。第一輛載重卡車來了,王大心看見后車廂上空空的,就知道事情沒那么簡單。司機遞給王大心一張紙,紙上寫著:兄弟,這邊實在抽不出來人,你們在那邊再堅持一段時間!
          大伙都有點發(fā)愣。王大心說,工期調整了,那邊更抽不出人來。威武一下子坐在地上,叫道:“哎呀媽呀,這可什么時候是個頭兒???”四個人面無表情,各自散去。威武自己手拄地站了起來,一人一車皮,天地間又恢復一片寂靜。在一片渾渾噩噩的死寂中,突然傳來嗷的一聲叫,把王大心嚇了一跳:威武轟地倒在車皮上,一股水泥灰騰空而起。王大心沖了過去,威武一手撐在腰上,用懇求的眼光看著王大心說:“指導員,我腰扭了,不能動了?!?br />      王大心一直沒明白,當時威武的眼光里為什么是懇求,而且很強烈。直到后來他才琢磨透,威武是在懇求大伙……王大心在看朝鮮戰(zhàn)爭的紀錄片時不斷會想,在那個時刻,能夠受傷被送到后方,應該是很幸福的事了。但是,很多人卻終生無法面對那個拷問:為什么只有自己活下來了?
          威武委屈地看著地面,好像受了傷是件很見不得人的事。王大心讓他坐連隊的車回去,威武抓著他的手說:“指導員,我一定會回來的,相信我,我一定回來!”幾天后,威武回來了,他是挺著腰桿回來的,一舉一動仿佛都在告訴別人:你看,我可是回來了啊!王大心能理解這種心情,平時嘻嘻哈哈的沒關系,但苦了累了的時候,千萬別開溜,怎么也得熬過去。否則人家扎堆嘮點什么,你想湊過去都覺得不好意思。
          一個月零三天的早晨,一輛吉普車駛到平房門前?;貏⒏彼玖詈驼来蜗萝嚒U瘜⒏彼玖钫f:“這五個人,一個月,在這沒水、沒電、沒人煙的地方,搬運了一萬噸水泥。您剛才看見的那個工程主體,是這五個人一袋水泥一袋水泥背出來的,沒有他們,工程就不可能提前完工?!眲⒏彼玖铙@訝地點點頭說:“那在打仗的時候,他們就是突擊隊,要立大功的呀!”
          這一刻王大心又想起了一九五零年凍死在雪夜里的無名連。他好像琢磨明白了,那背后有一大堆活生生的故事,那些故事,對大家來說其實并不陌生。王大心想象自己站在無名連的陣地上,鎮(zhèn)定地與無名連一起等待天亮。
    (有刪減)(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善于通過細節(jié)來表現環(huán)境的惡劣,如連長說話前先“吐了口沙子”,兩人面對面說話靠“喊”,足見戈壁灘風沙的猛烈。
    B.“無邊無際的戈壁灘”和一個破敗的小站,“堆滿水泥的五個車皮”和僅有的五個軍人,鮮明的對比突顯了故事的悲壯感。
    C.“一大股血從腦袋里的血管涌過,轟隆隆直響”以生動的描摹表現了人在極端炎熱條件下勞作的復雜感受,使讀者感同身受。
    D.威武倒在車皮上,流露出懇求的目光,表明他想離開這里回連隊療傷,而王大心認為他企圖逃避困難,對此感到反感和不屑。
    (2)有評論家把西元軍旅小說中的人物稱為“非傳統(tǒng)英雄的英雄”請結合本文的軍人群像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小說中多次穿插關于朝鮮戰(zhàn)爭的記敘,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組卷:11引用:5難度:0.7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人們曾經堅信:現實世界的社交障壁在網上毫無意義,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          與界線終將成為過去。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選步與網絡用戶規(guī)模的擴張,網絡空間的社群袼局也不斷發(fā)生           。眾多形態(tài)更新、規(guī)模更大、內容更豐富的網絡平臺宛如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原始的社群秩序           。網絡空間曾經是一整片“廣場”,而隨著網民和平臺的數量都變得越來越多,人們很難繼續(xù)“擠”在一個缺少分區(qū)的空間里。于是,不同群體圈下地盤,各自逍遙,逐漸失去了登高遠眺的能力。大多數人來到網上,原本是為了拓寬視野,然而,網絡社群的邊界分明,讓人停下探索的腳步,進而一大群“知音”被人們太容易找到。
          社會的選步,在某個惻面上正是由一場場觀念交鋒推進的。日益極化的網絡社群催生的沖突,很難衍生出言之有物的建設性交鋒。盡管問題的解決難以           ,但每個網民不妨在已經變成前線的“廣場”上放下執(zhí)念,以觀察者和傾聽者的姿態(tài),重建健康理性的網絡公共空間。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部恰當的一項是
     

    A.隔膜 蛻變 分崩離析 一蹴而就
    B.隔離 蛻變 支離破碎 一揮而就
    C.隔膜 演變 支離破碎 一揮而就
    D.隔離 演變 分崩離析 一蹴而就
    (2)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加點詞語所使用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閱讀時,可以扣住“成長”這一線索,看看大衛(wèi)經歷了哪些事,想想這一切對他的成長有哪些影響。
    B.這些“聶赫留朵夫”們各有各的故事,性格上卻又有一些相似之處一心存善念而又有不少的缺點。
    C.要制伏“三害”,要把它們從蘭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樣驅走,蘭考人民必須進行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
    D.這種偶然的“勛業(yè)”仍然不過是精神的勝利,和他的自輕自賤、自譬自解一樣是令人悲痛的行動。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網絡社群的邊界分明,讓人停下探索的腳步,進而太容易找到一大群“知音”。
    B.邊界分明的網絡社群,讓人太容易找到一大群“知音”,進而停下探索的腳步。
    C.網絡社群的邊界分明,讓人太容易找到一大群“知音”,進而停下探索的腳步。
    D.邊界分明的網絡社群,讓人停下探索的腳步,進而太容易找到一大群“知音”。

    組卷:11引用:4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古人作詩,注重構思立意的“起承轉合”,所謂“轉”,可能是內容上的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也可能是感情的由淡而濃,由弱而強,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稗D”不是簡單的轉折,而是詩人苦心經營、鋪墊蓄勢已足后,陡然一轉,轉出新境界、新格局。
          古人作詩的“轉”,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組卷:6引用:4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