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山東省菏澤市單縣五中高二(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8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數字經濟以數據為關鍵要素。如何在挖掘數據價值的同時,保護好數據安全,尤其是涉及個人的信息數據,這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2019年大數據風控公司被嚴查,2020年萬豪酒店泄露大量用戶數據,包括疫情下個人健康碼的數據安全問題,這些社會熱點無不與個人信息保護密切相關,也影響著數字經濟的未來。對數據安全及發(fā)展的法律法規(guī)需求,已十分迫切。2020年兩會通過的《民法典》,為此開了一個好頭。
    《民法典》的一大創(chuàng)新和亮點就是“人格權”獨立成編。該編第六章“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明確了“隱私”和“個人信息”的區(qū)別。
          隱私是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民法典》明確規(guī)定,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不得“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梢哉f,隱私和自然人有著密切的“物理”聯系,侵害隱私,猶如侵害自然人的身體。
          個人信息與自然人則更多的是“數字”聯系。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并能夠單獨或與其他信息相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對這些信息的處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侵害自然人。比如,知曉一個人的住址和直接闖入他的家中肯定是不同的。現代社會,允許他人處理我們的個人信息,比如撥打電話號碼按住址寄送快遞等,已是一種必然。
          對于發(fā)展數字經濟來說,區(qū)分隱私和個人信息之后,我們可以明確:只有個人信息才可能成為要素,隱私中的私密信息則不可能成為要素。當然,《民法典》也提到個人信息中包含私密信息,應適用隱私權的規(guī)定。而私密信息具體有哪些,比如健康信息、行蹤信息是不是隱私,《民法典》則未作說明,需由未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予以明確。
    (摘編自顧子乙《<民法典>,為數字經濟突破個人信息保護之困》)材料二:
          數字社會必須處理好個人隱私保護的問題,這也是數字治理本身的內容。有學者從信息隱私權角度分析隱私的益處和壞處:在數據成為生產要素的今天,過度限制信息使用會影響人們通過信息分享造福社會,這不符合互聯網精神;而個人信息被濫用、個人隱私被侵犯也會使得社會環(huán)境惡化,因而保持數字社會良性運行就要找到個人信息使用和隱私的邊界。無論面對的問題簡單還是復雜,圍繞著個人信息的數字治理不外乎這么幾個過程:一是信息的收集,二是信息的儲存,三是信息的加工和處理,四是信息的使用。每一個過程都可能涉及信息的隱私化和隱私的信息化,關系到是否侵犯個人隱私。隱私信息化的過程相對簡單,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但信息隱私化因其過程復雜,信息處在動態(tài)過程不容易把握而經常被忽視,因此更應該引起重視。
          數字社會下的個人信息保護是一個難題,全世界都在試圖解決這一難題,國內的相關法律也應該盡快出臺。但可以預料,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即使出臺全面的數據保護法律,也不一定能夠應對所有的現實問題,信息社會和智能社會下新的問題還會不斷涌現,數據治理與隱私保護的矛盾將會長期存在。但是,不管面對的問題如何改變,都應該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最低限度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在面對個人信息時都要遵守這一原則,能不收集就不收集,能少收集就少收集。第二個原則是高門檻準入原則。對于涉及個人信息收集的業(yè)務開展必須有嚴格的準入制度,對于個人信息的儲存、數據安全和業(yè)務必要性進行嚴格審核。第三個原則是相關利益者知情原則。當事者要就收集個人信息的目的,信息收集的方法,信息儲存、加工、使用的權限和邊界,信息使用的時間,信息的銷毀等做明確的公示,以確保利益相關者的知情權。
          當然,僅有這些原則是不夠的,應該根據數據治理和隱私保護實踐做必要的調整,應該通過法治化途徑使一些原則程序化,形成可操作的嚴格規(guī)程。只有在重新認識數字社會隱私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建立產權清晰的制度框架,企業(yè)才能合法收集、利用數據,個人的信息保護訴求才具備治理基礎。當下要杜絕個人信息被濫用和個人信息的無界限收集,嚴格厘清信息使用和加工的邊界,嚴禁針對個人信息的過度整合,營造良好的信息使用環(huán)境,提高民眾隱私安全感,讓社會大眾可以放心使用信息資源,融入數字社會。
    (摘編自王俊秀《處理好隱私的信息化和信息的隱私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隱私和個人信息作出明確區(qū)分的高度重視人格權的《民法典》的出臺,為我國數據安全及發(fā)展的立法工作開了一個好頭。
    B.現代社會允許他人撥打自己的電話號碼、按自己住址寄送快遞等行為,已是一種必然,但這些行為不能直接等同于侵害自然人。
    C.隱私信息化過程簡單,容易引起注意;信息隱私化則因過程復雜和信息不易把握而常被忽視,因此更為重要,更應重視。
    D.信息社會和智能社會下新問題會不斷涌現,可以預見,哪怕是出臺全面的數據保護法律,也未必能夠應對所有的現實問題。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
     

    A.在數字經濟時代,如果只知挖掘數據價值,而不能有效保護數據尤其是個人信息數據安全,那么數字經濟的未來是堪憂的。
    B.《民法典》未說明健康信息等是否屬于私密信息,這是它的一大疏漏,今后《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將彌補這一缺陷。
    C.限制信息使用應當適度,否則既可能影響人們通過信息分享造福社會,也可能因個人信息被濫用等造成社會環(huán)境的惡化。
    D.確定數據治理與隱私保護的原則是必要的,但僅有這些原則是不夠的,還需根據數據治理和隱私保護實踐做出相應調整。
    (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許多App會要求用戶簽署服務協(xié)議,再根據捕捉到的用戶數據,投其所好大量推送新聞或視頻。
    B.通過健康碼采集個人行蹤信息,以此判斷個人消費喜好,監(jiān)測其人群關系,作出相應產品推介。
    C.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應該通過立法對企業(yè)涉及個人信息收集的業(yè)務進行嚴格審核。
    D.公共服務項目應在社會成員廣泛參與和討論下,在民眾充分知情和多數成員的同意下才能實行。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論證手法?請簡要說明。
    (5)在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的問題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有哪些異同之處?請結合材料分別加以概括。

    組卷:3引用:4難度:0.6

二、(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西北筆記(節(jié)選)
    蔣子龍
          神木是一個大縣。不僅面積大,眼下人們最看重的經濟體量也大,全國十大工業(yè)強縣之一,或許還是唯一的醫(yī)療和十二年教育免費的地方——單這一項就夠“神”的。
          再來說說“神木”這個具有一股神秘魅力的名字的來歷:神木古稱麟州,“據傳城東南約40步,有松樹三株,大可兩三人合抱,為唐代舊物,人稱神木”。
          這可能真是一種傳說,唐代的三棵大松樹,在別處或許是了不得的寶物,在神木又算得了什么!4000年前,被稱為“中國文明的前夜”,神木的石峁就建有巍峨浩大的城堡,為了堅固城墻插進去的圓木,經過4000年的腐蝕風化,我看那露出的頭部也夠一個人抱的。石峁遺址的發(fā)掘入選“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fā)現”,并以實實在在的考古證據,支持中華上古時代的祖先,如三皇五帝等,是真實的存在。誰敢說神木不“神”?
          在神木邊上的黃河河灘與公路之間,有近200里長、時寬時窄的土地,這就是上好的“河灘地”,最是肥沃不過。有些整齊牢靠的地段,就種莊稼,而大部分河灘地是一片片不甚懼怕旱澇的棗林。由于神木是“陜西省日照最多、生物輻射量最強的地區(qū)之一”,加上晝夜溫差又大,棗個大肉多,含糖量高,是著名的陜北大棗。然而,我在馬鎮(zhèn)以及沿途的棗林里,都看到有許多棗樹上的棗子沒有摘,已經變成干棗卻仍舊頑強地掛在枝頭,棗林的地面上也散落著許多干棗。我大惑不解,詢問當地人,答案卻讓我更加迷惑了:“去年秋天棗子賣不上好價錢,有些農民索性就不想費力氣收棗了,掛在樹上的早晚會掉下來,放羊的時候羊會吃,羊吃不了的就爛在地里當肥?!?br />      棗是好東西。河北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棗沒棗也要打三竿子”,絕對舍不得樹上還掛著一個棗沒有打下來,更舍不得地上有個棗不撿起來。賣不上好價錢就索性不要了,只說明一個問題:神木的農民太富了。神木富到什么程度?國家公布的數字:全國人均生產總值折合人民幣5萬出一點頭,北京12.9萬元,天津11.9萬元……神木17.78萬元?;剡^神來,才知用過剩的陜北大棗喂羊,讓羊膘肥體壯,毛長肉好,入口不膻,還算是物有所值。我確實在棗林里看到過羊群,以為它們是在低頭吃棗林里的干草,原來是吃地上的干棗。神木的羊真是好福氣。
          我們一路總是走走停停,因為路邊常有奇觀。比如在路邊的兩棵大樹間拴根繩子,上面掛著剛宰的羊,或整只,或一分為二,肉質鮮亮,肥瘦適宜??爝^春節(jié)了,扛半只回去過個好年。羊肉的主人蹲在道邊,一手拿著個火焰噴射器似的東西,在一個一個地燒羊蹄子上的毛。神木有一種名吃,熏羊蹄兒,是下酒的好菜。
          車行到神木東南部,看到前面左側有一段美景,公路與黃河緊挨著,下道便是河灘,中間沒有棗林或莊稼地,當地的朋友停車,讓我們下車到黃河邊拍照。車在公路的右側停下來,當大家打開車門,卻看到了另外如一幅畫般的景致:在公路和山坡間不大的平地上,孤零零有一盤碾子,上面沒有棚蓋,四周沒有擋板。但碾子看上去很干凈,碾盤上均勻地鋪展著白中泛點黃的黍子面,兩個少年和一個女孩一邊說笑一邊推著碾子。碾子旁有位漂亮的少婦,手拿笤帚把碾到邊上的黍子面掃回到碾盤的里面,旁邊一個老婆婆把碾好的黍子面過籮,籮底剩下的渣子又倒回碾盤上繼續(xù)碾磨……
          四周沒有村莊,也不像有人煙的樣子,碾子旁有一條上山的小路,順著小路向西望,是連綿起伏的峁塬……這碾子以及碾子旁邊的人不像是真實的,毫無來由地出現在這里,很像是神話中的情節(jié),是專門為了等我們或我們中的某個人。作家們好奇心重,先跟孩子們搭話,才知,他們是少婦的孩子,丈夫在神木縣城打工,她這是帶著剛放寒假的兒女來住娘家,旁邊站在石臺子前籮面的是她的娘家媽。
          大家熟悉之后,少婦兩次三番地邀請我們留下來,說明天早晨吃油糕。正在碾好的黍子面就是做油糕用的,這是神木一種著名的美食,類似天津的三大名牌之一的“耳朵眼炸糕”。我們一迭聲地說著謝謝。
          少婦和她的孩子們,個個都一臉陽光,雙頰上帶著只有生活在鄉(xiāng)間才有的自然紅,明麗動人,快樂而樸實。他們的出現與黃河及周圍的景色是如此的和諧,真的像一幅美好的風俗畫。這盤碾子和這一家人,也極真實而生動地表達了神木的富足與祥和。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據傳唐朝時,神木城東南約40步的地方有三棵大松樹,故而得名,這個傳說增加了神木由來的神秘性。
    B.神木的棗個大肉多,含糖量高,不摘下的原因是特意留給羊吃將其養(yǎng)得膘肥體壯,讓神木棗物有所值。
    C.路邊經常有人將剛宰的羊掛在大樹間進行銷售,這向讀者介紹了神木的奇觀,展現了神木的風土人情。
    D.碾子旁四周雖沒有村莊,但順著上山小路向西望,看到的是連綿起伏的峁塬,這里儼然是個“世外桃源”。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用國家公布的全國、北京、天津的人均生產總值的數據與神木的數據進行對比,從而突出神木百姓生活的富裕。
    B.文章先寫“我大惑不解”“讓我更加迷惑了”,后面用看到羊兒吃棗與之呼應,文章結構嚴謹,又避免敘述平鋪直敘。
    C.文章詳寫作家們跟孩子們搭話,而略寫與少婦及其母親的交談,這里是用大人來襯托孩子們的天真爛漫、快樂樸實。
    D.文章將歷史與現實交織,既有對神木歷史的敘述,也有對現在情況的介紹,但寫作重點放在了后者,體現了時代性。
    (3)神木之“神”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分析。
    (4)文章寫少婦一家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全文內容分析。

    組卷:7引用:2難度:0.5

五、(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8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對于很多人來說,耳機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之一。很多情況下,使用耳機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但長時間、近距離、高分貝佩戴等不良習慣,卻正在“悄無聲息”地將耳朵健康偷走。醫(yī)生們普遍認同,噪聲對聽力的損傷程度與,噪聲的暴露量越大,對聽力的影響就越嚴重。
          佩戴耳機除了會給耳道皮膚敏感的使用者帶來耳悶、耳堵等不適的感覺,甚至誘發(fā)濕疹或炎癥以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長時間、近距離、高分貝的聲音可能造成內耳毛細胞的損傷,其主要表現是聽力損失,久之可以引起噪聲性耳聾或隱匿性聽力損失。
          專家建議,減少耳機使用時間,。所謂“60-60”原則是指一種國際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機時,音量一般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能調至更低最好;連續(xù)使用耳機的時間則不宜超過60分鐘。成人每天戴耳機不要超過3~4小時,未成年人不超過2小時,并且每次佩戴耳機30~40分鐘后,就要讓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簡述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60個字。

    組卷:9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14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說:“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截至2015年12月1日,已有134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學院,開設了1000多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學員總數190余萬人。
          近期,某地開展關于中學生傳統(tǒng)文化認同的調查,在接受調查的青少年中,有20%喜愛與支持民族文化產品,28%喜愛外來文化產品,52%表示無所謂。
          以上材料觸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組卷:1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