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qū)兩校聯(lián)考九年級(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8/5 8:0:8
一、現(xiàn)代文閱讀。(25分)
-
1.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天問一號由環(huán)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總重量達5噸。它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制的一種火星探測器,主要負責執(zhí)行中國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2020年7月23日,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天問一號探測器發(fā)射升空,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于火星南部預選著陸區(qū),為更多的科學探索帶來了希望。
材料二 ①人類探測火星已有60年,經歷了幾個階段。在早期階段,由于技術不成熟,人類發(fā)射的火星探測器只能從火星遠處飛掠而過,探測器飛行上億公里只為那驚鴻一瞥,探測手段 極為有限。等到技術水平相對成熟才有了人造的火星衛(wèi)星,人類才得以對火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最后才是難度更為巨大的著陸與巡視探測。而天問一號一次性完成了環(huán)繞、著陸與巡視三個重要步驟,可見其技術難度之高。
②在深空探索領域,美國的技術確實排在第一位,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美國的海盜號探測器由軌道飛行器和登陸器組成,沒有火星車,也就是說沒法進行巡視。其中軌 道飛行器也就是我們說的環(huán)繞器重2.33噸,登陸器重1.2噸。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著陸器與巡視器共1.3噸,環(huán)繞器1.2噸,加上2.5噸的推進劑,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重量達到了5噸。而最重要的是,我們有重240千克的巡視器(火星車),對著陸過程要求非常嚴格,這要求著陸器在著陸過程中一定要小心再小心,這是當初的海盜1號在著 陸過程中沒有經歷過的,兩者在技術上也是無法比較的。不可否認,超高難度的繞落巡一步到位,天問一號的探測任務是人類探索火星歷史上復雜度最高的,技術含金量不言而喻。
③在奔往火星的過程中,天問一號探測器一直處于高速狀態(tài),要先制動才能進入火星環(huán) 繞軌道。在著陸之前,必須先將火星探測器的速度降下來。我國根據(jù)探月工程積累下來的經驗,通過四個階段將探測器降落到火星表面。第一個階段是氣動減速階段,將探測器的速度 從每秒4.8公里減速到每秒460米;接下來,探測器打開降落傘,將其速度進一步降低至每 秒95米;隨后進入動力減速階段,利用反推火箭產生推力進一步減速,將探測器的速度降 低至每秒3.6米;最后一個步就是懸停避障階段,這個過程是在最后剩下的100米高度的 位置進行的。在這一過程中,探測器懸停在100米高度的位置對火星表面進行進一步觀察,看看火星表面是否有一些大的石頭或者坑,有的話需要避開它,以確保探測器安全平穩(wěn)著陸 火星表面,以上的這些操作完全由天問一號自主進行。在這樣高起點高難度的挑戰(zhàn)下,一次性完成三大任務,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首例。
④天問一號繞落巡三步全部圓滿完成,這個技術水平要比美國的機遇號、勇氣號強一些,但是比好奇號還是要差一點兒。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不與歐空局、俄羅斯或其他國家相比呢?其實俄羅斯從蘇聯(lián)時代就開始探洲火星了,前后差不多有20次,不過可惜的是一次都沒有完全成功過。歐空局在此之前有過兩次任務,但在著陸器著陸火星過程中都失敗了。所以天問一號的成功著陸與巡航,標志著我國的火星探測技術已躋身世界前列。
(1)請根據(jù)材料一中劃線句的內容,為“天問一號”下定義。要求:內容完整,邏輯嚴密,不超過60字。
(2)材料二的說明對象及其特點是什么?第④段為何要提及美國、俄羅斯和歐空局?請簡要回答。
(3)下列句中加點詞可否刪去?請簡述理由。
其實俄羅斯從蘇聯(lián)時代就開始探測火星了,前后差不多有20次,不過可惜的是一次都沒有完全成功過。組卷:74引用:3難度:0.5 -
2.閱讀下列文章,完成問題。
艾葉又飄香
余雪云
那時候,日子過得窮,一年也就過這兩個節(jié):端午節(jié)、春節(jié)。說起來,那種對節(jié)日的期 待和期盼呀,其實是潛藏于夢里夢外的,讓小小的我心里充滿了各種憧憬和盤算。當然,盤算最多的是吃,那個饞勁兒呀,都饞到夢里去了。最可恨的是,每每夢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 時,總會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沒有一次能順利地暢淋漓地吃個痛快,令人特別沮喪。
不過,“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艾、初五劃龍舟”,那來自鄉(xiāng)野山村的童謠,我倒是記得牢牢的。日子也的確像童謠唱的,從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節(jié),每天都有儀式感。
比如做發(fā)糕,首先要磨好米漿,加糖、加發(fā)酵粉等候華麗蛻變。隨之,奶奶開始做準備工作了,往鍋里注入一大鍋水,將籠屜洗凈墊上一塊大布巾,架在大鍋上,水燒開后倒入米 漿蓋好鍋蓋,蒸籠的周圍用毛巾包裹嚴實以免漏氣,這樣蒸40分鐘左右,發(fā)糕差不多熟了。 這時奶奶會用手扇一扇熱氣騰騰的蒸籠,然后拿雙筷子往發(fā)糕一戳,湊近眼前一看,筷子上 沒粘到東西就說明發(fā)糕熟了,再往發(fā)糕面上撒些黑芝麻點綴一下,發(fā)糕便一下子生動起來,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張望。
由于大人們白天都在忙其他的事情,所以,通常選在晚飯后蒸發(fā)糕。當天晚上,孩子們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廚房里等,困了就躺在廚房的凳子上或趴在廚房的任意角落打盹兒,等吃到發(fā)糕時大概都晚上十點了。對鬧騰一天的孩子們來說,這個時間除了嘴巴能動,我估計身上其余的功能都已經睡著了,當大口大口的發(fā)糕被地吞進了肚子后,唯一能感覺到的是舌尖被燙得火辣辣的。
這是初一。初二是吃桃子的習俗日,我至今不知道吃桃子的緣由。記得有一年端午節(jié)前,爺爺和奶奶到泉州看望伯公,從泉州帶回的水蜜桃,個兒大皮薄,水分多,口感酸甜適宜。一個桃子估計有半斤多,吃上一個,小小的肚子一下子變得圓滾滾的。那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桃子。
初三是包粽子。粽葉是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摘的,新鮮清甜。綁粽子的繩子是棕樹葉,棕樹葉要提前到山上去割取,曬后備用。棕樹的葉子像一把大大的蒲團扇子,用時要提前泡軟,用錐子把粽葉劃拉成一條條細細的絲線。一把棕樹葉大概可以包五六斤的米餡兒。那時候,粽子的餡兒比較單調,要么純糯米加堿,要么糯米加黑豆,當時對大家來說已經算是人間美味了。包粽子是母親的強項,母親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致、結實,而且形狀各異: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粽、三角粽、菱形粽。然后用野生的薄荷頭同粽子燉在一起,整個廚房香氣撲鼻。薄荷香、艾葉香、竹葉香、棕樹香、糯米香,還有柴火香,閉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廚房里還是在原始森林里。端午節(jié)前,母親會買些彩線,找些碎布頭兒給孩子做老虎、荷包、香囊之類的小玩意兒,再用五彩絲線卷邊點綴,然后戴在孩子們身上,這些小飾品有時也成了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資本。漸漸地,我也學會了做各種各樣的小掛件。(據(jù)民間傳說,用五彩線系臂跟龍的文化習俗有關)
初四的早上,父親會早早拿著鐮刀去割午時草,什么蒲、艾葉、薄荷等。太陽升起來時,父親已經把菖蒲和艾葉掛在門上了,滿堂飄香,父母還不忘對孩子們說道:初四這天要起早,才會更聰明伶俐的。其實,過節(jié)這幾天,期待、興奮、嘴饞,根本不可能睡懶覺。
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按家鄉(xiāng)的慣例,中午飯吃炒面、扁食、鴨蛋(取用中午12點的古井水,放入午時草煮,據(jù)說這樣煮的鴨蛋顏色橙黃鮮艷,有辟邪、祛濕氣、祛風寒等功效)。炒面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記得有一年端午,家里沒錢買肉,只好包素餡兒的扁食,用紫菜、花生、豆腐、蔥頭剁成餡兒,沒想到沒有肉參與的扁食,居然特別好吃,成了我記憶里的風味美食,也成了我?guī)资昴ú蝗サ泥l(xiāng)愁。
吃好午飯,母親會搬來大木桶倒入用午時草煮的水給孩子們沐浴,然后給孩子們換上新衣服。端午節(jié)有新衣服,在那個時候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是個什么都憑票的年代,買布是憑布票去買,然后請裁縫師傅到家里來做新衣服孩子們添的所謂新衣服,無非就是一件小碎花短袖衫,一條小短褲之類的。這對于小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高興的事。接著,母親還給孩子們的額頭上都畫個“王”字,腋下也涂抹些雄黃,(這些都是民間習俗的傳承,都與辟邪、辟疫說法相關)完成儀式后,孩子們便跟著村里的大孩子或大人去木蘭溪邊看龍舟比賽。
雷雨剛過,木蘭溪的水面比往常開闊了許多,水面激流飛躍,非常壯觀,一年一度的龍舟大賽就在這里舉行。競渡的龍舟高高地掛起一面面紅旗,從柳蔭深處的水面出擊。鼓聲像春天的雷電,沖破煙霧,劈開波濤,直奔遠處奪標目的地。圍觀人群的歡呼聲震天動地,有驚退萬人爭戰(zhàn)的豪氣。小孩子呢,其實就是去看熱鬧的,享受著那種節(jié)日特有的快樂。
(1)請簡要回答第二自然段中的童謠有何作用。
(2)文中劃線句在細節(jié)描寫和修辭手法上富有特色,請簡要賞析。
(3)有人認為,文中三處括號中的內容太啰嗦,應該刪除,你怎么看?請說明理由。
(4)本文標題為“艾葉又飄香”,作者卻用大量筆墨寫了與艾葉無關的內容,是否文不對題?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組卷:153引用:3難度:0.4
二、古詩文閱讀。(31分)
-
3.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小石潭記
唐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鐘山記
宋 蘇軾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閑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螳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B.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C.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D.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投映 B.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蛇:像蛇一樣 C.而此獨以鐘名 名:名字 D.自以為得其實 實:真相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后,被貶到湖南永州,為排解內心苦悶,探山訪水而寫的一篇精短游記。
B.乙文以游蹤為順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鐘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點,生動再現(xiàn)了作者月夜獨游石鐘山時的見聞和獨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寫中巧妙傳達出作者情感的變化:聽見水聲的高興——發(fā)現(xiàn)小潭的欣喜——欣賞美景的愉悅——難耐凄清的悲傷。
D.雖然都是游記,但兩文在寫法上卻各有千秋。甲文記敘和描寫相結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記敘、描寫和議論為主。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
①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②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組卷:148引用:6難度:0.5
四、積累與運用。(17分)
-
10.我市某中學準備開展以“天下國家”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請根據(jù)下列相關要求回答問題。
(1)學校擬開設“榜樣的力量”名人專欄。請你根據(jù)下列材料,為人選專欄的袁隆平寫一段推薦詞。要求:突出袁隆平的事跡和品質,語言簡潔有感染力,運用第三人稱,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不超過60字。
袁隆平畢業(yè)于西南農學院,他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雜交水稻研究中。他帶領研究團隊用一千多個品種,進行了成千上萬組雜交組合試驗,終于攻克了雜交水稻這道世界難題。他不僅讓中國人吃上了飽飯,同時,也幫助世界上很多貧困國家的人民吃上了飽飯。他把價值連城的珍貴稻種,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全人類,他做出了世界級的貢獻,享有世界級的聲譽,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衣著樸素,吃飯一個葷菜、一個青菜就很滿足,但他工作非常嚴謹,事必躬親,把80%以上的時間都花在了農田里。即使在90歲高齡,他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農田里看看。直到逝世前幾個月,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袁隆平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動章。
(2)學校將舉辦以“青春獻給黨”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以下是校團委發(fā)出的活動通知初稿,在內容和語言表達上有四處錯誤,請找出并改正。
通知
全校同學:
為激發(fā)莘莘學子們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提升審美品位,豐富文化自信,學校定于6月30日晚7點舉辦以“青春獻給黨”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請大家準時光臨。
校團委2023年6月28日組卷:3引用:1難度:0.5
五、作文。(40分)
-
11.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寫作。
有的人,無論遠近,仿佛就在身邊;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終浮現(xiàn)在眼前;有份情,真摯濃烈,時時溫暖我們的心田;有種理,意味深長,常??M繞在我們的腦海……
請以《 并不遙遠》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
①請將題目補充完整;
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組卷:17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