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天人中學高二(上)月考語文試卷(9月份)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國哲學追求的理想境界。湯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義”為價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諧”基礎上,推展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有“人與人的和諧”,以此達成“自我身心的和諧”。道家的價值取向與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的人類文化演進順序相似,即在人與自然關系基礎上解決人與社會關系的問題,進而使人的心靈需求得以妥善解決。儒家的“人文主義”價值取向,則從“自我身心的和諧”出發(fā),依次推導出“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的和諧”。如此,儒道兩種不同的價值路向,相反相成,互補互促,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架構。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是說,人的活動效法地,地的運動效法天,天的運轉(zhuǎn)效法“道”,“道”的運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應效法“道”,是因為“道”具有“自然無為”的特性,體現(xiàn)著宇宙秩序的和諧。“道”本指道路,引申為本源、道理、法則諸義??傮w來說,“道”就是萬事萬物生長發(fā)展的原動力和規(guī)律,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道家以“自然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點。馮友蘭指出,道家學說可用“復歸自然”一言以蔽之。據(jù)湯用彤考察,“自然”一詞本為形容詞,“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對于人為而言的一種自發(fā)的、天生而然的狀態(tài)?!白匀弧焙髞聿庞米髅~,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層含義。“自然”的今義,從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觀規(guī)律;從形而下角度看,則包括原生態(tài)的自然界、由人類與自然相互影響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家把宇宙看成和諧的生命共同體,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機系統(tǒng),維持整體性平衡,使萬物協(xié)同發(fā)展。老子認為,“道”之所以尊貴,在于它對事物不妄加干涉,這樣人與自然就和諧了。莊子提出“太和萬物”的觀點,認為萬物天然處于和諧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類應該“順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即以天道來規(guī)范人道。在這種系統(tǒng)觀中,和諧的人生與社會應是“自然的和諧”的一種再現(xiàn)。照此思維看,從“自然的和諧”出發(fā),健全社會模式的各環(huán)節(jié)方可依次得以展開。由此,“道法自然”便從自然領域轉(zhuǎn)進到社會領域。
“道法自然”引發(fā)的環(huán)境倫理,旨在倡導一種善待自然、師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態(tài)度,要求從自然界學習人類生存發(fā)展之道,自覺維護生態(tài)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最基本層面是人與物的和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必須首先解決人與物的關系問題。因為人類對自然界的正確認識是處理天人關系的基礎,若不及時發(fā)展科技提高生產(chǎn)力,就連常見自然災害也無法抵御,生存條件沒保障就談不上天人和諧,所以人與物的關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問題。對于儒道兩家在此問題上的差異,陳寅恪說:“中國儒家雖稱格物致知,然其所殫精致意者,實僅人與人之關系。而道家則研究人與物之關系。故吾國之醫(yī)藥學術之發(fā)達出于道教之貢獻為多?!钡澜汤^承發(fā)展了道家“天道自然”“萬物一體”等觀念,并付諸實踐。馮友蘭對道教對待自然的科學精神有充分肯定,譽之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學的神秘主義的體系。
“道法自然”意味著人類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學習,使人道合于天道?,F(xiàn)代仿生學的發(fā)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種實際應用。但從本質(zhì)上說,“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種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順應之。如能把握客觀規(guī)律,順勢而為,因勢利導,自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學發(fā)展的大道。
(摘編自趙建永《道法自然的智慧》)
(1)下列對文中所引名家觀點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湯一介認為道家以“自然主義”為價值取向,自然的和諧是基礎,順序是人與自然、人與人、自我身心的和諧。
B.道家以“自然為宗”,其根本點是崇尚自然,馮友蘭據(jù)此指出,道家學說可以一言以蔽之,叫做“復歸自然”。
C.湯用彤考察以為“自然”一詞本為形容詞。自,本身;然,如此。自然,就是人本身自發(fā)的、天生如此的狀態(tài)。
D.陳寅恪說,和道家有相同處,儒家也講格物致知,講人與物的關系,但竭盡思慮的,究其實還是人與人的關系。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為辨明“道法自然”的本義,試圖將儒道兩家價值取向的差異進行比較,以此突出道家有別于儒家的崇尚“自然”的根本特點。
B.第二段引用了《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語句,并對其解讀,由是揭示出“道法自然”的基本內(nèi)涵,以及“道”具有的“自然無為”的特性。
C.第四段延續(xù)了人類應該順應“天道”的討論,將老莊并舉,闡釋人對事物不妄加干涉,而人所以如此,是因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
D.第五段論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借陳寅恪的話,再一次論及儒道兩家的差異性,回應了開篇,也使遵循自然之道的觀點得到強化。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闡釋“道法自然”的本義及其現(xiàn)代轉(zhuǎn)化,這是正確傳承“道法自然的智慧”的應有之義,至少能認識到“道”的運行效法自身,“道”是萬事萬物生長發(fā)展的原動力和規(guī)律。
B.人們對于“自然”一詞的界定是有變化的,“自然”的今義,發(fā)展而有了多層含義,或指客觀規(guī)律,或指原生態(tài)的自然界,或指由人類與自然相互影響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C.人與自然的和諧具體表現(xiàn)為人與物的和諧,有理由認為人類必須首先解決人與物的關系問題,由是可知,人與物的關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問題,否則談不上天人和諧。
D.本質(zhì)上,“道法自然”表達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意味著人類要懂得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師法自然,使人道合乎天道,能夠順勢而為,走上科學發(fā)展的大道。組卷:4引用:4難度:0.8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作為“農(nóng)與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執(zhí)著于破舊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產(chǎn)者、手工業(yè)者利益的新體制、新秩序。為此他自立門戶,聚徒講學,且熱衷游說,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說。墨子“有堅定的主義,有具體的政治主張”(顧頡剛《古史辨自序》),歸納起來有十項,或稱“十論”。即“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非命”。其中“兼愛”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觀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內(nèi)里所涵攝的平等意識,值得挖掘和珍視。
墨子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使愛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國阿爾伯特?史懷哲《中國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愛”說首先是對無等級的氏族時代的緬懷與追思,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這種大同理想的絕唱。墨子對當時社會的混亂痛心疾首,針對“當今之時,天下之害孰為大”這一問,他回答:“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下之害也。”(《兼愛下》)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與人之間“不相愛”和“自愛”。
在戰(zhàn)爭頻仍的時代,墨子目睹并親身感受著戰(zhàn)爭帶來的離亂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滿懷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圖借兼愛之說消弭戰(zhàn)爭的硝煙?!耙暼藝羝鋰?,誰攻?”(《兼愛上》)大到一國,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愛方能杜絕一切“禍篡怨恨”。這種天真背后,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悲天憫人的救世之心躍然紙上,而隱含的平等觀也呼之欲出,因為兼愛之說所包括的兩方面內(nèi)容,都沁潤著平等意識。
其一,愛無等差。“‘兼,盡也。盡,莫不然也’。兼愛,謂盡人而愛之?!保ㄎ榉前佟赌哟罅x述》)“兼相愛”要求一視同仁地愛所有的人,無分親疏、貴賤與貧富,所謂“厚不外己,愛無厚薄”(《大取》),“愛人,待周愛人而后為愛人”(《小取》),“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兼愛中》)。無分彼此厚薄,將別人的國、家、身當作自己的國、家、身一樣尊重和愛護。為什么要“兼愛”呢?墨子認為在“天志”之下,國與國、人與人都是平等的。《法儀》篇說得更明確:“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薄疤臁睂γ總€人都平等以待,“兼而愛之,兼而利之”,從而保護每一個人,不準肆意“相惡相賤”,做到“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兼愛中》)??梢姡澳运v的兼愛含有反抗壓迫和等級歧視的意義”(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
其二,兼以易別。墨子的“兼愛”與孔、孟的“仁者愛人”不同,后者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親親”“尊尊”為原則,主張仁愛有等,“輕重厚薄”有別;前者以現(xiàn)實的物質(zhì)功利為基礎,以“愛無差等”為原則,主張“遠施周遍”,不分親疏厚薄。儒家的愛發(fā)自內(nèi)在心理的“仁”,以倫理為本位;而墨家的愛源于外在互利的“義”,具有功利主義色彩。儒家的愛重“別”,“別”者區(qū)別也,注重遠近、貴賤、親疏、上下之別;而在墨子看來,“別”是禍亂之源。“別者,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亂小家,強劫弱,眾暴寡,詐謀愚,貴傲賤。”(《天志中》)墨子的愛重“兼”,《說文》釋“兼”:“并也,從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辈⒊侄潭粚3忠缓?,隱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這是一個涉及人的平等性問題的概念。墨子視愛人若己為兼,虧人自利為別,并據(jù)此作出了“兼士”與“別士”“兼君”與“別君”的區(qū)分,主張“以兼為正”,“別非而兼是”,通過“兼以易別”(《兼愛下》),達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終實現(xiàn)。
(摘編自馬作武《墨子,讓愛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大力倡導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產(chǎn)運動初步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個比孔子高明的圣人??鬃硬桓兀幼约簞邮肿鲎雷右巫?。他還進一步發(fā)揮說:“馬克思主義千條萬條,中心的一條就是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對陳伯達研究墨子稱贊有加:“《墨子的哲學思想》看了,這是你的一大功勞,在中國找出赫拉克利特來了?!泵珴蓶|視墨子為古代辯證唯物論大家,表達了他對墨子的高度評價。
陳獨秀也推崇墨子,他說過:“設若中國自秦漢以來,或墨教不廢,或百家并立而競進,則晚周即當歐洲之希臘,吾國歷史必與已成者不同?!庇终f:“墨子兼愛,莊子在宥,許行并耕,此三者誠人類最高之理想,而吾國之國粹也?!?br /> 李大釗贊同墨家“節(jié)用”的經(jīng)濟主張,認識到“《墨子》《節(jié)葬》《節(jié)用》《非樂》等篇,均以節(jié)用去奢侈為主旨”。
蕭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種裂裳裹足、摩頂放踵的犧牲精神:“在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潛、李白?!彼€認為墨子的偉大人格與列寧相同,學習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潛藏的種種個人主義。
(摘編自鄭林華《<墨子>與中國共產(chǎn)黨人》)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使愛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緬懷與追思無等級的氏族時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稱絕唱。
B.墨子在《法儀》中指出,因為“天”對每個人都平等以待,所以,我們應遵循“天志”,保護每一個人,不準肆意“相惡相賤”。
C.墨子推崇“兼”,反對“別”,他主張“以兼為正”,“別非而兼是”,認為“兼以易別”是實現(xiàn)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徑。
D.陳獨秀認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廢止,將改變中國的歷史,墨子的思想是人類的最高理想,是我國的國粹。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執(zhí)著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產(chǎn)者、手工業(yè)者利益的新體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謂的體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將遭到來自統(tǒng)治階層的阻撓。
B.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滿懷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圖借兼愛之說消弭戰(zhàn)爭的硝煙”,這句話既有對墨子救世情懷的肯定與贊美,也隱含著對其理想難以實現(xiàn)的感慨。
C.墨家的“愛”以平等為原則,儒家的“愛”注重等差和分別。通過兩者的對比,論證了墨家的“兼愛”思想更符合社會要求,更有進步意義。
D.材料二中,毛澤東和蕭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體現(xiàn)了墨子的思想對共產(chǎn)黨人的影響,都體現(xiàn)著時代的烙印。
(3)結合材料內(nèi)容,簡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組卷:25引用:6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高貴的清貧
徐責祥 油菜花開時節(jié),我們來到方志敏的故鄉(xiāng)——湖塘村。此處是個宜居的山坳,四面環(huán)山,一幢闊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樓坐落在山根處,旁邊是兩汪平靜的水塘。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時聽到當?shù)嘏笥呀榻B方志教家族的歷史,有幾個年輕女子,還眉飛色舞地說方志敏是她們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據(jù)說,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華橫溢自不必說,在擔任閩浙皖贛蘇維埃主席的時候,身穿白色西裝,騎一匹白色駿馬,當真是白馬王子的標志性裝束。
是的,方志敏有闊綽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事實上,回顧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識分子,大都有殷實的家境,他們不缺吃穿,不乏體面的生活,可是他們放棄了,因為信仰,因為要革命,因為要建設可愛的中國。他們放棄了富裕的物質(zhì)生活,追求著精神上的高貴。從他們的手里經(jīng)過的財富成千上萬,可是他們自己,卻往往連一個銅板也沒有。
并不是每個人都配得上“清貧”這個字眼的,僅僅身無分文,還不是清貧。清貧是一種境界,只有精神高貴的清貧才是真正的清貧。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遺落在閩浙皖贛的山水草木之間。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在他被俘之后,國民黨屢次派出高官勸降,甚至蔣介石親自出面許以高官厚祿,均被方志敏在談笑中拒絕。
我們后來從各種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著鐐銬,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創(chuàng)立的閩浙皖贛蘇維埃根據(jù)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張方志敏身穿軍裝揮手告別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楓林村,那個高高舉過頭頂、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勢,讓我好像明白了,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說方志敏是她們的夢中情人。那個手勢沉穩(wěn)、自信、決絕,釋放出一個男人、一個具有騎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無畏的力量。那一瞬間,我對身邊的朋友說,方志敏不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個貴族。
這個當年才30多歲的年輕人,在閩浙皖贛四省交界的地方創(chuàng)建了革命根據(jù)地,發(fā)行貨幣,興辦學校,開設醫(yī)院,還構建了股市,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蘇聯(lián)社會主義的模式經(jīng)營著他的根據(jù)地,讓那里的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那時候的方志敏,掌管著閩漸皖贛蘇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大權,可謂一言九鼎,從他手里經(jīng)過的真金白銀不在少數(shù),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蘇維埃政府內(nèi),節(jié)儉卻蔚然成風,連鉛山縣委買了12元黃煙,都受到嚴厲的批評,被挖苦為“好闊氣的鉛山縣委”。
回想小學時代讀過的《清貧》,我突然發(fā)現(xiàn)那個時候我并沒有真正讀懂,不,幾十年后仍然沒有讀懂。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誦讀那些文字,似乎從字里行間領略到另一種風景。北上部隊受到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在生死考驗的關頭,方志敏拒絕脫離部隊,拒絕逃生,堅持和同志們戰(zhàn)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賣,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敵人的刺刀下面,這個命懸一線的囚徒,就像個調(diào)皮的孩子,居高臨下地打量著因為搜不到銅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靜地看著他們的眼神和表情,甚至還有幾分幸災樂禍:“是不是還要問問我家里有沒有一些財產(chǎn),請等一下,讓我想一想,啊,記起來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幾套舊的汗褂褲,與幾雙縫上底的線襪……但我說出那幾件‘傳世寶’來,豈不要叫那些富翁齒冷三天?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盡管多少年過去了,我至今仍然記得英國作家伏尼契的小說《牛虻》中的那個情節(jié),作為革命者的牛虻——亞瑟被執(zhí)行槍決的前后。亞瑟從一開始就對即將到來的死亡談笑風生并且評頭論足,唇槍舌劍拒絕懺悔。在士兵向他射擊時,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槍法,“來吧,孩子們,不要害怕,朝這兒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細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個更加偉大的亞瑟。他領導了更多的亞瑟,而且他的清貧是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貧,今天的清貧是為了明天不再清貧,這樣的清貧才是高貴的清貧。
(《2017年中國精短美文精迷》,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點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寫方志敏故居的木樓“闊大而又古色古香”,雖用語簡單,卻足以顯示主人家境殷實,曾經(jīng)有過體面的生活。
B.文章兩次寫到年輕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內(nèi),一方面表現(xiàn)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現(xiàn)他的內(nèi)在精神。
C.“散珠碎玉一般遺落在閩浙皖贛的山水草木之間”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方志敏故事的珍貴以及流傳之廣。
D.作者聯(lián)想到《牛虻》中亞瑟臨刑前談笑風生的表現(xiàn),與方志敏形成類比,意在突出方志敏堅守清貧的高貴品質(zhì)。
(2)綜觀全文,談談你如何理解“高貴的清貧”?
(3)為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和理解方志敏,作者運用了哪些資源和手段?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組卷:5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孩子身高發(fā)育的影響因素中,父母的遺傳占到60%~70%,① ,營養(yǎng)、運動、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環(huán)境等因素也會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異。所以,父母高,② 。
民間有種說法,“二十三,躥一躥”,這讓很多家長對于孩子身高的增長采取等待態(tài)度,實際上,十八歲以后還能顯著長高的現(xiàn)象非常少見,孩子身高迅速增長的時間段比家長們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歲就開始了。③ ,孩子十八歲時身高已經(jīng)基本定型。這意味著,如果家長干預過晚,便可能錯過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長期。
研究表明,補充營養(yǎng)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增高手段,于是一些家長就一味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yǎng)。其實,光補充營養(yǎng)是不夠的,鍛煉身體、保證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6個字。
(2)請分別用一個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0個字。組卷:289引用:42難度:0.7
四、寫作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①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②惟進取也故日新。(梁啟超)
③吾日三省吾身。(孔子)
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⑤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⑥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王符)
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并合理引用,聯(lián)系現(xiàn)實和自身實際,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組卷:16引用:5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