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新疆和田地區(qū)皮山縣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9/7 0:0:8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在每個文學發(fā)展階段,“新人”都是典型形象的重要類型之一,以突出的美學價值留存在一代代讀者的記憶中。當代文學只有創(chuàng)造出順應歷史潮流、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具有時代精神特質的新人形象,才能真正發(fā)時代之先聲,承擔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使命。
          文學意義上的“新人”是時代精神的人格化?!靶氯恕敝靶隆辈粌H有自然時序的內涵,而且具備以社會發(fā)展史為依托的價值判斷?!靶氯恕笔菤v史變革和時代進步的記錄者和推動者,也是社會發(fā)展和文化創(chuàng)新的擔當者和引領者,代表著改變現(xiàn)狀的實踐力量,最深刻也最生動地反映出歷史的發(fā)展階段及其精神面貌。正因如此,當我們品讀文學,總能在新人形象中感受歷史的腳步、時代的脈搏。時代和新人是如此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以至于人們常用新人形象標記一段歲月或一個群體:合作化運動中的“梁生寶”、改革年代中的“喬廠長”、知識分子“陸文婷”、奮斗青年“孫少平”,都是如此。
          創(chuàng)造新人形象的過程,是文學介入時代、反映生活的過程,也是文學對社會進步發(fā)揮“實質性功能”的過程。正是通過塑造典型人物,文學以一個個富有時代氣息的生動形象,讓人們在希冀中感動,在苦難中不屈,迎著光亮勉力前行。從魯迅、巴金、老舍到劉心武、路遙、鐵凝,幾乎所有的優(yōu)秀作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完美地回答了時代問卷,和他們創(chuàng)造出的典型形象一起為歷史所銘記。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說:“文學其實具有一種精神性保持和流轉的功能?!毙蜗笫俏膶W的語言。文學創(chuàng)造新人的過程,本質上是時代精神尋找形象載體的過程。這就要求作家既從本質上、總體上把握時代主題和發(fā)展趨向,在變動不居的社會現(xiàn)象中描摹普遍性的人類情感;又要洞悉社會肌理,深入了解分眾化、行業(yè)化、碎片化的生活。不管是扶貧干部、駐村第一書記、海外維和官兵,還是網(wǎng)絡工程師、天使投資人、網(wǎng)購配送員、職業(yè)電競員,每一個人背后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創(chuàng)造新人形象的過程,是作家藝術靈感與生活積淀的互相激發(fā),也是創(chuàng)作理念與文學技巧的互相融合。只有關注和刻畫具體而生動的“這一個”,新人形象才擁有時代氣息和生活質感,才能與讀者產(chǎn)生強烈的精神共鳴。
          當下文學對時代新人的塑造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從作家自身的方面看,有的心態(tài)浮躁,失去了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和耐心觀察,又缺乏深入扎根生活的勇氣和實踐,對新生事物感到陌生隔閡,流連在淺薄地反映生活的皮相,醉心于一時的喧嘩熱鬧;有的為了搶占題材,急于求成,故意制造話題,卻致使人物扁平,缺乏真實感。這些年,網(wǎng)絡文學給讀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佳作頻出,涌現(xiàn)出一系列嶄新的典型人物?!逗_叴呵铩防锏膭?、《經(jīng)山?!防锏膮切♂?,是改革大潮霧鄉(xiāng)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事業(yè)中涌現(xiàn)的新人;《寡行者》里的“倉管員”群體的城市白領,揭開了文學此前不曾深度介入的社會新領域;在一些網(wǎng)絡小說中,也不時能看到海歸英、電競少年等的身影。然而,與新時代的現(xiàn)實生活及其文化風貌、精神氣質相比,新人形象創(chuàng)造的空間還很大。
    (摘編自胡一峰《文學如何創(chuàng)造新人形象》)(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作品中的“新人”形象具有美學價值,“新”的內涵從自然時序角度加以理解即可。
    B.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會有不同的“新人”,人們可以通過這些“新人”感受到時代的特征。
    C.作家對時代和生活進行了細致思考,就能創(chuàng)造出新人形象,從而完美回答時代問卷。
    D.目前,文學作品中對“新人”的塑造存在著很多問題,這都是由作家本身造成的。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宗明義,直接指出當代文學塑造“新人”形象的必要性,為全文定調。
    B.文章將“新人”限定為文學意義上的形象,并著重從時代精神層面來揭示其本質。
    C.文章主體部分按闡釋新人形象特征、塑造新人形象及其存在問題三個層次進行論證。
    D.文末著重指出網(wǎng)絡文學所塑造的新人形象超越了以往當代文學中所塑造的新人形象。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代文學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使命,發(fā)揮啟迪思想等作用,塑造順應歷史潮流、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富有時代精神的新人形象是關鍵。
    B.文學作品中的杰出人物形象可代表一段歲月或一個群體,讓人們感受到歷史的腳步,是因為這些文學作品是優(yōu)秀作家個人智慧的結晶。
    C.作家在寫作時只有認真關注并細致刻畫,創(chuàng)作出的新人形象才擁有時代氣息和生活質感,從而使讀者產(chǎn)生強烈的精神共鳴。
    D.當代文學作品中,新人形象大量涌現(xiàn),但并不能說明這個時代的新人形象創(chuàng)造就到達了頂峰,其實,新人形象創(chuàng)造的空間還很大。

    組卷:5引用:4難度:0.7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請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儒家倫理從誕生之初就以血緣親情作為倫理、道德的起點與基石,但“愛親”之情是具體的、主觀的,很難有“共同的情感”,如何能夠在此基礎上建立普遍有效的倫理原則呢?正是因為儒家倫理找到了人之為人的“基礎性情感”,并以此作為“共同的情感”而喚起了人們內心的共鳴與同理心,才產(chǎn)生了倫理共識,而這就是“情理”的邏輯。
          孔子講孝,悌是“仁”之本,可以成為倫理的起點,這是經(jīng)驗的總結,因為這種情感可以培養(yǎng)諸多德行?!墩撜Z?學而》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其理由與內在的邏輯是孝,悌是子對父母、弟對兄長的態(tài)度,而表現(xiàn)出來的是“順”之德。在不同的倫理關系中,子對父言孝、弟對兄言恭、婦對夫言從、臣對君言忠,本質上都是帶有主從性質的“順”。孝、悌做得好,可以自然擴展到其他行為,因為這種情感可以培養(yǎng)習慣性道德行為和穩(wěn)定的德行。這不是認知意義上的判斷與推理,而是實踐意義上本質相同的行為的不斷延伸。雖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也許是一種合乎常理的現(xiàn)象,但是這種經(jīng)驗性的推理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別是孔子從“入則孝,出則弟”到“泛愛眾”的構想,試圖通過“愛親”的推己及人達到“愛人”,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xiàn)實中都有一定難度。
          這里涉及一個情感的“普遍有效性”問題??鬃訉⑿ⅰ┳鳛閭惱淼幕A,但這種情感既是經(jīng)驗的、具體的,又是心理的、直覺的,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從而使得倫理和道德難以形成絕對的、必然的道德律令。這造成了兩個問題:一是對具體的情感是否認同以及認同程度的問題,孔子的學生宰予對三年之喪不滿,覺得一年即可,孔子也只能無奈地說,你若心“安”,那么你就不用守喪三年了??梢姡趥惱淼赖碌脑搭^上如果沒有達成共識,其后的觀念更易出現(xiàn)分歧。二是以孝、悌這種血緣情感作為倫理道德的基石也有風險,而“愛親”與“愛人”中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過于強調“愛親”,就會淡化“愛人”。實際上,在傳統(tǒng)中國這樣一個宗法家族社會里,更易使人的情感局限于家族之內。但如果為了克服血簿倫理的狹隘性而強調“愛人”,就如墨家的“兼愛”一樣,會成為一種超出人之常情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因此,什么樣的情感既是人皆認同、又能超越血緣情感的狹隘性而成為倫理更可靠的基石呢?孟子提出了“不忍人之心”,“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這種“不忍人之心”是同情、悲憫以及不可言喻的本能之愛,以這種情感作為“仁”的心理基礎,大大增強了情感的普遍有效性。而將“不忍人之心”進一步具體化,即經(jīng)典的“四心”說,孟子把孔子的心有“不安”發(fā)展為人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再擴展為仁、義、禮、智“四心”,以此作為人類共同的心理基礎,從而把儒家倫理奠基在“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普遍的道德情感之上,克服了孝、悌血緣情感的局限性,把“愛親”之情轉化為人所共有的情,從而使倫理的基礎更具普遍意義和理性特征。
    (摘編自徐嘉《儒家倫理的“情理”邏輯》)材料二:
          中國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中華文明在歷史上是一種以倫理道德為重要文化符號的文明,“倫理型”不僅意味著以倫理為內核,也意味著以倫理為范型和規(guī)律,“倫理型”既是中國文化氣質,也是中國文化氣派。
          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梁漱溟從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兩個維度宣告兩個重大文化發(fā)現(xiàn)。一是“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以倫理組織社會”,這是生活世界的文明氣質;二是中國文化“以道德代宗教”,“倫理有宗教之用”,這是中國精神世界的文化氣派。自西周維新始,中國文化便開創(chuàng)了一條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明道路,這就是家國一體的“國——家”文明路徑,進而與西方的“country(國家,側重地理劃分和疆域)”和“state(國家或地方行政區(qū)域,側重政府)”文明分道揚鑣,它對文明史做出了突出貢獻,創(chuàng)造性轉化并發(fā)展了原始社會這個人類最漫長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血緣智慧,在迄今為止的那場人類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社會轉型中,締造了一種具有悠遠深厚的文明根源和具有堅韌文明綿延力的文明道路、文化形態(tài)。梁漱溟反復辯證,中國文化不是家族本位而是倫理本位,家族本位是宗法社會的特征,“倫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國文化的特點是將家庭邏輯發(fā)展為倫理規(guī)律,“以倫理組織社會”,從而生成倫理型文化的特殊氣質及其一以貫之的文明傳統(tǒng)。
          中國被稱為“禮義之邦”,“禮”是血緣、倫理、政治三位一體,以倫理為核心建構的社會秩序和文化實體;“義”是依據(jù)倫理實體的要求即所謂“敬‘禮’”而建構的道德價值,中國是“禮義”之邦,而不只是注重禮節(jié)的所謂“禮儀”之邦,禮義之邦是倫理型文化的文明形態(tài)。中華文明是倫理型文化的文明形態(tài)。今天,我們實施倫理型文化戰(zhàn)略,將助力人們踐行共同的價值觀,傳承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摘編自樊浩《倫理道德發(fā)展的戰(zhàn)略自覺》)(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具有具體和主觀特點的血緣親情作為倫理、道德的起點與基石的儒家倫理,難以讓人們產(chǎn)生“共同的情感”。
    B.孝、悌這種情感在本質上是帶有主從性質的“順”,《論語》中說,具有孝、悌情感而不好犯上的人是不會作亂的。
    C.傳統(tǒng)中國社會是一個宗法家族社會,人的情感更易局限于家族之內,儒家若強調“愛人”,就與墨家沒有區(qū)別。
    D.中國文化對文明史的突出貢獻包括創(chuàng)造性轉化并發(fā)展了人類的血緣智慧和締造了一種具有悠遠深厚的文明根源。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倫理共識的產(chǎn)生得益于儒家倫理利用人的基礎性情感喚起人們內心的共鳴與同理心。
    B.宰予對三年之喪不滿,但孔子也無可奈何,可見在倫理道德的源頭上達成共識很重要。
    C.孟子的“不忍人之心”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并具體擴展為仁、義、禮、智“四心”說。
    D.中國一向注重以倫理為核心建構社會秩序和文化實體的“禮”,因而被稱為“禮義之邦”。
    (3)當前,全社會都在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實施倫理型文化戰(zhàn)略對人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

    組卷:0引用:2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把欄桿拍遍
    梁 衡
          ①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yè),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注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②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永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
          ③比如這首著名的《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④我敢大膽說一句,這首詞除了武圣岳飛的《滿江紅》可與之媲美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難找出第二首這樣有金戈之聲的力作。雖然杜甫也寫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軍旅詩人王昌齡也寫過“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但這些都是旁觀式的想象、抒發(fā)和描述,哪一個詩人曾有他這樣親身在刀刃劍尖上滾過來的經(jīng)歷?“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塞馬”,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軍事辭典。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脫離戰(zhàn)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只能熱淚橫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
          ⑤誰能懂得他這個游子的心情,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
          ⑥辛棄疾名棄疾,但他那從小使槍舞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嘗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永遇樂》)
          ⑧你看“艱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內俱焚。世上許多甜美之事,順達之志,怎么總輪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閑置,要不就是走馬燈似的被調動。1179年,他從湖北調湖南,同僚為他送行時他心情難平,終于以極委婉的口氣嘆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⑨據(jù)說宋孝宗看到這首詞后很不高興。梁啟超評曰:“回腸蕩氣,至于此極,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薄伴L門事”,是指漢武帝的陳皇后遭忌被打入長門宮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癡情和著那許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壇子。今天我們讀時,每一個字都讓人一驚,直讓你覺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淚。確實,古來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紙山。但有哪一首,能這樣委婉而又悲憤地將春色化入政治,詮釋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舊文人寫濫了的題材,有哪一首能這樣深刻貼切地寓意國事,評論正邪,抒發(fā)憂憤呢?
          ⑩但是南宋朝廷畢竟是將他閑置了20年。20年的時間讓他脫離政界,只許旁觀,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詞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種芙蓉!”這有點像宋仁宗說柳永:“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淺斟低唱了,結果唱出一個純粹的詞人藝術家。辛與柳不同,你想,他是一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痛拍欄桿,大聲議政的人。報國無門,他便到贛南修了一座帶湖別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這回可真的應了他的號——“稼軒”,要回鄉(xiāng)種地了。一個正當壯年又閱歷豐富、胸懷大志的政治家,卻每天在山坡和水邊踱步,與百姓聊一聊農(nóng)桑收成之類的閑話,再對著飛鳥游魚自言自語一番,真是“閑愁最苦”,“脈脈此情誰訴?”
    ?說到辛棄疾的筆力多深,是刀刻也罷,血寫也罷,其實他的追求從來不是要做一個詞人。郭沫若說陳毅“將軍本色是詩人”,辛棄疾這個人,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詞是在政治的大磨盤間磨出來的豆?jié){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終在出世與入世間矛盾,在被用或被棄中受煎熬。作為封建知識分子,對待政治,他不像陶淵明那樣淺嘗輒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樣長期在任,亦政亦文。對國家民族他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有一身早煉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所以隨時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閑,大起大落,大進大退。稍有政績,便招謗而被棄;國有危難,便又被招而任用。
    ?有人說辛詞其實也是婉約派,多情細膩處不亞柳永、李清照。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丑奴兒》)
    ?柳李的多情多愁僅止于“執(zhí)手相看淚眼”“梧桐更兼細雨”,而辛詞中的婉約言愁之筆,于淡淡的藝術美感中,卻含有深沉的政治與生活哲理。真正的詩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無聲處炸響驚雷。
    ?我常想,要是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煉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huán)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歷史的風云,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蕩,如地殼內巖漿的滾動鼓脹,沖擊積聚。既然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并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于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里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桿,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拐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苗草。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沖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集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chǎn)生了一個辛棄疾。
    (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由辛棄疾武始文終,成為大詩詞作家,中國歷史上只此一人寫起,再現(xiàn)了辛棄疾成就其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歷史上的獨特地位的過程。
    B.本文作者引用《永遇樂》是為了表達辛棄疾因“金甌缺”而郁積心中的悲辛情感,引用《摸魚兒》是為了表達辛棄疾政治上的落寞失意。
    C.作者開篇不久以“軍事辭典”喻辛棄疾詩詞,寫他的詩詞充滿了金戈之聲,而篇末以“龍頭拐杖”喻辛棄疾其人,則突出了他特殊而重要的價值。
    D.作者認為辛棄疾的婉約詞中婉約言愁之筆,于淡淡的藝術美感中,含有深沉的政治與生活哲理,比柳永、李清照的婉約詞更勝一籌。
    (2)作為一篇評傳體的散文,本文的特點是什么?
    (3)為什么作者說“要是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

    組卷:5引用:3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為了更安全地保存老動畫(老影片),以及搶救和還原那些損傷的膠片,①          。隨著深度學習和AI算法的興起,“老片”修復逐漸從人工轉向了人工十智能的修復模式。
          傳統(tǒng)的人工修復多是去掉膠片上的臟點、劃痕、抖動等,它只是讓畫面更干凈,相當于給畫面“洗臉”,是一種錦上添花的處理方式。而②          ,做到“無中生有”。AI技術的效率更高,手段更豐富,也為動畫修復提供了更多可能。
          此外,老動畫片修復主要是圖像、視頻等底層多媒體任務,比如降噪、超分、色彩增強等,如果③          ,就能夠 大幅提升修復效率和質量。以往人工處理耗時較長的一些修復環(huán)節(jié),例如消除畫面劃痕、噪點等瑕疵,專業(yè)師傅每天只能修復一兩百幀,AI算法結合強大的算力可以加速數(shù)萬倍。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文中畫波浪線處使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與表達效果。

    組卷:13引用:3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醫(yī)護人員,志愿者沖鋒在前,不辭辛勞。我也希望能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與家鄉(xiāng)人民一道抗擊疫情、共克時艱。”告別北京冬奧會,回到家鄉(xiāng)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休整的短道速滑運動員任子威,報名做了防疫志愿者。
          在他看來,在賽場之外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也是為家鄉(xiāng)應盡的一份義務。像他一樣,曲春雨、寧忠?guī)r等不少運動員,放棄了大賽后難得的休息,紛紛報名成為社區(qū)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工作。
          賽場上奮力拼搏、為國爭光,運動員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青少年的榜樣。將榜樣的力量傳遞到賽場之外、生活之中,在訓練比賽之余,積極投身社會公益活動,成為越來越多運動員的主動選擇。
          學校團委準備舉辦“青春閃光不止于賽場”的演講比賽,請你以復興中學高二學生的名義寫一篇演講稿。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符合文體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5引用:7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