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四川省雙流區(qū)棠湖中學高一(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古人曾說:“晉人書取韻,宋人書取意?!痹诖艘酝豸酥吞K軾為例,探討一下晉人之“韻”與宋人之“意”。
以《蘭亭集序》來說,當時它并不是作為藝術品來創(chuàng)作的,而是王羲之與親朋故友一次聚會后的產(chǎn)物,是日常的文化生活記錄,但王羲之以審美的生活方式和藝術素養(yǎng),將這本來生活性的節(jié)目藝術化了。于是充滿晉人之韻的書法杰作誕生了。它優(yōu)美靈動,既迅疾多變而又平和蘊藉,筆法精湛而又似乎毫不費力。
這正說明了晉人之韻的特點。它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自然恬淡的生活中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王羲之書法藝術的許多成就,是在一般人看來沒有什么藝術空間可以發(fā)揮的楷書中取得的,其本意并不在書法,只是在將古典楷書改造為今體楷書的書寫中,不經(jīng)意體現(xiàn)出一種端莊而自然的美,這在后人看來就是一種真正的韻味。王羲之保持了嚴謹?shù)姆ǘ?,為后世留下了眾多的取法范式。這應該是晉人之韻的特點:在自然的漢字書寫中盡心而充滿樂趣地把漢字寫得盡善盡美,如此就在不經(jīng)意的瀟灑中既保持了漢字書寫內(nèi)在的法度,又在揮灑自如的熟練中時有意外的創(chuàng)造,從而留下極有韻味的美,此之謂“志氣和平,不激不厲”。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來它幾乎是晉人之韻的重現(xiàn)。蘇軾一生屢遭磨難而不改曠達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對于書法,蘇軾主張“書初無意佳乃佳爾?!边@種藝術傾向的確頗似晉人風度,難怪黃庭堅不吝以“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來贊美。以其作品《黃州寒食帖》來說,該作品是其生活狀態(tài)和情感的真實寫照,寫得自然天成,其中字體大小的變換、力度輕重的控制與節(jié)奏的緩急等,都是隨手拈來,毫無做作之態(tài)。然而即使這件渾然天成的作品,其韻味也與《蘭亭集序》不大一樣。首先是強烈的個性。全篇幾乎都用外露的側(cè)鋒筆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筆的節(jié)奏也起伏劇烈;《蘭亭集序》則多以中鋒行筆,優(yōu)雅從容,在筆法與結(jié)構(gòu)等要素的和諧中透出淡淡的韻味。其次是濃烈的情感抒發(fā)。這不僅在詩的內(nèi)容中鮮明可感,而且在其筆法的變換、其字勢的傾側(cè)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處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見;而《蘭亭集序》則不僅全篇內(nèi)容顯得悠然自得,只在篇末一點淡淡的憂傷,而且在書寫的過程中,也以輕松的方式保持著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暢,不令其產(chǎn)生突兀的阻滯。因此,前者表現(xiàn)出較為濃郁的“意”,后者則顯得“無為而治”。
另外,在平正的楷書創(chuàng)作中,蘇軾也盡量創(chuàng)造自己的特色,如《前赤壁賦》,這是其中年時期的精心之作,其字形多欹側(cè),而筆法既繼承王羲之、顏真卿等人筆意,又自由不拘,多以左向傾斜之勢出之,因此通篇作品既顯得端整沉著,又頗具跌宕搖曳之姿,盡顯其書法個性,即“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
概括來說,晉人的“韻”主要關注的是書法的客體漢字,而宋人的“意”,更多關注的是書法主體的審美情操與藝術功力。
(摘編自董春曉《晉尚韻、宋尚意與漢字之美》)
(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韻”和“意”是前人對晉人書法特點和宋人書法特點的整體概括,王羲之的書法和蘇軾的書法分別體現(xiàn)了晉人之“韻”、宋之“意”。
B.《蘭亭集序》的書法特點可用“志氣和平,不激不厲”概括,而《前赤壁賦》的書法特點可用“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概括。
C.《蘭亭集序》所記載的是一種日常文化生活,但王羲之卻精心創(chuàng)作,以藝術化的手法使之成為一件充滿晉人之“韻”的書法藝術品。
D.蘇軾作品《黃州寒食帖》表現(xiàn)出較為濃郁的“意”,“意”指作品中所體現(xiàn)出的蘇軾的強烈個性以及作品中發(fā)的濃烈的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王羲之的書法既保持了漢字書寫內(nèi)在的嚴謹法度,又在揮灑自如的熟練中時有意外的創(chuàng)造,極富韻味之美,足為后世之人取法。
B.一般人認為楷書沒有什么藝術空間可以發(fā)揮,但王羲之的觀點與此相反,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許多成就是通過書寫楷書取得的。
C.佛老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蘇軾的精神支柱,蘇軾一生屢遭磨難卻能不改曠達之性,這和他以佛老思想為其另一精神支柱有關。
D.黃庭堅以“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來贊美蘇軾的書法,這種贊美是恰如其分的,因為蘇軾的書法確實體現(xiàn)了這種特點。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州寒食帖》多用外露的側(cè)鋒筆法,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筆的節(jié)奏也起伏劇烈;《蘭亭集序》則多用中鋒筆法,優(yōu)雅從容,體現(xiàn)了晉人之“韻”。
B.《黃州寒食帖》中,筆法變換,字勢傾側(cè)乃至失衡,章法多處促迫,這是蘇軾有意為之,目的是抒發(fā)情感;而《蘭亭集序》則字形和章法流暢。
C.晉人之“韻”主要關注書法的客體,宋人之“意”要關注作者的審美情操與藝術功力,這使晉人書法和宋人書法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特點。
D.《前赤壁賦》的筆法既繼承了前人筆意,又融入了蘇軾的創(chuàng)新,通篇作品既顯得端整沉著,又頗具跌宕搖曳之姿,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的書法特色。組卷:11引用:5難度:0.9 -
2.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挺拔之姿
朱以撒 ①晉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開魏晉藝術史冊,一群生機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來。在山陰道上的竹林深處,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這當然是我三十幾歲以后才意識到的。我和魏晉人相近之處,就是有過比較長的山野生活,與竹相近。常常會站在山頂,看山巒連綿起伏,竹海無際。那時我想著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纖塵不染,枝葉讓天水洗凈,搖曳中偶爾閃過陽光的亮澤,它們的頂端是最先接觸到每一天太陽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艷羨。山野稼穡,先是基于溫飽的認識--每一竿竹都可以構(gòu)成生存的支架,把一個個家庭托住,不至于墜入饑寒之中。而每一枚筍,春日之筍也罷,冬日之筍也罷,對于一位腹內(nèi)空洞的人而言,簡單地烹調(diào)之后,無異于美味了。那些沒有成為餐桌美味者,不舍晝夜繼續(xù)伸長,令人仰望。那些被山農(nóng)認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地刀斧聲中倒下,削去枝葉,順著規(guī)劃好的坡道滑下,被長長的平板車載著,進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樣,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貧瘠清苦中也會掙扎著生長。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確沒有長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塊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順暢,總是被壓制著扭曲著,不禁讓人生出憐憫。只是我一直認為它會更具備倔強的美感,它的根后來制成了一個老者形象的工藝品,比其他的更有鐵枝虬干的崢嶸了。
③待到我在鶴峰原度假,已經(jīng)到了閑適的年齡了。風隨夕陽西下,而愈加強勁,如果仰視山間,一些植物已在形態(tài)上倉皇失措,葉片翻飛如鳥獸驚散。竹林在隨風俯仰中無疑顯示了一種從容,在徐徐地搖曳里,山野之風的張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開來。在魏晉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記錄--徐徐地起來,徐徐地行走,徐徐地輕談。“徐徐”看起來只是肢體上的動作,由快而慢而已。實則是內(nèi)心的從容優(yōu)雅。內(nèi)心慢了,整個人的舉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風度了。竹被稱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為清俊的,風來了,風過了,余韻裊裊。
④竹子從筍尖出土就開始了筆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從而略去了許多天下擾攘。竹子作為人格氣節(jié)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離騷》充滿了香草的芳香??上В瓕懙亩际窍驺錆膳现?。他一定離竹林很遠吧,要不,他一定會以孤竹自況,向楚懷王表示自己砥節(jié)立行的井渫之潔和安窮樂志卓然自異于俗常的格調(diào)--以竹子作為喻體,會勝過那些優(yōu)柔的香草,也會使屈原風骨遒勁,不至于最終絕望而自沉汨羅。當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爭相軒邈,思逐風云,都像梁山好漢單干時那般獨標奇崛。相比于王維在夜間的竹林里又是彈琴又是長嘯,弄得一片喧嘩,我則以為竹下獨坐靜聽風來會更與竹默契。李白就是這般靜靜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肅之物,鄭板橋曾在《蘭竹石圖》上題寫了“各適其天,各全其性”,認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個人,一定是心懷素淡,性喜蕭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都會有一個位置來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謂風骨,就是內(nèi)在的支撐。
⑤一個人愛竹,在他筆下會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兩個字說道,那就是“清”和“簡”了。南朝梁的庾子山在《小園賦》中有不少數(shù)字:一枝之上,一壺之中,欹側(cè)八九丈,縱橫數(shù)十步,榆樹三兩行,梨桃百余樹。不過他最讓人欣賞的是“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讀到此處,清出來了,簡也出來了。清簡相尚,往往是最有韻致的。在魏晉這樣一個尚竹時代,竹是環(huán)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觀察他們的雅集軌跡,竹林七賢、金谷宴集、蘭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間,在這里揮麈清談、稽古觀心,是很有一些清簡之趣的,暫時離了俗務,離了塵囂。一千多年后,我們每一年都會于三月三日在蘭亭紀念這些名士。我去了幾次,順便去看那些竹林,使人神清氣爽?;匈忏辟猓兴氖晃幻?,流觴曲水,恍然不知有身外事,這真是一個不可復制的暮春啊。歐陽修曾對他們的筆調(diào)贊嘆不已,“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余興,淋漓揮灑,或妍或丑,百態(tài)橫生,披卷發(fā)函,爛然在目,使驟見驚絕,徐而視之,其意態(tài)如無窮盡,使后世得之,以為奇玩,而想見其為人也。”想想也是,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王珣的《伯遠帖》,都那么小,一張便箋般大小,清簡出風塵,三筆兩筆,精氣神都聚于此了。在筆墨清簡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個人可以奇點、怪點,也可以不循常軌劍走偏鋒,卻不可落入塵俗的泥淖里。想想當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對于俗人、雅士的態(tài)度是決然不同的,不會兼收并蓄廣交天下朋友而不辨其脾性格調(diào),相比于今人內(nèi)懷奔競之心,好冠蓋征逐之交,那時節(jié)的人在處理人的關系上顯然清簡得多。
⑥我是在農(nóng)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尋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緊緊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個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漸漸地,在竹林環(huán)繞中的人們也有了堅韌和忍耐。實在的勞作泥泥水水寒暑無間,使人長于自守,默然無語。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覺到民風的強悍,只是平素在體力蓄積著,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農(nóng)耕者遠沒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時過早地負重,后來再也長不高了。盡管我離開那里很久了,我還是固執(zhí)地認為他們就是一片會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與園林建筑相匹配的纖纖細竹,優(yōu)雅而有骨感。進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鐘鼎彝器、詔量鏡銘、瓦甓青花,又翻動圖籍殘紙。忽然有一縷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來--日子是越發(fā)小巧婉約起來了。算算此時,是農(nóng)歷的六月七月之交,時晴時雨,山野在潮濕中,無數(shù)的竹鞭在奮力吮吸,竹節(jié)爭先向上,風雅鼓蕩,場面奇崛,整座山嶺充盈著大氣與生機,讓熱烈的陽光照徹。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BA-->
A.文章第三段運用了比喻、比擬的修辭,文意生動,兼之長句短句錯雜,富于變化,體現(xiàn)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認為屈原不能“砥節(jié)立行”、王維不能領悟竹的節(jié)操,而推許李白和鄭板橋能循自然之道的風骨。
C.“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會有一個位置來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這句話是說,每一個懂竹的人都會獲得內(nèi)在支撐,成為有風骨的人。
D.隨著年齡的增長、境遇的改變,同樣的竹子,“我”卻“讀”出了不同的內(nèi)涵。
E.文章采用倒敘、插敘的手法,綜合運用了記敘、說理、抒情等表達方式,談古論今,托物言志,旨在表達對農(nóng)耕兄弟的贊美,對鄉(xiāng)村文化的眷戀。
(2)題目為“挺拔之姿”,但畫線部分卻寫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題旨?為什么?
(3)從情感和寫作技巧兩個方面,賞析文章最后一段文字。組卷:4引用:1難度:0.6 -
3.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全國各地近日披露申報升格、更名和轉(zhuǎn)設的高校名單,輿論關注持續(xù)升溫。
9月28日以來,廣東、山東、上海、安徽、河北、四川、廣西以及云南等8個省份先后公示申報升格、更名和轉(zhuǎn)設的26所高校名單。海南、江蘇、江西、重慶、湖北5省份也不甘落后,相繼發(fā)布了今年設置高等黨校的有關公示,共涉及12所高校。
其中,據(jù)海南省教育廳官網(wǎng)10月24日公示,海南省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派出專家組對海南科技職業(yè)學院升格本科進行了實地考察后,將海南科技職業(yè)學院升格海南科技學院進行公示。
10月26日,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官網(wǎng)發(fā)布信息,重慶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重慶房地產(chǎn)職業(yè)學院擬升格為民辦高等本科學校。
同日,江西省教育廳官網(wǎng)發(fā)布了《關于2017年江西省擬申報設置本科學校的公示》。公示顯示,南昌職業(yè)學院、江西先鋒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升格為普通本科高校,江西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改制為普通本科。
(澎湃新聞 有刪節(jié)) 材料二
大學改名的一個后遺癥是特色沒了。原來的名字你一眼看過去還知道它在哪個地方,擅長什么專業(yè),改完以后突然發(fā)現(xiàn)大家像不約而同去了趟韓國一樣,都長一個模樣,理工、科技、成了高頻詞,除了省名不同一般人很難區(qū)分出誰跟誰。
那些帶有強烈地方特色、專業(yè)特色、學科特色的大學消失不見,那些幾代人形成的術業(yè)有專攻的美好印象也沒了,許多院校成了字面意義上的綜合性大學。名字高大上了,特色反而沒了,迎來嶄新的未來,可歷史卻被淡忘了,泯然眾人,成為路人甲、背景、群演,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而原本它們是可以在小而專的方向走得更遠一些的,完全沒有必要隨大流,最后整得自己都不認識自己。
一所好大學是不會真正在乎名字,也不會真正在乎在哪個地方。蘭州大學身處大西北,但不妨礙它成為一流大學。石河子大學看起來像某個鄉(xiāng)村學堂,但它是“211”工程重點大學,也擠入了“雙一流”的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名字土得掉渣,每年只招收200名學生,但人家在法國的學術排名可列第三。
一所好大學,它的名字就是IP,就是標準,怎么取都讓人高山仰止。比如剛剛舉辦80周年紀念大會的西南聯(lián)大,這個名字既不高大也不洋氣,存在時間遠比現(xiàn)今的很多大學要短得多,但卻是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只有那些在學術上不自信的大學,才一天到晚想著在名字上整點花樣。
(錢江晚報 有刪節(jié)) 材料三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對于提升我國教育發(fā)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實現(xiàn)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將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
作為“雙一流”大學,必須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chuàng)新優(yōu)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zhuǎn)化。除此以外,還必須承擔宣傳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快完善內(nèi)部治理結(jié)構(gòu),加快實現(xiàn)關鍵環(huán)節(jié)突破,加快構(gòu)建社會參與機制,加快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等五個方面的改革任務。
(教育部門戶網(wǎng) 有刪節(jié))(1)下列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顯示全國許多地區(qū)的高職院校正努力通過升格、更名、轉(zhuǎn)設等方式躋身“雙一流”大學。
B.材料二表明,大學改名后,許多院校的地方特色、專業(yè)特色、學科特色消失了,成為了字面意義上的綜合性大學,反而變得不夠自信了。
C.材料三表示,我國將分階段著力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從而提升我國教育發(fā)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
D.上述三則材料都是對我國在高校建設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問題以及解決方案而進行的相關報道,為我國未來高校建設提供了可參考的價值。
(2)下列對上述材料內(nèi)容的分析,不合理的兩項是
A.材料一作為消息類新聞,用大量的數(shù)據(jù)和材料揭示出高校更名的不正之風,融入了作者強烈的主觀傾向。
B.材料二作為新聞評論,通過實例告訴讀者有些大學的名字不見得引人注目,但因為具有學術自信,一樣可以辦成一流大學,受到廣泛的認可。
C.材料三從國家的戰(zhàn)略決策出發(fā),概括了建設“雙一流”大學的重要意義、基本原則及相關改革任務。
D.大學改名、升格、轉(zhuǎn)設無可厚非,但當這變成一種潮流和趨勢的時候,就值得我們反思其目的、價值和意義了。
E.高校繼承和發(fā)揚自身的特色和優(yōu)勢,努力提升核心競爭力,這樣之后才可以通過申報高校升格和更名促進自身的進一步發(fā)展。
(3)綜合上述三則材料,你認為一所一流高校應該具備哪些的特點?組卷:2引用:3難度:0.5
二、古詩文閱讀.(36分)
-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比冠,博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好賈誼、陸贄書。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關中自元昊叛,民貧役重,岐下歲輸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經(jīng)砥柱之險,衙吏踵破家。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guī),使自擇水工以時進止,自是害減半。
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彬?qū)使復入。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復請調(diào)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語,并媒蘗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頃,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錢氏,歲輒浚治,宋興,廢之,葑積為田,水無幾矣。軾見茅山一河,專受江潮,鹽橋一河,專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復造堰閘,以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復入市。以余力復完六井。又取葑田積湖中,南北徑三十里,為長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杭人名為蘇公堤。軾二十年間,再蒞杭,有德于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
(節(jié)選自《宋史?蘇軾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
B.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
C.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
D.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冠又稱“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后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說法。
B.元昊,黨項族,西夏的開國皇帝,在位時對北宋作戰(zhàn),連續(xù)奪得勝利,擴展、確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監(jiān)察、審核的官員,屬官有長史、司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為活著的人建立祠廟,而加以奉祀。
(3)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家教良好,學識廣博。母親程氏親口把書上知識傳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經(jīng)史,寫文章每天可以寫數(shù)千字。
B.蘇軾恪盡職守,不因循守舊。任職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時,百姓貧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繼破產(chǎn)。蘇軾訪察其利弊所在,修訂衙規(guī),從此害處減少了一半。
C.蘇軾雖受小人陷害,卻隨緣自適。蘇軾遭受陷害,被捕入獄,但出獄被貶黃州后,卻能與農(nóng)夫老翁融洽相處,并自號“東坡居士”。
D.蘇軾一心為民,政績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職時,蘇軾就疏通茅山、鹽橋二河來通航運,建造了壩堰閘門,用來作為只積蓄湖水的樞紐。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②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語,并媒蘗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組卷:17引用:14難度:0.9
四、語言運用
-
11.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說過:“美就在丑的旁邊,畸形靠著優(yōu)美……光明與黑暗相共?!焙喴f明這一論斷在《巴黎圣母院》中的體現(xiàn)。
組卷:2引用:3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1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家陸蠡在他的散文《囚綠記》中寫道:“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喜歡看水白,我喜歡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
“綠色”一詞能引起你哪些感悟與聯(lián)想,請以“我看綠色”或“我心中的綠色”為副標題作文。
要求:
(1)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
(2)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組卷:1引用: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