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1課 諫逐客書》2022年同步練習卷(14)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典例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①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②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③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
太史公曰: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yè),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嫡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選自《史記?李斯列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嫡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
B.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嫡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
C.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嫡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
D.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嫡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指“合縱”,與“連橫”相對應,是指戰(zhàn)國六國聯(lián)合抵抗秦國的聯(lián)盟戰(zhàn)略。
B.“丹青”,本指丹砂青雘,因不易褪色,常為史家所用,后成為書法藝術的代稱。
C.“甕”“缶”,皆為小口大腹的器皿,常用以盛酒漿,秦人宴飲時擊之以和歌。
D.“賓客”,不同于現(xiàn)代意義的“賓客”,“客”指寄居之人,“賓”指所敬之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斯將秦王發(fā)布逐客令說成是“吏議”,能夠避免觸怒秦王。又歷數(shù)四個秦國先君起用客卿的例子,說明歷史上客卿對秦國的貢獻之大。
B.李斯先反面論述各類珍寶并非來自秦國卻受秦王喜愛,再正面論述沒有這些珍寶,秦王的生活質量將大受影響,勸諫秦王不要重“物”輕“人”。
C.李斯以“太山”“河?!痹O喻,排比鋪陳,道明“王者不卻眾庶”的道理,并揭示出“五帝三王”無敵的原因是不拒絕廣大民眾。
D.司馬遷的看法與“俗議”不同。他認為李斯出身平民,后抓住機會輔佐秦始皇,位列三公,但最后卻受五刑而死,是其咎由自取。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②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5)選文劃橫線的①句在總結客卿對秦國的貢獻時,通過哪些句式或語氣變化來步步蓄勢?組卷:17引用:3難度:0.6
二、精準變式
-
2.閱讀《諫逐客書》,完成題目。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1)下列對課文中文言語段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2)下列對文中重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指外來的人,與“主”相對。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鄉(xiāng)的人。文中指在秦國做官任事的其他諸侯國的人。
B.本文中“六國”指與秦國并稱的包括鄭國、衛(wèi)國在內的六個諸侯國。
C.“丹青”中丹、青本是兩種可作顏料的礦物,因為我國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和青色兩種顏色,所以丹青成為繪畫藝術的代稱,后也可指代史冊、史籍。
D.黔首,戰(zhàn)國時期和秦代對百姓的稱謂。當時平民用黑巾覆頭,故稱為“黔首”,后來成了平民的代稱。
(3)下列對課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第一段列舉四位明君、諸多賢士為秦國做出巨大貢獻的事實來說明客卿有功于秦,排比句的使用增強了說服力。
B.作者認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聲色方面,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士眾,那么這決不是用來跨越海內、制服諸侯的方法。
C.李斯對秦王辭退一切賓客、把武器和糧食提供給敵人、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進入秦國、最終與諸侯國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驅逐客卿就會幫助敵國,減少本國的人口而增加敵國的人口,會使秦國虛弱又和各國結怨,會使國家陷于危地。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
②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5)一文,李斯能夠說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組卷:2引用:4難度:0.6
三、綜合提升變式
-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節(jié)選自李斯《諫逐客書》)
(乙)趙高畏其權重,案治李斯,謗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為然。李斯拘執(zhí)束縛,居囹圄中,仰天而嘆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為計哉!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三臣者,豈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無道過于桀紂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豈不亂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獄,治罪,責斯與子由謀反狀,皆收捕宗族賓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嘆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節(jié)選自司馬遷《李斯列傳》) (丙)君子之仕也,進不隱賢;小人之仕也,無論所學識非也。即有學識甚當,見其君國行事,悖謬無義,疾首顰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導譽于朝庭之上,知其不義而勸為之者,謂天下將諒我之無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將喪國家而為之者,謂當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雖明知世之將亂,而終不以易目前之富貴,而以富貴之謀,貽天下之亂,固有終身安享榮樂,禍遺后人,而彼宴然無與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誅惡人,亦有時而信也邪!
(節(jié)選自姚鼐《李斯論》)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無道/過于桀/紂/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B.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無道過于桀/紂/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C.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無道/過于桀/紂/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D.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無道/過于桀紂/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王即夏、商、周開國君主:夏禹、商湯和周文王。
B.黔首,戰(zhàn)國時期和秦代對百姓的稱謂。平民百姓以黑巾覆頭,故名。含義與白丁、布衣、庶民等相同。
C.夷三族,秦漢時代的一種刑名,有說父母、兄弟、妻子為三族;另有說,以父親、母親、妻子為三族。
D.國家,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tǒng)等的社會群體。春秋末年國家的基本特征和職能已經具備。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斯認為“用客治國”,并著重論述了“逐客”的嚴重危害:逐客資敵,損民益仇。最終的結果是,國危。
B.李斯位高權重讓趙高畏懼,趙高誣陷并致使他被捕入獄。李斯與三位忠臣比照后,覺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C.姚鼐借李斯事秦泛論人臣事君的問題,強調人臣不應當為自身富貴而對國君的“悖謬無義”之政阿附助長。
D.姚鼐嚴厲批評了“富貴之謀,貽天下之亂”“安享榮樂,禍遺后人”的小人,并對李斯的遭遇充滿了同情。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
②君子之仕也,進不隱賢;小人之仕也,無論所學識非也。
(5)乙文中,李斯兩次“嘆息”。他“嘆息”的原因是什么?請分別解釋。組卷:18引用:5難度:0.5 -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文段一: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李斯《諫逐客書》)文段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諫逐客書》,始皇用其計謀,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shù)。李斯喟然而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皆從。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余子莫從。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謂丞相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聽高。胡亥即位,以趙高為郎中令。
趙高畏其權重,案治李斯,謗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為然。李斯拘執(zhí)束縛,居囹圄中,仰天而嘆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為計哉!昔者桀殺關龍逄,紂殺王子比干,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三臣者,豈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無道過于桀、紂、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豈不亂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獄,治罪,責斯與子由謀反狀,皆收捕宗族賓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嘆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選自《史記?李斯列傳》,有刪減)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帝三王”中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王則有不同的說法,通常是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君主。
B.“黔首”是戰(zhàn)國時期和秦朝對百姓的稱呼。平民以黑巾裹頭,故名。含義與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如賈誼《過秦論》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四夷”是古時華夏族(漢族別稱)對中國四方邊區(qū)文化較低各族的泛稱。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
D.“崩”古代專指天子的死。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祿,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論證了王者治國應當“不卻眾庶”,廣用客卿。
B.李斯的子女都成為了皇親國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給李斯敬酒慶祝生日時,李斯卻長嘆不已,萬物盛極則衰,好景不長,不知自己的歸宿在哪里。
C.秦始皇達到沙丘,病得非常嚴重,命令趙高寫好詔書給公子扶蘇,書信都已封好,但還沒交給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D.李斯被判腰斬,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赴刑場,他感嘆想和孩子再牽著黃狗出去打獵這樣普通的人生幸福都無望了,不禁悲痛萬分,父子相對而泣。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
②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獄,治罪,責斯與子由謀反狀,皆收捕宗族賓客。
(5)文中提到李斯三次“嘆息”,結合文本內容解釋其“嘆息”的原因。組卷:57引用:7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