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黑龍江省雙鴨山一中高三(上)開學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76分)
-
1.西周初年各地發(fā)生叛亂,周公東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監(jiān)之亂”,征服了殷商在東方的殘余勢力后,大行分封齊、魯、燕、衛(wèi)等國。這說明西周( )
組卷:17引用:20難度:0.9 -
2.錢穆認為,中國古代史“前一段落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為秦以后之郡縣政治”。以下對這兩大“政治”理解正確的是( ?。?/h2>
組卷:74引用:285難度:0.7 -
3.漢朝時,國家建立了以察舉為主的選官制度,由郡國向朝廷推薦人才。曹魏時,朝廷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并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這表明曹魏時期( ?。?/h2>
組卷:16引用:5難度:0.6 -
4.對于漢代刺史制度,顧炎武曾指出:“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權之重,此小大相制,內外相維之意也?!边@種做法( )
組卷:10引用:7難度:0.5 -
5.北宋真宗時期,將地處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四川一詞由此而來。這一做法( ?。?/h2>
組卷:8引用:10難度:0.7 -
6.唐太宗貞觀初年,分全國為關中、河南、河東等十道,由中央派出人員,任按察使,分區(qū)監(jiān)察各地違法行為。由職能、行政層級觀之,唐代的“道”最接近于( ?。?/h2>
組卷:8引用:9難度:0.6 -
7.《明史?職官志》稱:“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斷?!边@反映出明朝“巡按”( )
組卷:21引用:15難度:0.9 -
8.洪武十年,明太祖在中央設通政使司。通政司意為“政令通暢”,掌握內外一切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訴之件,“出納王命,為朝廷之喉舌;宣達下情,廣朝廷之聰明,于政體關系最重也”。明初設立通政使司旨在( ?。?/h2>
組卷:15引用:9難度:0.6 -
9.自雍正時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規(guī)模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進行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核實賦稅等工作。據(jù)此可知“改土歸流”( ?。?/h2>
組卷:20引用:16難度:0.6 -
10.阿里斯托芬的喜劇《公民大會婦女》中記載,有一位婦女問昔拉克薩戈拉:“你是在哪兒學會如此健談的本領的”。她回答道:“當所有人都涌向雅典時,我和丈夫就坐在普奈克斯山上,在那里聆聽演說?!辈牧险f明( ?。?/h2>
組卷:10引用:2難度:0.6 -
11.雅典伯里克利時代,相當部分的國庫收入用于修建雅典娜神廟和雅典衛(wèi)城。這些建筑工程分成小批交由私人承包,其承包人有公民、有外邦人,也有奴隸。所給工價,三者并無區(qū)別。這表明( ?。?/h2>
組卷:4引用:5難度:0.6 -
12.古代雅典公民資格中以“資”為根據(jù)的財產,在梭倫改革前僅限于土地財富:梭倫改革將非土地財富也包括在內,計算標準則改按貨幣不按實物。這種做法( )
組卷:7引用:11難度:0.6 -
13.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以后,羅馬法長期不受重視。直到12世紀,西歐各國先后出現(xiàn)了研究和采用羅馬法的熱潮,更稱“羅馬法復興”。這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 )
組卷:10引用:4難度:0.6
二、材料分析題(共24分)
-
39.材料一: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漢,至隋唐而穩(wěn)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備。秦朝即設立聽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為糾察百官的最高監(jiān)察官員?!拼O(jiān)察制度更為完備,中央監(jiān)察機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御史臺系統(tǒng),負責監(jiān)察百官之違法與失職行為;另一部分是言諫系統(tǒng),負責直接告發(fā)官員的違法、失職或者腐敗行為?!髑鍍沙罱K實現(xiàn)中央監(jiān)察機構與地方監(jiān)察機構的統(tǒng)一。在中國古代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時期,由于國家幅員遼闊,在專制權力下,各級官吏濫用權力、貪污腐化的空間較大。為了維護皇權,歷朝君主都非常重視專門監(jiān)察機構的設置和運作,試圖通過監(jiān)察官員的糾察和彈劾,防止并打擊官吏的貪腐和不法行為。
--摘編自朱?;荨秶冶O(jiān)察體制之憲法史觀察》材料二: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彭德爾頓法》確立了一套以功績制為核心的文官選拔和獎懲制度,重挫了官員進行分贓交易的囂張氣焰。此后,為保證政府廉潔、防止金錢對選舉的滲透和腐蝕,國會相繼通過了一系列與抑制腐敗密切相關的法律,比如禁止公司向聯(lián)邦公職候選人捐款的法律(1907年)、競選經費公開法(1910)、聯(lián)邦反腐敗行為法(1925年)和禁止聯(lián)邦文官參與政黨活動的哈奇法(1939年)等。此后,近80%的公共腐敗案件是由聯(lián)邦檢查機構依據(jù)反腐敗行為法提出訴訟的。與此同時,以消除政府腐敗、改善政府管理、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為宗旨的進步主義運動掀起了公共部門的改革浪潮,地方事務由選民公決決定等制度的確立對于降低公共部門的腐敗程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摘編自張宇燕、富景筠《美國歷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行政監(jiān)察機制的特點。
(2)根據(jù)材料一、二,說明近代美國反腐敗舉措與古代中國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反腐敗舉措的重要影響。組卷:3引用:6難度:0.4 -
40.新中國成立后,外交工作逐步展開,在國際社會、國際關系體系中贏得了應有的一席之地,為以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更重大、更積極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國初期,新政權從國民黨政權手中接管經濟已到崩潰邊緣的爛攤子,從人口、國土面積看是個大國,從國力看是名副其實的弱國。在兩極對峙的國際形勢下,不加入某個陣營是不現(xiàn)實的。
--楊澤喜《建國初期中國現(xiàn)實主義外交戰(zhàn)略選擇》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受到國際形勢的客觀限制和新中國外交經驗缺乏的制約,外交實踐較多地體現(xiàn)為與社會主義國家以及周邊國家的雙邊外交。由于國際形勢發(fā)展,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多邊外交實踐,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打開了中國的外交局面。
--陳玲《建國初期多邊外交的實踐及分析》材料三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外交以傳統(tǒng)外交為主,偏重于政治和安全領域,外交決策權高度集中。改革開放后,中國外交適用全球化、區(qū)域化和信息化深入發(fā)展形勢,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和整體性外交模式。
--楊潔勉《新中國外交六十年:時間特點和理念演變》完成下列要求:
(1)據(jù)材料一,指出新中國初期外交方針確立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出發(fā)點及原則。
(2)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舉例說明新中國初期雙邊外交和多變外交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影響。
(3)據(jù)材料三,指出與新時期相較新中國初期的外交突出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外交為世界外交發(fā)展作出的巨大貢獻。組卷:9引用:9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