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六國論》2021年同步練習卷(3)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閱讀
-
1.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①奈何取之盡錙銖 ②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③族秦者秦也 ④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⑤秦愛紛奢 ⑥多于在庾之粟粒
①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組卷:1引用:3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②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③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1)對下面各句中劃線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思厥先祖父 其,他們的 B.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親附 C.后秦擊趙者再 再一次 D.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 奇才禮待 A.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洎牧以讒誅 B.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C.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不拘于時 D.奉之彌繁 杳不知其所之也
A.“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說明先輩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表現(xiàn)出征戰(zhàn)的艱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B.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笔且脩?zhàn)國時蘇代勸阻魏王的話,比喻精當,一語擊中了秦欲壑難填的要害,形象說明了賂秦必致滅亡的道理。
C.“三國”是指賂秦的韓、魏、楚三國,“刺客”指燕國的荊軻,“良將”是指趙國的李牧。
D.節(jié)選第二段綜合運用假設、對比、引用等多種論證方法,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論證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②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組卷:7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②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③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1)對下面各句中加橫線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 滅亡 B.后秦擊趙者再 兩次 C.暴秦之欲無厭 滿足 D.思厥先祖父 其,他們的 A.舉以予人 洎牧以讒誅 B.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不拘于時 D.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A.“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說明先輩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表現(xiàn)出征戰(zhàn)的艱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B.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笔且脩?zhàn)國時蘇代勸阻魏王的話,比喻精當,一語擊中了秦欲壑難填的要害,形象說明了賂秦必致滅亡的道理。
C.“三國”是指賂秦的韓、魏、楚三國,“刺客”指燕國的荊軻,“良將”是指趙國的李牧。
D.本文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巧妙運用多種論證方法。節(jié)選第二段綜合運用假設、對比、引用等多種論證方法,論證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組卷:2引用:1難度:0.5 -
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題。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乎!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1)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與:結交,親附 B.后秦擊趙者再 再:又一次 C.暴秦之欲無厭 同“饜”,滿足 D.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禮:禮遇,禮待 A.至丹以荊卿為計 洎牧以讒誅 B.趙嘗五戰(zhàn)于秦 其勢弱于秦 C.斯用兵之效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A.齊國滅亡的原因是“與嬴而不助五國”?!拔鍑葐?,齊亦不免矣”照應文章開頭“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句話。
B.作者對燕、趙兩國,有贊揚,有批評。贊揚“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批評燕用刺客計,批評趙錯殺良將。
C.作者批評的燕、趙失誤的計策并不是其破亡的真正原因。從根本上說,其原因是“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
D.“嗚呼”和“悲夫”二語在這段話中各領出一層意思?!皢韬簟?,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結果之慘。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組卷:4引用:1難度:0.5 -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留侯論
蘇 軾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事夷滅者,不可勝數(shù)。雖有賁、育①,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②。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fā),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br />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彼焐嶂?。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馀,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fā)怒,見于詞色。由是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zhèn)?,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而愚以為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原文有刪改)【注】①賁、育:古代戰(zhàn)國時兩位著名的勇士。②張良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后,張良傾家產(chǎn)收買刺客,始皇巡游武陽,張良與能使120斤鐵錐的力士在路上狙擊。
(1)對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卒然臨之而不驚 卒:通“猝”,突然 B.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 特:特別 C.子房不忍忿忿之心 忿忿:憤怒、怨恨 D.其身之可愛 愛:憐惜 A.無故加之而不怒 油然而不怪者 B.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 而愚以為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C.非子房其誰全之 其事甚怪 D.子房之不死者 而憂其度量之不足
A.而世不察,以(老人)為鬼物,亦已過矣
B.是故(張良)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C.(老人與張良)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
D.由是觀之,(高祖)猶有剛強不忍之氣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論述的主要對象是留侯張良,文章分析他能夠成就大業(yè),是因為他能夠忍住小憤怒。
B.文章認為高祖勝利和項羽失敗的原因就在于忍與不忍之間,而漢高祖的忍耐,正是張良授意的結果。
C.橋上老人用傲慢無禮的態(tài)度對待張良,是想教訓張良,因為他雖才能有余,卻有著脾氣暴躁的缺點。
D.司馬遷認為張良的如婦人女子的長相與他的胸懷氣度不相符,蘇軾不同意這種看法。組卷:0引用:1難度:0.6 -
6.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類型與所給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br />例句:故不我若也
組卷:7引用:2難度:0.5
二、選擇題
-
7.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h2>
組卷:5引用:1難度:0.9 -
8.下列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
①在房地產(chǎn)和土地財政依賴下的經(jīng)濟增長模式中,抱薪救火與釜底抽薪的博弈往往并行。
②瘋狂的股市使很多人倒在了未知的黎明前,然而前路還未看清,許多幸存者似乎又要開始重蹈覆轍了。
③未來幾年,隨著TPP的合攏,中國將喪失WTO給中國帶來的好處,世界工廠的地位將隨之日削月割。
④年近八旬的老人根本無法接受失去唯一的孫子的事實,每天都以淚洗面,食不下咽。
⑤午飯只有一塊面包和一盒牛奶,這對于一個勞累了半天的饑腸轆轆的人來說,真是欲壑難填。
⑥只見這位老人滿面愁容地坐在路邊。據(jù)旁邊的一位環(huán)衛(wèi)工人介紹,老人已經(jīng)篳路藍縷許多時日了。組卷:4引用:2難度:0.7 -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4引用:1難度:0.9 -
10.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h2>
組卷:5引用:1難度:0.5 -
11.下列對句中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11引用:2難度:0.8
四、其他
-
34.詞語積累。
抱薪救火:
日削月割:
背盟敗約:
如棄草芥:
遠交近攻:
食不下咽:組卷:2引用:3難度:0.7 -
35.古今異義。
(1)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2)后秦擊趙者再
(3)然后得一夕安寢
(4)刺客不行組卷:0引用:3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