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蘇省連云港市高考語文考前模擬試卷(一)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春秋筆法”是一種禮樂文化背景下的歷史書寫方法,其歷史敘事是體現(xiàn)禮樂精神的?!洞呵铩返臍v史記載是以政治立場為主要原則的,而對歷史事實本身是有所隱藏有所遮蔽的,這就是隱約其事的所謂“諱書”。
《左傳》記載,齊桓公稱霸的“葵丘之盟”,周襄王派宰臣孔親自賜齊桓公祭肉,齊桓公召集各國諸侯齊聚葵丘,發(fā)誓“言歸于好”,充分顯示了一代霸主的形象。而《春秋經(jīng)?僖公九年》的記載則是“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wèi)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魯國出于本邦立場,將自己列于榜首,一個被動旁觀者的形象仿佛變成了主持者、召集人,威風(fēng)八面的齊桓公卻成了微不足道的參與者?!洞呵铩愤@樣的例子很多,這是典型的思想大于歷史的記載,是一種主觀史學(xué)的婉約其辭、“曲筆回護”方式,但正是這樣的記載方式使得真正的歷史被遮蔽了被曲解了。
盡管《左傳》與《春秋》在思想上努力保持一致性,但其客觀的歷史敘述方式又使其離開思想,以客觀呈現(xiàn)的方式表現(xiàn)出某些與主觀思想的背離,顯示出歷史大于思想的傾向。也就是說《左傳》在政治上也堅守禮樂文化的立場,但其在客觀的歷史敘事時,又往往表現(xiàn)出與主觀立場的不一致性。
“直筆”是《左傳》堅守的歷史敘事立場?!爸惫P”是一種不畏強權(quán)、“書法不隱”的史學(xué)精神,堅持“直筆”的史學(xué)精神往往是要付出血的代價的,魯襄公二十五年“崔杼弒其君”的記載,竟然付出三位史官鮮活的生命。“直筆”不僅是一種不畏強權(quán)的史學(xué)精神,更是一種歷史的忠實記錄,這就是司馬遷所謂的“實錄”,是社會生活全面而細致的記錄方式。其實這種“實錄”精神在《左傳》中已經(jīng)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特別是在歷史敘事的宏大而細密的描寫上更顯示出“實錄”精神。
《左傳》突破了《春秋》簡約蘊藉的歷史書寫方式,以現(xiàn)實主義的“實錄”筆法描述了春秋二百五十多年風(fēng)云激蕩的歷史長卷,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特有的歷史風(fēng)貌和精神風(fēng)采?!洞呵铩返臍v史記載是標題性的綱目式的,往往只是一個歷史事件的結(jié)果,事件與事件之間、人物與人物之間缺少關(guān)聯(lián),更缺少歷史的過程與細節(jié)。而《左傳》的歷史記載,是一種關(guān)聯(lián)性敘事,著眼于事件、人物、言行之間的聯(lián)系,找到不同時空歷史事件的邏輯聯(lián)系,從而把簡單的歷史記錄上升為一種復(fù)雜的歷史敘事?!蹲髠鳌窋⑹峦砸粋€事件為中心,設(shè)置多條線索、多重矛盾、多種人物,向中心輻輳延展,這種從多點出發(fā)向中心輻輳集中的敘事,是一種“車輪式”方法,這種方法的運用既反映了歷史的紛紜復(fù)雜多種角度,又實現(xiàn)了藝術(shù)的中心突出簡約通脫。在歷史敘述的關(guān)鍵處,《左傳》總不忘記放緩敘事的節(jié)奏,集中筆墨展現(xiàn)過程描述情節(jié),以生動的文學(xué)手法,使歷史變得生動趣味而又汪洋恣肆。
--(選自傅道彬《<左傳>與春秋時代的文學(xué)革命》,有刪改)
材料二:
“春秋筆法”最初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歷史敘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義例,通過選擇特定稱謂或在敘述時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簡約、含蓄地表明對歷史人物與事件的道德評判,以達到征實和勸懲的目的。春秋筆法以合乎禮法作為標準,在不隱晦事實真相的前提下,運用曲筆“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春秋筆法源于據(jù)傳為孔子所撰的《春秋》??鬃泳帉憽洞呵铩罚谟浭鰵v史時,“褒貶懲勸,各有義例”,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jié)描寫、修辭手法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所謂的“春秋筆法”。
左丘明最先對這種筆法作了精當?shù)母爬ǎ骸啊洞呵铩分Q,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但限于體例,左丘明沒有充分地展開,因而“春秋筆法”在這個時期還顯得有些朦朧。
到了西漢,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個結(jié)合《春秋》實例對“春秋筆法”進行了演繹,這是一大進步,使得這種表現(xiàn)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圍內(nèi)傳播的條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漢初學(xué)術(shù)研究的陋習(xí),行文多附會陰陽五行之說,后代不少學(xué)者把《春秋繁露》界定為哲學(xué)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筆法”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最終完成“春秋筆法”普及工作的是晉代的杜預(yù)。他在《春秋左傳集解》的序言中,根據(jù)《左傳》的論述,結(jié)合《春秋》的實例,進行了詳細解說,把這種表現(xiàn)技巧從經(jīng)院哲學(xué)中解放出來。春秋筆法由寫史“義例”變?yōu)槲恼驴?,成為一種寫作與表達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語言的簡潔和意蘊的豐富,寓褒貶于敘事之中,通過材料的選擇、詳略與顯隱的不同,以及用詞和語氣的微妙差別,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愛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筆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說謊,最多只是影射和隱瞞,而影射是靠詞語的選擇來表達的。隱瞞,僅是對比較小的事情所作的隱瞞,大事從簡或者曲筆。春秋筆法一般都是遵從事實下的隱晦,婉轉(zhuǎn)的陳述和評論以及有目的選擇;曲筆是曲折抒筆,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夠在事實下有重點地描述人物和褒貶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筆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實,讓人看清真相,這是曲筆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寫《春秋》,本來是要用“直筆”來使“亂臣賊子”害怕的,但是寫來寫去,他竟寫出那么多的“曲筆”,可見寫“直筆”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筆法其實是一種妥協(xié),是一種無奈!這種辦法寫出的史書開創(chuàng)了寫史服務(wù)于政治的先河,為后世考證增加了難度。
(選自《“春秋筆法”集釋》,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春秋筆法”是一種禮樂文化背景下的歷史書寫方法,是以政治立場為基本原則的,可見《春秋》的歷史記載應(yīng)該是一種理性的客觀書寫。
B.《左傳》與《春秋》相比,二者在歷史敘述方式上最主要的差別是在作品的文學(xué)性上,很顯然,采用“實錄”手法的《左傳》要更勝一籌。
C.“春秋筆法”由孔子首創(chuàng),先后經(jīng)左丘明進行概括,再經(jīng)董仲舒進行演繹,最終由杜預(yù)完成了普及,從而成為一種寫作與表達的常用范式。
D.孔子以后的著史者,只要在記述歷史過程中,按照一定義例,選擇特定稱謂或在敘述時使用某些字眼,就必然能達到“春秋筆法”的效果。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指出,《春秋》中對“葵丘之盟”的記載和《左傳》有很大的不同,而這個不同正是由“春秋筆法”“思想大于歷史”這一史學(xué)特征決定的。
B.材料一指出,為了堅持《左傳》所倡導(dǎo)的“直筆”這一歷史敘事立場,魯國的史官在記敘“崔杼弒其君”這一歷史事實時,先后有三人被殺。
C.材料二指出,“春秋筆法”并不隱晦歷史事實的真相,以“春秋筆法”記述的歷史中對歷史人物與事件的道德評判雖委婉含蓄但是非分明。
D.材料二指出,西漢一代大儒董仲舒的代表作《春秋繁露》,因為行文多附會陰陽五行之說,而被后代不少學(xué)者把《春秋繁露》界定為哲學(xué)著作。
(3)下列各項對《春秋》開篇“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一句中“春秋筆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夏,五月”交代時間,隱含對鄭伯兄弟不顧農(nóng)事、發(fā)動戰(zhàn)爭的批評。
B.稱鄭莊公為“鄭伯”,是批評他沒有盡到兄長的責(zé)任,沒有教育好弟弟。
C.用“克”字而不用“征”,是批評段割據(jù)一城,與鄭伯是兄弟爭國。
D.稱“段”而不用共叔段的全稱,也沒有用弟字,是批評段不尊重兄長,所以直呼其名。
(4)材料一和材料二對“春秋筆法”的描述和評價有什么不同?
(5)對于網(wǎng)絡(luò)上流行的“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一說法,你是否認同?請結(jié)合材料二的觀點說說你的理由。組卷:8引用:1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棋 王
阿城文本一:
我的幾個朋友,都已被我送走插隊,現(xiàn)在輪到我了,竟沒有人來送。父母生前頗有些污點,運動一開始即被打翻死去。我野狼似的轉(zhuǎn)悠一年多,終于還是決定要走。此去的地方按月有二十幾元工資,我便很向往。只是沒人來送,就有些不耐煩,于是先鉆進車廂,想找個地方坐下,任憑站臺上千萬人話別。
我走動著找我的座位號,卻發(fā)現(xiàn)還有一個精瘦的學(xué)生孤坐著,手攏在袖管兒里,隔窗望著車站南邊兒的空車皮。那個學(xué)生瞄了我一下,眼里突然放出光來,問:“下棋嗎?”倒嚇了我一跳,急忙擺手說:“不會!”他不相信地看著我說:“這么細長的手指頭,就是個捏棋子兒的,你肯定會。來一盤吧,我?guī)е一锬?。”說著就抬身從窗鉤上取下書包,往里掏著。我笑起來,說:“你沒人送嗎?這么亂,下什么棋?”他一邊碼好最后一個棋子,一邊說:“我他媽要誰送?去的是有飯吃的地方,鬧得這么哭哭啼啼的。來,你先走?!?br /> 就在這時,車廂亂了起來。好多人擁進來,隔著玻璃往外招手。我就站起身,也隔著玻璃往北看月臺上。站上的人都擁到車廂前,都在叫,亂成一片。車身忽地一動,人群“嗡”地一下,哭聲四起。我的背被誰捅了一下,回頭一看,他一手護著棋盤,說:“沒你這么下棋的,走哇!”我實在沒心思下棋,而且心里有些酸,就硬硬地說:“我不下了。這是什么時候!”他很驚愕地看著我,忽然像明白了,身子軟下去,不再說話。
這時一個同學(xué)走過來,忽然大叫:“棋呆子,你怎么在這兒?你妹妹剛才把你找苦了,我說沒見。沒想到你在我們學(xué)校這節(jié)車廂里,氣兒都不吭一聲。你瞧你瞧,又下上了?!?br /> 我這時聽出點音兒來,就問同學(xué):“他就是王一生?”同學(xué)睜了眼,說:“你不認識他?唉呀,你白活了。你不知道棋呆子?”我說:“我知道棋呆子就是王一生,可不知道王一生就是他?!?br /> 王一生簡直大名鼎鼎。從前,我們學(xué)校與旁邊幾個中學(xué)常常有學(xué)生之間的象棋廝殺,后來拼出幾個高手。幾個高手之間常擺擂臺,漸漸地,幾乎每次冠軍就都是王一生了。
我說:“你妹妹來送你,你也不知道和家里人說說話兒,倒拉著我下棋!”王一生看著我說:“你哪兒知道我們這些人是怎么回事兒?你們這些人好日子過慣了,世上不明白的事兒多著呢!你家父母大約是舍不得你走了?”我怔了怔,看著手說:“哪兒來父母,都死球了?!蔽医蛔査骸澳憧傇谡f你們、你們,可你是什么人?”他迅速看著其他地方,只是不看我,說:“我當然不同了。我主要是對吃要求得比較實在。唉,不說這些了,你真的不喜歡下棋?何以解憂?唯有象棋。”我瞧著他說:“你有什么憂?”他仍然不看我,“沒有什么憂,沒有?!畱n’這玩意兒,是他媽文人的佐料兒。我們這種人,沒有什么憂,頂多有些不痛快。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br /> 王一生又想了想,對我說:“那你這兩年靠什么活著?”我說:“混一天算一天。”王一生就看定了我問:“怎么混?”我不答。呆了一會兒,王一生嘆一聲,說:“混可不易。一天不吃飯,棋路都亂。我旁邊兒的人說:“據(jù)說你下棋可以不吃飯?”我說:“人一迷上什么,吃飯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約能干出什么事兒的人,總免不了有這種傻事。”王一生想一想,又搖搖頭,說:“我可不是這樣?!闭f完就去看窗外。
我看他對吃很感興趣,就注意他吃的時候。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輕輕地叩茶幾。一粒干縮了的飯粒兒也輕輕地小聲跳著。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將那個飯粒兒放進嘴里,腮上立刻顯出筋絡(luò)。我知道這種干飯粒兒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兒,舌頭是趕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會兒,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摳。終于嚼完,和著一大股口水,“咕”地一聲兒咽下去,喉節(jié)慢慢地移下來,眼睛里有了淚花。他對吃是虔誠的,而且很精細。有時你會可憐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
我每看到他吃飯,就回想起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終于在一次飯后他小口呷湯時講了這個故事。我講完了,他呆了許久,凝視著飯盒里的水,輕輕吸了一口,才很嚴肅地看著我說:“這個人是對的。他當然要把餅干藏在褥子底下。照你講,他是對失去食物發(fā)生精神上的恐懼,是精神???不,他有道理,太有道理了。寫書的人怎么可以這么理解這個人呢?杰……杰什么?嗯,杰克?倫敦,這個小子他媽真是飽漢子不知餓漢饑?!蔽抑缓每嘈?,不再說什么??墒且粵]人和他下棋了,他就又問我:“嗯?再講個吃的故事?其實杰克?倫敦那個故事挺好。”我有些不高興地說:“那根本不是個吃的故事,那是一個講生命的故事。你不愧為棋呆子。”
文本二:
《棋王》寫的是什么?我以為寫的就是關(guān)于吃和下棋的故事。先說吃,再說下棋。文學(xué)作品描寫吃的很少。大概古今中外的作家都有點清高,認為吃是很俗的事。其實吃是人生第一需要。阿城是一個認識吃的意義、并且把吃當做小說的重要情節(jié)的作家(陸文夫的《美食家》寫的是一個饞人的故事,不是關(guān)于吃的)。他對吃的態(tài)度是虔誠的。《棋王》有兩處寫吃,都很精彩。一處是王一生在火車上吃飯,一處是吃蛇。一處寫對吃的需求,一處寫吃的快樂——一種神圣的快樂。寫得那樣精細深刻,不厭其煩,以致讀了之后,會引起讀者腸胃的生理感覺。正面寫吃,我以為是阿城對生活的極其現(xiàn)實的態(tài)度。
——選自《汪曾祺說阿城小說<棋王>》(1)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寥寥數(shù)語便交待清楚了知青下鄉(xiāng)插隊的特殊時代背景,以及“我”過往的身世遭遇和此時煩悶的心境。
B.王一生瞄了“我”一眼后“眼里突然放出光來”,是因為他敏銳地觀察到“我”手指細長,肯定是個會下棋的人
C.“我知道棋呆子就是王一生,可不知道王一生就是他”,這一句話寫出了“棋呆子”的大名鼎鼎,且有種眼前的陌生人竟然是熟悉人的驚訝與欣喜。
D.棋呆子將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由崇高的“生命的故事”解讀為平庸的“吃的故事”,這讓故事的講述者“我”感到十分不悅。
(2)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為一篇“知青小說”,它的敘寫始終是淡淡的、不動聲色的,沒有強調(diào)任何內(nèi)在、外在的沖突,但它包含的人生感慨與痛楚卻是豐富的、震撼人心的。
B.小說寫“我”與王一生的初見時,用一“精”字形象地體現(xiàn)出他的瘦,而獨用一個“孤”字彰顯他的與眾不同,文字樸實、精練,頗見筆力。
C.小說用了大量細致的動作描寫刻畫了棋呆子在火車上“慘無人道”的窮酸吃相,寄寓了作者對他在吃方面極其貪婪的調(diào)侃。
D.小說語言的“俗”,主要體現(xiàn)在人物對話中多處使用口語,但阿城所運用的口語是再加工后的產(chǎn)物,簡潔明了、鮮明生動、符合人物的身份與心情。
(3)小說名為《棋王》卻花了大量的筆墨來寫“我”,請根據(jù)文本一,分析“我”的作用。
(4)如欲以“吃與棋”為題寫一則《棋王》的小評論,請根據(jù)文本二、結(jié)合文本一,列出評論要點。組卷:28引用:5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自然情趣的興起,在中國約五世紀左右,在西方起于浪漫運動初期,約十八世紀左右。所以中國自然詩的發(fā)生比 ①。一般說詩的人頗鄙視六朝,我以為這是一個 ②。六朝是中國自然詩發(fā)軔的時期,也是中國詩脫離音樂而在文字本身求音樂的時期。
中國自然詩和西方自然詩相比,也像愛情詩一樣,一個以委婉、微妙簡雋勝,一個以直率、深刻鋪陳勝。本來自然美有兩種,一種是剛性美,一種是柔性美。剛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風(fēng)、暴雨、沉寂的夜和無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風(fēng)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藝術(shù)美也有 ③。詩如李杜,詞如蘇辛,是剛性美的代表;詩如王孟,詞如溫李,是柔性美的代表。
詩人對于自然的愛好可分三種。最粗淺的是“感官主義”,愛微風(fēng)以其涼爽,愛花以其氣香色美,愛鳥聲泉水聲以其對于聽官愉快等。詩人對于自然愛好的第二種起于情趣的默契結(jié)合。第三種是泛神主義,把大自然全體看作神靈的表現(xiàn),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議的妙諦,覺得超于人而時時在支配人的力量。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個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5個字。
(2)請分別用一個陳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0個字。組卷:7引用:1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1934年毛澤東說:“我們的任務(wù)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编囆∑秸f:“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2012年習(xí)近平說:“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這個歷史任務(wù),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懈為之共同努力。但是空談?wù)`國,實干興邦,我們這一代共產(chǎn)黨人,就是要率領(lǐng)全體中華兒女腳踏實地朝著這個目標奮勇前進。”
可以說,實干是我們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傳統(tǒng);長期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人民在苦干實干中創(chuàng)造機遇,在把握機遇中續(xù)寫歷史,一步步靠近無限風(fēng)光的頂峰。
振興中學(xué)團委準備舉辦以“實干興邦”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請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寫一篇演講稿,闡述你的感受與思考。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8引用: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