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福建省龍巖二中高一(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29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3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古典詩詞是美的藝術創(chuàng)造,是活的文化經(jīng)典,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存在于歷史文化之中,存在于現(xiàn)實文化之中,也存在于國人的思維觀念之中。
          中華古典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佳作之所以能被人們口頭吟誦和書面引用,固然是因其簡潔凝練、古樸高雅,更是因其內涵深刻、意存高遠,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蘊含著中華民族不死的精魂,并積淀成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作用于中華兒女個人,作用于中華民族整體,作用于中華民族發(fā)展前進的始終。吟詠古典詩詞,能激發(fā)情感共鳴,促進文化認同。
          蘊含于中華古典詩詞中的民族精神,是在中華大地上產(chǎn)生出來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的綜合反映,它對于中華兒女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習慣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的營造以及力量的凝聚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民族的凝聚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其民族成員對本民族傳統(tǒng)精神的認同范圍和程度。認同的范圍越廣、程度越高,其民族凝聚力就越強。任何一個中國人,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一首膾炙人口的古典詩詞往往會使之想起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國,并因此而神思飛躍,熱血沸騰。古典詩詞傳承文化傳統(tǒng),高揚民族精神。
          中華古典詩詞乃中華國學經(jīng)典。國學經(jīng)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了令中國人自信的三個層面。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國家自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生成的必要條件。弘揚國學經(jīng)典,能增強文化自信。
    (摘編自陳載舸《芻議中華古典詩詞的民族凝聚功用》)材料二:
          詩歌之所以為詩歌,在本質方面是一直有著某些永恒不變之質素的緣故,那就是詩歌中“興發(fā)感動”之作用。所謂“興”,就作者而言,是見物起興所引起的一種感發(fā);就讀者而言,則是指讀者在閱讀時由“詩可以興”所引起的一種感發(fā);“發(fā)”,則是作者要將涌動于心間的情愫表達出來,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當作者心中的某種觸動轉化為情感的升華之時,作者便通過文字的載體將其抒發(fā)出;“感動”,則是作品在讀者的接受過程中引發(fā)的感受,是對作者所訴說的情感的一種共鳴。
    “興發(fā)感動”之力的形成,應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一般來說,“興發(fā)感動”之力的產(chǎn)生,原當?shù)弥趦刃呐c外在事物相接觸時的一種敏銳直接的感動。因此,觸物興感或即事抒情,應該才是表達內心感動的一種自然流程。大自然風霜雪雨,草長鶯飛,塵世中周遭變故、世態(tài)炎涼都能引起詩人情感的波動、靈魂的震撼,于是在心里醞釀成一種興發(fā)感動的情感,這是詩人寫詩、詞人作詞的緣起。第二種是理性的間接的不自然的方式。詩詞“興發(fā)感動”的這種形成方式很容易被人忽視或排斥,因為此方式是經(jīng)過了作者理性的思索安排,尤其在詠物之作中表現(xiàn)得最明顯。所以,要把詠物寄托之詞寫得好,便不僅要求作者自己心中先須有一份極為感動的情意,而且更要求作者對所詠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動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內心之情意與所詠之物的情意融為一體,而且要使這種情意的感動和用以鋪陳敘寫的事典相結合,如此則藉詠物來寄托的安排思索,便不僅不會蒙蔽和傷損原有的情意的感動,反而會使原有的情意經(jīng)過這一番安排思索,而更顯得有盤旋沉郁的姿態(tài)和力量。也就是說,如果作者把內心那份感動的情意與外界事物及手段天衣無縫地有機結合,那么定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更能讓人富于聯(lián)想和啟發(fā)的興發(fā)感動的情感來。第三種是意象與音聲的巧妙結合?!芭d”的作品一般本是指由物象所引起的一種感發(fā),不過這種感發(fā)卻實在還有一點值得注意之處,那就是引起這種感發(fā)的“物象”有時與后面所敘寫的詩意卻似乎并無意義上的關聯(lián)。而如果就“興”之直接感發(fā)的特色而言,則音聲之相應實在應該乃是較之情意之相通還更為基本的一種引起感發(fā)之動力。也就是說音聲相應是引起感發(fā)的一種最原始的動力。
          對于詩歌的評賞,自然應當以其能否傳達出生命,以及所傳達之質量的純駁、多少為主要之標準,而造成這種質和量上精微之差別的主要因素,則與醞釀和孕育出這種感發(fā)之生命的作者有著極密切的關系。
          如果不從理性做客觀的評判,而只就感發(fā)性的特質而言,詩歌中這種感發(fā)之生命,原來也可以具有一種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惡之局限以外而純屬于精神本質上的倫理價值存在,這種本質方面的價值,第一在于其真誠純摯的程度,第二在于其品質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敘寫的是何種情、事。至于作者品格之高下、性情之純駁、胸襟之廣狹,這種種現(xiàn)實生活之倫理價值,既原屬于作者“能感”與“能寫”的因素之一部分,自然也會對其作品中感發(fā)之本質中的倫理價值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摘編自葉嘉瑩《清詞選講》)(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它所承載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B.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國家自信,中華古典詩詞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發(fā)展壯大、凝聚力生成意義巨大。
    C.如果作者自己內心先有一番感動的情意,然后進行一番“鋪陳敘寫”方面的安排思索,詠物寄托之詞自然就會寫得很好。
    D.評賞詩歌的主要標準,是詩歌能否傳達出生命以及所傳達之質量的純駁、多少等,這些因素與作者的心理、意識等相關。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兩則材料論述內容有所不同,材料一是論述中華古典詩詞的民族凝聚功用;材料二則是介紹“興發(fā)感動”詩學理論內涵。
    B.“興”主要指向創(chuàng)作者;“發(fā)”包括作者與讀者;“感動”以讀者的審美接受為主,讀者產(chǎn)生了感發(fā)的作用,作品才算完成。
    C.“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理性的間接的不自然的方式”都有心對物的感動;音聲相應是引起感發(fā)的一種最原始的動力。
    D.詩歌重在精神本質上的倫理價值,可以忽略其外表敘寫的是何種情、事,比如《登高》,其價值在于能喚起讀者多種美好意念。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余秋雨說:“唐詩對中國人而言,是一種全方位的美學喚醒:喚醒內心,喚醒山河,喚醒文化傳代,喚醒生存本性?!?br />B.意象派主將龐德說:“正是因為有些中國詩人,滿足于把事物表現(xiàn)出來,而不加說教或評論,所以人們不辭繁難加以迻譯?!?br />C.中華詩詞“雙料冠軍”彭敏說:“喜歡古典詩詞跟喜歡打游戲一樣,彼此之間沒有高下之分,都是人類自我陪伴、自我愉悅的方式之一。”
    D.詩人于堅說:“在以最大的榨取利益為目的的時代,詩歌是無用的,毫無利潤可言。在這點上,它恰恰保證了詩歌寫作的古典意義上的純粹性?!?br />(4)老師讓你下周在課堂上向同學們介紹葉嘉瑩的“興發(fā)感動”詩學理論,請你結合材料二簡要列出你的發(fā)言提要。

    組卷:6引用:3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關大媽
    茹志鵑
          一個黑黑瘦瘦的解放軍,胸前掛滿了勛章,急急地跑上小土坡,就見一座朝南的新瓦房。這軍人煞住了腳,慢慢推開院門。院里寂靜無人,堂屋的門敞著,一眼就望見上首的大牌匾,上面矯健的五個大字“游擊隊之母”。這里就是關大媽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
          七年前,新四軍北撤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個陰天。
          在鎮(zhèn)東五里多遠的地方,大路邊有一大片亂墳場,大家都叫它“窮鬼灘”。
          天色陰沉,黯淡。
          關大媽坐在兒子的墳前,沒有唉聲嘆氣,也沒嚎哭,只是發(fā)愣。
          關大媽在這一帶,真是個出名心軟命硬的人。她二十三歲那年,剛懷了孕,丈夫就死了。從此,她一個人上山砍柴,挑水煮飯,挺了個大肚子,有天大的苦楚,都擱在自己心里。那年臘月初四,鄰居發(fā)現(xiàn)她兩天沒出門,第三天她出來了,臉腫了,嘴唇破了,微笑著告訴大家,她生了個兒子。關大媽就是這樣一個人。
          關大媽在兒子桂平的墳前,老覺得桂平還穿了那件白粗布單褂,五花大綁地給人押著站在自己面前,響亮地說著:“娘,我們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別想我,可要記住這個仇。”
          烏云一團接著一團,滿天灰沉沉地見不到一塊藍天,只有一只老鷹在低空盤旋著。
          叭,一聲清脆的槍聲。關大媽不由自主地退后幾步,只見一個人,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藍布褂子都滲透了。關大媽怔住了,這個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過半宿嗎?突然,關大媽自己也不知道從哪來的力氣,拉住他就朝桂平墳前跑。
          清剿隊的兩個家伙,滿身臭汗地跑進墳場,只見兩個“老太婆”,一個趴在墳上,一個正在一邊哭嚷:“好了,哭兩聲就算了,你總算也對得起他了?!?br />“喂!老太婆,看見有人朝這里跑沒有?”
    “人?”關大媽恐怖地叫了一聲,說道:“老總??!這里是多年的亂墳場,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陰下雨,連大白天都會出游魂的,老總,你可不能嚇我這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陰沉了,枯草瑟瑟地搖擺著。
          兩個賊兵向四周瞅了兩眼,慌慌張張地跑起來,活像后面有人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墳場。
    “孩子,我們快回去吧?!?br />      她話還沒說完,自己就坐在地上,腿軟得怎么也站不起來了。
          一路上,兩個人也不知誰扶著誰,跌跌撞撞地走著,走進那所孤單單的草房。
          關大媽活了五十多歲,很少這樣歡喜,原來自己救的小伙子,就是敵人懸賞十兩黃金的新四軍游擊隊員倪老虎,老百姓都叫他貓子。
          在游擊隊活動的邊緣區(qū)里,新增加了一個紅色的“點”。這就是土坡坡上關大媽的那所茅屋。
          她還是吃素,也常到兒子墳上去,不過除此之外,她常常會莫名其妙地背上個糞筐,到陌生的村里撿牛糞,也會突然地到敵人據(jù)點里去買一籃子豆腐回來。
          凍結了的大地,給太陽融化了。剩下最后一點涼意,也叫春風吹跑了。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伴隨著長江兩岸的炮聲。來到了江南人民的心里。
          黎明前的夜。更黑更深。清剿隊不分日夜,不管大小道路,到處聞著,嗅著,埋伏著。
          貓子已有兩個月沒到關大媽家來了。這一天早上,鄉(xiāng)長金克已,臉色刷白,氣喘喘地站在門外,門一開。就拉著關大媽往里跑。一邊跑,一邊摸出一個折得四方的、像豆腐塊的硬紙,塞給關大媽,一邊急急地說道:“媽媽,不要怕,今晚貓子會到你這里來,把這東西交給他,告訴他,這東西是用命換來的!”
          關大媽回到屋里,慢慢地把紙攤開,上面劃滿了歪歪扭扭的點點線線。關大媽猛然想起:“這大概就是人常說的地理圖吧?!?br />      這一天的日子,似乎過得特別慢,特別安靜。直到天黑透了,才見貓子急匆匆地進來。他接過紙去,慎重地和關大媽說:“媽媽,我去了,不定什么時候回來,再過些時候。這里天亮了,日子就好過了?!?br />      不知哪里驚起一群宿鳥,呱呱地掠過屋頂,朝后山飛去。
    “孩子,快走吧!”
          話音還沒落地,就聽外面的狗,遠遠近近一齊狂叫起來。貓子從門縫張望了一下,就見幾十個清剿隊的家伙正包抄村子。
          江邊的炮聲,隱隱地響著。
          微微的星光下,薄薄的茅屋頂變得灰白。殘缺的茅屋屋檐的影子,投在屋子當腰的泥墻上,就像一道奇妙的花邊。
          關大媽定了定神,看住屋邊那堆草,心里鎮(zhèn)靜下來,慢慢從身上摸出了一盒火柴……
          黑煙沖上天,火光照亮了院子,村子,燒紅了半個天,火,在跳著,火舌舐到了屋檐。
    “救火?。≈鹄?!”
          從院子到河邊,都是人,都是水,喊的叫的,火光沖天。
          貓子早擠到河邊,有些在家過夜的年輕人,也趁亂悄悄地跑了。
          江邊的炮聲,隆隆滾來,正像久旱后的雷聲。
          陽光從天窗上,斜斜地透進來,匾上“游擊隊之母”五個大黑字,顯得更加光輝燦爛。那軍人肅然地站在橫匾下,把自己胸前的勛章,一個一個摘下來,放在長條桌上。背后的院門推開了,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穩(wěn)步走了進來,她瞇縫著眼,盯住這軍人看了半晌,才輕聲說道:“貓子,可把你盼來了?!蹦抢?,五個黃燦燦的勛章,靜靜地擺在母親的桌上。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中兩處“黑黑瘦瘦”寫出了兩個不同的人的共同的外貌特征,意在突出游擊隊生活的艱苦。
    B.小說使用插敘的手法,交代了關大媽的身世經(jīng)歷?!靶能浢病北憩F(xiàn)了關大媽坎坷而悲苦的命運。
    C.桂平犧牲前的話,顯示了桂平對敵人的仇恨,為下文關大媽救助受傷遭追捕的貓子埋下了伏筆。
    D.唬走賊兵,癱軟在地的描寫,豐富了關大媽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為真實可信,符合人物的身份。
    (2)關于文中環(huán)境描寫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烏云”“滿天灰沉沉”。烘托了關大媽內心的沉痛與悲傷?!袄销椩诘涂毡P旋”烘托了關大媽內心的仇恨與憤怒。
    B.陰沉的天色,瑟瑟地搖擺著的枯草,寫出了墳場的壓抑、荒涼恐怖的氛圍,烘托了賊兵內心的膽怯與他們的愚蠢。
    C.“凍結了的大地,給太陽融化了”“黎明前的夜”既是對當時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也象征了人民即將勝利的時代背景。
    D.江邊的炮聲由“隱隱地響著”到“隆隆滾來”,暗示以關大媽為代表的人民群眾在解放戰(zhàn)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3)請按照時間順序梳理小說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
    (4)隨著革命進程的發(fā)展,關大媽內心情緒也在逐步發(fā)生變化。請簡要分析關大媽內心情緒的變化。

    組卷:49引用:13難度:0.2

二、古代詩文閱讀(49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靦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后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被锥鴮υ唬骸叭苏l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蛉缡牵瑒t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
          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彼旆鲆韵?。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斗出。提彌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間何故對日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自亡也。
          乙丑,趙穿攻靈公子桃國。宣子未出山而復。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币允居诔P釉唬骸安蝗??!睂υ唬骸白訛檎?,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穩(wěn)。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宣子使趙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或宮。
    (選自《左傳》,有刪改)【注】①溜,房頂瓦垅滴水處,指屋檐下。②宣子,趙盾。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
    B.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
    C.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
    D.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土、谷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用社稷來代指國家或朝廷。
    B.“斗且出”的“且”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且放白鹿青崖間”的“且”意義相同。
    C.“遂自亡也”的“遂”與《琵琶行并序》中“遂命酒”的“遂”意義相同。
    D.乙丑,中國傳統(tǒng)的以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一種歷法,文中是用來紀日的。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靈公殺了沒有把熊掌燉熟的廚師,放在筐里,讓宮女們用車裝著尸體經(jīng)過朝廷,趙盾和士季忍不住要去勸諫。
    B.吸取了以往勸諫的教訓,士季建議由自己先去,勸諫不成,趙盾再去。結果士季一去,晉靈公就承認錯誤并表示會改正。
    C.晉靈公沒有改正,趙盾不停地勸諫,讓晉靈公很厭煩,兩次想殺掉趙盾。但由于種種原因,最終沒能殺死趙盾。
    D.趙盾曾經(jīng)有恩于晉靈公的武士靈輒,在晉靈公追殺趙盾時,靈輒為了報恩就倒過武器來幫助趙盾并帶著趙盾逃亡了。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②“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5)對于“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允居诔边@一事件,孔子是怎樣評論的?請簡要說明。

    組卷:9引用:5難度:0.6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
    內宴奉詔作
    曹翰
    三十年前學六稻,英名常得預時髦。
    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
    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云高。
    庭前昨夜秋風起,羞見盤花舊戰(zhàn)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將。②六韜,古代兵書。③時髦,指當代俊杰。④陣云爭,戰(zhàn)爭中的云氣,這里有戰(zhàn)陣之意。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少年時就好學上進,孜孜不倦,研讀《六韜》,一心想從軍而為國建功。
    B.詩人認為雖然歲月流逝,但自己身體依然強健,還可以沖鋒陷陣,為國驅馳。
    C.尾聯(lián)以委婉之辭,傾訴心曲,生動地表現(xiàn)了將軍本色和老人的拳拳愛國之情。
    D.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情感基調也相同。
    (2)本詩頷聯(lián)是傳誦一時的名聯(lián),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賞析。

    組卷:37引用:4難度:0.1

三、語言文字運用(12分)

  •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1997年受邀赴國外錄制兩張二胡獨奏專輯,我選擇了《陽關三疊》《牧羊女》等大約20多首左右頗具民族的作品。錄音師非常有經(jīng)驗,用模擬錄音的方式記錄現(xiàn)場演奏聲音,一部作品從頭到尾不做任何剪接,        。后來,其中一張專輯在國際唱片大賽中榮獲“最佳世界傳統(tǒng)音樂獎”。
          21世紀以來,我多次到世界各地舉辦獨奏音樂會。記得在一個國際頂級音樂廳演出時,臺下        。音樂會結束時,全體觀眾起立鼓掌,我把3首樂曲全部拉完后,又在        的掌聲中多次謝幕,觀眾依然不愿離去。
          中國民族樂器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有        的優(yōu)勢,在與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合作時,很容易彌合語言和審美習慣的差異。二胡這件樂器無論是文化內涵、審美高度、風格特質,還是技術運用和情感表達,與世界任何樂器相比都足夠出色,作曲家、演奏家可以盡情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傳承精粹,創(chuàng)造新聲。
          走過千山萬水,方知來路崢嶸。我越來越感覺到,拉動琴弦的,不只是演奏者之手,更是積淀數(shù)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距今8000多年的賈湖骨笛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八音分類法”,從戰(zhàn)國曾侯乙編鐘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音樂典故,從隋唐以后琵琶、胡琴、揚琴等傳入中原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催生新文藝、新音樂……數(shù)千年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實踐和藝術積淀,書寫了我國燦爛的音樂文化,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音樂智慧。
    (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
     

    A.我選擇了《陽關三疊》《牧羊女》等20多首頗具民族風格的作品。
    B.我選擇了《陽關三疊》《牧羊女》等大約20多首頗具民族風格的作品。
    C.我選擇了《陽關三疊》《牧羊女》等20多首頗具民族的作品。
    D.我選擇了《陽關三疊》《牧羊女》等大約20多首頗具民族的作品。
    (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
     

    A.一蹴而就   座無虛席   經(jīng)久不息   天時地利
    B.一氣呵成   觀者如堵   經(jīng)久不衰   天時地利
    C.一氣呵成   座無虛席   經(jīng)久不息   得天獨厚
    D.一蹴而就   觀者如堵   經(jīng)久不衰   得天獨厚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組卷:3引用:4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1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小鎮(zhèn)做題家”(出身于農(nóng)村或小城鎮(zhèn),埋頭苦讀,擅長應試,通過高考進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視野和社會資源的貧寒學子)引爆網(wǎng)絡。有網(wǎng)友認為,出生寒門的子弟只會考試做題,思維僵化、不懂變通、情商低,熱衷加班,導致內卷。也有不少網(wǎng)友認為,“人家‘頭懸梁,錐刺股’才逆天改命,你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吧?我們大多數(shù)人,不都是‘小鎮(zhèn)做題家’?”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聯(lián)想或感悟?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引用:6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