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廣東省東莞市高二(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10 15:3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人格是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都會一貫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具有穩(wěn)定性。但考慮到穩(wěn)定性并非一成不變這一問題,我們不能據(jù)此在人與文之間劃等號,天真地認為文即人也。在“文如其人”一語中,這個“如”畢竟是個“模糊概念”,而不是等同。
作者的個性給作品灌注了生氣,作品中總要滲透著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緒、意志,總要打上作者自己人格上的印記?!拔娜缙淙恕痹谶@個意義上是值得信任的批評戒條。從主觀方面而言,作品的風格就是作者在感受、體驗、發(fā)現(xiàn)社會生活過程中顯示出來的個人特征。其中,時間是性格定型的關鍵因素,這種通過時間積淀下的性格特征產生的行為慣性,是短時間內無法完全改變的。文風的形成與人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是一個人生活閱歷實踐同一進程的產物,兩者互相影響,具有相關性,自然可能導致文如其人的現(xiàn)象。盡管作者所言之物可以飾偽,但其言之格調則往往流露本性。狷急人之作風,不能盡變?yōu)槌五?,豪邁人之筆性,不能盡變?yōu)橹攪?。李白敢于在皇皇朝堂之上讓皇帝寵臣高力士親手為自己脫靴,而訣者在展讀其“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人生宣言,焉能不為他的人文如一拍案叫絕?在這個意義上,“詩以人見,人又以詩見”也好,“望其枝葉便知其根本”的比喻也好,“人非流俗之人而后其文非流俗之文”也好,都是可以成立的。
“文加其人”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人屬于生命實體,文只是人抽象出的某種信息、思想、情感的符號表達形式。人是多面性存在,文本只能反映人的某一面。作品往往只表現(xiàn)作者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雖然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內容也很豐富、復雜,但相對于在逝者如斯的時間之流中的活生生作者全貌而言,還是比較單一的。作品是人有區(qū)間、有主題的表達,其間經歷了語言符號與形象體系的轉換,不可能是人的機械、刻板的投影。人在歷時中變動,文只能是特定時期的產物。同一作者在不同情境或情緒狀態(tài)下寫出的作品,可能大異其趣。人的思想、感情、志趣、追求都可能發(fā)生變化。而文本一旦形成,內容就相對定型了。我們在說“文如其人”時,其實都是經意或不經意地拿部分的“文”來說明一個完整的“人”的。人本身不僅僅是很難用語言描述,而且是完整且永遠處于變化之中。將局部的“文品”與完整的“人品”統(tǒng)一起來,本身存在天然的瑕疵。
文如其人從學理上說是一種根基論,人格觀念可以作為考證的參考因素,但不能絕對化?;谶@一理由,如果說絕對的“文如其人”之說是獨斷論,絕對否定“文如其人”之說會陷入懷疑論,那么具體分析就是一種務實論。
(摘編自張世明《文如其人乎:人格觀念與中國考據(jù)學方法》)材料二:
社會學的人格相對講究筑一完善,可供追??;詩學上的主體人格因其特異而多糾結分離。但不管怎樣,構建詩歌文本,永遠離不開詩人人格“打底”。一般而言,人格的精氣神高低,經常主宰文本質量的好壞。詩人主體人格,意味著要在文本中實施個我形象的最高塑造。而“自我形象”其實是作為文本的“鏡像”副本,由內在“自我”與外在“他者”共同打磨,才最后形成讀者接受的效應。自我形象強大時,“副本”可能直接左右主本,通過強烈的主體性抓住讀者,并以此制勝;但自我形象有時弱一些,或有時隱匿一些,其實也沒太大關系,只要“他”溶解在文本其他質素中,默默地釋放能量,也夠得上帶出一個“影子部隊”——如果做得好的話,隱性的自我形象依然不乏光彩。
普泛地說,文本自我形象的塑造使詩歌主體儼然成為詩國中的帝王,他以突出的崇高感、力量感、道德感作為表征,往往顯現(xiàn)為自我與存在的夸張性搏斗,且成為公眾文化符號,成就了千千萬萬人向往的——人類自我實現(xiàn)的一部分。愛、溫情、良知以及尊嚴、自由、獨立的張揚,都是關乎人的自我塑造不可或缺的重大元素。君不見,人心的荒漠多么需要至愛的滋潤;愚頑的天性有求于良知的牽引,陰暗的心理渴求神性拂照,萎頓的人格急待圣水洗禮。任何過于偏移個我陰暗面的渲染,其實都是有恃于人類——這位奇特設計師的善意。為使人的塑造走向全面完善,一方面,那些過于夸大渲染人的殘缺、黑暗、破損部分,還是應該有所收斂,以免過分偏激偏斜。另一方面,現(xiàn)代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那是人與世界的離異和人與人的離異,在充滿娛樂至死和自我放縱的下墜中的掙扎,不應逃避針砭與提醒。故正能量要求:詩人的自我形象應鎖定在較高起點上,“為民族擊鼓者,為人民吹角者,為萬物撫琴者,為心靈擊節(jié)者”。
(摘編自陳仲義《現(xiàn)代詩人新論:主體性的正面形塑》)(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如其人”的“如”是個模糊概念,強調的是作品文風與作者人格的相關性,而不是等同性。
B.狷急難盡變?yōu)槌五?,豪邁不能盡變?yōu)橹攪?,即便作者盡力飾偽,作品之格調仍往往流露作家之本性。
C.人是歷時變動中多面性存在的生命實體,文是人抽象出來的相對定型的符號表達形式,難以完全統(tǒng)一。
D.文如其人是學理層面的根基論,詩歌文本離不開詩人人格“打底”,說明主體人格是作品風格的顯性存在。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同一作者在不同情境下寫出的作品,可能大異其趣,但在同一情境內寫的所有作品都具有相同的風格。
B.人格觀念是考證作品風格最主要的參考因素,同時還需要結合其它因素進行具體分析,方顯務實之態(tài)度。
C.一般而言,人格的精氣神高低,經常主宰文本質量的好壞,所以,改善作家精氣神也是改善文風的方式之一。
D.不夸大渲染人的殘缺、黑暗、破損,不忘針砭與提醒現(xiàn)代人的困境,就能使人的塑造走向全面完善。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文如其人”觀點的一項是
A.“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保▌③摹段男牡颀垺罚?br />B.“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保ㄔ脝枴墩撛娊^句》)
C.“大奸能為大忠之文,至拙能襲至巧之語?!保ㄎ菏遄印度珍洝罚?br />D.“文章純古,不害為邪;文章艷麗,不害為正?!保▍翘幒瘛肚嘞潆s記》)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錢鍾書先生認為,“人格”與“文格”不是一回事;同時他也認同,如果文藝創(chuàng)作者“本根剝喪”,則其作品也有可能“神氣彷徨”。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組卷:15引用:2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髻
琦君 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白天盤成了一個螺絲似的尖髻兒,高高地翹起在后腦,晚上就放下來掛在背后。我睡覺時挨著母親的肩膀,手指頭繞著她的長發(fā)梢玩兒,雙妹牌生發(fā)油的香氣混著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點兒難聞,卻有一份母親陪伴著我的安全感。
鄉(xiāng)下人的規(guī)矩,平常日子如洗了頭,臟水流到陰間,閻王要把它儲存起來,等你死以后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頭,臟水才流向東海去。每年的七月初七,母親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頭,她烏油油的柔發(fā)像一匹緞子似的垂在肩頭,微風吹來,一綹綹的短發(fā)不時拂著她白嫩的面頰。我心里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見媽媽這一頭烏亮的好發(fā),一定會上街買一對亮晶晶的水鉆發(fā)夾給她,要她戴上。媽媽一定是戴上了一會兒就不好意思地摘下來。那么這一對水鉆夾子,不久就會變成我扮新娘的“頭面”了。
父親不久回來了,沒有買水鉆發(fā)夾,卻帶回一位姨娘。她的皮膚好細好白,一頭如云的柔鬢比母親的還要烏,還要亮。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后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huán)。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里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舍不得戴吧。
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后,父親要母親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梳了個鮑魚頭。在當時,鮑魚頭是老太太梳的,而母親才過三十歲,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兒笑,父親就直皺眉頭。我悄悄地問地:“媽,你為什么不也梳個橫愛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環(huán)呢?”母親沉著臉說:“你媽是鄉(xiāng)下人,哪兒配梳那種摩登的頭,戴那講究的耳環(huán)呢?”
姨娘洗頭從不揀七月初七,一個月里都洗好多次頭。洗完后,一個丫頭在旁邊用一把粉紅色大羽毛扇輕輕地扇著,輕柔的發(fā)絲飄散開來,飄得人起一股軟綿綿的感覺。父親坐在紫檀木榻床上,端著水煙筒噗噗地抽著,不時偏過頭來看她,眼神里全是笑。姨娘抹上三花牌發(fā)油,香風四溢,然后坐正身子,對著鏡子盤上一個油光閃亮的愛司髻,我站在邊上都看呆了。姨娘遞給我一瓶三花牌發(fā)油,叫我拿給母親,母親卻把它高高擱在櫥背上,說:“這種新式的頭油,我聞了就泛胃。”
母親自己梳出來的鮑魚頭緊繃繃的,跟原先的螺絲髻相差有限,別說父親,連我看了都不順眼。那時姨娘已請了個包梳頭劉嫂。她每天給姨娘梳各式各樣的頭,越發(fā)引得父親笑瞇了眼。劉嫂勸母親說:“大太太,你也梳個時髦點的式樣嘛。”
母親搖搖頭,響也不響,她噘起厚嘴唇走了。母親不久也請了一個包梳頭陳嫂。有時劉嫂與陳嫂一起來了,母親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對著背同時梳頭。只聽姨娘和劉嫂有說有笑,這邊母親只是閉目養(yǎng)神。陳嫂梳越沒勁兒,不久就辭工不來了。我還清清楚楚地聽見她對劉嫂說:“這么老古董的鄉(xiāng)下太太,梳什么包梳頭呢?”我都氣哭了,可是不敢告訴母親。
從那以后,我就墊著矮凳替母親梳頭,梳那最簡單的鮑魚頭。我一綹綹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黃楊木梳,再也理不清母親心中的愁緒。因為在走廊的那一邊,不時飄來父親和姨娘瑯瑯的笑語聲。
在上海求學時,母親來信說她患了風濕病,手膀抬不起來,連最簡單的螺絲髻兒都盤不成樣,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幾根短發(fā)剪去了。我捧著信,坐在寄宿含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著眼淚。
不久,姨娘因事來上海,帶來母親的照片。三年不見,母親已白發(fā)如銀。我呆呆地凝視著照片,滿腔心事,卻無法向眼前的姨娘傾訴。她似乎很體諒我思母之情,絮絮叨叨地和我談著母親的近況。我低頭默默地聽著,想想她就是使我母親一生郁郁不樂的人,可是我已經一點都不恨她了。因為自從父親去世以后,母親和姨娘反而成了患難相依的伴侶,母親早已不恨她了。我再仔細看看她,她穿著灰布棉袍,鬢邊戴著一朵白花,頸后垂著的再不是當年多彩多姿的鳳凰髻或同心髻,而是一條簡簡單單的香蕉卷,她臉上脂粉不施,顯得十分哀戚,我對她不禁起了無限憐憫。她的空虛落寞之感,將更甚于我母親吧。
來臺灣以后,姨娘已成了我唯一的親人,我們住在一起有好幾年。當年如云的青絲,如今也漸漸落去,只剩了一小把,且已夾有絲絲白發(fā)。想起在杭州時,她和母親背對著背梳頭,
彼此不交一語的仇視日子,轉眼都成過去。人世間,什么是愛,什么是恨呢?
我怔怔地望著她,想起她美麗的橫愛司髻,我說:“讓我來替你梳個新的式樣吧?!彼溉灰恍φf:“我還要那樣時髦干什么,那是你們年輕人的事了?!?br /> 我能長久年輕嗎?她說這話,一轉眼又是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輕了。對于人世的愛憎、貪、癡,已木然無動于衷。母親去我日遠,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
這個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認真的呢?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母親把姨娘送的翡翠耳環(huán)“收在抽屜里從來不戴”,面對劉嫂的建議,“噘起厚嘴唇走了”,這些描寫意在表現(xiàn)母親審美眼光傳統(tǒng)老舊。
B.對于姨娘年輕時的打扮,“我”屢屢流露出欣賞和艷羨,表明少不更事的“我”純真善良,對家庭內部潛藏的矛盾缺乏感知力。
C.本文對父親的描寫簡潔卻使之形象鮮明,他一定要母親改梳一個頭發(fā)式樣,且對母親的鮑魚頭“直皺眉頭”,可見他對結發(fā)妻子缺少理解和尊重。
D.作者從年幼時的記憶寫起,娓娓述說了一段凝聚著兩個女人發(fā)髻變遷的滄桑歲月,著重批判了舊時代婚姻制度給女人帶來的精神創(chuàng)傷。
(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三段是本文情緒的轉折點,父親并沒有帶回裝扮母親的水鉆發(fā)夾,卻帶回讓母親一生郁郁不樂的姨娘,這種反差為表現(xiàn)母親后半生的愁怨做了鋪墊。
B.“髻”是全文的中心意象,不僅成為連接情節(jié)的線索,逐步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更象征著兩個女人之間的精神對立,這種象征內涵貫穿全文始終。
C.本文視角獨特,父親、母親與姨娘之間,有多重看與被看的關系,而這一切,又都在“我”的默默觀察和體會中,這樣便于展示各自的心理特點。
D.本文集記敘、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于一體,敘述簡潔,描寫傳神,情感真摯細膩,文字典雅雋永,在思想和藝術境界上都頗具水準。
(3)為了凸顯人物的性格差異或處境變化,作者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請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各找出一處進行分析。
(4)有人說,本文有“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溫柔敦厚的情緒”,也有“超越人生的悟解”,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些觀點的理解。組卷:10引用:1難度:0.2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我國人口老齡化呈快速發(fā)展態(tài)勢。由于我國人口轉變進程的獨特性,① 。據(jù)相關測算,綜合比較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0個經濟體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在2020年至2050年的變化,我國是其中老齡化進程變動最為迅速的國家。從更廣范圍的橫向比較也可以看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演進將成為具有典型特征的現(xiàn)象。( ),使傳統(tǒng)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優(yōu)勢快速消失,而一旦不能順利實現(xiàn)結構轉型,將可能導致經濟增長速度較大幅度下滑。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人口老齡化對經濟杜金發(fā)展的一般性影響,還需要特別關注這種快速老齡化進程對經濟增長形成的疊加沖擊。
進一步看,快速人口老齡化與我國超大規(guī)模的經濟體及其他特征相互交叉,② ,而這些不確定性往往很難在其他國家的發(fā)展歷程中找到可循的先例。超大規(guī)模的老年人口形成了我國特殊的國情,要解決相關問題,要求我們必須 ③ ,探索中國特色的人口老齡化應對路徑。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快速老齡化是因為有效勞動供給的迅速減少
B.快速老齡化引起有效勞動供給迅速減少
C.有效勞動供給的迅速減少導致了老齡化的加劇
D.迅速減少的有效勞動供給加速了老齡化進程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組卷:3引用:1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不斷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挺進。在這一光輝歷程中,逐漸形成了內涵率富的革命文化。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語文教材在選擇性必修上、中兩冊都設計了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學習單元,引導高中生從不同歷史階段、不同觀察角度理解革命文化。
材料二:2021年10月8日,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東羌玉蘭大刷院首演爆滿,該劇以上海地下黨聯(lián)絡員李白烈士的真實事跡為素材,再現(xiàn)了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而壯烈犧牲的英雄形象。制作人陳飛華先生提到,在這部劇過往的近300場演出中,年輕人占了觀眾的70%,這些年輕人被劇中人物的命運和故事深深打動。
復興中學團委將開展“青年學生如何傳承革命文化”主題座談會,請你結合材料,以高二年級學生代表的身份,寫一篇發(fā)言稿。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9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