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章節(jié)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
統(tǒng)編版: 選擇性必修上冊
教材版本
統(tǒng)編版 人教新版 蘇教新版 魯人新版 粵教新版 語文新版 北師大新版 華師大版
年級
必修上冊 必修下冊 選擇性必修上冊 選擇性必修中冊 選擇性必修下冊
更多>>
已完結
開學模擬 溫故知新 夯實基礎 穩(wěn)步提升
瀏覽次數:129 更新:2025年07月11日
已完結
專題復習 溫故知新 統(tǒng)編版
瀏覽次數:613 更新:2025年06月20日
  • 2821.《大戰(zhàn)中的插曲》中,聶榮臻寫給日軍的信,和這篇回憶錄整體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給日軍的信為什么會采用這樣一種語言風格?

    發(fā)布:2024/5/23 20:38:36組卷:0難度:0.7
  • 2822.名詞的活用。
    ①我之成而實五石        
     
     

    ②吳王使之                  
     
    ,
     

    ③我樹之成而五石        
     
    ,
     

    ④是以圣人不欲            
     
    ,
     

    發(fā)布:2024/5/23 20:38:36組卷:0引用:1難度:0.5
  • 2823.下面文段中有四處語病,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
          ①托爾斯泰的創(chuàng)作濃濃地帶有自傳成分,反映著作家的生活經歷和精神上的艱難探索。②《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體現著作家世界觀轉變后的精神特點。③托爾斯泰借助聶赫留朵夫這一人物,滿懷著同情與愛護,小說描寫農民的苦難遭遇,④指出貧困的主要原因是由“唯一能用來養(yǎng)家糊口的土地被地主霸占了”引起的。⑤聶赫留朵夫與托爾斯泰一樣,否定貴族的特權和世俗觀念,棄絕了“那個階層的生活”。⑥“復活”后的聶赫留朵夫,比以往任何形象都要深刻而富有意義,標志著托爾斯泰的思想探索獲得了一個新的高度。

    發(fā)布:2024/5/23 20:38:36組卷:2引用:1難度:0.9
  • 282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孟子認為,人本然地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嶺。從這個根本點上來看,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君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堯、舜和路人,甚至桀、紂也是平等的。(  ):一條是向上成為君子圣賢的路;一條是向下淪為普通人、小人甚至________的路。這兩條路在起點處交匯,就看你選擇哪一條并且努力走下去了。自己想成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終成了________的人,這樣的結局,是讓人感到悲哀的。
          孟子說,把仁、義、禮、智四端________一點都不難,關鍵是要努力實踐推己及人的恕道。看到頭發(fā)斑白的老人背著或者頂著東西在路上,就去幫他拿,不讓他辛勞。做這樣的事情都是________,卻可以成就一件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義、禮、智四端成長并趨向成熟。如此簡單而不去做,任從自己墮入邪惡甚至流于凡庸,怎么能讓人感到悲哀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每一個人最初都面臨著兩條路
    B.最初有兩條路,可供每一個人選擇
    C.每一個人都要不忘初心,牢記來時的路
    D.但是,堯、舜最初也都面臨著兩條路
    (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社鼠城狐 卑躬屈膝 發(fā)揚光大 吹灰之力
    B.衣冠禽獸 卑鄙無恥 踵事增華 吹灰之力
    C.衣冠禽獸 卑鄙無恥 發(fā)揚光大 舉手之勞
    D.社鼠城狐 卑躬屈膝 踵事增華 舉手之勞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如此簡單而不去做,任從自己墮入邪惡甚至流于凡庸,難道讓人感到悲哀不成?
    B.如此簡單而不去做,任從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墮入邪惡,怎么能不讓人感到悲哀呢?
    C.如此簡單而不去做,任從自己墮入邪惡甚至流于凡庸,怎么能不讓人感到悲哀呢?
    D.如此簡單而不去做,任從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墮入邪惡,怎么能讓人感到悲哀呢?

    發(fā)布:2024/5/23 20:38:36組卷:8引用:1難度:0.7
  • 2825.《大衛(wèi)?科波菲爾》講述了大衛(wèi)由孤兒成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的故事。課文節(jié)選部分寫大衛(wèi)被繼父送到貨行當童工,后租住在米考伯家與其一家患難與共的故事。請根據課文內容,從“我”的角度梳理情節(jié),填出導圖中的空缺部分。

    發(fā)布:2024/5/23 20:38:36組卷:5引用:1難度:0.5
  • 282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趕集
    路遙
          ①吃過早飯不久,在大馬河川道通往縣城的簡易公路上,已經開始出現了熙熙攘攘去趕集的莊稼人,由于這兩年農村政策的變化,個體經濟有了大發(fā)展,趕集上會,買賣生意,已經重新成了莊稼人生活的重要內容。
          ②公路上,年輕人騎著用彩色塑料纏繞得花花綠綠的自行車,一群一伙地奔馳而過。他們都穿上了嶄新的“見人”衣裳,不是滌卡就是滌良,看起來時興得很。粗糙的莊稼人的赤腳片上,莊重地穿上尼龍襪和塑料涼鞋。臉洗得干干凈凈,頭梳得光光溜溜,興高采烈地去縣城露面:去逛商店,去看戲,去買時興貨,去交朋友,去和對象見面……
          ③更多的莊稼人大都是肩挑手提:擔柴的,挑菜的,吆豬的,牽羊的,提蛋的,抱雞的,拉驢的,推車的;秤匠、鞋匠、鐵匠、木匠、石匠、篾匠、氈匠、箍鍋匠、泥瓦匠、游醫(yī)、巫婆、賭棍、小偷、吹鼓手、牲口販子……都紛紛向縣城涌去了。川北山根下的公路上,趟起了一股又一股的黃塵。
          ④當高加林挽著一籃子蒸饃加入這個洪流的時候,他立刻后悔起來。他感到自己突然變成一個真正的鄉(xiāng)巴佬了。他覺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一個曾經瀟瀟灑灑的教師,現在卻像一個農村老太婆一樣,上集賣蒸饃去了!他的心難受得像無數蟲子在咬著。
          ⑤但這一切是毫無辦法的。嚴峻的生活把他趕上了這條塵土飛揚的路。他不得不承認,他現在只能這樣開始新的生活。家里已經連買油量鹽的錢都沒了,父母親那么大的年紀都還整天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個年輕輕的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勁呆下吃閑飯呢?他提著蒸饃籃子,頭盡量低著,什么也不看,只瞅著腳下的路,匆匆地向縣城走。路上,他想起父親臨走時安咐他,叫他賣饃時要吆喝,他的臉立刻感到火辣辣地發(fā)燒。
          ⑥天啊,他怎能喊出聲來!
          ⑦“可是,”他想,“如果我不叫賣,誰知道我提這蒸饃是干啥哩?”走到一個小溝岔的時候,高加林突然想:干脆讓我先跑到這沒人的拐溝里試驗喊叫一下,到城里好習慣一些嘛!
          ⑧他滿臉通紅朝公路兩頭望了望,見沒什么人,于是就像做一件見不得人的事一樣,匆忙地折身走進了公路邊的那條拐溝里。他在這荒溝里走了好一段路,直到看不見公路的時候才站住。他站住,口張了一下,但沒勇氣喊出聲來。又張了一下口,還是不行。短短的時間里,汗水已經沁滿了他的額頭。四野里靜悄悄的,幾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叢淡藍色的野花里安詳地飛著;兩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發(fā)出一股新鮮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個大地都在斂聲屏氣地等待他那一聲“白蒸饃哎——!”啊呀,這是那么的難人!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廣眾面前學一聲狗叫喚一樣受辱。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額頭的汗水,決心下一聲非喊出來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閉,張開嘴怪叫一聲:“白蒸饃哎——”他聽見四山里都在回蕩著他那一聲演戲般的、悲哀的喊叫聲。他牙咬住嘴唇,強忍著沒讓眼里的淚花子溢出來。
          ⑨他直愣愣地在這個荒溝野地里站了老半天才難受地回到公路上,繼續(xù)向縣城走去。從他們村到縣城只有十來里路,但他感到這段路是多么的漫長和艱難。他知道,更大的困難還在前頭——在那萬頭攢動的集市上!
          當他走到大馬河與縣河交匯的地方,縣城的全貌已經出現在視野之內了。一片平房和樓房交織的建筑物,高低錯落,從半山坡一直延伸到河岸上。親愛的縣城還像往日一樣,灰蓬蓬地顯出了它那誘人的魅力。他沒有走過更大的城市,縣城在他的眼里就是大城市,就是別一番天地。他對這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親切的;從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在這里度過。他對自己和社會的深入認識,對未來生活的無數夢想,都是在這里開始的。學校、街道、電影院、商店、浴池、體育場……生活是多么的豐富多彩!可是,三年前,他就和這一切告別了……現在,他又來了。再不是當年的翩翩少年,衣服整潔而筆挺,滿身的香皂味,胸前驕傲地別著本縣最高學府的校徽。他現在提著蒸饃籃子,是一個普通的趕集的莊稼人了。
          往事的回憶使他心酸。他靠在大馬河橋的石欄桿上,感到頭有點眩暈起來。四面八方趕集的人群正源源不絕地通過大橋,進了街道。遠處城市中心街道的上空,騰起很大一片灰塵,嘈雜的市聲聽起來像蜂群發(fā)出的嗡嗡聲一般。
          他猛然想到一個更糟糕的問題:要是碰上他在縣城的同學怎么辦?他下意識地抬起頭,先慌忙朝前后看了看。這時候他才真正后悔趕這趟集了。一般的趕集倒也沒什么,可他是來賣蒸饃的呀!現在折回去嗎,可這怎行呢!他已經走到了縣城。再說,家里連一點零花錢都沒有了,這樣回去,父母親雖然不會說什么,但他們肯定心里會難受的——不僅為這籃沒賣掉的蒸饃,更為他的沒出息而難受!
    “不,”他想,“我既然來了,就是硬著頭皮也要到集上去!”
    (有刪改)文本二:
          孫紹振曾說,小說是展現故事人物的感情發(fā)生動態(tài)錯位的藝術,即是以人的情感為核心的包括感覺和智性的動態(tài)變幻藝術。而如何達到這一點呢?便是要把主要人物打出正常的軌道,從而產生錯位,暴露人物的心理和秘密。而如何產生這種“錯位”,便是把人物推向極端,而極端有兩種:一種是順境,一種是逆境。小說家的拿手好戲就是把人物放在順境與逆境中反復折磨,使其情感錯位,暴露其內心的秘密。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對趕集路上場景的詳細描繪,既交代了故事背景,也照應了文章標題。
    B.小說中詳寫了高加林準備“吆喝”的畫面,在細節(jié)描寫中突顯了人物復雜的內心。
    C.小說結尾的設置十分巧妙,既讓故事的發(fā)展有了不確定性,又使讀者意猶未盡。
    D.小說以小見大,用高加林“趕集賣饃”之事展現了“為理想奮斗”的時代主旋律。
    (2)小說通過高加林為賣蒸饃去縣城趕集的行程來呈現他由教師回歸農民的心路歷程,雙線交織,這樣設置有什么作用?
    (3)請結合文本二簡析這篇小說的“錯位”藝術。

    發(fā)布:2024/5/23 20:38:36組卷:12引用:4難度:0.6
  • 2827.“現在我還有那把手鉤,”他說,“可也沒什么用。還有兩把船槳、舵柄和那根短棍。”
    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發(fā)布:2024/5/23 20:38:36組卷:0難度:0.5
  • 2828.閱讀下面幾則材料,從二人的機智善辯中你發(fā)現了些辯論的技巧?
          材料一: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孟子?公孫丑上》)      材料二: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墨子?兼愛上》)      材料四: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惫敱P曰:“吾義不殺人?!弊幽悠?,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br />(《墨子?公輸》)

    發(fā)布:2024/5/23 20:38:36組卷:2引用:2難度:0.3
  • 282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中國舊小說的第三人稱全知視角,是指敘述人并不進入作品,而是站在統(tǒng)攬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間萬事萬物無所不知曉、無所不能表現。如此,雖便于展現廣闊的生活場景,自由地刻畫、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學聯系生活和讀者的最寶貴的東西:真情實感。
          魯迅對全知全能的外視角敘事的突破和改造,運用的是限制敘述原則。所謂限制敘述,是指敘事者所知道的和書中的人物一樣多,這就從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種居高臨下妄斷一切的專制態(tài)度,以有限的職能和平等態(tài)度建立起作者與讀者的新型關系,從而賦予作品以真誠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稱小說在《吶喊》和《彷徨》中超過半數。第一人稱敘事的一種情況是內部第一人稱敘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當事人,如《狂人日記》。魯迅在必須真實的體裁——日記中去虛構一個“迫害狂”的文學故事。當狂人成了小說的敘述者后,立刻把讀者引入到他自己觀察和體驗到的世界,他對世俗社會、歷史文化的“吃人”本質的認識,他的濃重的“罪感”意識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掙扎,在常人看來是語無倫次甚至荒唐的格調中顯示出驚人的真實性。以第一人稱敘述所沖淡和消解的文學故事的虛構性也許是《狂人日記》的最大藝術成功。
          第一人稱敘事的另一種情況是,“我”雖是故事的講述人,卻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這可稱之為外部第一人稱敘述。如《孔乙己》?!犊滓壹骸分械摹拔摇敝皇窍毯嗑频甑囊粋€很不起眼的小伙計,他對周圍的世界和社會世相沒有多少明確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觀念,但孔乙己的窮酸、迂腐、落魄、
          善良和痛苦,以及這個世界對社會“苦人兒”的態(tài)度,都在他的帶有童真的眼光和心靈中被不動聲色甚至朦朦朧朧地折射出來。讀者自然會伴隨著敘述人,開始以一種超然的、調侃的態(tài)度對待孔乙己,說不定還會“附和著笑”。最后隨著孔乙己的慘死而“我”的敘述口吻反倒越發(fā)輕松、平靜起來時,表層敘述與真正意義的矛盾沖突也達到了高潮。這種矛盾所產生的壓力和張力往往能產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導更強烈的藝術效果。最終必然會使讀者從表面的“誤導”中走出來,發(fā)現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和矛盾,感受到社會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礎上的人心的“冷漠”,從而以內省的態(tài)度思考自己與悲劇故事的關系和應負的道德責任。
          內部第一人稱敘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語調和明確的思想傾向性構成直接作用于讀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稱敘述則是借助敘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無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經驗經由完全中立的敘述間接轉移到讀者的靈魂波動中。無論“內部”或“外部”,第一人稱“我”的“當事人”和“在場者”的身份,使小說這種虛構的形式具有了極大的藝術真實性。
    (摘編自姜振昌《<吶喊><彷徨>:中國小說敘事方式的深層嬗變》) 材料二:
          況且,一直到昨天遇見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鎮(zhèn)的東頭訪過一個朋 友,走出來,就在河邊遇見她;而且見她瞪著的眼睛的視線,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來的。我這回在魯鎮(zhèn)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fā),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祝?!罚ü?jié)選)材料三:
          如今,我對世事已有足夠了解,因而幾乎對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為怪了。不過像我這樣小小年紀就如此輕易地遭人遺棄,即使是現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點吃驚。好端端一個極有才華、觀察力強、聰明熱情、敏感機靈的孩子,突然身心兩傷,可居然沒有人出來為他說一句話,我覺得這實在是咄咄怪事。沒有一個人出來為我說一句話,于是在我十歲那年,我就成了謀得斯通——格林比貨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大衛(wèi)?科波菲爾》(節(jié)選)(1)下列關于材料一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舊小說的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的優(yōu)點是便于展現社會生活,自由地刻畫人物形象,能統(tǒng)攬全局。
    B.小說敘述者扮演的不是無所不知的角色,而是與作品中的人物一樣所知有限,這符合限制敘述原則。
    C.在作者看來,小說敘述者的敘述口吻越是輕松、平靜,就越能給小說帶來更大的戲劇張力。
    D.《狂人日記》虛構了一個“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讀者敘述了一個他體驗到的“吃人”的世界。
    (2)下列對材料一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狂人日記》和《孔乙己》為例,論述了內部第一人稱敘述和外部第一人稱敘述的區(qū)別。
    B.文章是在明確了概念的基礎上,通過舉例論證,論述了魯迅作品對中國舊小說的突破和改造。
    C.文章的開頭兩段和結尾部分對概念進行了具體闡釋,以突出第一人稱限制敘述在小說中的作用。
    D.文章重點論證了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即用第一人稱敘述賦予作品“真情實感”,消解了小說的虛構性。
    (3)根據材料一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人稱敘述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都會使虛構的故事具有藝術的真實性,讓讀者受到觸動。
    B.只有讓小說中的敘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調動讀者去體會文學故事所表現的社會現實。
    C.魯迅創(chuàng)作小說,把敘述的任務統(tǒng)統(tǒng)交給“我”這個第一人稱,“我”實則是作者抨擊社會的代言人。
    D.以旁觀者的身份進行外部第一人稱敘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發(fā)矛盾沖突,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4)根據材料一的觀點,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運用的人稱的異同,并說明理由。

    發(fā)布:2024/5/23 20:38:36組卷:79引用:7難度:0.3
  • 2830.閱讀《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各題。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痹唬骸笆侵蛞?。”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痹唬骸?bdo class="mathjye-underwave">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擾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愧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1)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
    子路行以告夫子愧然日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2)以長淚、桀溺為代表的“辟世之士”可能屬于“諸子百家”的哪一家?為什么?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4)文中長沮說孔子“是知津矣”。這里的“知津”應該如何理解?
    (5)“子路行以告,夫子愧然曰”中,“愧然”有的版本作“悵然”或“憮然”。你認為該怎樣理解“愧
    然”所蘊含的深意?

    發(fā)布:2024/5/23 20:38:36組卷:0引用:2難度:0.6
login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