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中華詩詞的復興首先要解決好中華詩詞的現代化問題。何謂現代化?可以從物質現代化與精神現代化兩個層面去理解。所謂物質現代化,是指當代最新科技成果、發(fā)明創(chuàng)造、材料制作、生產勞動等所構成的人類生活的物質世界。所謂精神現代化,是指適應當代物質生活條件與人際交往的人類精神活動。中華詩詞的現代化,即中華詩詞體現了當代的物質現代化與精神現代化。
      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漢語言文字,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中華詩詞。體現漢語言文字美質的詩詞,從出現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低吟淺唱,不僅記錄了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同時也完成了中華民族的氣質修養(yǎng)與精神塑造。一部中華文明史也可以說是一部中華詩史。
      唐詩、宋詞、元曲是詩詞發(fā)展史上的三座高峰。清朝是詩詞的中興期,作品數量之多和詩人、詞人之多都是前朝不可比擬的。但是清朝的詩詞高度與詩詞影響力無法和唐詩、宋詞比肩。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對比考察并分析唐、宋、清的詩詞面貌,它們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但是沒有本質區(qū)別,都是一樣的封建社會,一樣的農耕文明,一樣的語言體制。也就是說時代并沒有給清詩詞發(fā)展提供足夠的精神養(yǎng)料與物質條件。
      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華民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代化也成為當今中國的顯著特征。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一古老的文學樣式又蓬勃地發(fā)展起來。1984年中國韻文學會的成立,1987年中華詩詞學會的成立,2011年中華詩詞研究院的成立,毫無疑問是詩詞發(fā)展的趨勢需要,是詩詞發(fā)展史上具有標志意義的事情。幾十年來大陸詩詞社團遍地開花,詩詞愛好者、詩詞寫作者、詩詞吟誦者大量涌現,詩詞隊伍遠在百萬人以上,年創(chuàng)作量更是一個海量數字。詩詞除了反映個人的日常生活,還以極大的熱情與人文關懷,積極參與到國家大事中來,以及自然災難發(fā)生時對人心的溫暖與拯救中來。如香港、澳門回歸,奧運會,汶川特大地震,“一帶一路”倡議等,詩詞在國家現代化建設特別是文化建設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中華詩詞正由復蘇走向復興是不容置疑的事實。這個事實還表現在詩人的當代意識與四十年前比明顯增強。具有當代語言、當代意象、當代表現手法的詩詞作品也相繼產生,只是還沒有形成詩詞寫作的共識與主流。
      但是,在今天詩詞發(fā)展形勢向好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詩詞寫作遇到的困境。一種是詩詞觀念還比較“舊”,缺乏大膽的創(chuàng)新精神。固守舊體詩詞的舊形式、舊格局,對舊的詩詞意象、創(chuàng)作方法、表現手法津津樂道。甚至認為舊體詩詞是貴族文學,用不著獻媚社會,討好大眾。一種是想創(chuàng)新但又不知如何創(chuàng)新:一想到創(chuàng)新,就想著如何突破形式、格律、聲韻,往往進行一種寫作冒險。因此寫出來的詩詞既不像新詩,也不能算舊詩,往往處境尷尬,費力不討好,以致招來非議。今天的詩詞作品存在著一些問題:語言陳舊,不鮮活;意象老套,無生氣;構思板滯,少變化;審美疲勞,不少舊體詩詞容易給人千人一面、讀多生厭的感覺。
      我們需要用全新的現代化視角打量詩詞。詩詞寫作也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要強健詩人的脾胃來消化現代化,彰顯現代化,讓詩詞煥發(fā)新的時代生機。
      今天,中華詩詞面臨時代的巨大挑戰(zhàn),但時代也給詩詞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條件和機遇。世間從來都是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只要轉換思維,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變化,中華詩詞繼唐宋后,就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時代高度。時代已經在不同方面發(fā)生了變化,也就為詩詞提供了新的機遇。
      第一大變化是語言。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主要是文言文寫作,今天白話文對文言文已經全面覆蓋,白話文生態(tài)已經形成。如果我們的詩詞創(chuàng)作仍然離不開文言文,就會對今天的閱讀產生語言障礙,也會因為不能充分吸收時代鮮活的語言營養(yǎng)而妨礙詩詞的發(fā)揮。因此,今天的詩詞寫作要盡可能適應當代語境,用當代語言來寫當代詩詞。
      第二大變化是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華詩詞從農耕文明的土壤里生長出來,對農耕文明有著天然的適應與親近。但是,我們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與農耕社會相比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詩詞生長環(huán)境與生長土壤變得多種多樣了,詩詞無疑要在當代文明的土壤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第三大變化是詩人身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社會大眾成了詩詞寫作的主體。詩人身份的解放,帶來的是詩人隊伍的擴大,詩詞作品量的激增,這也是產生好詩詞的重要條件。
      第四大變化是詩詞地理。改革開放之前,大多數詩人、詞人只能在非常有限的地域內寫作,雖然也有出使國外或游歷世界的域外寫作,但那也是極少數?,F在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莊,詩人可以滿世界行走。詩詞地理的改變帶來的是詩人視野的改變、思維方式的改變和詩詞觀念的改變。
      第五大變化是傳播方式?;ヂ摼W時代到來,信息改變了世界。詩詞的傳播方式更是今非昔比了。今天不僅出詩集非常容易,而且各社交平臺彈指一揮間就能將詩詞傳播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而且還可以“面對面”進行討論交流。
      第六大變化是人的現代化。這一點最易為今天的詩人、詞人所忽略。其實,現代化突出表現在“物”上,但深層表現在“人”上,是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當代風貌,人看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這才是根本的因素。
      當然還可以列出一些變化。這些變化既是今天的時代特征,也是詩人值得驕傲的創(chuàng)作資源與施展才華的舞臺。今天的詩人面對我們光輝的詩詞傳統(tǒng),完全可以拿出唐人、宋人的勇氣與擔當,抒寫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雄渾壯闊而又鮮活透亮的詩詞作品。
      我們肯定唐詩宋詞的成就是對的,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但也不能低估時代的作用和人的能力。今天的詩詞得到了現代文明的澆灌,土壤是肥沃的,空氣是清新的,我們要增強自信,大膽實踐,創(chuàng)造新的時代輝煌。
(摘編自《中華詩詞復興面臨時代挑戰(zhàn)》)(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C
C

A.中華詩詞的現代化問題可以從物質現代化與精神現代化兩個層面去理解,精神現代化比物質現代化更加重要。
B.清朝是詩詞的中興期,作品數量和詩人、詞人數量以及詩詞影響力都是可以與唐代、宋代、元代相提并論的。
C.當代詩詞不僅反映個人的日常生活,還積極參與到國家大事中,在國家現代化建設特別是文化建設中發(fā)揮作用。
D.我們擁有光輝的古典詩詞傳統(tǒng),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抒寫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雄渾壯闊而又鮮活透亮的作品。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體現漢語言文字美質的詩詞,不僅記錄了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同時也完成了中華民族的氣質修養(yǎng)與精神塑造。
B.今天詩詞寫作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如觀念陳舊而固守舊體詩詞的舊形式、舊格局,想創(chuàng)新但不知如何創(chuàng)新。
C.今天白話文對文言文已經全面覆蓋,白話文生態(tài)已經形成,我們的詩詞創(chuàng)作要充分吸收時代鮮活的語言營養(yǎng)。
D.人的現代化也是中華詩詞面臨的時代機遇,現代化突出表現在“人”上是最易被今天的詩人、詞人忽略的。
(3)根據材料,下列選項不屬于“中華詩詞面臨的時代機遇”范疇的一項是
B
B

A.我們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已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
B.具有當代語言、表現手法的詩詞作品相繼產生,但沒形成主流。
C.社會大眾成了詩詞寫作的主體,詩人隊伍擴大,作品數量激增。
D.今天出詩集很容易,而且各社交平臺能方便、快速地傳播詩詞。
(4)班級學習小組開展關于“中華詩詞復興”的探究學習活動,你將在活動上進行發(fā)言。請結合材料,從四個方面寫出你的發(fā)言提綱,要求簡潔、準確。
(5)本文對我們今天的詩詞創(chuàng)作有哪些啟示?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C;D;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0/5 15:0:1組卷:1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通觀歷史上的立法可以發(fā)現,能夠被命名為“法典”的法律,大體上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該立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該立法體系龐大,法律制度規(guī)模大,法律條文在當時的社會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該法的體系性,強調立法的邏輯和規(guī)律。我國民法典就是因為符合這三個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為“法典”。
          首先,從立法的重要性來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對民法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規(guī)范社會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民法的內容涉及社會成員的全部,也涉及他們從事社會活動的時時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于憲法。另外,基本權利是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而人民大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主要表現為民事權利。在一個法治社會里,對于民事行為的規(guī)范,屬于社會的常規(guī)性、普遍性、基礎性、全局性活動,而民法就是開展這些活動的法律遵循和依靠。從這個角度看,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稱得上是“國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規(guī)范和制度體系十分龐大,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來定名,說明其立法體量的顯著差異。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債法),其條文都超過了2200條。我國民法典法律條文包括七編、1260條,近80章,僅漢語字數就超過了10萬。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民法典并不是全部民法規(guī)范和制度的立法,而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還有商事立法、知識產權立法和社會權利立法等民法特別法。無論如何,此次編纂完成的民法典,其體量也遠遠超過其他法律,將其稱為“法典”,凸顯了它在規(guī)范和制度體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強調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整合為一體之時的體系科學性和邏輯性。對民法規(guī)范、制度的編纂和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找到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如果不依靠這些基本邏輯來編纂,民法典根本無從談起,因為大量的民法規(guī)范和制度都是一盤散沙,或是被形容為“隨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體系性科學,是人類社會依據民法治理國家的經驗總結,既是民法典編纂的基本技術手段,也是我們從事民法學習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技能。
          同時,依據體系性科學,我國民法典編纂還采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qū)分的模式。民法典編纂借鑒了數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動中具有共同性的規(guī)則“提取”出來,作為一般規(guī)則規(guī)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后,民法典又把具體民事權利按照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區(qū)分來劃分為多個分則,在這些分則之中展現各種權利及其相對具體的要求。這樣的編纂方式,極大節(jié)約了立法成本,不僅是體現法律關系邏輯和民事權利區(qū)分科學的最佳方式,也是學習研究、貫徹實施民法的最佳方式??傮w而言,本次民法典編纂按照體系化科學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亂且存在內在混亂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目和沖動,實現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民法發(fā)展史上曾倡導的“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民法典被定名為“典”,可謂實至名歸。
    (摘編自孫無忠《民法典何以為“典”》)(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定名為“典”,是實至名歸的。
    B.編纂者借鑒了數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采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qū)分的模式,使我國民法典編纂獲得成功。
    C.只有依靠龐大的民法規(guī)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才能成功編纂民法典。
    D.我國民法典之所以被定名為“法典”,是因為民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脈絡清晰,層次分明,闡述清楚,對讀者了解我國民法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B.文章以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較為詳細地分析了我國民法典命名為“法典”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舉法、德、瑞士等國民法典的例子,從立法體量角度證明了我國民法典定名的合理性。
    D.文章關于民法典依據體系性科學編纂的論述,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科學立法的重要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
     

    A.我國民法典區(qū)分總則和分則的編纂方式極大地節(jié)約了立法成本,也有利于學習研究和貫徹實施民法。
    B.我國民法典立法體系龐大,法律條文多達上千條,漢語字數超過了10萬,但也只涉及民法一般法或基本法的立法。
    C.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是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這兩者主要表現為民事權利。
    D.依據體系性科學,我國本次民法典的編纂實現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

    發(fā)布:2025/1/3 20:30:3組卷:7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提出“軸心時代”的概念。他認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財富。
          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多種文化的發(fā)展正是在2000多年前的軸心時代的基礎上的一次新的飛躍。據此我們也許可以說,將有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里,各民族、各國家在其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一定會要求發(fā)展其自身的文化,因而經濟全球化將有利于文化的多元發(fā)展。
          新軸心時代和前一個軸心時代不同,新的軸心時代必須是在互相影響中發(fā)展的。前一個軸心時代,雖然提出了問題,可都是獨立提出來的。中國講的天下,就是中國了解的天下,希臘文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一個中國,還有個印度。而且,那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吸收印度的東西很多,相應地,印度吸收中國的東西非常少。這實際上是個文化單向傳播的問題,原因是中國的文化比較有包容性。
          今天不一樣了,任何一種文化,都得有全球意識。現在,每個國家都不僅僅是要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同時也在解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當然,不能認為古代的問題到現在就沒有意義了,古人提出的問題,有些到現在也沒有解決。中國古代就提出的天人關系問題、古希臘提出的理想世界和現實世界關系問題,這些問題人類還要不斷地解決下去。
          假如我們今天能夠進入一個新軸心時代,各種文化之間一定是互相吸收的關系。21世紀世界文化發(fā)展很可能形成若干個重要的文化區(qū):歐美文化區(qū)、東亞文化區(qū)、南亞文化區(qū)和中東與北非文化區(qū)(伊斯蘭文化區(qū)),其他還有以色列和散在各地的猶太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等。這些文化必須好好考慮如何相處的問題。尤其是前四大文化所覆蓋的人口都在10億以上,一個文化消滅另一個文化沒有可能,因為牽扯的人口太多了。最好是用中國的辦法,在對話中相互理解,以求和而不同。我們有可能也有條件把西方的學說中國化,把中國思想加入西方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我的有些思想可以給他們一些刺激,讓他們去重新思考原來的問題。比如,西方長期存在的是主客二分法,我們不主張主客二分,而是主張?zhí)烊撕弦唬瑑烧呖梢曰パa。
    (選自湯一介《我們在面對一個怎樣的孔子》,有刪改)(1)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世界產生了影響。
    B.在前一個軸心時代,各個國家對自己以外的國家是缺乏了解的,各國的文化也是獨立的不會互相影響。
    C.新軸心時代和前一個軸心時代有很大的不同,新軸心時代強調互相影響,互相包容,互相吸收。
    D.如果要讓新的軸心時代真正到來,就必須使用中國的辦法,因為中國文化比較有包容性。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闡述了新軸心時代與前一個軸心時代的不同,在第二段中提出了新軸心時代的概念。
    B.本文的論點是新軸心時代各國要有全球意識,不僅解決自身問題,同時解決全球問題。
    C.實現新軸心時代的前提是世界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否則就不能迎來新軸心時代。
    D.文章最后一段由新軸心時代各種文化的關系引出關于當代我國文化應怎樣發(fā)展的討論。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時期世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文化的多元發(fā)展,預示著或許會有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
    B.經濟全球化將有利于文化多元發(fā)展,因為各國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一定會要求發(fā)展其文化。
    C.只有世界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化都有全球意識,才有可能促成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
    D.新軸心時代到來后,世界文化一定會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最終各國文化將達成統(tǒng)一。

    發(fā)布:2025/1/4 2:0:3組卷:2引用:1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題
          中國古代鄉(xiāng)村社會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國人慎終追遠的重要場所,彰顯著“敬宗收族、親親有愛”的禮之精神。禮是有秩序的愛。祠堂以血緣之基,融道德、信仰、禮三者于一體,規(guī)范禮制,聚族祭祀先人,團結族人,表達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在漫長的進程中,以“地緣”關系為依據,以“親族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體,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緣--政治”團體。宋代程頤倡導士大夫階層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馬光等大儒們都在思考著同一個問題,即通過哪種方式重建社會。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禮》,提出了“祠堂”這一名詞,確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確定了家禮構想,目的是復興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體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個家族祭祖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個家族由宗子率領祭祀共同的祖先,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現了不設立宗子的“族”。一個同族同姓的村落,盡管沒有“宗”,仍然可以被稱為“宗族”,這個時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緣--社會”團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內小家庭之間的“親親”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這種“親親”的基礎上,通過祭祀共同的祖先,達到凝聚人心,團結族人,互愛互助的效果。這樣,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僅成為人與人之間的人倫共同體,而且成為生者與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體,成為維持社會穩(wěn)定、一統(tǒng)天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與社會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種,有季祭、節(jié)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門或寒族,對祭祀都十分重視,儀式莊嚴,禮節(jié)隆重。祭祀先人是為了教育后人,立約族規(guī)是為了懲治違規(guī)犯律,借祖宗之威,稟祖宗之訓,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宗族管理權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長要宣讀族規(guī)和家訓以及族譜,族長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講傳統(tǒng)倫理,告誡和懲罰犯錯子孫。凡做了錯事的族人須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這樣的方式來懲治不良行為。通過祠堂祭祀活動向后人宣講孝悌忠信等倫理道德。祭畢,后輩向前輩行禮,族人之間相互行禮,這樣,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種精神聯系的紐帶。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家族成員從兒童期起就受長幼之序、孝悌之禮等熏陶。祭祀活動既加強了血緣關系,又強化了家族內部的向心力,從而對族中成員的行為起到榜樣或約束作用,在特定條件下,成為一種群體標準模式,向前人表達崇敬和哀思,為后人樹立效法的楷模。
    (摘編自李玲《祠堂之禮:有秩序的愛》)(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祠堂作為我國鄉(xiāng)村中的禮制性建筑,具有增強宗族血緣聯系、規(guī)范社會禮制的功能。
    B.祠堂在以血緣為坐標的宗族關系中,通過拜祖敬宗與祭祖收族,從精神上團聚宗族。
    C.宗族通過祭祀活動來達到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時合法地管理宗族,懲戒違法子孫。
    D.祠堂可作為本族處理家族內部事務、樹優(yōu)立榜、賞勤罰懶、宣講倫理道德的地方。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宗明義,指出祠堂彰顯著“敬宗收族,親親有愛”的禮之精神,為后文的論述奠定了基礎。
    B.文章第二段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現,闡釋了祠堂祭祀蘊含的精神價值。
    C.文章第三段照應第一段闡述祠堂的功能,從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強化宗族觀念、團結族人的作用。
    D.文章第三段運用舉例論證闡釋祠堂祭祀活動的內容,指出了祠堂對家族成員的榜樣或約束作用。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中國古代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國古代鄉(xiāng)村社會都存在祠堂。
    B.族人可以在春節(jié)、清明、冬至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時以及自己生辰之時來祠堂祭祀祖先,重溫家訓。
    C.古代社會宗族擁有一定的社會管理權,所以族人一旦違犯了族規(guī),宗族就可以在祠堂中懲戒。
    D.由于祠堂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時期的產物,所以隨著時代發(fā)展、文明進步,祠堂將會消失。

    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6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